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人在大明,无法无天 > 第270章 我愿用国公爵位替蓝玉担保!他一定

第270章 我愿用国公爵位替蓝玉担保!他一定

第270章 我愿用国公爵位替蓝玉担保!他一定能当好这个海军总督!!

整个朝堂上面对于蓝玉的态度都非常的一致,

那就是蓝玉这个人根本不可靠。

谁让蓝玉之前做的实在是过分了一些呢。

他不仅仅是纵兵冲关,更是传闻玷污北元皇帝的妃子。

或许站在民族主义的立场上来讲,北元那些个鞑子们糟蹋了多少汉家女子,

搞他们几个妃子又算得了什么呢?

可是当时的立场不一样,因为就算是到得如今,其实还是有很多北元的投降过来的人。

这部分人之前的确是很可恶,但毕竟已经投降过来了,他们的思想工作还要做。

如果明朝的将军对北元投降了的妃子还进行侮辱,投降的这部分就会坐立不安,甚者萌生反义,到时候又是非常的麻烦。

所以这种事情是不能够出的,也正因为这种事情敏感,蓝玉的这些传闻才让朱元璋大怒。

同时作为一个主帅,你如此的下贱,不管是什么样的女人,你都应该要恪守军纪的。

你带头违反,伱怎么能带好手下的兵呢?

手下的将士见你这个主帅都这么的肆无忌惮,他们还能够好好的遵守军纪?

你这是带头违背军纪。

基于这些个考虑,所以蓝玉在民间也好,朝堂也罢,名声都相当不好听。

即便他打了那么多的胜仗,可是因为他的这些个小毛病不断,还是让所有人对他失去信任。

太子朱标更是明白,如果不是陈寒来了,把自己给救了,让自己有一条命在,蓝玉可能也会跟着自己一起下地狱去。

所以更明白,如今的蓝玉还真不一定适合当这个海军总督。

即便是他有能耐,即便是有这么多的武将保着他。

可是他之前犯下的那些错误,让所有人都不相信他能够把海军给带好。

海军现在才是刚刚发展的一支军种。

同时更是如今海洋贸易最大的保障。

大家都希望有一个老成持老成持重的人,来带领这支军队能够给海洋贸易带新的格局,能让所有的海洋商人放心。

这是多么重大的责任,把这么重大的责任压在一个变数非常大的人身上,实在是一种冒险。

今天幸好蓝玉没有来上朝,要不然的话他一定会气炸肺。

其他的武将心里边佩服蓝玉的才能,但是却又不得不考量一下文官们的担心是有道理的。

蓝玉这个人太不稳定,他有时候发挥的相当出色,打很多的胜仗,

但是在品格上面的确大打折扣,老是做出一些违背人常理的事情来,老是让所有人抓住他的辫子,这倒是成了所有武将的遗憾。

他们现在最推崇的就是蓝玉,因为蓝玉这个人对文官非常的差,而且有御史言官跑到他家里面去调查案件,他敢把御史给打了,就看得出来他有多么的嚣张跋扈。

其实所有人都知道,他之所以有这个本钱。

一方面是因为的确打仗是把好手,

另一方面,这是皇帝陛下留给太子殿下的有利的支柱。

随着开国的那一代统帅纷纷凋零,老的老死的死,唯一剩下的第二代武将领头之人就是蓝玉。

而且蓝玉这个人品行差了点,但带兵打仗的能力的确是不含糊。

正因为这一点,朱元璋眼里不揉沙子的一个人,才能够如此的包庇蓝玉。

蓝玉此人不仅是在军队当中广收义子,而且把这些义子都安插在各个要害的岗位之上,

更是对钱财没有多少的顾忌,每一次打仗抢到了战利品,他都要先从战利品里边最珍贵的一批挑出来自己留着,这是军中大忌。

可就因为蓝玉的能耐,同时又是朱元璋亲自培养的二代,蓝玉还是朱标的原配妻子的舅舅。

有这一层关系在,所以朱元璋才对他容忍有加。

再一个,陈寒来了之后跟他讲过,就因为朱标的故事,导致朱元璋为了给自己的孙子朱允炆铺路杀了太多的功臣宿将,

导致后边燕王朱棣起兵造反的时候,朱允炆没有大将可用,这才在一定程度上面让燕王朱棣造反成功。

基于这些考量,现在朱标又度过了那个劫难,如今朱标还是挺想启用蓝玉来当这个海军都督。

但所有人都反对,他也不能一言堂。

陈寒见状站了出来:“诸位担忧之事有道理,不过蓝玉此人,虽然在德行上面稍有亏欠,但带兵打仗的能力,一点都不欠缺。

当今海洋之上,可不仅仅只是一两股海盗,

今后那些海盗、倭寇,甚至海外的海盗,也会加入到打劫咱们这趟航线的队伍当中来,

没有一个强有力的统帅镇守在航线之上,怎能保证咱们海上贸易的安全。

蓝玉是一个嚣张跋扈乖张之人,可是要是把它放在了正确的地方,他的嚣张跋扈,他的乖戾,正是能震慑其他人的有力有武器。

在马六甲海峡横行霸道,在琉球群岛横行霸道,在整个倭奴沿海,都敢于称王称霸的海盗王陈祖义,号称拥有十万的海盗,

即便是一些国家,也未敢与他正面对抗。

南洋的那些国家明面上是与咱们合作,暗地里边有不少人是在看热闹,

如果不能够把他们这一股气焰给压下去,咱们的海上贸易就只是水中月,镜中花。”

陈寒的这一番分析让文武百官都哑口无言。

如今七个市舶司的开通吸引了全球各地的商人。

如果因为海盗横行霸道,导致这条航线断掉,不知损失多少经济。

这个口子不能开,所以大家伙个个又陷入沉默。

说实话,现在大明还是有很多的将领,但真正能够横行于海洋的,大家现在想一想,也只有他蓝玉了。

虽然在蓝玉上边还有颖国公傅友德和宋国公冯胜这两个老牌的统帅,但他们已经六十来岁,怎能在海面上折腾?

唯有着蓝玉正当壮年,如果一味让他家中赋闲,实在是浪费人才。

陈寒再次说道,“经过这两年的打压,我想蓝玉应该明白,这就是朝廷在对他冷处理,没有哪个笨蛋会理解不了这一点。”

边上立刻有五军都督府的都督们上前去:“国公爷所言不差,最近这两年,凉国公一直在家中闭门思过,连出门都鲜少,

更不要说结交他的那些义子干儿,他的那些干儿子东南西北四处发配,他又不是傻子,自然知道这是朝廷对他的警告。

我们曾经与他私下里喝酒聊天,他其实早就有反省之意,也想着为朝廷尽心尽力。

如今海军刚刚组建,是需要一个强有力的统帅来领导,凉国公正合适。

殿下、国公爷,还有诸位大臣,这两年下来的沉淀,凉国公早已吸取教训,

他不再像之前那样的锋芒毕露。

又有如今加上如今国公爷的举荐,如此知遇之恩,我想凉国公必能会回报。

所以还请殿下,还请诸位大臣给凉国公一个机会,让他赋闲在家,是我大明王朝一大损失。”

不少武将都站出来替蓝玉说话。

看得出来蓝玉这个人虽然平时跋扈了一些,但在军中的威望还是非常高的。

即便是朝堂上这么多最高等级的武将,心里边也都服气他。

就可看得出来蓝玉平时的能耐。

接着陈寒,再次说道:“我陈寒愿意在这里替凉国公担保,他要是到了海军依旧是嚣张跋扈的话,

那不仅他难以从此失去再启用的机会,我陈寒也愿意主动消去国公的爵位。”

陈寒这么一说,武将这边分外感动,心中佩服。

文官那边也是大吃一惊。

谁能想到陈君蓝玉刚刚回来的时候和陈寒有过一次会面。

可是那次会面,蓝玉是直接威胁陈寒,没有给陈寒面子。

但是如今在朝堂上面,陈寒却愿意力保蓝玉来当这个海军都督。

如此广阔的胸怀,让文官们钦佩。

太子朱标终于发话:“好,既然有虔国公的保证,那先让蓝玉试一试。

给他一年的时间,如果他故态复萌,把他撤回也就是。

如果他能够带领海军,把海面上的海盗依依驱逐,也是我大明一大幸事。”

文武官员听完了太子殿下最后的定夺之后,纷纷是抱着笏板拱手,“臣等谨遵殿下旨意。”

接着太子朱标又说道,“想要全力往南洋发展北边,瓦剌和鞑靼,却是一大祸害,不知诸位爱卿有何良策?”

陈寒立刻上前去:“回禀殿下,微臣这一次巡视北边从宣府至大同,看到不少情况。

也与当地镇守的总兵以及晋王殿下有过商议,提出了一些方案。

宣府总兵赵怀德,拟出了一些意见。

微臣和晋王殿下也商议过,同样的给出了一些资料,

如今刚好拿到这朝堂之上供文武同僚一同商业。”

太子朱标道:“陈爱卿讲来!”

于是陈寒拿出了宣府赵怀德那里收集整理好的建设边关城镇的资料,

以及自己和晋王一同整理的在大同设置边关重镇的资料展了开来,给文武官员以及太子殿下看。

一炷香之后。

陈寒说道:“殿下以及诸位同僚,此次我前往边关巡视,在宣府便发现宣府总兵赵怀德,在边关设置大市集,供鞑靼人和我汉人共同贸易。

边关的贸易是来自鞑靼,以及我内地的商人和谐相处。

通过贩卖盐巴,贩卖粮食,贩卖生活日常用品,从边关之外,换来大量的羊毛、羊肉以及马匹,

这样的生意十分的红火,在宣府至大同的几百里边关沿线这样的大市场,总共有十来处。

虽然市场开放时间不定,地点不定,但两边百姓约定俗成,有了非常好的默契。

我想,要是能够在边关选举出合适的地点,建设边关重镇。

一来是方便两族百姓互相贸易,打开互市贸易;

另一方面,以点带面,在边关数百里之地,打造十几座城镇。

互相之间,以水泥路面相连通。

在整个戈壁形成巨大的城镇群。

从而把边关防御,往前推进他个几十里上百里。

这不仅可以方便两族百姓互相贸易,更能加强边关的防御。

有了互相守望的城镇,又有了水泥路面沟通交通,

就算是鞑靼有数万大军南下犯禁,也能迅速反应。

同时在宣府和大同之间,形成便利的交通网络,既可以切断鞑靼人骑兵的机动性,

又能够为粮草运输,带来巨大的方便。

不知诸位同僚,以及殿下意下如何?”

兵部尚书秦奎一听陈寒的话,脑袋里边闪出几个人名。

他立刻上前说道,“虔国公,你所说的方法似乎与宋代范仲淹评定西夏的计策是一回事。”

陈寒点头:“秦部堂果然深谙治兵之道,这的确是曾经范仲淹对西夏的计策。”

一说到这个计策,兵部尚书秦逵露出了不赞同的神色:“国公爷,如果您真的对范仲淹制定西夏平定之策有所了解的话,您应该知道,他最后是失败了。

不仅败了,还背上了一个耗费民力,无所收获之罪,被贬黜。

既然事实已证明,范仲淹当年的评定西夏之策是错误的,

您为何还要继续实行呢?

如此劳民伤财,而且收效甚微,甚至有可能得几年甚至十几年,才能够有所效果的计策。

是否符合咱们现在大明对鞑靼和瓦剌的情况?”

在朝的官员大部分都是饱读诗书之辈,除了这些武将们大,家都对范仲淹有所了解。

他不仅是著名的诗人,军事家,政治家,同时也曾经在北宋的边关与西夏对峙过。

当年范仲淹就打算用筑城寨的方式,一步一步地往西夏的腹地推进,

想借此把城镇连成城墙,从而抵御西夏骑兵的推进。

但后来发现劳民伤财,耗费颇多,却没有取得应有的效果。

这让范仲淹背上了不少骂名。

陈寒现在又重启这一政策,这不是明知故犯吗?

所以官员们都不理解,甚至连太子朱标此时也犯了难。

如果历史已经证明了范仲淹的计策是错的,大明重新走这条老路子,那还不是错上加错吗?

朱标问道,“既然虔国公你再次重提旧策,应当有所改变,说出来让大家斟酌斟酌!”

……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