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三国之谋伐 > 第二百三十九章 令人疑惑的策略

三国之谋伐 第二百三十九章 令人疑惑的策略

作者:玩蛇怪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2-18 17:33:39

第二百三十九章 令人疑惑的策略

陈群和诸葛亮他们是小学同学,按理来说是认识的。只不过诸葛亮他们在小班,和陆议陈凤他们是同班同学,陈群是大班的班长,和崔林一个班,年长诸葛亮他们四五岁,很少和他们玩在一起。

并且从泰山书院毕业之后,陈群就被家人带回了颍川,所以大家并没有一起在泰山学宫读书,又是近十年未见,现在站在一起,互相对视,居然都没有认出彼此来。

两边都看着挺眼熟,就是想不出在哪里见过。沉默了好一会儿,陈群才略微迟疑地说道:“在下陈群,字长文,几位看着眼熟得很,不知......”

“原来是陈群学长,在下诸葛亮,字孔明,这是孔俭,这是姚博,这是黄琦,学长是否还记得,当年我们在泰山书院。”

诸葛亮这才知道对面的居然是当年大班班长陈群,因此按照学宫的习俗,称呼他为学长。

这四个人基本都在17-18岁左右,且只有诸葛亮有自己的字。

古人男子一般是二十岁及冠取字,但也有例外,那就是父母去世得早,必须早当家,所以没到二十岁也可以取字。

四人当中诸葛亮父母双亡,因而早早取字。孔俭姚博黄琦等人家中长辈还在,因此不能算成年,就并没有取字,要等冠礼之后才行。

诸葛亮给他们介绍之后,孔俭几人也是一一拱手行礼。

陈群这才恍然道:“你们是小班的,当年你们不过是五六岁,没想到一眨眼,却是这么大了。”

诸葛亮笑道:“学长离开书院早,当年大班的学长大多去了学宫,我们在书院读了五年,又在学宫中读了五年,今年刚好结业,因而跟随师君在军中做小吏,长长见识。”

“原来是这样。”

陈群努力从记忆里找出那个时候的回忆,恍惚间想起了自己幼年好友崔林,便问道:“你们认识崔林吗?大班的那个崔林,他现在怎么样了?”

诸葛亮说道:“崔林学长高我们几届,早就已经结业了,因为成绩优异,最开始是在政务司担任佐吏,后来政绩出色,被调去地方担任监察,去年被刘青州举为孝廉,现在已经是东安县令。”

“崔林都已经当县令了吗?”

陈群有些惊讶。

当年崔林的成绩在他之下,没有想到崔林居然扶摇直上,都已经是六百石县令了。

他知道青州是公检法分离,县城当中,有县尉、监察以及律令,仅在县令与县丞之下,分别代表了抓捕权,监察权以及审判权。

公检法分离之后,对县令的权力压缩了不少,但毕竟是一方县城之主,对县尉监察以及律令有领导权,因此官职不算低,只有通过举孝廉或者茂才之后,才能够担任。

听到崔林年纪轻轻已经是一城之主,陈群还是颇为感慨。

如果不是当年天下大乱,父亲陈纪从平原相的位置下来之后,不得不跟着父亲回到颍川,兴许他也在学宫,系统地学习那些令人向往的新知识,而不是只能通过师君寄来的一些书籍,管中窥豹,只得一斑。

而更让他感慨的是,若是自己依旧留在书院的话,从学宫毕业之后,应该也早早地结业跟随着师君陈暮了,这样起点会比现在高太多,或许成就不比崔林差。

要知道,他现在也不过是在军中担任主簿书吏,跟诸葛亮他们的职位是一样的,现在年轻的学弟都已经跟他职务差不多,同班同学都已经爬到了他的头上去,这让陈群心中难免有一种落差感。

并且陈群还知道,未来人家的道路肯定要比自己宽敞得多,因为人家有泰山学宫这块金字招牌的结业证书,是泰山学宫出来的弟子。

有了这块金字招牌,至少在青州政坛体系当中,他们肯定可以扶摇直上,比别人升迁速度快得多。

何况陈群也听说过,泰山学宫的结业生就跟当初太学和鸿都门学的结业生一样,刚一毕业,就能够授予一些不错的职位。

而从诸葛亮他们不过是刚刚结业,就能进入军队跟随师君陈暮来看,他们几人应该是最优秀的那一批。

毕竟从学宫毕业的毕业生也分三六九等,能够跟着师君,那必然是最好的几名,否则的话,根本没资格过来。只要有师君扶持,以后他们的未来肯定是一片光明。

反倒是自己出身于颍川陈氏,靠着长辈门荫,加上小时候的关系,才能够进入军中跟随左右。而人家却十七八岁就已经做到了自己这个地步,相比于之下,确实令人唏嘘,也后悔没能够在学宫继续读书。

一时间,看到这群年纪不过十七八岁,却意气风发的少年们,陈群都有些想要找到师君陈暮,央求他能帮自己开后门,让自己重新回学宫读书的想法。

陈群是后悔没能进入学宫,一旁的司马懿司马朗杨修等人却也是颇为艳羡地看着几人。

泰山学宫,如今早已经成为天下闻名的教育圣地,比之当初的太学和鸿都门学都要兴盛。

这是因为纸张以及印刷术的出现,打破了世家门阀的知识垄断,原本太学和鸿都门学典藏无数,但因为都是竹简或者石刻,导致普通人学习不易,除了那些豪门世家子弟以外,即便是寒门子弟,上升机会都非常少。

而随着泰山学宫的出现,其中典藏了无数从太学与鸿都门学运来的经典书籍,吸引了天下士子前去读书,又有大儒传授经典,广纳人才,使得泰山学宫如今极为昌盛,比之当年的稷下学宫还要繁荣。

他们这些世家子弟虽然也有家传经典研习,但终究是比不过泰山学宫藏书无数,因此对于泰山学宫的学生,司马懿司马朗杨修这些人还是非常羡慕,羡慕他们能有这么好的机会。

实际上最早泰山学宫开课的时候,世家子弟是不屑去的,甚至因为纸张的出现,很多有远见的世家能够见到未来必然会对世家门阀地位进行冲击。

所以很多世家对泰山学宫是抵触的形势,宁愿让子弟继续研习家传书籍,也不愿意去青州摒弃门户之见,学习更多的知识。

但也仅限于此了。

也有人说,陈暮弄出纸张和印刷术,世家门阀必然会发疯一样进行抵制,并且将青州引为仇寇,疯狂进行敌对。

然而我们要知道的是,东汉末年的世家门阀力量本身就不像魏晋南北朝以及隋唐时期那么强大,影响力也有限,最厉害的就是汝南袁氏和弘农杨氏。

袁氏在和青州打仗,杨氏则在朝廷支持刘备。

除了袁氏和杨氏以外,其它世家门阀要兵没兵,要权没权,顶多就是有几百上千家族死士而已,就这点实力想动青州?

痴人说梦。

谷 别的不说,曹操得罪的世家还少?

早期曹操是打压世家门阀的,在曹操操纵汉献帝朝政的时候,弘农杨氏有力量与他对抗吗?

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这就是门阀遇到有兵权的诸侯之间的现状。

因此哪怕天下世家门阀清楚纸张和印刷术会对他们的知识垄断权带来极大的冲击,最后也只能捏着鼻子认下,因为他们没有十几万大军,仅此而已。

陈群和对面诸葛亮等人问候寒暄了之后,很快就又陷入尴尬的沉默,毕竟陈群读了两年就走了,远不像诸葛亮他们根正苗红,拿书院来攀关系,他自己都觉得脸红。

陈暮坐在亭舍内,刘备右手下方第三个位置,刚好能够瞥到门外八个人正互相对视,轻笑了一声,等大家都坐下之后,就第一个开口说道:“诸位,灭袁绍之战,就要打响了,但是此战,宜缓不宜急,宜慢不宜快,不能将袁绍逼得太死。”

这就是要为这场战争先定个调子,如果各部门对袁绍穷追猛打,袁绍万一扛不住,很快就覆灭了,那还玩个蛋。刘虞一道命令下来,冀州牧的位置拱手让人,那就是替他人作嫁衣,因此一定不能急。

但刘备不知道原因,因此纳闷道:“四弟,你之前还说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怎么今日袁绍要到山穷水尽的地步,你反倒却说宜缓不宜急了?”

“这是此一时彼一时也。”

陈暮解释道:“袁绍势大,早年如果击败他,一定要趁胜追击,痛打落水狗,进一步削弱他的实力。而现在袁绍已经是山穷水尽,为了避免他狗急跳墙,给我们造成巨大的损失,就要缓缓图之,不能操之过急。”

“四弟的意思是?”

刘备询问。

陈暮笑道:“我们应该仅仅只是包围袁绍,围而不攻,让他自己军心更加涣散,从而不攻自破。如果急于进攻的话,正如长平之战后,秦国急于破灭赵国,结果在邯郸之战当中损兵折将是一个道理,可能会给我方带来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我知道了。”

刘备也是带兵多年,当然也懂陈暮的意思,差不多就跟穷寇莫追一样,不由微微点头。

在场诸多将领也觉得有道理,因此都是点头赞同。

唯有沮授目光闪烁。

什么穷寇莫追,什么哀兵必胜,那是指人家军心还有斗志的情况下。

邯郸之战那是因为赵**民举国同心,他们跟秦国是世仇关系,所以面对秦国的穷追猛打,拼死作战,不得已而为之。

先秦时期还没有大一统概念,秦国百姓只认秦国,赵国百姓只认赵国,在这种国家观念的影响下,赵国不管是士兵还是百姓,对秦国没有任何归属感,才会做到哀兵必胜。

而自从秦国大一统之后,到楚汉争霸,天下百姓差不多也该归心,对于大一统有了深刻认识。

项羽被四面楚歌,穷途末路的时候,军心那样涣散,可没有什么哀兵必胜的道理,最后不也是落得个乌江自刎的下场吗?

现在袁绍连国家都不算,麾下士兵军心涣散,空余十万军队,但也许不过几万精兵就能将他击败,绝对不会因为袁绍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而有什么绝地反击。

所以说陈暮是拿战国时期的道理,来用到我大汉时期的军事战争里去,实际情况跟当时完全不一样,要比的话也应该拿楚汉相争的例子来比,这属于偷换概念,如果真打起来,绝对不会跟邯郸之战一样。

但沮授也知道,陈暮是为了留住袁绍一命,拖延时间,等到刘虞垂死,如果现在就灭了袁绍,刘备上位的机会就十分渺茫,强行上位,必然是跟洛阳作对,天下群起而攻之。

因此他很聪明地闭口不谈,没有点出陈暮言语当中的漏洞。

“公与以为呢?”

陈暮笑吟吟地看着沮授,靠自己一个人忽悠,总归是势单力薄了点,沮授再推波助澜一下,才能够让大家都信服。

沮授便说道:“子归言之有理,昔年韩信背水一战,项羽破釜沉舟,就是因为让将士们感觉到了绝路,不得已拼死一战,死中求生。如果我们继续步步紧逼,袁绍绝望之下,恐玉石俱焚,最佳之策,还是应该缓图之,围而不攻,等城中粮尽,袁军不战自散。”

“这样或许对我们也有好处。”

刘备自行脑补了一下,觉得有道理,便说道:“袁绍的大部分粮草已经被三弟焚烧一空,所剩无几,我军还有存粮一千多万石,后方田土又继续耕种,足可支撑数年之久,与袁绍空耗,也能减少我军损失,不至于损兵折将。”

“正是如此。”

陈暮见他已经被洗脑,马上说道:“大哥,下命令吧。”

刘备点点头:“好,传我将领,对邺城与邯郸围而不攻,缓慢图之。再派人传令给鲜于将军,让他不要攻打邯郸,等与我军汇合之后,再进行商议。”

“唯!”

门口的传令兵得了命令,立即前往各部传达军令。

一行人商议了大事,便嘻嘻哈哈起来。

唯独门外众人,一头雾水。

诸葛亮司马懿陈群杨修等人,脑门上全是问号。

在他们看来,这简直是一条很愚蠢的策略,就跟垓下刘邦打败了项羽,却继续追击,放项羽过江东一样。

这个时候不趁胜追击搞死军心涣散的袁绍,难道是要等他恢复过来,重振旗鼓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