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三国之谋伐 > 第四十三章 心怀万民的少年

三国之谋伐 第四十三章 心怀万民的少年

作者:玩蛇怪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2-18 17:33:39

第四十三章 心怀万民的少年

从上次在临淄接待曹操之后,又有两个月未见了。

刘备倒没什么变化,穿着普通的常服,戴着刘氏冠,两撇八字胡,外貌威严,踏步进门。

令人意外的是,在他的身边,除了平时跟随的牵招、简雍、左继等几名亲信以外,还有太史慈王钧以及另外一名面容俊朗的年轻官员。

“四弟。”

刘备又惊又喜,高兴地道:“你怎么在此?”

陈暮笑道:“徐州的事情已经处理得差不多,下个月景兴师兄会去担任琅琊相,东海国也由原沛相陈珪代理,南方稳定,则应该专注于北方。”

“嗯。”

刘备点点头,上来牵着他的手道:“走,进去再说。”

一行人进入了厅内,分列而座。

刘备当仁不让地坐在了主位之上,他的左右两侧下手分别是陈暮和田丰,其次就是牵招、简雍、左继、王钧、阎忠、徐荣等人。

等大家都落座后,陈暮看着王钧笑道:“相衡兄,自去岁一别,倒是许久未见,怎么今天你也在此地?”

太史慈在这里不奇怪,毕竟他是前线将领,但王钧在这里就有些令人费解了。

作为曾经的常侍,自董太后驾崩,董卓掌权之后,王钧就逃离洛阳,常年定居于济南。

因为当初刘备是济南相,王钧为了照顾自己的亲弟弟,就给弟弟谋了个著县县尉,著县在济南境内,方便刘备照拂。

后来天下大乱,王钧就举家搬迁到了著县,去年过年的时候,青州大聚会,除了前线的将领以外,很多人都来临淄开会,王钧也受邀过来,诸多老友聚过餐,又很快各奔东西了。

按理来说,刘备为了感谢王钧当初的照顾,赐了不少田地给他家族,让他家族在著县当起了大地主,王钧现在应该在著县颐养天年才是。

王钧解释道:“蒙玄德赏识,前岁我弟容被擢为般县令,因治理地方出色,玄德又召我弟来平原,提为平原令,我那时刚好在般县,便与弟一同过来了。”

“原来如此。”

陈暮颇为惊讶地看了看那位年轻的官员,那人也正向他微微拱手行礼致意,看来这人就是王钧的弟弟王容,当初还怕是个纨绔子弟,没想到不仅不是,还挺有才干。

刘备环顾四周,见有两个生面孔,不由好奇问道:“四弟,此二人是?”

王钧和太史慈看到阎忠徐荣,顿时露出惊讶的表情。刘备和阎忠徐荣不认识,是因为他跟二人几乎没怎么打交道,顶多是一面之缘,多年过去,早就忘得干干净净。

但王钧太史慈可清楚得很,当初在洛阳的时候,阎忠就经常和他们在一起商量事情。而徐荣作为董卓大将,搞情报工作的太史慈以及当时还在皇宫里的王钧,怎么可能对他没印象?

陈暮笑道:“大哥,这就是阎义先生及其义子徐正,我曾经与大哥说过,他们是来自关中的隐士,原本是想请大哥一起拜访,可惜大哥行色匆匆,一直没有时间,此次我来,就特意请二位出山相助。”

王钧太史慈听到这句话,互相对视一眼,很默契地闭上了嘴巴没有揭穿。

有些话该说,有些话不该说,二人还是拎得很清楚。

“原来是阎义先生和徐壮士!”

刘备连忙站起来,向二人拱手道:“之前曾听说过二位的名声,本想登门拜访,奈何俗事缠身,不得空闲,今日相见,荣幸之至。”

早听闻刘备礼贤下士,没想到已经身居州牧之位,还能有如此礼仪,当真是让人钦佩。

阎忠徐荣互相对视一眼,也马上站起来拱手道:“明公贤名威震四海,我们在关中亦早有耳闻,如今避托于青州,正所谓覆巢之下无完卵,青州之安危,便是我之安危,我等愿为明公效力,保青州之平安。”

“好好好。”

刘备表现出很高兴的样子,其实他不知道二人的能力,但既然是陈暮认可,那自然就不同,马上说道:“既然如此,那你们便先跟着四弟吧,听他调遣就是,快坐快坐。”

“多谢明公!”

二人见刘备没认出他们,都松了一口气坐下。

等互相见面的话说完之后,刘备看着厅内人才济济,忽然有些感慨,叹了口气。

陈暮奇怪道:“怎么了大哥,为何唉声叹气。”

“唉。”

刘备又叹了口气,说道:“只是今日看到四弟与相衡相聚,忽地又想起了康帝。”

先帝一般是指上一个皇帝,如今刘虞的前面,就是刘辩。所以现在已经不能称呼刘宏为先帝,而应该称呼为康帝。

康帝去世都七八年了,皇帝都换了两三个,刘备怎么忽然想起他来了。

陈暮纳闷道:“康帝已驾崩数年,大哥还挂念着吗?”

“是啊。”

刘备摇摇头:“遥想中平年时,虽有黄巾之乱,然黄巾之后,亦是国泰民安,天下承平。若是康帝没有驾崩,想来这大汉,也不至于沦落到此般境地吧。”

“这都是董卓的过错,玄德不必伤怀。”

王钧劝慰了一句。

“不止是董卓,当年康帝肆无忌惮地收税,引得各地豪强起兵造反,大汉遍地烽火狼烟,亦是因常侍们的怂恿而致。”

刘备口直心快地将豪强之乱的根源说出来,忽然瞥见王钧有些尴尬,连忙又补了句:“当然,相衡为人忠直,自然未曾参与其中,这一切都不关相衡的事情。”

王钧不着痕迹地看了眼陈暮,尴尬道:“那是自然,我那时不过是个黄门令,又无权势,如何能如张让赵忠他们一般,怂恿天子为害天下?”

陈暮瞥了他一眼,在心中里说,嗯,这事我干的。不过话又说回来,王钧这小子知道我很多黑历史,要不要把他灭口算了?

刘备继续道:“不过此事也不能怪天子,那时天子收田税,本就是豪强们侵占百姓田土,又不纳税款,天子也是无奈之举,这些都只能怪天下蛀虫太多,不仅不报效国家,反而起兵作乱!”

这次又提到豪强作乱了?

嗯,幸好荀和不在这里,不然要灭口的人估计得多一个。

“还有董卓!”

刘备忽然重重一拳打在桌子上,咬牙切齿道:“欺压先帝,盗掘陵墓,毒杀陈留王,又裹挟先帝去长安,害得先帝死于乱兵之中,此等恶贼,罪不容赦。”

场内的气氛顿时为之一凝。

阎忠太史慈王钧徐荣四人嘴角微微抽搐,眼皮子疯狂跳动。

徐荣会这样,是因为内心不安,他毕竟是董卓故将,帮董卓做了一些坏事,听到刘备在那诉说董卓的恶行,心中当然惧怕。

至于阎忠太史慈和王钧,三人几乎同时看向陈暮。

阎忠看过来是因为他知道董卓上位,完全是陈暮怂恿的。如果不是陈暮出毒计,董卓想要在洛阳掌权,难度相当大。

而太史慈和王钧则是知道陈留王和先帝没有死,被陈暮用计调包了出去,现在被送到海外去了。

看着几个人偷偷摸摸在瞄自己,陈暮眼观鼻,鼻观心,老神在在,纹丝不动。

嗯,要灭口的人又多了几个,再把侯栩干掉,自己这些年干的那些脏事,就彻底消失在历史的尘埃里了。

要不要这么做呢?

好纠结呀。

“明公,董卓虽残暴,然毕竟已身死多年,吃了恶果,此等小人,便毋须再提。”

就在此时,田丰站出来说道:“当务之急,还是要剪除袁绍这等逆贼,只要将袁绍除去,则北方大定,明公届时可带甲百万,气吞天下,方能恢复我大汉江山!”

“嗯,不错。”

刘备被田丰劝说,点点头:“确实如此,只是袁绍实力还是不容小觑,恐怕短时间内,我们要想击败他,还是不容易。”

田丰顿时笑了起来,抚须得意道:“明公,丰有一计,必可平袁绍!”

“哦?”

刘备大喜道:“计将安出?”

田丰瞥了眼陈暮,高声道:“明公应该知道,如今冀州用盐,多为我青州所出,河东虽产盐,然冀州离关中千里之遥,且关中内乱不止,袁绍想得盐,极为困难。”

“若是我们断其盐,则如断其根,冀州必定内乱不止。此时袁绍只有两个办法。一是为了平息内乱,急切进攻我们。二是去关中买盐,死撑下去。”

“然关中买盐,沿途损耗极大,还得路过并州,可能会遭到鲜卑人劫掠,因此我料定袁绍撑不了多久,必定会想与我们决一死战。”

“一旦全面开战,急的不是我们,反而是袁绍。到时我们稳如泰山,利用平原诸多防区,与袁绍顽强固守,慢慢消耗。”

“只要坚守不出,等到一年半载,袁绍兵马疲惫,军中将士因为缺盐而体弱无力时,再一举进攻!”

说到最后,田丰的表情就更加得意,手一抓,狠狠地道:“届时便可一战定乾坤矣!”

断盐?

刘备被这个计策唬得一愣一愣的。

仔细想想,还真有道理。

袁绍不是没有食盐来源,原本可以在渤海制盐。

用水煮法自春秋时期煮海盐就已经流行,齐国当时富甲天下,就是煮盐来的钱。

现在渤海被自己和公孙瓒平分,袁绍确实已经没有自己制盐的办法。

那他唯一的途径就只能从外地购买。

现在主要是从青州流入的海盐,由于离产地近,所以价格一直不算昂贵。

但如果青州把盐一断呢?

冀州的盐价瞬间飙升,百姓生活苦不堪言,各地必然内乱不止,到时候.......等会,百姓苦不堪言?

刘备还没有联想到冀州因为缺盐导致的内乱影响袁绍军队的时候,就已经想到了百姓的生活,顿时脸色微变,连连摇头道:“不行,此计绝对不行。”

见到刘备果然如陈暮预料的那般不同意,田丰当时候就不高兴了,上前一步直言道:“明公,此计必能令袁绍方寸乱,如何不行?”

“若是如此,冀州百姓生活必然艰难,我今被天下人称之为楷模,万民信我,若因我而死伤百姓,如何面对天下人?”

刘备不停地摆手,坚决不同意。

“明公!”

田丰当即说道:“此天下之重任在肩,万民一统之期盼,怎么可以妇人之仁?”

“子曰,当仁不让于师!若是攻打袁绍,我义不容辞。”

刘备皱起眉头,指着西方道:“可关乎冀州数百万民的生死,无数黎民百姓之安危,怎么是妇人之仁?”

“少吃些盐又不会死。”

“难道元皓不知若是长久不吃盐,人会得病,会死得很快否?”

“平了冀州再给百姓盐也不迟。”

“可那时不知要死多少百姓,要让多少人家破人亡,这些债,可都会算到我刘玄德头上!”

“一统天下,方显大仁大义!”

“躬率以正而遇民信也,其上不正,遇民不信也。是故人主之立法,先自为检式仪表,故令行于天下。我若如此,何以取信于天下,何以一统天下?”

“明公!”

田丰还在苦苦哀求,但刘备依旧不为所动。

陈暮在下面看着他们争辩,心中早就知道了这个结果。

诚然,田丰的计策可行性很高,只要能够严格控制边境走私的问题,冀州确实会因为缺盐而造成内乱。

可那样的话,对冀州造成最大伤害的,不是袁绍,是百姓。

袁绍会把存盐先服务于军队,保证军队供给,以冀州的体量和存货,至少一年半载的时间,冀州军队是不会缺盐的。

但百姓不可能家中存有大量食盐,都是用完再去买,受盐价波动,可能会一个月乃至半个月内,家中就会彻底断盐,陷入没有食盐的恐慌之中。

而要等到田丰这个断盐之计对袁绍的军队造成影响,最少要一年左右。这意味着在这一年之内,整个冀州百姓,都要遭受劫难。

可能生活物质条件不缺乏的现代人对缺少食盐的生活感到困惑。

难道没有盐,就会死吗?

不吃盐,只能说不一定会死,但会饱受折磨。

因为长期没有食盐摄入,人可能会引起休克导致死亡,同时还会伴随着各种疾病,身体虚弱,免疫力下降,随时都有可能因其它并发症而死,跟艾滋病有些类似。

所以数百万人一直不吃盐的话,造成什么样的后果,不用多说也该明白。

陈暮很清楚,现在已经不是当初“穷则独善其身”的刘备。

那时刘备一无所有,面对陈暮的规劝,他还有可能会收敛一下,期盼着自己将来发达之后,再“达则兼济天下”。

现在的刘备身居高位,拥有广阔的地盘和人口,最重要的是,他不仅在天下各地都有好名声,就连冀州人,心中也一直对他充满好感,觉得哪怕是敌对,也依旧认为刘使君是一个好人。

因此刘备绝对不可能去砸了自己的招牌,踩了自己的口碑。

这不是偶像包袱,而是成大事者应该有的气度,如果为了一时之快,砸了自己赖以为生的名望,后事史书指不定怎么编排,这对于刘备来说,确实是件很难受的事情。

按照当时的话来说,叫**惜羽毛。

虽然在是否爱惜羽毛这件事上,很多有人不同的看法。

比如曹操脸皮厚,不怕被骂,就敢吃人肉,盗坟墓,屠县城,甚至还被后世人推崇伟大。

但正因为心中有这样的信念,才让人佩服,让人尊敬,不是吗?

陈暮看着老大哥慷慨激扬地对田丰诉说着大道理,恍惚间,忽然想起了那年那月,在广年的时候。

已经是多少年前的事情了?

哦。

都过去十二年了。

时间过得还真快,原来已经那么久了。

那时,他同样在跟自己讲着“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者,必也圣乎”的大道。

那时,他同样苦口婆心地告诉自己,以人为本,以百姓为根基。

彼时彼刻,不就是恰如此时此刻吗?

我曾经以为我莫名来此乱世,会因朝不保夕,而不择手段,就此毒谋天下,飘零一生。

哪知道一遇刘郎才气,误了终身呀。

陈暮看着被刘备那一套大道理说得一愣一愣的田丰,忽然笑了起来。

一晃。

已是那么多年,他,依旧没有变。

飘零半生,归来仍是那个心怀天下万民的少年啊!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