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人在大明,无法无天 > 第231章 郑和有机会提前下西洋!傅友德

第231章 郑和有机会提前下西洋!傅友德

第231章 郑和有机会提前下西洋!傅友德冯胜死得不冤!

江都郡主看到自家夫君这么的拘谨,也是扑哧一声乐了出来。

说实话,自家夫君一向不是很喜欢拘泥于这些礼节,

尤其是陈寒不止一次跟她讲过,后世已经没有这么繁琐的礼节,

大家都相处的比较平和,没有所谓的高低贵贱,

可是到了明朝之后有很多的礼节让他都有点无所适从,还得慢慢地学习。

幸好他到底部学了一个月,虽然别别扭扭的,

但至少不会出现一些让人看了笑话的事情。

陈寒来到了会客大厅之后依次行礼。

“微臣参见陛下,参见太子殿下,太子妃娘娘,

参见晋王殿下、燕王殿下、周王殿下、楚王殿下。”

至于朱允炆和朱允熥两个人在见到陈寒,参见完了长辈之后,

也赶紧过来给陈寒见礼。

“学生允炆(允熥)见过先生!”

大家把各种礼仪都给行了一遍之后,

朱元璋让陈寒坐在了朱允熥边上。

然后才问道:“猴崽子,看你如此高兴,怎么有什么喜事吗?

说来给我们听一听!”

陈寒嗨了一声,“唉,能算什么喜事,不过就是了却了一桩心事而已。”

“是什么样的心事,说来听听。”朱元璋道。

陈寒回道:“老爷子您也知道如今夏元吉乃是户部左侍郎,年纪轻轻身居高位,

我是想让您让他调任广东布政司左布政使,让他负责在广州筹建市舶司、协助楚王殿下开垦两广良田以及协助处理南洋分会诸多事宜。

再者夏元吉本身就是改革的先锋派,

他要是去到了广东,必然能够带着现在改革的成果,把广东给发展好,

有他坐镇广东沟通南洋,便能顺理成章,而且事半功倍。

如今他已经答应,甚至有非常强烈的意愿,

您说这件事情我能不高兴吗?”

楚王朱桢眼前一亮,他哈哈一笑:“先生,您这一次那可是帮了我们一个大忙,

我们一开始也担心,夏大人现在毕竟身居高位,年纪轻轻到了户部左侍郎的位置,

已经跻身卿二,怎么愿意外放到外任去,

可没想到啊,您居然能够说得动他。

更没想到夏大人还有如此雄心壮志,

真乃我大明商会南洋分会的幸事也。”

朱元璋听了之后微微一笑,“好,好,看到你们后辈能够如此齐心同力,咱非常欣慰。”

燕王朱棣则是笑道:“侄女婿,你可不能偏心啊,

伱给了南洋分会一个夏元吉如此大才,也得给我们北洋分会分个人才。”

陈寒立刻回道:“燕王殿下人才自然有,不过我可得先向您讨要两个人才。”

朱棣和大家看了一眼之后道:“哦,我还没向你要人才,你倒向本王要了,

也行,你要哪两个?”

陈寒笑道,“一个是您身边的一名年轻太监马和;

另一个是张玉之子张辅,他们现在都还年轻,我是觉得他们另有作为,

我想让马和今后要跟随夏元吉,今后能率领舰队南下南洋。”

朱棣愣了一下,马和一向机灵,而且军事作战能力相当之强,

别看年纪轻轻,而且还是一个太监,

但绝对是一把好手,他一向是将马和当做自己身边的高级参谋。

可没想到陈康居然要让他去下南洋,而且是率领舰队,这让他很是奇怪。

陈寒解了他的疑惑,“殿下有所不知,马和一家都是伊斯兰回回清真教信徒,

他的父亲很早之前就曾经到过伊斯兰国家麦加朝圣。

从小耳濡目染,一方面是让马和心里有朝圣的念头,这是他愿意下南洋的动力;

二来他家族对西边的诸多小国风土人情以及路线相当熟悉,

由他当作向导,是事半功倍;

再则语言也精通,岂不是妥妥的人才?

将他放到塞北我觉得有点糟蹋人才了,不知殿下您觉得如何?”

燕王朱棣听完之后哈哈大笑,“原来如此,那行既然你看上了,那没话说,

至于张辅,他现在十六七岁,的确很得他父亲张玉真传,也是一员小将,

跟随在你身边,让他多见识见识很不错,

行,这两个人我愿意给,

不过我要的人才呢?”

陈寒道:“有两个,其实其中有一个您自然认识——道衍和尚姚广孝,

那可是天大的人才,有他在北洋分会,为您出谋划策,您觉得还需要其他人吗?”

燕王朱棣哈哈一笑:“好小子,你倒是对本王身边的这些人摸得很熟啊!”

陈寒再次说道:“当然,我觉得给您配个解缙,我觉得是相当不错了,

有这两人辅佐殿下,北洋分会的事应当没有问题。”

解缙!

一听说解缙。

朱棣眼睛放光这可是个人物啊。

解缙来自江西吉水,不过现在他却归隐在家乡。

洪武二十一年,十九岁的解缙赴京会试。

二月,解缙参加礼部会试,为第七名。

三月,解缙参加殿试,为三甲第十名,赐同进士出身,授中书庶吉士。

不过在洪武二十二年解缙因为到兵部索要仆役时傲慢无礼,遭兵部尚书沈溍污蔑,改任江西道监察御史。

朱元璋觉得解缙为人虽有才,但太过刚直,

年纪轻轻就高中进士,太过傲慢,得罪了朝廷当中太多官员。

尤其是对一些大案要案的涉案人员,他有一些分外的同情,还格外的关注。

在这些事情上面,与朝中大臣有不同意见,

以至于不少的文武官员对他意见很大。

为了让解缙收敛锋芒,也为大明王朝后面留一个人才的考量。

朱元璋罢免了解缙的官职,让他回乡去归隐,沉淀沉淀。

但朱元璋可从来就没有放弃过对解缙的任用。

按照老朱的意思来讲,那就是时候未到。

如今陈寒提出来让解缙跟随朱棣到北边去,这倒是让朱元璋眼前一亮。

朱元璋道:“解缙为人刚正,但着实有才,让他到北边去,

一方面管理学政,弘扬教育,这是相当不错的决定,

另一方面也为你参与军机,出谋划策,处理文字方面的内容。

不过这个毛头小子比陈寒还小个一两岁,身上傲气太重,是个刺头,

老四你用他的时候,得经得起他以下犯上的刚直毛病!

但总体来说,让解缙那小子到北边去,远离朝廷中枢,也是个不错的决定,陈寒这一步相当不错。”

听到这话之后,朱棣更为开心,

其实他也是个爱才之人,身边的确有道衍和尚。

但这和尚脾气古怪,不会轻易地出谋划策,

而如果自己的身边有解缙这样的人才啊,

自己平日也可以通过他,去发掘不少的有才干的之人。

毕竟解缙的才名,在整个天下来讲都是非常有名的,

有他在自己的身边,自然可以为自己吸收到北边不少的大才。

燕王顿时哈哈大笑:“好好好,解缙可以,别让他一直在家乡归隐了,得让他出山了。”

北洋分会得到了解缙这个人才后,晋王这边可就不答应了:“唉,不是啊,侄女婿,你为东洋分会拉了一个我们老大哥沐英前去,

而且前期还是你这个大明商会总策划人亲自跑去倭奴,给他们现场指导,

沐大哥现在已经搞得是风生水起,他的不少副将听说也是屡立战功,老爷子已经准备为他们加官进爵,

而现在连老四都得到了解缙这样的年轻人才。

南边更是有,夏元吉还有马和、张辅这样的人才,

那我们西洋分会,你不会给忘记了吧?”

陈寒赶紧回道:“没有,我做事怎么能厚此薄彼呢?

西洋分会现在底子最薄,经商方面我给您一个思路,

找那帮晋商,把晋商都给拉到您西洋分会旗下来,我保准您西洋分会的买卖能做得最好。

而且等您回去拉拢晋商的时候,我还会给您找个很好的法子,让他们乖乖地被您控制!”

晋王朱棡一听这话,顿时眼前一亮。

其实陈寒对于晋商的印象并不是很好。

这帮家伙能力是有,还是现代银行的鼻祖,但是太过贪婪。

而且在清朝入关阶段,有资敌卖国的行径。

即便是在明朝,这帮人现在也是赚得盆满钵满。

就比如现行在山西一带实行的开中法,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所谓的开中法:是明朝洪武时期为了防止瓦剌和鞑靼对中原的袭扰,设立九边进行防御。

由于九边距离帝国的统治中心遥远,后勤补给困难重重,为了减少这种负担,

洪武三年,朝廷与山西商人达成了一个协议,

山西商人向大同、居庸关等几大边关要塞输送粮食,

山西商人获得了合法贩卖“官盐“的资格。

这一举措,在一定程度上虽然减轻了朝廷补给九边的负担,

但是却损失了相当大份额的盐税。

山西人商人不仅获得了河东盐池的盐引,也迅速借此垄断了两淮的盐引。

朝廷虽然节约了每年九边的五百万石的后勤供给,却也损失了大规模的盐税,

在更大程度上减少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简单地说,明初是商人把内地的粮食、粮仓运到边防,

然后官府以什么来补偿呢?

给你盐引,相应地运多少粮食给多少盐引,然后拿这个盐引到盐场去领盐、去销售,商人赚的是差价,也就是所谓的输粮换引,

这个就是开中制。

所谓盐引,就是垄断运销盐的凭证。

而现在陈寒正在大力推行水泥路和官仓建设。

运输条件会很快好转,

今后粮食统筹由朝廷来做,即便是九边的粮草,也无需商人来负责。

这一来就能减少商人在其中谋取不当利益的机会。

而陈寒到时候给晋王推荐的法子,就是拿这个去卡晋商。

接着陈寒再次道:“殿下,如今镇守在大同和长安一带虽然有宋国公冯胜和颖国公傅友德,但他们年事已高,我想您也不好意思去要求他们披甲上沙场吧!”

提到这两位国之重臣,陈寒是非常惋惜的。

他们两个被清洗完全就是因为倒霉催的。

别看傅友德年纪比晋王朱棡大了二十多,但是他有个小女儿,却嫁给了朱棡的嫡长子朱济喜为妻,而且还是正妻。

傅友德是朱棡的亲家。

而冯胜跟周王朱橚还有常遇春的儿子,郑国公常茂,关系更加亲密。

冯胜的大女儿嫁给了常茂,小女儿嫁给朱橚。

而且这两个人多次与秦王朱樉合作,关系亲密。

所以这就理清楚了为什么傅友德和冯胜的死,是因为他们之间的姻亲关系,导致他们之间藕断丝连,牵一发而动全身。

朱棡听到自家亲家那也是胆怵,同时也是心疼。

总不能今后打仗还得让这年纪都快六十的哥俩上阵吧,如果真这样了,那年轻一辈的羞愧死。

晋王笑道:“的确是不行,那老哥俩年纪太大,也得休息休息了。”

陈寒笑道:“对嘛,经商方面,到时候您去拿捏晋商。

武将方面,我给您推荐两员悍将。

一是平安,一是盛庸!”

平安他们都知道是朱元璋养子的确是一名悍将。

而且现在正当年,三十来岁。

可是盛庸又是哪一个?

朱元璋和朱标听完了陈寒的话之后眼前一亮。

因为陈寒在眼睛还没好的时候,分析朱允炆和他的叔叔朱棣之间的那场战争当中提到了几个人。

其中就有盛庸。

盛庸带领着朝廷大军与燕王进行鏖战,打的是有来有回,相当是不错。

当然朱元璋他们不知道的是,在靖难之役的东昌之战中。

盛庸将朱棣包围,差点把朱棣搞死,最后还是张玉、朱能率军相救,才让朱棣突围而出。

当然张玉自己却被盛勇大军包围,最后力竭而死。

由此可见,盛庸的军事才能之强。

现在推荐给了西洋分会,那也是人才得到了重用。

朱元璋和朱标是知道盛庸的才能的。

这样的人才在洪武朝没有被重用,陈寒考虑得很不错。

晋王却有点疑惑了,“平安老哥,当然很不错,带兵和治军都相当严整,可是这盛庸又是何许人?”

朱元璋解释起来:“盛庸现在来是济宁卫指挥佥事,可千万不要小瞧了,

他是一员稳重的年轻将领,以后在你的麾下,一定能发挥出相当大的作用。”

……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