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大明,我的老丈人是卢象升 > 第755章 河道的治理,千古难题

其实对于黄河,周建安还是明白一些的,从上往下看,此时虽然不是汛期,可是水流依然有些湍急,而此处身处平原,水流此时应该是相对比较平缓才对。

而顺着河道往上看去,这才发现原来在远处因为泥沙的堆积形成了如堰塞湖一般的存在,地势较高的水从上冲下,这才导致了水流比较湍急。

而水流一急便又携带了大量的泥沙,周而复始。

看来这治理黄河自古以来都是非常不简单的事啊。

不过有一点他是感觉有些奇怪的,毕竟在后世黄河的出海口应该是从山东出海,而现如今看折子,上面貌似写的都是由淮入海,看来这后世应该是给黄河做了改道了。

那既然后世都如此做了,肯定也就是说明改道应是有好处的。

周建安如此想到,毕竟后世是已经运行了百年以上。

不多时,傅云龙便已经有了主意。

他恭敬的朝着周建安行了一礼。

“侯爷久等了。”

“无碍,傅大人你说说看你的见解吧。”

这傅云龙虽然主管河道,不过却是骆养性推荐给周建安的, 所以对于他的才能,周建安还是很好奇的。

“是。”

傅云龙应了一声,不过还没开始说话,他倒是反问了周建安一句。

“不知道侯爷想听真话还是假话。”

“嗯?何意?”

周建安微微一愣,有些不明白的说道,倒是一旁的黄道周似乎明白了傅云龙的用意,他摇了摇头,笑着说道。

“傅参政怕是怀疑侯爷你是来走过场的,他在这里说的天花乱坠,到时候侯爷一离开直接忘了此事,所以傅参政问侯爷是想听真话还是假话。

若是侯爷随便玩玩,他也就随便说说。”

“傅参政方向,本官可不是那些人,你直接将心中所想说出即可。”

周建安直接用肯定的语气说道,傅云龙一听,脸上终于是露出了一丝笑容,而后便开口说道。

“侯爷,下官学识浅薄,可在河南为官也有数载,对于这河道,下官还是有一些看法的。

其实治理河道并不简单,也不是一句两句就能说清楚的,不过下官可以先说说大致的思路。

河道的治理,在于治与维。

治者乃是从河道之根源初始,防风固沙,让河水流过之时能够尽可能的少携带一些泥沙,如此一来,河道的冲刷以及对下游的影响才会便的更低。

而其则是应该分流。

如今河道由淮入海,而黄河,淮河,大运河本就泛滥,三者合一之后其泛滥程度更是利大于弊,所以下官觉得,黄河必须改道,不得再入淮,如此一来能够减少一点的灾害。

最后便是修坝了,这相对就简单些了,但是却要保证修坝的质量, 这是非常难的,对了,听说侯爷在洋河堡研究出了一种名叫水泥之物,干透之后十分坚固,不知道可否用来修筑堤坝。”

傅云龙这么一说,周建安倒是眼前一亮,自己怎么把这一茬给忘掉了、

不过很快他又沉思下来,虽然他没咋搞过建筑,可也知道这水泥也是分种类的,至于适不适合修筑大坝也得到时候试试。

“这样, 我让人弄些水泥来,到时候傅参政带人试试就知晓了,而且本官还有一个办法,那就是在大坝之中放置钢筋,如此一来其更加加固,可抗百年一遇之洪水。”

“钢筋?”

这个词不仅傅云龙没听过,周围的人都没听过,周建安于是只好解释了一遍,可傅云龙听后却摇了摇头。

“侯爷你带兵打仗估计对于大明的现状不是很了解把,别说您说的钢筋了,就算是用铁大明都没那么多的银子啊。”

黄道周等人点了点头,若是按照周建安所说来建,那消耗的恐怕是数百万甚至千万两的白银,而现在的大明很明显是不太可能承担的。

周建安也明白,这事记不得,于是他便让傅云龙继续说道,后者点了点头便开始说道防。

“侯爷,治下官说了,那接下来便是防了,这河沙堆积必须按时进行清理,所以河道必须有专门的清淤队伍。

另外,河道流经数个布政使司,管理起来也颇为麻烦,若是出了什么事便会有人互相推诿,所以下官觉得必须设立一统一之衙门进行整条河道之管辖,如此才能更好的治理和维护。”

傅云龙说完,便退了两步,而周建安也开始理会起他所说之话的意思来。

傅云龙的话不多,却是将其主要内容给融合了进去。

当然了,这治河之事可不是这几句话就能说完的,但是周建安此时对于这位傅云龙的才华还是非常欣赏的,大明果真是不缺人才啊、

只是现实也很残酷,毕竟大明现在确实没那么多的银子去折腾,想了想,他便认真的说道、

“傅参政,你说的话本侯都记住了,待本侯回京之后一定当面向陛下呈报,大明现如今的情况你也知晓,短时间能肯定不能大规模的改动,不过尽量让河道消停几年就拜托傅参政了。”

说着,周建安居然是朝着傅云龙一拜,后者立刻受宠若惊,连连摆手 。

这一幕,看得徐祖荫和黄道周两人微微有些咂舌、

尤其是黄道周,周建安的行为再次刷新了他对武将的认知,在他看来,武将都是粗鄙的,可这位靖北侯,似乎不太一样啊。

接下来,周建安又领着众人走了好多地方,所过此处流民遍地,更是已经有不少的流民开始往南逃命去了。

他们想要去更加富庶的南方,毕竟在这里已经连饭都讨不到了、

可周建安很清楚,他们即便是南下也讨不到什么粮食,这些人要么死在路上,要么肯定会投靠李自成等反贼,所以他此时必须得有所行动了。

在划定了八府十六县的所有赈灾点以后,周建安一声令下,来自于福王府和潞王府的粮食便源源不断的运往了这些赈灾点,同时,被贪腐的银子也在被追回之中,甚至抄家出来的银子比那赈灾银还要多上许多,而这些周建安将全部用于河南的救灾之上。

凭借着这些东西,周建安相信在未来两三年内河南的百姓至少不会出现大规模的灾荒了,而这也是福藩潞藩两者做出的巨大贡献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