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穿在1977 > 第671章 独钓寒江雪

穿在1977 第671章 独钓寒江雪

作者:狸猫换银子 分类:都市言情 更新时间:2025-03-28 21:18:02

第671章 独钓寒江雪

第671章 独钓寒江雪

天边飞来一群大雁,一会儿排成L形,一会儿排成V形。

到了星湖上空,跟下饺子似的,扎着脑袋穿破风雪落到湖面上,嘎嘎叫着不走了,划着水到处找东西吃。

湖心某处被大雁包围着的地方,有一只小小的乌篷船停在水面上,陈凡盘坐在船头,身披蓑衣、头戴斗笠,手里拿着钓竿,正儿八经的在钓鱼。

黑色的乌篷顶上落满了厚厚的一层雪花,但不代表陈凡来了很久。

不过是出船前,他只打扫了船头和船尾,船舱顶部没管,积了一天一夜的雪,能不厚么。

也就是这个乌篷质量还不错,四周是坚硬的木头,只在顶部用乌篷罩住,而且呈拱形,方便卸力。乌篷的材质是竹篾,编织成凉席一样的东西,然后反复刷几层桐油、再漆成黑色,可以防风防雨,这么大的雪才压不垮。

换成后世那种旅游性质的乌篷船,被这层雪压下来,估计篷子都要垮掉。

一条好的乌篷船,不仅是渔民赖以生存的工具,更是他们的安居之所。

整个长江流域,包括洞庭湖、洪湖、鄱阳湖、太湖,一直出海。再从黄浦江出海口往南,直至琼州岛,包括香港、台弯,当年到处都有这种以船为家的渔船。

各地的称呼也各不相同,有的叫疍家渔船、或者是连家渔船,也有的叫疍民、疍家人、艇户,早期文献里面,也称他们为游艇子、白水郎、蜒等。

说的都是这种住在船上的人家。

电影长津湖里面的伍千里回家,他的父母弟弟都住在船上,那就是疍家渔船。

(剧照,疍家渔船)

陈凡之前写过的一篇《疍家渔船》,讲的就是水上人家的日常生活、以及他们抗战杀敌的故事,剧情大约跟《红高粱》差不多。

而渔船的规模大小也各不相同,小的就在船上搭个竹蓬,船身比普通小木船长一米多,里面铺上木板可以睡觉、拿掉木板就是生活空间,也就是陈凡屁股下的这条船。

稍大点的跟剧照里的差不多,船舱里面有一定的活动空间,可也就那样。最大的则和楼船一样,不仅分上下层,还有专门的厨房和厕所。

此外还有用木筏连成排的排筏,在排筏上建木屋,组成一个小村落。这种在老港片里面比较常见。

这种疍家渔船在北方就很罕见,原因很简单,除了楼船之外,这玩意儿没比茅草棚好到哪里去,基本没多少保暖性,长江以南还好一点,长江以北、冬天住在水上,会死人的!

可即便是在温暖的广东地区,过冬的时候,也得在船里烧一个小煤炉取暖,要不然真熬不过去。

像这样的水上人家,要到2018年左右才全部上岸。比如洪湖就是在2016年,提出“洪湖围网一亩不留,围网竹竿一根不剩,渔民全部上岸。”

还有广东西江水域的肇庆,也是在2018年,为这里最后207户渔民提供廉租房,解决了他们上岸居住的问题,之后疍家渔船才渐渐消失。

不过那是几十年后,至于现在,这样的渔船简直不要太多,长江两岸随便找个码头,都有成片的疍民聚集区。

在这种聚集区附近,自然少不了建造、修补渔船的小船坞。

而各地的公社对疍民也没有放任不管,全民登记可不是一句玩笑话。

对于疍家渔船,一般被归为当地公社的“运输社”,又或者是成为渔业公司的一部分,属于比较特殊的一个群体。

原本陈凡只希望黄天志帮忙弄条小木船、方便钓鱼就行,却没想到,他竟然搞来几条这种疍家乌篷船,就很给力!

他坐在船头垂钓,不一会儿,便悠然提竿,一条巴掌大的鲫鱼被钓出水面,带起点点涟漪。

陈凡却摇了摇头,摘下鱼钩,随手一扔,砸在一只大雁头上,鱼儿噗通一声掉进水里,可还来不及游走,就被另一只大雁叼住,嘎嘎两下就吞了下去。

被砸的大雁转着脑袋叫了几声,没有人承认对鲜鱼炸弹负责,只能再次将脑袋扎进水里觅食。

陈凡刚把钓钩甩进湖里,身后乌篷的舱门便被推开,一股热气伴着许启珍的声音飘出来,“那么大一条鱼,怎么扔了呢?”

陈凡头也不回,“巴掌大的鱼也叫大?咱还是别跟鸟抢食,我立马给你们钓只它们吃不下的。”

何青生抽着烟,伸到炭炉上掸掸烟灰,“那你快点,这水都要烧开了,等着鱼下锅呢。”

他旁边是靠在棉被上抽烟的谭庸,看他懒洋洋的样子,就知道被烤得不想动。

陈凡依然没回头,只是打了个手势,“很快就好。”

话音刚落,他便猛地提竿,一条尺长的江团便被拉了上来。

看到这一幕,谭庸也不懒了,推着何青生就走出船舱,踩得小船直摇晃。

吓得许启珍虚扶着炭炉,失声尖叫,“你们慢点,小心水壶倒了。”

陈凡回头笑道,“没事,这是疍家人生活的渔船,底仓比普通船深很多,没那么容易翻。”

许启珍见小船晃了一会儿就恢复平衡,卡在桌坑里的炭炉、和上面的炉子也都好好的,才长长地松了口气。

随即摇头叹道,“独钓寒江雪确实很有意境,就是太容易让人提心吊胆。”

谭庸此时也放慢动作,讪讪笑了笑,眼睛却直愣愣地看着江团,“这家伙大呀,准备怎么弄?”

陈凡扭头看了他一眼,笑道,“当然是清炖。”

何青生很好奇,“江团不是温水鱼吗,这大冬天的还能钓到江团?”

星湖有水道与一条长江支流相连,里面有江团并不奇怪,让他奇怪的是这么冷的天,是怎么钓到江团的?

陈凡一边处理鱼,一边笑道,“您这话说的,江团的活跃水温在24到28度,又不代表只能生存在这个温度区间。

零度以上、三十八度以下,江团都能生存,现在湖面都还没结冰,水底怎么着也有个五六度的样子,江团也只是停止觅食活动,又不会翻肚皮。”

何青生更加不解,疑惑地看着他,“都停止觅食活动了,你是怎么钓起来的?”

陈凡微微一笑,“运气。”

随即将他们往船舱里赶,“要炖鱼了啊,都进去坐着。”

一把刀在他手里简单比划几下,江团便开膛破肚,斩成大小均匀的鱼块,就着湖水清洗干净,几只大雁立刻游过来、冲着他瞪眼。

陈凡也不小气,直接将鱼杂扔给它们。

也就是今天姜丽丽不在,否则一定捉两只活的回去。

船舱里面,谭庸将烧开的铜壶提下来,何青生转手将一只铁锅搁上去。

陈凡将鱼放在盆里,将斗笠和蓑衣挂在舱门口,随即钻进去倒油、放生姜,等油温烧热,拎起江团扔进锅里,随着一阵滋啦声,霎时香气四溢。

许启珍深吸一口气,“好香。”

随即看着陈凡操作,眼里带着几分怀疑,“你还会做饭?”

陈凡呵呵笑了笑两声,“一点点吧,就图个新鲜。”

听到这话,何青生三人顿时对他不抱希望。

许启珍更是想将锅铲抢过去。

可惜陈凡动作太快,呼呼啦啦几下,几种调味料下锅,再倒开水、盖上锅盖,不一会儿,锅里就响起咕隆咕隆的声音,以及一股浓郁的鲜香气。

鱼儿下锅,陈凡顺手将厨具收拾干净,掀开舱板、从里面拿出一颗大白菜,拿在手里、用筲箕接着,刷刷几刀下去,便堆满一筲箕。

拿着筲箕按在湖水里涮洗,提起来放到盆子上沥水,再拿毛巾擦手,陈凡这才宣布准备完成。

回到船舱里,坐在许启珍身边,从壁橱里拿出四个小碗,和一坛老黄酒。

倒了点热水,将黄酒温上,几分钟后,揭开锅盖、倒了点黄酒进去,再焖两分钟,清炖江团就做好了。

每人一碗酒,锅里是乳白色的鱼汤,可爱的江团在汤里浸泡,看着就让人垂涎三尺。

这时候许启珍已经忘了刚才的质疑,挑起一块鱼肉放到嘴里,刚尝了一口,便两眼发亮,连评价都顾不得多说,直接端着碗开吃。

对面的何青生和谭庸都没好到哪里去,端着碗吹热气、吃肉、吐气、喝汤一气呵成,如此重复。

唯有陈凡在一旁端着酒碗,心里怀疑他们是不是忘了来干什么的?

想了想,又转身走了出去。

三个吃货只是看了他一眼,便继续奋斗。

他们都在担心,如果自己动作不快一点,会不会吃得最少?

很快他们就不担心了。

没过多久,陈凡便端着盆子进来,里面满满的都是江团鱼块。

何青生眼睛都直了,这个也是运气?

陈凡将鱼肉倒进锅里,再加了点生姜和盐调味,盖上锅盖,等汤再烧开,鱼肉也熟了。

到了这时,何青生三位、才重新变得矜持起来,放下碗筷、端起了酒碗。

许启珍扭头看着陈凡,眼里满是惊讶,“你在哪儿学的厨艺?感觉比长江宾馆大师傅做的还好吃!”

何青生和谭庸齐齐点头,都眼巴巴地看着他。

陈凡干咳一声,翘起二郎腿,点燃一支烟,那烟雾随着气流奔向舱外,随之一起的还有某人的声音,“做饭这种事,不是有手就行吗。”

三张脸整齐地垮来,有心想发飙,但看到滚烫的锅子、雪白的鱼肉,决定忍了。

何青生喝了一口黄酒,再抽出两支烟,和谭庸一起点上。

吞云吐雾了几秒之后,才干咳一声,“昨天和前天的会议,非常成功,现在呢,咱们单位可以说万事皆定、只待成功。

那什么,老赵和老钱昨天就去找了小边,即将全面接手函授中心的工作,老孙也去了《江南文艺》杂志社,要跟那边商量、将《青年》杂志从那边剥离、正式独立出来的事情。

他们的主要工作将以这两块为主,这几位又都是老同志,做事稳当,我们以后等结果就行,不用过问。”

说着抽了口烟,想了想又喝了口老黄酒,扭头看着陈凡,“你这酒哪儿买的?很好喝啊。”

谭庸也连连点头,“醇厚!”

陈凡眼角微抽,“回去送你们一坛。”

何青生、谭庸,“好嘞。”

此时他们非常庆幸,刚才陈凡说要出来独钓寒江雪、并要在船上开伙的时候,他们并没有阻拦,反而同样起了兴致,迫使许启珍只能跟着他们上船,在湖上召开新一届主席团第一次会议。

至于还有一位主席团成员没在,这个并不重要,回头跟他通个气就成。

却没想到,到了船上还有惊喜。

冲着这锅清炖江团,便值得跑这一趟了。

多了一坛老黄酒,更是超值加倍!

心满意足之后,何青生终于把注意力都拉回到工作上,对着陈凡说道,“反正昨天的工作会议上讲得很清楚,其他事情一切照旧,唯有你负责的对外交流,是今年的重点项目,关于这个,你有什么计划没有?”

陈凡沉吟两秒,默默拿起自己的碗,舀了几块鱼肉、又盛了半碗汤,慢条斯理、一口烟、一口酒、一口肉、一口汤,吃完之后,扭头看着许启珍,“许姐,以前函授中心和青年杂志,都是慧芳在做执行,你帮我回去问问她,是想继续在这两个项目里深耕,还是跟着我做新项目。”

刚才他吃吃喝喝,边上三人也没闲着,一不小心又各自干下去一碗。

听到陈凡的话,许启珍赶紧抬起头,不假思索地说道,“不用问,她想继续跟你。”

陈凡眉头轻挑,没想到这个小姑娘还如此重情重义,是被自己的才华所折服了吧!

然后便听见许启珍继续说道,“开会前我就跟她聊过,虽然函授中心和杂志社是现成的摊子、也是她跟着你支起来的,但是一眼就能看到底,前途也就这样了。

要是继续跟你的话,那又不一样,现在关于如何发展经济、要不要打开大门的讨论尘嚣甚上,在文化领域来说,总会在与文化部讨论过后,确定了要打开门交流的基调。

只要没有大的变动,那么外联部应该是我们单位里面最有可能性的部门。何况你还不是一头雾水,亚非区有小本子的高桥出版社兜底,欧美区又有你舅舅的公司,可以说先天条件是最好的。

慧芳要是跟着你,不仅能继续建功立业、搭建起我们省作协的对外交流基础,说不定以后还能有机会出国学习。

相比留在那两个项目里面,想都不用想,跟着你一定更有发展空间。”

陈凡眯着眼睛,所以没有感情、都是利益?

看着陈凡的脸色,许启珍呵呵干笑了两声,“当然,慧芳个人也更倾向于在你的领导下工作,你多好啊,敢放权、敢兜底,让她这个今年才毕业的学生娃,得到了足够的成长,这样的领导去哪里找?根本就找不到嘛!”

何青生、谭庸:……???

陈凡算是听明白了,边慧芳还是想继续跟着自己,那么事情就好说了。

他抬头看着何青生,“这次会议以后,恐怕很难再像之前那样,全单位资源都可以调配、来服务联络部了吧?”

何青生想了想,直指问题核心,“你是想加人?”

陈凡笑着递过去两支烟,“外联部说是有两个分部,可除了我和边慧芳,就只有段主任一个人,他手底下连个办事员都没有。

再一个,对外联络,是要懂外语的,之前你们和高桥英夫联系,还是找了协会里的那几位翻译家做翻译。现在既然要把外联部正式做起来,总不能还靠这种临时抓壮丁的方式吧?”

何青生沉吟两秒,正色问道,“你想怎么做?”

陈凡笑了笑,说道,“第一步,先把架子搭起来。两个分部,除了分部主任,一定还要各自有三到五名办事员,才能及时处理各种工作,其中至少要有一名外语人才。

英语是国际通用语言,懂英语的优先,俄语虽然是苏盟的工作语言,可是以咱们现在跟老苏的关系,有没有都不重要。

另外,既然现在我们跟高桥出版社有紧密的合作,那么一名懂日语的肯定必不可少。”

顿了一下,他看了看愁容满面的何青生,耸耸肩说道,“暂时就这些吧,等把人配齐了,再谈下一步。”

何青生脸上苦得能滴出水来,连鲜美的鱼汤都不香了、老黄酒也没味儿了。

他搓了把脸,对着陈凡说道,“你说得轻松,英语优先、还必须要一个懂日语的,我也想啊。可是你让我上哪儿找去?

就去年和今年招的那些大学生,刚进校门就被各大单位盯上,京城的直接被部委视作盘中餐,下面各个地方的也都差不多,江南大学和师范大学,是省城外语人才最多的学校,可那些人早就被省里盯上,连市里都插不上手,你让我找谁要人去?”

陈凡将烟伸到炭炉里,掸掸烟灰,对着他笑道,“先让人事处去试试嘛,再不行您老亲自出马。不试一试,怎么知道结果呢?”

何青生听得差点气结,合着不是你去办是吧?

他愁眉苦脸地抽了口烟,扭头看了看谭庸,再看看许启珍,“要不,先让人事处试试?”

谭庸和许启珍相视一眼,琢磨了两秒,都轻轻点头。

只是都在心里为刚上任的人事处老李感到悲哀。

可怜刚恢复的人事处,让他这个熟悉单位情况的老同志挑大梁,就被扔一块烫手的山芋,不知道会不会冲到老何办公室跳脚啊?

陈凡靠在椅背上,笑呵呵地不说话。

让我做事?没问题啊,先把人给够再说。

只要给足了人手,我就把工作分配下去。

何主席和许秘书长教的嘛,不要怕放权、要多给下面的人机会,底下的人出了成绩,自己的成绩才更高!

这一个难题先放一边,何青生又问起陈凡的打算。

陈凡也不遮掩,将自己的想法交代得清清楚楚。

几人边吃边聊,吃完了鱼肉、又将准备好的白菜下锅,最后还是被吃得干干净净。

这时也差不多到了中午,今天不用吃午饭了,加上酒劲上来,便打算都回家去睡觉。

陈凡划着船,从大雁群中穿过,惊起飞鸟无数,慢悠悠回到码头。

还没等船靠岸,便看见边慧芳站在亲水平台上挥手,“主任,省里有人过来说,你舅舅要来啦,让我赶紧通知你。”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