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人在大明,无法无天 > 第176章 老朱:阻挠改革?抄家灭族处置

第176章 老朱:阻挠改革?抄家灭族处置

第176章 老朱:阻挠改革?抄家灭族处置!!

洪武二十五年六月。

东征军统帅沐英命人再次将一百万两白银押送至宁波港。

同时还带回来两个消息。

第一个消息是现在的东征军已经实现了南北会合。

赵审言的部队成功地从四国岛杀出,直接与已经将整个中国地方征服的东征军汇合,实现了东征军的强强联合。

足利义满这时候就算是再笨也知道,自己面对的是什么人。

他们通过打听才知道原来大内义弘早就被灭掉,中国地方也完全沦陷,惊惧之下正打算议和。

而沐英提出来条件也很简单,割让整个佐渡岛,作为东征军的军事基地。

这件事在倭奴北朝引起了轩然大波。

石见银矿可能倭奴人并不清楚它的含量,但是佐渡金矿他们却已经早就知晓含量不低。

所以一百个不答应。

不过东征军的沐英他们已经成功将中国敌方完全消化掉,有足够的实力能将整个倭奴吞并。

在这种情况下就算是倭奴北朝负隅顽抗也没有用。

沐英正在筹划如何将北朝给一举吞并的作战计划。

根据沐英的情报整个九州地方,此时正在观望。

由于没有了中国地方作为桥梁,现在的九州地方所有的军阀都在看戏,并没有要加入任何一方的举动。

不过赵审言前期的工作已经做了不少,有不少九州地方的军阀正在和明朝进行接洽。

九州探题金川了俊有了进一步商洽的余地。

第二个消息则是从朝鲜方面来的消息。

由于最近几个月东征军频繁与朝鲜做生意,朝鲜那边终于知道原来从大半年前,东征军就已经开始进攻倭奴,对马岛只是一个跳板而已。

而他们朝鲜国在其中也只是充当了一个粮食补给的作用。

他们在出口粮食的同时也发现了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随着从明朝方向来的棉布大量的输入,他们本国内的棉布手工艺人,大量面临失业问题。

不少的一面不为主业的小农家庭开始破产,这个问题在朝鲜的朝堂上被分成了两派。

一派是以亲近明朝的派系主张的,即便在这种情况下也要坚持进口棉布,前提是将粮食出口的价格提高。

另一派积极推动保护本国棉布市场,认为如果过度地引进了明朝的棉布,明朝的棉布在价格方面占据了巨大的优势,就会让朝鲜不得不依赖,从此之后朝鲜国人的穿衣服问题就要仰赖于明朝的恩赐。

如果两国之间的关系很好的话,那一切都好说但是一旦出现了问题,那就会面临灭顶之灾。

……

国内方向。

两个月接连输入二百万两白银之后,朝廷继续持续地允许百姓兑换宝钞。

二百万两白银全部兑换完毕,宝钞得到一定的升值,从三百三十文,涨到了三百五十文。

粮食收购方面江南的粮食大量入库,其中一部分经过官道辗转了几个月终于到达了西北地区。

百姓们终于和江南的百姓一样,吃到了便宜的粮食,西北地区一片欢欣鼓舞。

棉纺织业在珍妮纺纱机的基础上,投入了一次性能够纺纱三十二根的洪武纺纱机,效率得到了更大的提高。

不过由此引发的问题也终于爆发了出来。

大量的手工业者这次没有经过任何的煽动,就开始起来抗议新的技术的引进。

对他们来说新的技术就意味着棉布的价格更加的便宜。

但是大的作坊主们有大量的订单,有大量的工人能薄利多销,然而对于小农家庭来说这就意味着破产。

所以大量的百姓开始不满。

而今天之所以会召开朝会就是这个意思。

朝堂上户部右侍郎给一脸的悲愤说道:“陛下!殿下!新技术的推广带来了新气象,然,大量百姓失业破产,必将导致更多的百姓流离失所。

微臣以为新技术的推广应当以温和的方式,润物细无声般,而不是疾风骤雨,让大量的百姓连吃饭都成问题。

依微臣的愚见,应当尽快收敛新技术的推广,多给百姓们准备的时间。”

下面的官员听完之后不少人都站出班列,抱着笏板道:“臣等复议!”

“臣等以为,不管是什么技术都必须要遵循百姓为先的宗旨,半年下来新技术只是将一部分作坊主发了大财,却让少部分的手工业者大量破产。

如此改革,简直就是倒行逆施。”

他们说这话的时候眼睛时不时瞥向了陈寒所在的位置。

其实他们的意思很明显现在的新技术,还不成熟,或者说现在的官百姓们接受程度有待提高,所以必须要一步一步来。

接着更有官员跪倒在地上,嚎啕大哭:“陛下,平虏侯爷的用心肯定是好的,为了让更多的廉价棉布出现在市面上,所以不得不损失一部分人的利益。

但是这部分太多了,太多了,这些人也是大明的子民,他们是无辜的,如果这所谓的改革当真要让如此多的百姓流血,那我等情愿先在朝堂上喋血。”

看着下面群臣的模样不知道的还以为,他们是多么的忠君爱民,就是为了给普通百姓谋求福利,其实这当中到底是打的什么算盘,一目了然。

而陈寒站在下面已经是听腻了这样的说辞。

皇帝朱元璋却好像是不偏袒任何一方一样,直接点名说道:“陈爱卿,这是你负责的事情,你做如何感想?”

陈寒笑道:“回禀陛下,臣从来都觉得这些人的眼泪乃是鳄鱼的眼泪,根本就是作秀。”

下面刚才还在嚎啕大哭的官员立刻就变了脸色:“陈寒你这是何意?难道伱的改革就真的要拿这如此多无辜百姓的尸骨进行吗?我等从来没有阻挠新技术的推广,我等只是说能否等一段时间,不要如此急促,给百姓们一个缓冲的时间。

仅此而已,而你却如此的冷血。

想你年纪轻轻能有如此地位,靠的也是陛下的赏识,可是你难道不知道那些被你害得家破人亡的百姓,那也是陛下的子民,你就这样的无动于衷?

为了那所谓的改革,一点情面都不给?即便知道那些也不过都是普普通通的百姓?”

陈寒听闻,大喝一声:“闭上你的嘴!尔等这样惺惺作态难道还需要我点出来你们的目的吗?”

百官们侧目,不少人都是怒目而视。

陈寒大声怒斥起来:“嘴上张口闭口代表的百姓,显得就你们在关心百姓的日子,不知道的还以为你们多么的体察民心。

我呸!无稽之谈,毫无逻辑可言,简直就是疯狗一样狂吠,毫无半点建树,旨在为那些利益既得者们为虎作伥。”

陈寒毫不客气,对这些阻挠改革不是为了百姓,而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摇尾乞怜的东西,陈寒从来都是重拳出击。

户部右侍郎被骂得张口结舌,满面通红。

夏元吉因为现在是户部左侍郎的关系,心里面对陈寒的做法觉得很痛快但是却不能表现出来。

“你……你……朝堂之上口出妄言,你还有没有一点官体?”户部右侍郎气的张口结舌。

陈寒大骂:“松江之地棉布发展成熟不过百年时间,从宋末元初黄道婆自崖州学来新的纺织技术之后,松江地带这才逐渐成为了棉布的中心产地。

那里的百姓何来自古以来便是吃这碗饭的说法?

黄道婆的技术造就了松江的繁荣,让松江棉布从此有了长足的发展。

但屠龙少年终成恶龙,松江地带因为黄道婆的新技术而得以发展,却不允许别的地方出现新技术。

这叫什么?这叫狭隘!

按照你们的说法,新的技术普及下去后松江地带的百姓就得全部饿死!

那黄道婆出现之前怎么没有出现这样的现象?

只许松江地带的棉布领先天下,却不允许其他地方出现与之匹敌的技术。

一旦出现便群起而围攻,嘴上说着为了百姓,背地里打的什么算盘难道别人不知道?

张侍郎你家里不会也是在做这门生意,所以才这么积极地抵抗吧?”

这话一出来户部右侍郎更是着急。

而下面不少的官员都捏了把汗。

正如陈寒说的那样他们抵制新技术,真不是全部为了百姓们着想是在因为他们自家就做这门生意,本来价格高高的,从全国各地采购商都得把自家的门槛给踏破。

但是现在即便是价格一再降低,但家门口却已经是门可罗雀。

如此巨大的反差,自然是要怪责在陈寒的身上。

户部右侍郎还想强词夺理。

朱元璋在龙椅上冷哼一声:“总有些人觉得锦衣卫现在变成了税制衙门,就好像不能侦察你们的一举一动,只是可惜啊,有些人太天真。

蒋瓛念!!”

边上的锦衣卫指挥使、税务稽查司提督蒋瓛站了出来,手里面握着一份名单。

“经查,户部右侍郎张翼,违背官员不得经商的之法,私自授予家中远房表哥信息,使其开办的隆盛棉布行生意尤其火爆。

经查,自洪武十七年开始,张翼升任户部右侍郎以来,通过暗中知会松江织造衙门指定隆盛棉布行为内库进贡商,每年其家族分润分红四成以上,八年来共计获利一百二十五万贯钞!”

扑通!!

户部右侍郎张翼瘫倒在地上。

这些信息其实朱元璋早就掌握了,但是他没有提出来为的是什么?

其实朱元璋很明白光是一味的打击这些人没有用,得适当给他们一点好果子吃,所以也就对这些让家里面亲人去做生意的大臣的事情,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是没想到今天这个户部右侍郎这么的跳,那就当然要拿下来。

“张翼知法犯法,罪加一等,摘去户部右侍郎乌纱,着刑部严查,即令浙江税务稽查司衙门抄家,家产充公,其他罪行另议!”

张翼顿时面如死灰,怎么都没有想到朝廷居然会早已掌握了他们的所有犯罪信息。

这真的是搬起石头来砸自己的脚了。

“陛下饶命啊!陛下饶命啊!

臣不敢反对了,臣再也不敢了!”

看着户部右侍郎被拖下去审讯之后,所有官员都倒吸了一口凉气。

这也太快了。

这就被拖下去了?

这下所有官员看向陈寒的时候,充满了畏惧。

现在他们是明白,陈寒绝对是现在皇帝身边的一个香饽饽,谁也不能对付的那种。

没看到吗?

户部右侍郎刚刚提出了反对,锦衣卫那边马上就有了罪证。

其实谁都知道那些罪证早就存在的,只是之前没必要拿出来而现在你既然反对改革,那就拿出来对付你。

陈寒看到朱元璋如此地支持自己的改革,当然是无比的振奋。

于是他开始汇报自己的事情。

“启奏陛下,东征军主帅沐英上奏,朝鲜国有意提高粮食出口价格,从而来牵制我大明的棉布出口,不知朝廷有何良策应对?”

这可是关乎着东征军在倭奴那边的利益攸关的关系。

太子朱标马上回道:“此事已作出决断,即可停止朝鲜国一年五次的朝贡机会,减少至一年两次,待其恢复粮食价格之后,朝贡次数再行恢复。”

陈寒一听,嘿,这个手段很好玩,外交手段的警告,让朝鲜君臣们知道,你们这些人打的什么歪主意,我们早就知道,就看你们上不上道。

如果不上道就会有更多的计划等着对付你。

陈寒满意,接着说道:“臣上奏从山西调运一百万斤煤炭,还望朝廷尽快解决!”

朱元璋哈哈一笑,心道:“好小子都如此的明目张胆吗?”

不过还是回道:“船只在运河方向阻塞,最晚三天后会给你运到。”

陈寒更加开心:“微臣还要最重要一件事要禀报!

微臣带领工程学院学子们已经将大明第一条水泥路修筑完成,还请陛下还有诸位同僚,明日一同莅临工程学院参观指点,若顺利验收,大明工程学院的工匠队伍请奏先将京城的路面全部硬化。”

朱元璋一听这话,眼睛顿时发亮……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