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穿在1977 > 第733章 选定课程

穿在1977 第733章 选定课程

作者:狸猫换银子 分类:都市言情 更新时间:2025-03-28 21:18:02

第733章 选定课程

第二天一早,陈凡拎着自己做的礼物,……一坛精品老黄酒,几扎酱肉,还有改良叶子烟若干,捆成两大包,再带上两姐妹,去了湖对面的江大。

此时江大也还没开学,和上次来的时候一样,到处都静悄悄的,树叶落尽的枯林随风摇曳,透着几分萧条。

姜丽丽坐在陈凡身后,脸上带着几分忐忑,“小凡,徐教授严不严厉啊,我们过去,老先生不会生气吧?”

陈凡哼哼两声,笑道,“这个你们大可放心,越是学问高深的人,越是胸怀广阔,你们过去给他老人家拜年,他不仅不会生气,反而会很高兴。”

这话也就他敢说,换一个试试?

真当国学大师的门槛有那么好进?

这时姜甜甜也跟着说道,“小凡的话不错,我们在学校里,蒋天枢先生给我们讲课时,也很和气,有不明白的地方,他都是有问必答。

所以真正做学问的人,他们的人品也差不了。”

蒋天枢在民间名气不显,但和徐教授一样,都是国学界数得着的人物,他师承鼎鼎大名的陈寅恪,在陈寅恪去世时,对他托以衣钵。

国学界评价他:陈寅恪是中国文化的托命之人,蒋天枢则是陈寅恪的托命之人。

在学术上则主攻《楚辞》,80年代出版有《楚辞论文集》、《楚辞校释》,晚年致力于整理恩师陈寅恪的著作,在81年出版《陈寅恪文集》,到97年,又出版了《陈寅恪先生编年事辑》。

如今的蒋天枢,则是复旦大学的资深教授,而且从去年起就受命招收研究生,束景南、韩兆琦、车锡伦等名家都做过他的学生。

在学校里面,他也给本科班上过课,姜甜甜听过他不少课,认识也很正常。

陈凡抬头看了一眼后视镜里的姜甜甜,斟酌几秒,还是没有说出推荐她拜入蒋天枢门下的话。

蒋老先生做学问、做人都有口皆碑,是难得一见的名师,但是很可惜,姜甜甜却未必是高徒。

她有一定的天赋和素养,却也就这样,日后应该可以顺利进入全国作协,但多半写不出传世佳作,跟陈凡这样的挂佬根本不能相比。

而且陈凡给她的定位,也没必要去拜个名师。

反正以后出版社的招牌,肯定是他自己,而不是杂志社的主编。

几句话的功夫,陈凡再次来到徐教授宿舍门前。

推门下车,等两女也跟着下来,他才拎着东西上前。

先让姜丽丽敲门,来开门的,还是上次那位保姆。

看见是陈凡,她二话不说,便邀请进门。

将礼物放在客厅,陈凡带着两姐妹进了书房,笑道,“老师,给您拜年来啦。”

徐教授转过头,看见陈凡后面还有两个人,立刻摘下近视眼镜,换上老花镜,随即“哟”了一声,笑着说道,“你带了两个小姑娘过来,让我猜一猜,她们一个应该是你的小媳妇儿姜丽丽,另一个,就是做出传世小诗的姜甜甜吧?”

两姐妹一听,脸上都不由得露出欣喜的神色,赶紧上前两步,恭恭敬敬鞠躬问好,“徐老师新年好!”

新千年以后,人们大多将公历元旦称为新年,农历初一才叫做春节。

但是在此之前,老一辈的几乎都是管农历春节叫做“过年”,元旦新年则就是元旦。

看着两姐妹乖巧的模样,徐教授乐得呵呵直笑,比当年儿媳妇上门还开心。

他先招呼两姐妹在对面椅子上坐下,随即对着陈凡招招手,“傻站着干什么,招呼一下啊。”

陈凡脸色微僵,转身接过保姆阿姨端过来的托盘,走上前送上茶杯,“两位同志请用茶。”

两姐妹嗔怪地看了他一眼,红着脸接过茶杯。

徐教授也瞟了一眼宝贝学生,给他一个眼神自己体会。

随即对着姜甜甜问道,“写过那首小诗以后,还写过什么新作品吗?”

一听这话,姜甜甜不禁脸色通红,情不自禁低下了头,小声说道,“让老师失望了,没有写新作品。”

徐教授也不以为意,只是轻声笑道,“没有也没关系,你还年轻,以后还有很多机会。现在的重点是要多学习、充分汲取的养分。

养分从哪里来?从书籍中来、从生活中来,平时你可以多看书、多观察生活,一定会有灵光乍现的时候,那时候就可以记录下来,然后用这个灵光作为核心,进行延伸、拓展,并将一些你想表达的思想内涵融入进去,……”

这一番滔滔不绝,就讲了十几分钟。

听得陈凡在一旁很是不忿。

想当初,徐老给自己讲课的时候,就甩了一张书单过去,然后就是毫无逻辑地询问自己的阅读体验,还不能空洞无物,非得说出个一二三来。

结果再看看现在,几乎跟手把手的教写作差不多,讲的都是实打实的干货,需要交钱才能在函授班学到的那种。

到底谁才是您学生啊?

跟姜甜甜交流完,徐老又看向姜丽丽,“小姑娘,你和小凡认识多久了啊?”

姜丽丽红着脸低下头,“两年了。”

徐老轻轻点头,“两年时间不算短,你今年多大啦?”

姜丽丽努力抬起头,“今年正好二十了。”

那声音小得,若不是徐老耳朵还行,恐怕都听不见。

徐老算了算,说道,“那你的年龄是到了,再有一年,小凡也要到年龄,符合法律规定,就可以领证结婚。到时候我来做你们的证婚人。”

姜丽丽顿时大喜,嗖地一下直起脑袋,眼睛都笑成了月牙,“谢谢老师。”

姜甜甜在一旁,心里是又甜又酸,看着妹妹的眼神里满是羡慕。

几秒后,她猛地回过神来,深吸一口气,调整好自己的心情,此时脸上只有祝福。

陈凡则在一旁微笑不语,只是刚才也注意到姜甜甜的脸色变化,低下头时,眼里闪过几分异色。

徐老又和姜丽丽聊了一会儿,问过她学的专业,提点了几句之后,终于将目光投向陈凡,“你自己开创的新课题,天南地北十几位学者都发表了相关论文,你的第二篇论文什么时候出来给我?”

陈凡脸色微僵,老师何故厚此薄彼乎?

不过算算时间,都隔了将近两个月,而这种通过文物视角来解读文化的路子,对他来说确实不难,便没什么可辩解的。

只能默默叹口气,“过几天就给您。”

听到这话,徐老才满意地点点头,“你的底子是有了,但只有基础是没有用的,必须要通过课题研究,将你掌握的知识都灵活运用,才能将死的知识点,转化为活的学习成果。

现在这方面的相关论文已经有了不少,你也要再接再厉,做出一篇重量级的论文出来,可不要被人笑话伤仲永啊。”

陈凡挤出满脸笑容,“我知道了,明白的。”

两姐妹在一旁瑟瑟发抖,刚才徐老师对她们嘘寒问暖,感觉还挺亲切,转眼间对着小凡就成了严师,还催交作业,好可怕。

这时徐教授又问道,“我记得,你之前说过要写一部现实主义的小说,主要展现前面几十年的社会变化,写了多少了?”

陈凡心里嘀咕一句,刚写了个名字。

但是脸上毫无惧色,信心十足地说道,“已经完成了大纲和细纲,还有人物设定,并写了几章开头,如果顺利、并且不影响论文写作的情况下,应该可以在8月份左右完稿。”

徐教授这才满意地轻轻点头,随即说道,“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你看看巴先生,就算是过年的时候,他也坚持每天写作,听说已经写到了《随想录》第九篇,你当以巴先生为榜样,时时注意不可懈怠才好。”

陈凡眉角轻扬,原来巴老也不过年的吗?

当然,他没忘了回应老师,立刻点头说道,“今年我一定多学、多写,不会懈怠的。”

徐教授笑了笑,又看着他问道,“来江大教学的事情,决定好什么时候过来了吗?”

听到这话,姜甜甜和姜丽丽齐齐转头,看向坐在一旁的陈凡,眼里满是不可置信。

这件事怎么没听小凡说过?

天呐,小凡要到江大教书授课,这是真的?

天可怜见,他们这一批的人,拼尽全力才考入大学,尤其是进入重点大学的这一批人,更是被社会称为“天之骄子”,足以让人骄傲的。

可现在小凡竟然要进大学去做老师,……这个就很难评。

陈凡看到她们两人的模样,莫名有些好笑。

随即赶紧干咳一声,扭头看向徐教授,正色说道,“老师,我想上半年出去外面一趟,一方面是采风,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安心写作,争取多发表几篇专业论文,还有将那本现实主义的小说完成。

等下半年9月份学校开学,我再过来报到,您看如何?”

徐教授轻轻点了点头,“下半年报到也行,反正上半年老师们都还在,对同学们的学习影响不大,9月份新生入学,这时候你进来接手,也未尝不可。”

顿了一下,他又对着陈凡问道,“你有没有想过要讲什么课?现在学校里中文系开设的课程不多,主要有概论、中国古代、中国现代、中国当代、外国、等等。

你的特点在于学术均衡,对哪一门课程都有不错的掌握,所以你的选择范围也广,开设哪门课程,就看你怎么选了。”

陈凡眉头微皱,说道,“老师有什么建议没有?”

徐教授想了想,对着他说道,“你就没有很感兴趣的课程吗?”

陈凡眼珠微转,忽然想起后世中文系的一门课,问道,“不如,我讲一讲民俗学?”

最早在1922年的时候,北大成立了《歌谣》周刊编辑部,标志着我国正式创立了民俗学这一学术类别。

到了1928年,还是在北大,袁行霈成立了全国第一个民俗学教研室,进一步推动了民俗学的发展。

当年的江大与北大一南一北不分轩轾,既然北大开办了民俗学,那江大也随之紧跟。

所以在江大的中文系,也有《民俗学》这门课,就包含在汉语言专业的必修课中。

陈凡之所以选这门课程,也是因为这门课没那么枯燥,除了课本上的知识之外,他还可以自己搜寻民间的风俗资料,随意添加进去。

以后写一些民俗学方面的论文,也很是轻松简单。

听到陈凡选**俗学这门课,徐教授只是眉头微皱,下一秒便放松下来,点头说道,“可以,等开学以后,我就给你报上去。回头你自己也准备一下教学大纲,可别误人子弟。”

其实他更希望这个学生选择正统一点的科目,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都行,甚至哪怕音韵学、训诂学这样的科目也未尝不可。

这样的专业距离国学研究的核心更近一些,若是研究有成,学术地位也更高。

就拿他自己来说,研究的是诸子百家中的著作,地位就比研究普通文献的学者要高上三分。

还有之前提到过的蒋天枢,他研究的《楚辞》也非同一般,在国学界属于顶级研究类别,地位自然不同。

相比之下,民俗学就要稍低一筹,即便出了研究成果,关注的人也不会太多,不像《楚辞》、《庄子》,每出一部注释,都是整个学术界瞩目,实在不能相比。

不过徐教授也没有强求。

一方面,他要求陈凡来学校兼职授课,本身就不是为了让他来当这个老师,而是希望他在风头频出之后,能够适当韬光养晦一段时间,省得太过引人注目,成了靶子。

另一方面,陈凡开创了以文物研究文化的新路子,并不是简单的民俗学者,在学术成就上,只要不放弃以前的路,那他就不会比学术界的任何人低一头。

既然没多少负面影响,他选了民俗学,就让他去教呗。

陈凡选定了教学科目,心里想着在新学年开学之前,还要将民俗学方面的东西补一补。

若是不能讲出一点自己的新意,也显不出界新一代扛鼎人的厉害啊。

不出成绩就是打脸,他可丢不起这个人。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