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三国之谋伐 > 第六十三章 英雄所见略同

三国之谋伐 第六十三章 英雄所见略同

作者:玩蛇怪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2-18 17:33:39

第六十三章 英雄所见略同

关羽虽然取得了关中胜利,但并没有兵出西凉。

原因在于西凉的形势比较复杂,少数民族非常多,矛盾尖锐,他们是地头蛇,想横扫西凉没那么容易。

因此牢牢占据住关中,让周围军阀再也无法窥伺八百里秦川, 便成为了首要重任。

完全控制了关中之后,关羽就会开始进行建设,鼓励人口、重视农桑、开展商贸,即便是西凉的游牧民族要过来买卖交易,也并不阻拦。

朝廷目前有这个实力镇服他们,毕竟西域的棉花产业如火如荼, 停了西凉的商业, 同样是停了自己的棉花来源, 得不偿失。

只不过这些都是后续建设,目前才刚刚将西凉军打退,要想达到陈暮给他们的要求,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实际上除了河南之战与关中之战以外,朝廷控制区域内,其实还有一些零星的小规模战争在打响。

如公孙瓒在幽州开启了对中部鲜卑的讨伐战争,吕布在并州打得匈奴人溃不成军,南匈奴单于呼厨泉和左贤王刘豹被揍得抱头鼠窜,决定向大汉投降。

历史上二人就投降了曹操,呼厨泉几次投降又几次叛乱,最终被曹操设计扣在邺城,这才彻底将整个南匈奴控制在朝廷手中。

南匈奴人的居住地是并州中部的上郡、西河郡一带,也就是后世山西吕梁、榆林以及内蒙的鄂尔多斯一带。

在后世的时候这些地方基本都已经沙漠化,不过在汉朝还没那么严重。根据史料记载,要到唐朝末期的时候, 这些地方才会开始沙漠化,此时尚是勃勃生机, 遍地草场。

汉朝很早的时候就在并州屯边, 吕布自己就是九原人,而且众所周知那地方就是后来的包头。当时的包头水草丰茂,汉朝率领之后,就被鲜卑人霸占。

此刻吕布卷土重来,夺了上党之后,修养了半年,北上横扫了高干旧部,夺取了太原,将鲜卑人赶到了雁门郡,又开始威逼雁门。

太原郡北面是雁门郡,西面就是西河郡以及上郡,这些地方是匈奴人的地盘,吕布顺便也把南匈奴人揍了个半死。

呼厨泉和刘豹实在顶不住,就派人跑到河东郡去,找到北屈县的县令,要求投降朝廷,归附大汉。

北屈县的县令得知这个消息不敢怠慢,连忙派人前往河东郡的治所安邑告知情况。

张飞这两年在河东刚好闷闷不乐,他觉得自己被骗了。

当初陈暮让他来的时候还信誓旦旦说是要防御吕布,还说吕布骁勇善战,大汉唯有三哥之勇, 才能力敌吕布,把他吹得心花怒放,欣然愿往。

结果在河东干等了两三年,这两三年除了偶尔去长安看看二哥,或者回洛阳看看大哥四弟以外,基本就没别的事情做了。

河东的治理有田丰在处置,吕布好好地待在太原,根本没有派兵来打他,导致他都快闲出病来。

现在忽然听到匈奴人要归附,他当即嚷嚷着不答应,要出兵把匈奴人杀光。

汉朝与匈奴是世仇,张飞这么想自然也是合乎情理。

好在田丰没他那么鲁莽,稍微一分析,就知道现在吕布并未归附朝廷,还是霸占并州的诸侯。若是出兵匈奴,把匈奴人逼急了,投降吕布,那就不好了。

而如果接受了匈奴人投降,那么若是吕布不依不饶,继续进攻匈奴部落,反倒是他们有借口出兵并州,一样有仗打,何乐而不为?

把这个想法告诉了张飞之后,虽然他有些遗憾不能打匈奴人,但听到可以对付吕布,顿时来了精神,同意了要求。

不过像这种战略方向的国家政策,田丰还不敢一个人就决定,便立即派人前往长安找沮授,同时又给洛阳传了一封公文书信,要求朝廷那边拿个主意,看是不是答应南匈奴归附的事情。

此时刘备还在河南正展开对曹操的消灭战争,与身边的内阁大臣们简单地商议过后,便回信说要田丰与沮授决定即可,给予他们权限,不要有顾忌,放心大胆去干。

有了朝廷背书,田丰就有了底气,于是在七月底,八月初的时候接受了南匈奴归附的提议,同时张飞领兵北上前往西河郡,驻扎于离石县。

吕布当时还在雁门,太原之战的时候,他就已经把高干消灭,当时鲜卑人也一并被他赶出太原,盘踞在了雁门郡一带。

到去年的时候吕布就已经开始着手北上,半个雁门郡都快被他拿下,同时寇略河西,威逼南单于庭。

南匈奴人几次参与汉朝内乱,本就式微,吕布再来,自然不是对手,被打得十分狼狈。

这次匈奴人南下归附朝廷,张飞北上入驻西河郡,吕布勃然大怒,他已经将并州视为禁脔,此时朝廷把手伸进来,自然让他很是不满,因此派人寇略平周,结果被张飞令人击退。

此战虽然只是一场小规模战争,但双方既然已经挑起了事端,张飞就有了由头对付他。于是亲自领兵东进吕梁山,逼迫太原郡的兹氏县,妄图逼迫吕布来战。

吕布得知此事之后就更加愤怒,打算回转太原与张飞决一死战。

好在卫觊和张杨以及其余部下都认为现在朝廷势大,拥众数十万,不宜与朝廷起冲突,还是暂且忍让,先取了雁门再说,劝说他不要冲动。

最终在众人劝解之下,吕布不得不修书一封,说一切都是误会,并且在吕梁山各处关隘道口布下重兵,这才罢休。

其实以张飞的意思肯定不想这么快结束,他想和吕布战场厮杀,一决雌雄,好好打个痛快。

但没有办法,人家不和他打。

后世吕梁山分割了山西和陕西,当时虽然同属并州,但西河郡与太原郡便是被吕梁山分出来,莽莽高山,只有少数几条道路可以通行,且道路艰险,山间还有吕布驻军,无法强攻,只好作罢。

而吕布那边也没办法,他虽然愤恨于张飞咄咄逼人,可部将们说的也是事实。

如今吕布地盘只有上党太原二郡,治下人口才三四十万,兵马即便是扩军之后,也不过两万余众,跟朝廷的实力比起来,天壤之别。

因此无奈之下,他只好暂时忍让,不敢与张飞直接翻脸。

与此同时,除了这些地方的动乱以外,河南的战局显然已经进入了白热化阶段,官渡失利之后,曹操退守封丘,然而他怎么也没有想到,封丘西北的酸枣,已经有一支朝廷大军在等待着他。

刘备北上渡过鸿沟水,于阴沟水西岸驻扎,河对岸就是封丘。而北面便是濮水,与阴沟水形成十字交叉,封丘位于右下角,刘备军位于左下角,酸枣位于左上角。

这意味着朝廷大军可以渡过阴沟水袭击封丘,而荀攸则可以渡过濮水袭击封丘,一个是从西面进攻东面,一个是从北面进攻南面。

两支朝廷大军加起来有六七万之众,而曹操才刚刚经历了官渡惨败,派去埋伏的八千人不足两千逃回去,兵力损失惨重,如今只有两万余人驻守封丘,且士气低落,在防守力量上严重不足。

刘备刚刚抵达阴沟水西岸的时候,荀攸的公文就已经送了过来,营寨还在建造当中,天子帐篷第一时间搭建起来,他召集诸多谋臣前来议事,帐篷内众人簇拥在一起。

“之前我还派人让公达半路截击曹操,在来的路上,倒是未听到公达出兵的消息。现在公达那边传信过来,告诉了朕为什么不截击的原因。”

刘备扬了扬手中的公文,说道:“他说若截击曹操,曹操必然逃往定陶,定陶是曹操老巢,经营多年,城高墙厚,不宜强攻,即便是困守,也可能会困守许久。此时丞相正去定陶的路上,曹操尚不知此事,若将曹军困在封丘,丞相可截其后路,三面包抄,诸位觉得此策可行否?”

此时在刘备身边的这些臣子当中,其实论起资历来说,跟随他多年的亲信谋臣都不在。

陈暮在去定陶的路上,沮授在关中,田丰在河东,荀或在洛阳朝廷坐镇后方,资历稍微差一点的荀攸则在北面酸枣。

能说得上话的只有王脩、邴原、孙邵、崔琰、王朗、国渊几人。

这几人加入的时间也非常早,基本都是刘备当青州牧,乃至于陈暮当青州刺史的时候就加入麾下,因此按照资历的话,他们几个人一般会先开口。

有人说道:“臣以为此策可行。”

“确实可行,剿灭曹操,需要一战全部歼灭,而万不能让其逃走。”

“不错,若是被他跑回济阴,不能攻灭的话,以后他还有可能跑去淮北,乃至于跑到南方去,祸患无穷。”

“臣赞同。”

“臣也赞同。”

几人其实大多是内政比较出色,在军事谋略上不太行,但一些粗浅的道理还是懂。

半路截杀曹操或许能将他打败,但想要彻底歼灭他却是比较困难。

如果让曹操逃跑了的话,还得一路追杀,非常麻烦。

现在将曹操困在城矮墙薄的封丘县城,显然是一件比让他逃回老巢更好的事情。

因此纷纷赞同。

董昭提出不同意见道:“副相这个计策确实没什么大问题,只是我担心若是把曹操去定陶的退路断掉,恐他北上汇合夏侯渊,往淮南投奔孙策去。”

“往淮南投奔孙策去吗?”

刘备沉吟。

“额,少府丞说得好像也有道理。”

“也是,我们现在在南面的军队就只有丞相一支,若让丞相前来围堵曹操,曹操只需要先往东北去济阴,汇合了夏侯渊之下,从山阳经沛国,便能够直接跑到淮南去,那确实是个问题。”

“副相考虑好像有些不周全。”

“也不能这么说,丞相现在不是在他们的后方吗?若是丞相赶来,十几万大军直接把封丘团团围困,绕他曹操再厉害也是插翅难飞。”

“可是现在丞相是往东去,再派人去告知他让他返回来,恐怕曹操已经得信早就走了吧。”

几个人一听董昭分析,确实有道理,不由得议论起来。

扶沟一带离官渡其实也不算特别远,大概一百二十公里左右,以河南比较平坦的道路,行军最多三日就能抵达,并且如今朝廷军队素质极高,若是强行军的话,一天半左右就足以。

当时陈暮在扶沟击溃文聘,打扫战场稍微耽搁了一日,同日晚上刘备也发动了袭击浚仪的战争,曹操损失惨重。

从时间线上来看,此时陈暮才刚走了一天,第二天曹操就开始准备撤退,往封丘方向去,而那个时候陈暮的位置是往东北进入襄邑境内,离官渡差不多七八十公里。

若是当时就立刻派人传信给陈暮,让他过来,或许还有将曹操围困在封丘的可能。

但现在都已经过去数日了,估计陈暮都已经到定陶了,此时再传信,就已经晚了,因为曹操很有可能已经收到了刘表大军败于扶沟,陈暮军队出现在济阴的消息。

曹操兵微将寡,粮草也不多,乍然听到这则消息,很有可能意识到封丘已经是死局,此时他有两个选择的方向。

一个是往南逃,从陈留逃往陈国,再跑到汝南,去荆州。

二个是往东北方走,躲开刘备、荀攸以及陈暮的军队,直奔甄城,不管是解夏侯渊之围,还是接应他们之后再南下,就可以从淮北进入淮南,跑到孙策的江东去。

这两个选择不管哪一个,都有问题,那就是朝廷大军人数众多,部队臃肿,想尽快追击一门心思逃跑的曹军没那么容易。

而陈暮那边离得又远,想尽快通知他肯定也已经晚了,一时间众人都觉得荀攸的计策好像有点问题。

不过就在大家思考的时候,毛玠忽然看向贾诩,笑道:“尚书令有何见解?”

贾诩因为识破了陈宫的设伏之计,在军中地位骤升,以前只有被刘备询问的时候才会说话,现在有不少人想听他意见。

至于是真心想知道好的建议,还是想看他笑话,那就不得而知。

贾诩也自知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的道理,连忙低调道:“我其实也没什么头绪,不过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

刘备问道:“什么问题?”

贾诩说道:“臣是在想,小荀副相从来都不是一个无的放失的人,他这么做,肯定有他的道理。而且人虽有错,可丞相却很少犯错,陛下信不过副相,难道还信不过丞相吗?这个计策一定需要丞相配合才能完成,或许丞相心里早就有数了。”

陈暮改革官制之后,内阁制度趋于唐朝群相制度,首辅为丞相,其余一等录事尚书都为次相。也就是一正多副的搭配,而荀或荀攸叔侄都是副相。

虽然荀攸的年纪大不少,可荀或是叔,荀攸是侄,古人讲究伦理纲常,因此私底下众朝臣们称呼荀或为大荀,荀攸为小荀。

刘备听了贾诩的意见之后,觉得有道理,于是点点头道:“不错,四弟或许早有对策,我等尽管其变就是!”

而所有人都不知道的是,此时远在济阴的陈暮,看到荀攸给他发的文书,顿时笑了起来。

英雄所见略同呀。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