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姬唐 > 第895章 军队衰弱的原因?

姬唐 第895章 军队衰弱的原因?

作者:乔木兮有思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2-18 18:29:04

第895章 军队衰弱的原因?

第895章 军队衰弱的原因?

第二百四十九章

“陛下是说.”

姬松有些迟疑道。

李世民点点头,道:“不错,朕就是想要将兵部的职能更改下,但又不知从何开始,就想到将你先排过去,等你熟悉了兵部的事宜,然后再说说你的看法!”

“这些年朕算是看透了,伱小子总是想前人所未想,就像没有滞皓一般,也不知道这脑子是怎么长的?”

李世民看向姬松的目光有些怪异,就像是在看你个怪物一样。凡是人,在出生那刻起就不断被父母,亲人,朋友,老师灌输着前人的思想,在这样的环境中想要推陈出新难之又难,总是在以前的基础上来回打转,难以走出去!

但历史上总是有那么些人,他们好像总是在创新,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走得更远,甚至去超越。

在李世民看来,姬松就是这样的人,不管是司农寺的另辟蹊径,还是马蹄铁的窗户纸,甚至于出海一事都能体现出他的特殊!

所以,想来想去,他还是觉得这件事姬松最为合适,希望他能够在兵部一事上给他一点启发!

姬松看到认真的皇帝,顿时默然了。

自己不过是靠着后世的历史,在众多选择中选取最优的道路,这就给人一种错觉,那就是凡是姬松做的事情,总是他们没有想到的。

按理来说,兵部作为六部之一,当初设立时就是掌管军事的部门,是在两汉时期的大司马,卫尉,大将军府等基础上演化而来。但军事是一个国家的暴力机构,也是权力的象征,凡是有所作为的皇帝都会将兵部牢牢把握在自己手中。

但事与愿违,在皇帝之下还有宰相,六部又处于宰相之下,这样一来要是皇帝不强势,稍不注意,这个能调动兵力的部门就会成为臣下的刀子,反过来制约皇权。

于是,凡是有点想法的皇帝,都不可能将兵部放心地交给臣子,一有机会就不断索取兵部的权利,直到现在险些沦为给那些老将养老的地方。

要是以前还没问题,但随着国朝稳定,战事减少,那么统筹大唐将士的兵部就显得极为重要了。

将领升迁,将士赏罚,名额核定,军纪,换装,军事布局等等,这些不可能全都交给皇帝去做。皇帝就是长十颗脑袋也忙不过来啊!

最为重要的是,和平时期没有战事,而将士们想要升迁就必须有战功,这样一来就形成了死胡同。

一套能在和平时期奖励将士,严格军纪,保持战力的方法就显得极为重要了。历史上多少悍卒在没有战事的情况下,短短几年就沦为了不能打仗的兵卒,全都废了。

大唐现在蒸蒸日上,但相对而来的是庞大的疆域,这需要足够英勇地将士去镇守。要是大唐军队战力下降得厉害,那些被大唐打败甚至灭国的人能放过这个机会?

不,他们会像豺狼一般,只要大唐衰弱,一场五胡乱华就在眼前。

但这是自古以来就没有解决的问题,将士一旦过惯了没有战事的日子,想要再振作起来,这简直就是不可能的事情!

听到皇帝的话,姬松也麻爪了,这事该怎么解决?

他想来想去都没想到任何办法,中唐时期大唐之所以还能震慑异族,威震天下,这其中节度使制度功不可没!

但这节度使制度就是把双刃剑,不但伤人,更能伤己!

什么是节度使?

你是节制所辖地区所有军事的最高官员,甚至可以对辖区所有人一言而决,说是土皇帝也不为过!刚开始还好,唐明皇早期还算英明,能镇得住这些人,但晚年之后,先有李相国,后有杨相国,再有他痴迷于杨玉环,宁愿在宫中作曲,也不愿去整顿朝纲了。

安禄山,史思明的反叛,彻底打醒的还以为处于盛世的大唐,边军战力卓绝,国内军队却早已成了烂泥,几乎是一触即溃,不到一年时间,安禄山等人就打到了潼关。

最后还向吐蕃借兵,劫掠长安之事,彻底断送了民心!

大唐可以说到了后期,形成了两个极端,国内将士战力几乎没有,边军却打得异族抱头鼠窜。

可以说大唐军事的精华全在边军,这简直就是取死之道!

五代十国的战乱,吓怕了之后的两宋,文人更是防武将如防贼一般,当兵的竟然要在脸上刺字?这样一来凡是有点心气的谁愿意去当兵?两汉以来形成的良家子当兵的惯例彻底断绝,军中都剩下了些什么人?

流放的囚徒,流民,活不下去的难民,就算两宋赋税冠绝中国封建时代所有王朝,但还是被周边异族打得只能防守!

更是创下了皇族大耻,使华夏蒙羞百年,后有朱元璋再造华夏天,这才使得华夏再次屹立于世界之巅!

但两宋流传下来的那些士大夫,在早期有着朱元璋,朱棣,仁宣帝压着还算老实,但之后简直就是两宋的翻版,甚至有过之无不及,一品武将不如七品县令,简直滑天下之大稽!

随后华夏再次沉沦数百年,差点永世不得翻身!

直到姬松前世的那个时代,华夏才再次屹立于世界之林,但也处处受制,谨小慎微,稍有不慎就是万劫不复之地!

但想要让大唐的军队成为后世那样的军队,这简直难比登天,根本就不可能。

不但需要足够的国力支撑,还要在思想对军队进行改造,想要成为这样的军队,姬松想想都觉得头皮发麻!

“没办法,这事根本就不可能!”

姬松头摇的就像拨浪鼓,苦笑道:“臣想臣已经知道陛下的打算了,请恕臣逾矩,但臣却不得不说!”

李世民沉默片刻,道:“难道真的没有办法吗?”

站在一旁的陈寿有些莫名其妙,明明每个字他都听得清清楚楚,但连起来他怎么就不明白了?

姬松想了下,说道:“有句老话说得好,国虽大,好战必亡,忘战必危!这句话将我们现在的情况都说完了。一个国家不可能永远都在打仗,这样就算是再大的国家也会崩溃掉;同样的,国家也不能没有战争,若没有战事,百姓虽然生活好了,但将士却是废了,一旦有敌人攻打大唐,大唐绝对撑不住的。”

“一支劲旅不是段时间能成就的,这需要大量的战事,优胜劣汰,留下的都是强者。但敌人会给我们机会吗?”

姬松摇头道:“不会,他们只会加快速度灭亡我们!”

“在这中间有一个度,既不能让将士们闲着,也不能天天打仗,最好的状态就是一两年一小打,九年十年一大打,再不行,也必须在二十年之内打一仗,让军队中的新生代锻炼出来,这样才能不断涌现出大量的军事人才。”

“但这几乎不可能,没有一以贯之朝政稳定国策,新君上位能不能延续上任皇帝的决策,能不能有远见,这都是制约。都说一朝天子一朝臣,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姬松说到这里就不再说了,自己今日已经有些逾矩了,要是以前他绝对不会说这些,但现在姬氏和皇家绑在一起,他当然希望大唐能永久地流传下去!

“朕明白你的意思了!”

李世民脸色很不好看,姬松也明白他的心思,能好看就怪了!

按照姬松的说法,王朝走向灭亡是肯定的,只是时间长短问题,要是眼前之人不是姬松,他早就发飙了。

但姬松的话也给他提供了一个思路,那就是不能让军队闲着,特别是国内的军队,时不时地拉出去打一仗,然后再将一些年纪大了的老兵安排进国内各处,这样一来,不但能加大掌控国内的局势,还能起到锻炼军队的作用。

还有长安的十六卫将士,这些人绝对不能沦为草包,隔三差五的派出去打上几场仗,然后将其中的佼佼者留下,再到边军各处选拔一部分能征善战的,这样一来就能极大缓解了国内将士战力下降的窘境,也能更好地镇压不臣。

只要中央强大了,那么其他的都不成问题,凡是有战乱,或者野心者,反手就可镇压!

“这件事就交给你了,给朕好好写份陈条上来,写仔细些,到时候再和各位国公们商量下,最后再拿出一个办法来。”

虽然没有得到自己最想要的,但现在也不差,本想着等姬松在兵部待个一年半载的,到时候熟悉兵部事宜了再询问,没想到现在就有了意外之喜!

“陛下,你们再说什么呢,看起来您挺高兴的?说出来也让臣等高兴高兴啊,您可不能厚此薄彼!”

能说这话的除了程咬金这个浑不懔还能有谁?

李世民听到这话顿时脸都黑了,这混蛋.

不一会儿,玩耍好了得国公们都来到跟前,好奇地看着他们。

李世民还能说什么?

于是就将姬松的谈话简单说了下,但等他说完之后却发现没声音了?

抬头一看,只见李靖等人目瞪口呆,看着姬松就像是在看怪物!

这时候房杜二人也游玩回来,看到众人的样子也好奇的很。

“好啊,郕国公此言道尽了军队衰退的道理!这些事情虽然臣等也想过,大却没有郕国公说得这么透彻!特别是不但有着理论,还有着具体的施行方式,难得,真是难得啊!”

房玄龄稍一想就明白了这其中的道理,出口赞叹道。

“不过,其中难度也不小,不说其他,就一个粮草辎重,就能将大唐拖垮,还有将士们的安置费用,大唐根本负担不起啊!”

李靖作为大唐军方第一人,他当然向往军队越强大越好,但这事根本就不是你想不想的事情,而是国家负担不起!

但他话音一落,却发现众人都笑吟吟地看着他,就连皇帝也是!

“怎么?我说错了吗?或者说有什么我不知道的事情?”

李靖有些懵,一个个都看着老夫干嘛?

“哈哈哈”

随之除了诸位国公们众人都笑了起来!

“那是以前,现在不一样了,只要在等上几年,大唐的国力将翻上一倍都不是问题。你所担心的是粮草问题,但要是问题解决的呢?”

房玄龄笑道。

李靖浑身一震,大声道:“这怎么可能?”

“没什么不可能的,你以为朕前段时间封赏姬青等人说说的话都是假的不成?要只是出海一趟还不至于个个封爵,但他们带回了大唐急需的高产粮种,这才是朕重封他们原因啊!”

“啊!”

听到皇帝的话,李靖不可思议地看向姬松,希望他能给自己一个准确的答复!

姬松笑着点头道:“这是真的,随船回来的时候,他们在船上用缸种了一些,有的已经在路上收割,按照计算,从种植都收割三月时间,每亩的产量应该在十石左右,这点是数千人亲眼看到的,做不得假!”

“真的?竟然是真的?”

不管是李靖,还程咬金等人都失声了,粮食对于大唐而言代表着什么,每人比他们更清楚!

大唐不缺勇士,更不缺大将,缺的是粮食。

千里之远,想要运送大军一年的粮食,至少得三倍的量才足够,路途上的损耗太大了,雨淋,潮湿,人吃马嚼的,这些都是损耗。

一旦打仗那就消耗的更恐怖了,粮食是将的胆,没有粮食,军心涣散,兵无战心,稍有不慎就是全军覆没的下场。

想到隋末时的惨景,他们比任何都明白十石产量的作物对大唐而言代表着什么!

“诸位要是不信,明日可至宫中,咱们君臣亲自看着粮食收割,到时候大家都明白了。”

当初从船上运回来的时候,是陈寿亲自跟着的,要不是成熟后实在不能继续埋在土里,说什么也要等回到长安在挖。

好一点的是还有十几个大缸还种植着,这次说什么也要让皇帝和满朝文武看到。

“好,明日臣等就去看看,到底是怎样的粮食,竟然这么大产量?姬松,你就希望明日不会出现差错吧,不然.嘿嘿,老夫亲自给你烧纸!”

李靖狞笑地看着姬松,这要是真的那绝对皆大欢喜,那要是假的,姬松欺君罔上的罪名是逃不掉了,那时候他还想活?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