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三国之谋伐 > 第一百四十一章 铁锁横江

三国之谋伐 第一百四十一章 铁锁横江

作者:玩蛇怪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2-18 17:33:39

第一百四十一章 铁锁横江

袁军见原本用来运送士兵的浮桥被青州军的投石车击毁,前方负责架桥的审配很快又想到了新的办法。

他一边命人继续堆土山,修建高橹,一边在夜晚修建浮桥。

同时往大河故渎南方上游约十多里处,以及北面上游约七八里处,各派出五千人马,利用早先准备好的木船半夜偷渡过河,准备一同配合明日的行动。

其实审配之前也曾经考虑过,大部队直接利用船只过去,但可惜的是大河故渎可不是什么小河小溪,作为曾经的黄河古道,它最远的河宽能达到一公里以上,最窄处也能达到三四百米。

如果不明白这是什么概念,可以对比一下后世很多大城市的河流,如长沙的湘江,武汉的长江,广州的珠江。

这些城市都有跨江大桥,一般能达到两公里长的跨江大桥,下面的河宽基本能达到五六百米以上,河面很多渔船与运砂船到处跑,坐机械轮船来往一趟都得十几分钟,根本不存在什么方便渡江的问题。

大河故渎自然也不会比上述这些河流差,即便是枯水期,木船在江中也如一页扁舟般飘摇,在没有机械动力的情况下,来往一趟耗时非常久,甚至能达到半个时辰以上。

最重要的是青州拥有水军,且河对岸有大量的军事堡垒和监察岗哨,一旦发现袁军利用船只过河,在层层烽火传信之下,处于上游的黄河口水军很快就会行动,直接浩浩荡荡北上,在江面上把所有袁军击溃,瞬间就是全军覆没。

所以说,并不是袁绍的谋士集团不想直接用船只过去,而是实在没有办法。甚至张辽和太史慈其实是巴不得袁军直接坐船过来,那样的话青州水师必然会给他们好好上一课,教教他们什么叫水战。

可惜袁军自己也有情报系统,早就调查到青州在这些江河湖泊上布置了大量的防区,因此过河时才会无比小心翼翼。

袁绍很清楚,冬季一些中小河流封江给予他极大的便利。但同时也明白,大河故渎会成为拦在他面前最大的一处障碍物,只要闯过去,就到了平原城下。

所以一切准备得必须要充分,计划必须周全,才能闯过重重关卡,来到宿敌刘备面前。

在这样的艰难条件下,审配发挥出了他强大的统兵能力。他派出的兵马并不是为了搞什么奇袭,而是派出兵力牵制一部分青州军人马。

特别是在上游地区,这些人都是过去安置铁索的,就是防止从黄河口那边的青州水师。

一切行动都是在半夜三更实施,虽然张辽太史慈严密盯防,无奈夜半时分,江面上什么都看不清楚。

投石车只能按照昨日白天的方向胡乱投射石头,等到天明的时候,才发现敌人早就已经从它处架好了浮桥。

像这样的黑夜行动其实是曹操擅长的打法,比如奇袭乌巢,水淹邺城,破张鲁的阳平关之战,都是夜间发动的战争。

特别是水淹邺城,就是晚上土工作业,曹军在邺城外一夜之间挖出一条深两丈,宽两丈的壕沟,然后掘了漳水,把邺城变成一片泽国,与世隔绝,拿下了邺城。

但夜晚行动对于士兵精锐程度要求极高,并不是说士兵的勇猛程度,而是个人体质。

因为古代患夜盲症的比例极高,大部分士兵到了夜晚就变成伸手不见五指的盲人。因此审配为了这次行动,也是精挑细选,选了大量视力好的士兵,连夜把十多座浮桥架好。

这也就是军队人数最多的冀州军,如果是别的诸侯,还真挑不出来那么多视力好的士兵出来完成这项艰巨的任务。

等到天亮青州军才发现敌人已经开始渡河了,此时再用投石机和床弩已经晚了,大批袁军快速通过浮桥,已经到了这边的河滩下,准备往上进攻。

“敌袭!”

青州军尖锐的哨声以及长鸣的号角声响彻了整个半空,留守在岸边的士兵们纷纷聚拢,有拿弓箭射的,有拿长矛去捅的,投石车和床弩再次火力全开,轰隆隆的石头砸到浮桥或者水面上的声音络绎不绝,发出咚咚咚的响声。

张辽昨日指挥士兵用投石车凭着感觉往江面上胡乱投射石块,但江面河流实在太宽,袁军架设浮桥的地点又远离之前架设的位置,黑暗当中江面乌漆嘛黑一片,投石车完全没了作用。

这就导致他一直做无用功搞到大半夜才去休息,现在在江面指挥的是今天清早就起来的太史慈。

太史慈快速让自己的本部人马填补上江岸,同时催促着各级军官,让他们带领自己的部下去堵上各处防区缺口漏洞。

两人的部队加起来约有两万多人马,同时为了保证部下得到充足的休息,晚上是张辽军看守,太史慈军休息,现在张辽军大部分士兵都在睡觉。

而河对岸的人数至少在他们的一倍以上,太史慈的部下即便是全都杀了上去,也都因为岸口防区实在太宽,根本堵不过来,很快就被一部分袁军攻上了岸,开始对岸上发起冲击。

围绕着两侧岸口,双方展开了决死争夺,特别是北面的方向。袁军渡河之后,迅速占据了下方的河滩,然后从左右两侧分别绕路上岸。而北面的张辽部队还在休息,导致那边出现的缺口最大,冲上来的敌人也最多。

这种情况下,太史慈不得不亲自领着敢死队上去与敌人殊死搏斗,几次打退了冲上岸口的敌人,这才勉勉强强把北面河堤岸上给守住。

“快快快!”

“杀啊!”

“往那边,往那边!”

嘹亮的号角声划破半空,张辽营寨那边很快就被惊醒。

随着乒乒战鼓哞哞号角声,在几座互为犄角的张辽营盘当中,一队队士兵从夯土寨墙的垛口后面冒出头。

弓上弦刀出鞘,到处都是铁甲叶子呼啦哗啦的碰撞声、焦急恼怒的催促声、齐整整的呐喊声,还有简短急促的号令声和尖锐的警哨声,以及敌军来袭的呐喊,都让寨墙上下乱成一锅粥。

营寨大门迅速被打开,张辽才睡下不到两个时辰,就被迫匆匆忙忙起来,率领着军队从前寨中杀了出去,士兵们拖着疲惫的身躯,快速补齐了北面各处缺口。

厮杀一直持续了近一个时辰,烽火台的狼烟早就点燃。离此地不过三四十里的青州水师军队,也已经即将抵达,快速向着这个方向赶来。

但在这个时候,异变突生。北面张辽的营寨附近忽然出现了数千袁军,蜂拥向着这边杀来,很快攻破了万胜军后营。

后营失守,留在营中的士兵已经不足千人,拼死抵抗才勉强把前营守住,张辽连忙领军回师救援。

几乎是在同时,南面远方的江面上,隐隐能看到大船在航行——青州水师赶来了,援军的到来给予了万胜军以及太史慈军队极大的亢奋,可下一秒,他们就看到青州水师停留在了数里外的江面上,一动不动,没有继续北上。

大河故渎的水流方向是由南往北流淌,这是因为原来的黄河是从濮阳往北面进入冀州境内,然后流入魏郡、清河国,最后从平原国与渤海郡的交界线上汇入渤海湾。

此次改道就是发生在西汉王莽时期,东汉继承了西汉的版图,所以当时清河国、渤海国以及平原国三地的地理划分,就是根据原来的黄河古道来划分,这条流经三郡国的河流,几乎也等同于三郡国的交界线。

所以青州水师由南往被航行,实际上是顺水航行,航速是非常快的。此地离龙凑渡口的高唐黄河河渠不过四十多里地,正常情况下,青州水师差不多也就是就在一个时辰内就能抵达。

但不知道什么原因,他们在数里外似乎被什么东西卡住,动弹不得。一瞬间希望变成失望,再加上营寨被攻破,万胜军一时间士气跌落不少,隐隐有溃散之势。

好在张辽太史慈奋勇杀敌,两面主将大麾在人群当中坚如磐石,逐渐稳定了军心,这才没有被顺势直扑的袁军打退。

实际上这个时候青州水师确实遇到了很大的麻烦,审配连夜派出人马南下,在南面的河道上横拉了十余根小儿手臂粗的连环铁索。

因为是横着拉,铁索不需要太长,约二百多米长度,左右两边捆着大树、巨石,然后再用无数木桩钉在两侧河滩上,密密麻麻,足有十多条,拦在了他们面前。

铁锁横江!

青州谋士团确实豪华,但袁绍麾下也聚集了大量人杰,在得知青州水师驻扎在龙凑渡口之后,自然也就有了应对方式。

此时青州水师将领黄忠急得不行,铁锁拦在前面过不去,匆忙之间,只能吩咐士兵原地丢下船锚,用小船划到岸边,从陆地上进行支援。

但这样一来,支援速度就慢了许多。等到黄忠带领水师抵达的时候,张辽营寨已经被敌军彻底占据,太史慈与张辽领着残部且战且退,一路撤入了太史慈在南面的营寨当中,在黄忠的帮助下,总算是把袁军打退。

可也仅仅只是打退,因为张辽回师自己营寨,导致北面河岸被源源不断上岸的袁军冲垮,上岸的袁军很快向着张辽部进攻,使得张辽被前后夹击,十分狼狈。

太史慈为了救张辽,放弃了南岸岸口,两人兵力合二为一,杀出一条血路,总算是突围出来。

黄忠到来之后,帮助二人把袁军逼退,却无法阻止河对岸的袁军继续渡河,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河岸上的各处瞭望塔、投石车被袁军俘虏。

唯一的好消息就是在发现敌人势不可挡之后,太史慈早就下令让投石车手毁掉器械机关,袁军得到的只是一些投石车残骸,其中比较精髓的绞盘、滑轮、以及配重等装置都毁得非常彻底,想要复原模仿建造的话,千难万难。

张辽太史慈大军从昨日到现在,一直都没有好好休息,今日又是血战一场,损失了两三千人马,身心俱已疲倦,已经很难再坚持战斗。

好在黄忠的生力军抵达,各处墙寨上面密密麻麻布满守军,总算是帮助他们获得了一丝喘息的机会。

袁军见到青州水师上岸援助,也不敢再继续猛攻太史慈营寨,前面上岸的士兵后撤到营寨外围,后面还在河滩的士兵纷纷开始上岸,主力在东岸站稳脚跟,然后依托占据的沿岸各种防御工事,掩护后面的大军继续渡河。

成群结队的袁军通过了浮桥来到了大河故渎东岸,审配此时还在西岸观战,见大势已定,笑着对袁尚道:“恭喜公子,贺喜公子,公子初战便告捷,大功一件。”

袁尚倒也懂味,马上道:“这一切都是正南先生的功劳,我必会在我父亲面前为先生请功。”

“哪里哪里。”

审配笑得合不拢嘴,伸手说道:“公子可以渡河了。”

“走,渡河!”

袁尚一甩手,大军正式开始渡河。

此时在大河故渎东岸,太史慈营寨内,整个营寨一片哀嚎。伤兵都被安置在后营,随军医师开始紧急治疗。

张辽营寨当中的人员倒是大都撤了出来,可惜的是营寨内大批物资被敌军俘获,且袁军获得了一个完整营盘,有了一个稳定根基,对他们威胁极大。

太史慈与张辽都受了伤,黄忠思来想去,马上安排人马向平原报信。此地离平原已经不足二十里,刘备立即率领人马赶来,应该来得及。

一个多时辰之后,平原县城内,刘备得知消息,大惊失色,立即召集高顺和荀攸前来议事。

二人风风火火赶来,不等他们见礼,刘备立即焦虑问道:“不好了,汉升派人来报,袁军连夜制造浮桥,大军渡河,文远与子义浴血奋战,然寡不敌众,现在只能坚守营寨,公达仲达,如何是好?”

荀攸皱起眉头,思索道:“没想到袁军的攻势居然这么快,现在召其它路援军肯定晚了,我们得想办法帮助文远和子义撤离。”

“我亲自领军出征!”

刘备马上道:“我决不能抛弃文远和子义。”

此时牵招还在龙凑,典韦与沮授已经退至安德,臧霸在西平昌,张飞与田丰从灵县撤兵之后,目前在博平一带。

虽然他们都在平原周边,离得最远的也就是张飞,差不多七十余里。然而军情十万紧急,再临时召他们过来显然已经迟了。

刘备思来想去,也只能他亲自领目前驻扎在平原城内的两万大军出征,才能够把他们救下来。

“明公莫忧,我去便可!”

高顺站出来说道。

“还是我亲自去吧,仲达你坐镇城池!”

刘备下定决心此战非他不可。

荀攸想了想,说道:“明公,我倒是有个计策,不知明公敢不敢用。”

“哦?”

刘备马上道:“是何计策?”

荀攸说道:“敌人攻势如此迅猛,必是存了抢攻之心。如果明公出现在战场,敌人肯定舍命忘生进攻,仲达陷阵军乃是天下一等一强军,再由玄甲重骑左右策应,必能久战。只要坚持一会儿,敌军疲惫之际,大军齐出,当能将敌人击退!”

“嗯。”

刘备沉吟道:“此计甚秒,便依公达之言!”

然后又对高顺道:“我之性命,就托付给仲达了!”

得到刘备无条件百分百信任,高顺面上虽无太大波动,心中却十分感激,认真说道:“顺,必不辱命!”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