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三国之谋伐 > 第八十四章 兵临城下

三国之谋伐 第八十四章 兵临城下

作者:玩蛇怪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2-18 17:33:39

第八十四章 兵临城下

滔天的大火依旧在熊熊燃烧,明火不断地往上蹿,一直将高览的整个营寨焚为平地,才稍微黯淡了一些。

但冬末春初季节,地面依旧有大量枯叶,枯草。特别是周围丘陵、小山头,长了很多树木,火焰顺着地面的植物,开始向其它地方蔓延。

灰烬中残留着热浪余焰,空气里弥漫着浓郁的糊味。浮阳的天空都是灰蒙蒙的,飘荡着无数灰色的颗粒,笼罩了整片城池。

第二日清晨,焚烧植被形成的颗粒化为灰色的浓雾,在能见度极低的情况下,城北的城门大开,一支军队浩浩荡荡地出城北上,离开了这个是非之地。

高览收拢残卒三万余人,退兵三十里外。这次大战,他损失一万多人,倒不是伤亡有多大,而是大火中失踪了很多人马,有不少人走散了,迷失在附近山林里,到现在还没有归队。

当时的战况就是高览营寨占据了浮阳去北皮城的官道上,双方于中间的平原上大战。臧霸部从西侧突袭了他们的营寨,在击溃马延部之后,又立即攻打高览本部,相当于和东面的公孙瓒一起两面夹击高览。

两面包夹芝士,身后是敌人援军以及大火,前面是正面敌人。高览部的士兵只能选择往北逃或者往南逃,如此四散逃窜,加上天黑了营寨方向火势又大,走散的被追杀的不知凡几。

不过有一点还算幸运,那就是派出去的焦触部由于来不及攻打城池,前军就大败了,因此建制保持得很完整,归队之后,成为了目前唯一能战的部队。

一场大败之后,军心涣散,正需要休整。高览强行打起精神,命令士兵们拖着疲惫的身躯,重新开始修建新的营寨。

结果还未到傍晚,晌午时分,西南方的官道上,就缓缓而来一支队伍,打着“鞠”字旗号。

按照路程来算,鞠义本应该傍晚才到浮阳。但高览兵退三十里,一来一回,缩减了路程,使得鞠义刚好是在中午遇上了高览。两人碰面,得知情况之后,鞠义就原地先与高览结营,然后再派人去北皮城通知文丑。

文丑得到消息,再派人去通知那边才刚刚启程不久的袁绍。差不多是在火烧高览营寨后的第三日中午,袁绍在南皮城外知道了高览被击退的事情,虽然生气,亦无可奈何,只能继续赶路。

第三日文丑也到了浮阳,紧接着第四日袁绍领大军亲至。与高览残兵会合,总人数接近十万。浩浩荡荡东进,抵达了浮阳城下,十万大军人山人海,无边无沿。

袁绍刚到就开始修建营寨,铸造堡垒,前几日大火烧了一座山,将周围的草木烧光之后,由于没有了连续的山林,县城周围的农田成为了天然防火带,农田里的杂草被烧光,地面一片荒芜,火势于是逐渐得到控制。

将大火扑灭之后,袁军就立即从更远的方向开始砍伐树木,在城外已经荒芜的平原上修建营寨,不同于之前的木质营寨,这次外围开始用石头垒砌,形成石制围墙,将整个营寨圈起来。

然后又从城西北的小河挖槽取水,引入营内,再利用水和泥土,垒石涂泥,用火来烤制,修建寨墙,墙上有垛口,防御力比之先前高览修建的营寨强出何止一倍。

同时又搭建高台,修筑望楼、塔哨、制造攻城器械,营寨外围挖上壕沟、陷阱,各营寨门口再摆上大量拒马、铁蒺藜、陷马坑等等。

整个浮阳城外一夜之间像是变成了一片大型工地现场,到处都在挖掘、建造、施工,人来人往,分工明确。

此时此刻,城头上依旧是挂着公孙的旗帜,旌旗招展,锣鼓喧天。城楼附近,臧霸荀攸太史慈黄忠等人挑头观望,看着远处城外的袁绍大军忙得热火朝天,一副长远打算的模样,几人都是面面相觑。

“袁绍这是打算在这修建一座城池吗?”

太史慈纳闷不已。

荀攸沉吟道:“他们是把我们当做公孙瓒了,势必要把公孙瓒困死在此地。”

“看来要打一场硬仗了。”

黄老爷子今年已经四十七岁,按理来说,在汉代已经算是可以自称老夫,但身子骨硬朗,体魄依旧强悍,目光看向远处营寨,眼中一片火热。

他的年纪大,但资历和战功都不高,在青州诸多将军中,排位仅次于末席,比之年轻的太史慈和赵云都低,自然不服气。

因此他需要更多的战功,更多的胜仗,来奠定自己的地位。

臧霸说道:“我们还是不要和袁绍硬碰硬,我们的任务是拖延时间,不是要和袁绍决一死战。他既然选择要铸造营寨,来围困我们,那我们就等他修建好,至少也得十天半月,到时候我们就直接走。”

荀攸站在城楼上,脸色凝重地看着城外袁绍军紧锣密鼓的部署,摇摇头道:“袁绍还是不容小觑啊,恐怕我们想走也没那么容易。”

“不就是三座营寨吗?围三阙一,咱们以前不也经常这样?”

臧霸不解问道。

相比于之前高览的营寨,袁绍亲至之后,不管是安营扎寨,还是人数兵马,都比之先前要严谨和浩大数倍。

一座营寨于城西北角,辐射西门与北门。一座营寨于西南角,辐射西门与南门。

最后一座营寨于城西外,属于正面进攻的一座营寨。

正所谓“围师必阙”,三座营寨以犄角之势,将南北西三门堵住,放开东门口子,形成了一个完美的攻城阵型。

围三阙一在《孙子兵法》中是行兵打仗八大原则之一,极为重要。

除了要留给敌人余地,不能让敌人抱着必死的决心玉石俱焚以外,最重要的,也是在配合《孙子兵法》中另外一条“十而围之,五而攻之,倍而分之”的思想。

比如说,城内有三万人,而你有十万人。如果你四面包围敌人,每面城门放二万五千人,那么在单面城门上,其实人数是少于敌人的。

古代一座城池不大,一般在数平方公里范围,然而从一个城门支援到另外一个城门,总归是需要一定的时间。

因此当你四面包围敌人,每一面兵力要少于敌人的时候,反倒容易被逐个击破。

所以古人行军打仗,攻城略地的时候,一般会选择一面城门作为主攻,集结大量兵力,来给敌人制造正面压力。同时另外两座城门为辅攻,牵制一部分敌人兵力。

最后再放开一座城门,也就是围三阙一,但并不是真的不管不顾,而是在城外埋伏兵马,等敌人从被放开的城门出逃时,再忽然杀出来。

这已经属于非常常规的攻城方式,不仅是封建时期,历朝历代,包括我国近代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都多有围师必阙的打法,如长平之战,麦城之战,再到近代的三峰山之战,鲁西南战役,都是如此。

虽然这种打法在野战之中并不适用,比如刘邦在白登山就被围的水泄不通,但在围城作战中,却属于常态,汉末曹操、唐初李世民、宋代岳飞、明代戚继光等,都将这条法则奉为圭臬。

之所以说这么多,是想表达此次袁绍进攻浮阳之时,所有的排兵布阵,以及安营扎寨的部署,都到了非常完美的地步。

哪怕在历史上袁术属于失败者,但在成为天下第一诸侯之前,依旧保存着他的理智。此时亲临城下,集合麾下谋臣与自己的智慧,彰显出了自己的实力。

事实上即便是官渡之战,他的一切布置都没有任何问题,属于非常标准的军事部署。若不是身边有个高级二五仔许攸带路,光去乌巢一路上沿途的所有哨卡与游骑,再加上前线各部守军,就够曹操喝一壶的。

不过围三阙一,并不代表就没有破解之法。因为他们可不止城内这三万兵力,刘备已经在快马加鞭赶回来,到时候青州军主力加上洛阳大军,一同攻打袁绍,必然可以解浮阳之围。

然而荀攸却没有那么乐观,他指着北面与南面,说道:“你再好好看看。”

众人顺着他指的方向看过去。

浮阳城属于渤海南段的一座城池,地形地貌主要以平原为主,少量丘陵与河流。

战国时期,此地属于齐与燕的边境地带,双方时常互相攻伐,导致此地人迹罕至,在后世的黄骅、海兴一带,数百里没有人烟。

渤海湾一带,离得最近的城池,就已经是浮阳,离海边有一百多里地,中间没有城池,只有一些渔村和乡亭。

公孙瓒和刘备瓜分渤海之后,前线很多百姓都往更南或者更东的方向迁移,反倒使后世黄骅、海兴一带,慢慢有了一些人气,有了一些村庄和田园。

而浮阳渐渐荒废下来,周围的田地,早已经无人打理,城北有一片小山丘陵,山下布满了破败的田舍,杂草丛生,林木森然。

城南也是如此,除了层峦叠嶂的树木与竹林以外,就只剩下长满蓬蒿的田土,和城外已经被舍弃的房屋。

城西就更不用多说,那是从北皮城过来的主要官道,道路两旁原本也有大量的农田,一座小山包,以及一些林木。林木之前就被高览砍伐一空,小山包也被烧得精光,田园上现在还铺满了草木灰。

因此袁绍抵达之后,再想修筑营寨,就只能从城南和城北的森林里砍伐树木。源源不断的树木被送入营地内,成为了营寨各种设施,周围的树木肉眼可见的速度在减少。

而剩下来的,就只有东面那片广袤的原始丛林。也就是之前公孙瓒藏身于城东的那片区域,林木森然,即便数万人马藏进去,也如水滴流入大海。

荀攸继续说道:“袁绍故意围南北西三城门,只留下东城门,就是因为三座城门外围光秃秃一片,已无遮挡。而东城门外林深似海,草木旺盛,看似城外没有兵马,但只消在林中埋伏一军,我们将会彻底陷入死境。”

“袁绍这是打定主意,一定要将我们覆灭于此呀。”

太史慈接过话茬。

臧霸想了想道:“原来如此,我们出来时,只带了二十日粮草,如果明公未能在二十日之内逼迫袁绍撤军,恐怕我们就要全军覆没了。”

荀攸摸了摸下颌山羊须,眼中露出闪闪精光,微微一笑道:“其实我们也不必如此慌张,袁绍部署确实精妙,且他的魏郡亦留有大军,即便明公猛攻,短时间内,也确实有可能将我们围杀,但我们依旧有绝对可以逃生之法。”

“逃生之法?”

臧霸忙问道:“军师是何妙计?”

荀攸目光望向北方,从容淡定地道:“无妨,几日之后,便自见分晓。”

他不说,众人也就没有继续问。

青州军接管了浮阳城,袁绍在城外紧锣密鼓地开始修建各种防御工事。

既然选择了用寨墙和石墙,工程量自然要比木栅栏高得多,北皮城成为了粮食中转站,由张郃看管,沿途全是哨卡与游骑,民夫、辅兵来往络绎不绝。

十万大军,除开每日防备的兵马以外,大部分人都进入了作业状态,曹操一夜铸城,袁绍没那个本事,花了足足四五日才修完。

不要以为这个速度很快,实际上算慢的。秦始皇征数十万人,修几千公里的长城,也只用了九年时间。

古代大多数木质营寨,一般一日左右就能建好。只需要在营地门口挖上壕沟,外围用木质栅栏圈起来,再摆上拒马铁蒺藜等防御工事,就算是一个临时营地。

袁绍铸造的营寨比城寨规模低一点,比木寨规模高一点。外围是墙寨,内部依旧是木质结构。以袁绍十万大军再加上数万民夫辅兵的规模,即便是建一座城市,估计也就十天半个月的功夫。

营寨修好,三出营地内部又分为多个营盘,袁绍又命令大军开始推土式作业,于城外一箭之地,开始挖掘土堆,建起壕沟,同时让后勤工匠加紧制作攻城器械,准备来日大战。

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防备公孙瓒的骑兵部队。可谓是步步为营,稳扎稳打。到了开战之日,公孙瓒的一切部署,都将成为泡影,已是瓮中捉鳖矣。

可惜袁绍根本不知道,此时城内的兵马早就已经不是公孙瓒,他的骑兵也早已经离开,沿途走时,所有痕迹都被遮掩。

城东树林中还留有之前留下的很多新鲜马粪,为的就是迷惑袁绍,让他以为公孙瓒的骑兵依旧在附近。

虽然大批斥候探马分散出去,到处寻找,但东部区域实在广阔,数百公里范围,如大海捞针。

因此袁绍采取谨慎手段,以大势一步步压进,为的就是稳操胜券。

数日之后。

一切部署皆已经完成,大战之时,终于即将到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