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汉世祖 > 第392章 封禅之议,军官学院

汉世祖 第392章 封禅之议,军官学院

作者:芈黍离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2-18 20:14:29

第392章 封禅之议,军官学院

漫步在御苑之中,受到凉风一激,刘皇帝不由打了个哆嗦,喦脱见状,赶忙上前,体贴地把一件锦裘帮他披上。

不可控制地打了个喷嚏,接过丝帕, 将鼻间的涕液擦拭一番,收入袖袍中,扭头对杨业道:“你看,这如今是,扛不住热,受不得凉。过去朕理政,可以夙兴夜寐, 甚至不分日夜, 如今,稍微专注一些事务,便感精力不济,老眼昏花了......”

闻言,杨业老脸上流露出的,似乎是一种感动,道:“陛下励精图治,富国强兵,数十年呕心沥血,殚精竭虑,倘非如此,怎有今日大汉之强盛。”

“虽仍有奉承之嫌, 但朕应承着, 坦然接受!”刘皇帝笑了笑, 毫不自谦。早在十年前,刘皇帝便有自矜伐能的言行了,如今,更不会故作谦虚,否认自己的丰功伟绩, 否认自己对大汉崛起强大的作用,没有那个必要。

“不过,常常在朕耳边念叨的是你们这些文武臣僚,你们为朝廷当着差,是朕的股肱,君臣一体,自然会向着朕说话!”刘皇帝意味深长地道:“只是不知这普天之下的黎民百姓们,是作何想法......”

杨业显示着他锻炼出的开阔视野与灵敏思维,当即应道:“臣在衙中,也听闻近来京城内外百姓,聚众影从,争相上告,请求陛下东赴泰山封禅。百姓们如此兴奋踊跃,热情高涨,足见他们对陛下的崇敬!”

近来,不论朝野,都在讨论封禅事宜,百官争相上奏,京诸衙署更不约而同地联名上奏,连地方官僚们也积极上奏,百姓们也跟着凑热闹,这是多年来最为轰动,声势最大的一次了。

大汉臣民的热情,几乎能感天动地,一副刘皇帝不答应,就不罢休的样子。在千人一辞的风潮中,刘皇帝看到的当然不是万众一心,反而感受到一种异样。

上奏的官员中,恐怕也是各怀心思,或许有的人确实从国家考虑,朝廷需要用封禅来凝聚人心,提升民气,刘皇帝也足具资格往泰山一行,但更多的,怕还是顺势而为,讨好刘皇帝。

或许刘皇帝不会记住所有激切请命陈情的人,但不积极的人,在这种情况下,就不免显眼了,这也容易成为别人攻讦指责的地方。一句话,莫非你质疑陛下的文治武功,不认可大汉的繁荣富强?这足以成为被人利用的借口,影响仕途的事情,都不得不慎重。

至于那些请命上万民书的百姓,刘皇帝都更不当真,这些平民百姓懂得什么,过去,刘皇帝也是玩弄民意的高手。。

当年,朝廷平南之前,有岭南百姓进京请求朝廷发兵,东京百姓也积极表达支持朝廷出兵勘平江南,这些背后可都有官方的引导。

杨业自然不知,只是恭敬地道:“陛下还当保重龙体啊!”

“你们都劝朕保重身体,朕又岂会不爱惜己身?”刘皇帝说道:“只是,这老了就是老了,朕这两年,也是日感迟暮,就如这风中落叶萧瑟,终有飘零入土的一幕......”

听此言,杨业甚至不做劝慰,而是强调刘皇帝的天命神圣。至于刘皇帝嘴里所谓的老了,他也不敢当真。

杨业在战场上是猎人,也遇到过猛虎熊罴,猛虎虽老,但终究是猛虎,即便爪牙不再如过去那般锋利,那也是能伤人噬人的。

而刘皇帝,可是一条真龙,能够呼风唤雨的,打个喷嚏都能淹死人的存在,作为臣下的又岂敢顺着话感慨老了、迟暮了这类的......

这种话,谁当真,甚至认可,那么谁就准备着仕途的终结吧。哪怕他是杨业,也例外。

刘皇帝这般惺惺作态,或许也只是为了把自己的獠牙收敛,让自己冷酷的一面隐藏起来,尽量显得和善些,顺便,也试探一下这些军政大臣们的态度。

显然,能被刘皇帝试探的,都是聪明的,也能够应付得了这些试探。到了杨业这种层级,还能居中枢,掌重职,谁身上没有個类似“老狐狸”的标签呢。

“朕今日召你侍驾,有件事交给你去办!”刘皇帝又道。

闻言,杨业下意识地松了口气,在如今的大汉朝廷,估计有很多文武,宁愿跪着听候圣训,然后办差,也不怎么愿意同刘皇帝做一些哪怕看起来悠闲亲切的交谈。

这在过去,是没有这回事的,只能说,随着刘皇帝年岁上来,他的威势也越强,也越让人畏惧,不敢亲近。

就像内侍行首喦脱,若是给诊断一番,绝对会发现,他有很严重的心理疾病,不只因为他是无根的宦官,更是被刘皇帝给吓的。

在旁人面前,喦脱好权,好奢华,喜欢享受旁人羡慕敬畏的目光,甚至可能表现出一副奸宦的嘴脸,但在刘皇帝面前,总是很自然地进入忠仆怒臣的角色,不敢有任何异样心思,仿佛伺候好刘皇帝就是他此生最大的价值了。

“请陛下吩咐!”

“朕近来反复思量权衡,还是决定,建立一座军官学院!”刘皇帝说道。

杨业微愣,谈及正事,脸色变得认真起来:“军官学院?”

刘皇帝颔首:“领军作战,不是读基本兵书兵法就行的,朕过去,也一直坚持将帅必发于行伍,这是生死磨砺出的道理,是靠实战打出来的经验。

这种坚持,时至如今,朕也认为是正确。不过,这仍只是一种上升的制度,朝廷提拔官兵的态度。

在此基础上,挑选有天赋的年轻儿郎,进行针对性的、正规的、全面的军事技能教学训练,为大汉培养基层的军官,为军队输送指挥人才,这同样是可以展开的,并且与朝廷的用人制度不相冲突。

过去,朕建立奉宸营,便有此意,即便后来更置,从中也走出了不少有能力的军官,在戍边以及北伐中都活跃着他们的身影。

原本,朕开武举,也是欲提拔青俊,为大汉军队培养后继人才,以免我们这一代人老去,军中青黄不接。

但是,仔细思量,仍有不足,针对面较为狭窄,选材不够广泛。朕前者,已让专人,根据大汉军队的发展,以及你们这些百战将帅领军带兵的经验,加以总结成册,作为教案。

建立军官学院,就是要将这些经验技能传承下去,让后辈们更全面高效地学习成长,为大汉提供远远不断的军事人才!

这些军官学院培养出的官兵,将成为大汉军队的根基力量。如此,大汉军队,方可长盛不衰,始终保持着旺盛的活力!

此事,朕交给你去筹办!”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