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汉世祖 > 第2128章 世宗篇3 气质不同

汉世祖 第2128章 世宗篇3 气质不同

作者:芈黍离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2-18 20:14:29

第2128章 世宗篇3 气质不同

从新皇登基开始,大汉帝国属于康宗刘文澎的时代,也就彻底过去了。包括刘文济在内的历届大汉皇帝,论继位之平顺,国势之稳定,处境之优越,没有谁比得上刘文澎。

然而,八年的时间下来,今时之帝国比之平康初年,也发生了大变样,状况不是那般良好。

皇权势弱,朝政不稳,政治也难谈清明,权贵之间矛盾重重,吏治又如脱缰野马般失去约束,冗官冗员,奢靡、攀比之风再起,太宗时代的种种规矩与优良作风被打破.

唯一值得称道的,或许在于民间经济依旧极富活力,取得了更进一步发展,但贫富差距的拉大紧随其后,地方宗族豪强、乡绅地主猖獗之势复萌。

而从雍熙盛世,发展到平康“小康”,康宗刘文澎显然身负不可推卸之责任,毕竟,他不是真正的小皇帝,具备足够的自理能力。

然在康宗的立场去自省,似乎又有几分值得“理解”的地方。平心而论,康宗或许不英明,但足够聪明;他荒唐任性,但并不残暴;他好乐怠政,自尊自得,处事唯心,化国器为私用,视天下为私产,但对国家之伤害,或许还比不上史册上诸多“有为”之明君的功业之心带来的负面效果。

终康宗时代,虽然排挤了不少功勋老臣,贬逐了不少忠正之士,但从未擅杀大臣。或许并不能公平、公正地对待那些功臣耆老,但对于大部分人,还是给了一份基本的体面。

说到底,抛开皇帝的身份不谈,康宗也只是一个普通人,处在了一个不那么适合他的位置上。傲慢、虚荣,没有进取心,祖宗传给他一份堪称历史之最的庞大资产,天下财货、亿兆子民,任他予取予求,在世界祥和、大志不足的情况下,不享受,不挥霍,不浪费,又让他做什么?

以世祖、太宗的标准去要求康宗,简直是对他的苛求,他是个凡人,有凡人的贪恶私欲,他的所作所为,也完全符合大部分封建**君主的作风与标准。

事实上,一直到死,康宗都还得感谢世祖、太宗二帝,尤其是太宗皇帝。若不是他们留下的帝国底子够厚,经得起他造,或许“康”这个庙号都轮不到他。

若是换一个历史时期,相同的作为,或许“僖”、“熹”、“闵”、“质”之类的庙号就给他安排上了。

关于康宗庙谥,朝廷内部也经过一番讨论,着实费了一些脑筋。恶谥是不可能的,否则平康时代的公卿大臣们何以自处,又将何以谢天下?溢美之谥又不能唯心地给,最终给了“康”这样一个非传统的上号,谥号也要“短”很多,曰睿明武闵孝皇帝,实在是没法再往他脸上贴金了

当然,站在新君刘文济的立场上,或许更倾向于康宗一个下谥,不过,最终他还是认可了群臣的建议。从年号,到先帝谥号,刘文济都是一贯的从谏如流,这也是端拱时代刘文济治政的基调。

康宗毕竟是走了,给初登大宝的刘文济留下的,则是一个极其复杂且麻烦的局面,大汉帝国显然又染病了,这一回,则需要刘文济这个“医者”来诊断、治疗。

而在此之前,他真正要做的,还是如何巩固自己的皇位,这是一切作为的基础。对此,即便没有萧太妃的提醒,他也有充分的思考与认识。

问题是严重的,挑战是艰巨的,然而,对刘文济来说,再难也难不过十数年失望乃至绝望的坚持与煎熬,难不过地数年如一日的抱病在床、蛰伏观望。

当刘文济登上御座,安居龙床,安然地接受公卿百官、诸国使节朝拜时,他便知道,最艰难的时刻已然过去,“皇帝至尊”就是他最大的底气与自信来源。

刘文济可不是稚嫩的刘文澎,从小饱受世祖、太宗熏陶,又在帝国体制内摸爬滚打二十余年,经受过的磨难与历练,让他从思想到眼光上都充满了睿智,对帝国的人、事、制度,他看得可远比刘文澎要清晰、深刻,当他坐到皇帝这个位置上时,也更懂得怎么发挥其功能。

继位之初,重重压力,种种麻烦,就不断向刘文济袭来,即便他已经表现得足够随和、无害,但仍旧有人不断地来试探他。

但麻烦再多,说到底也是人的问题,把握好朝廷的人情变化,处理好与权贵们的人际关系,即便暂时事无所成,刘文济至少能做到稳如泰山。

在新朝的人事问题上,刘文济干预的并不多,尤其在代表着帝国权力中心的广政殿政事堂内,基本维持着康宗后期的配置。

而这样的结构,固然使得贵族势大,但于还没站稳脚跟的刘文济来说,却有其一利,至少他先天地就获得来自寇准、徐士廉、向敏中、王钦若的支持,而这四人,已经帝国广大庶族官僚群体在中枢的代言人了,远不比当初。

要知道,当初庶族官僚其势最盛时,至少在中枢层面,是要盖过勋贵官僚的。当然,这也需辨证地排除皇帝影响之后再去看待,而整个康宗时代的发展,似乎也说明了一件事,在当下的大汉帝国,最终还是由功勋贵族们说了算

至于尚书令王旦,他的倒台是必然的,镇不住场子是一方面,刘文济继位过程中的波折也需要有人买单。作为“首相”,从他站在慕容太后一边开始,不成功,那就只有下马。

不过,刘文济顾念其三朝老臣,及过往功劳,给了他一份体面,让他出任山陵使,监造康宗陵墓以及日后的国葬仪式。

这里需要提一下,在赵王出山,力挺立长,朝廷在刘文济继位事宜上达成共识后,才继续康宗的后事,刘文济登基,也是按照“以日易月”原则在国丧结束之后。

不过,康宗生前未建陵寝,因此,属于他的“安宁”还在紧急修建之中,距离大葬还需要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里,梓宫还得停放在垂拱殿。

为表尊重,刘文济在登基后,把自己理政视事的寝宫,选在了世祖晚年常居的万岁殿。于是乎,端拱皇帝,不住垂拱殿.

而刘文济对王旦的安排,一干权贵们看在眼里,多表示满意,至少这份谨慎、宽容的姿态,值得赞扬,比起康宗的荒诞不经、难以捉摸,刚上台的刘文济表现得可太让人舒服了。 王旦罢相,大抵是朝局影响最小的一次“首相逊位”了,而比起此事带来的影响,还是尚书令这个职位本身更让人期待。到端拱元年,尚书令大汉帝国首相的地位与职权,已经彻底巩固了,这就是辅佐天子秉执朝政、治理国家的百官魁首。

而在刘文济时代刚刚开启的时候,这个职位,不是仅靠皇帝支持,就能够立足的。对于尚书令的继位人选,刘文济首先请鼎力支持他的赵王刘昉担任。

结果并不出乎他的意料,刘昉直接拒绝,完全不是那种担心皇帝猜忌的感觉,只是很从容地向刘文济交待了三言两语,让他好自为之,善待臣民。

对于刘文济的资质、器量与能力,早在当年南巡之时,刘昉就有深刻的认识了,至今记忆犹新。朝廷内外,在看待新皇刘文济的问题上,只有少数人能看得清楚,赵王刘昉显然是其一。

而面对赵王一番坦诚的交待,刘文济也如释重负一般,向他躬身行礼,弯腰九十度那种。

同时,为表感谢,刘文济又在后来追封折太妃为皇后,谥号孝诚皇后。当年鲁王为此事直接被赶出朝堂,当时朝中群议不断,而到刘文济,办成就像喝水一般简单,满朝上下,只有赞同,几无反对。

而此举,毫无疑问,让刘文济得到了折皇后所出那数十名子子孙孙的认同与支持。

另外一个大功臣杨业,刘文济也没忽视,当然让退休多年、年逾八旬的杨老太师出山为相,是不大现实的,因此刘文济请杨延昭为相,还给了一个“出将入相”的理由,结果同样为杨延昭所拒,请皇帝另则贤良。

由于杨皇后的关系,杨氏在朝中的处境多少有那么些敏感,若不是老杨业本着一颗对先帝、对帝国的赤胆忠心,绝不会贸然开言的。

再之后,皇帝刘文济方继续表现着他的“从谏如流”,采纳群臣之建议,由财政使向德明继任尚书令,主持朝政运转。而这件事,首先就引起了吏部尚书刘继昌(徐王刘承赟之子)的不满,这个宗室老臣,在年纪越发年迈的情况下,则越发渴望登顶。

当年,吏部尚书被吕蒙正给顶了,如今,尚书令近在眼前,又被向德明顶了,心中自然不甘。于是,朝廷中枢在端拱时代,是以尚书令与吏部尚书之间的角力展开的。

在这方面,出身、资历、功劳、能力都足够深厚向德明,是一点都不怵刘继昌,而皇帝刘文济,则于其侧,默默观察,等待,等待一个把这些老贵清退的机会,当然,哪怕是熬也能熬死他们,一个个年逾六旬,能有多少年?

当然,比起朝堂之上那些看起来影响重大的人事变动,刘文济真正插手或者说在意的只有几个职位,并且都让他办成了。

首先,以关内都指挥使折惟昌为巡检司都指挥使。折惟昌,代国公折从阮曾孙,已故代郡公折惟正之弟。

又以萧惠担任大内军副都指挥使,主要负责御前诸班,同时,曹利用调入中枢,任为内阁学士兼知制诰。

当然,萧恭是不会被遗忘的,刘文济任命其为少府。前少府刘规,于平康九年春,在一场倒春寒中,猝然而逝,生前无病无灾的,也算无疾而终。

虽然是个宦官,但历侍三代君王,并且风格迥异,而能够以一宦官之身,掌握帝国少府这个庞大的皇室财产机构三十余年,就足以留名史册了。

同时,刘规其人虽死,但他在少府多年任职中,构建完善的一整套事务、财务、人事管理制度,却彻底留了下来。做事易,立规矩难,这才是刘规最厉害的地方,也是他能在少府之职上干三十多年的根本原因,如果仅仅靠取悦皇帝,那是远远不够。

当然,于皇权而言,作用重要的特务机构,也在极短的时间内,就被刘文济收入彀中。枭部,郑元果如其言,在刘文济登基之后,就主动告老,请求回乡归养,刘文济同意了,除了赐他大量金银财货之外,还授予三品文散官以及金紫服饰,给他一个厚重的恩典,让他荣归故里,养老传家。

名噪一时的皇城使王约,则为此前的三心二意、首鼠两端付出了代价,当然,念其几十年伺候两代先帝还算尽心尽力,没有杀他,而是流放南洋,让他带着自己的财产、侍从乃至姬妾、子孙(宦官与女人和子女并不绝缘),远离大陆,永别朝廷。王约虽然心中不甘,但最后还是叩头谢恩。

相比之下,一直观望的林特却留了下来,当然不是留在武德使的位置上,刘文济在与他进行一番谈话,仔细审视过此人之后,以其为东南转运使。对林特来说,这可是一个意义重大的任命,自是千恩万谢,当场就给刘文济跪了,大表忠诚。

上一个这样待遇的人,还是王玄真,而王玄真后来的际遇,至今仍是特务系统中所有人心目中的榜样,甚至拜相,甚至成为辅政大臣,即便后来遭到排挤,那也是特殊出身臣子能够达到的巅峰(寿国公李少游虽然负责武德司的具体创立,但并不能单纯以特务臣子来看待。)

继位之初,刘文济的一系列操作,邀名务虚也好,务实取利也好,一切的出发点,都是为了打造一条巩固他这个皇位的护城河,很成功。

等到端拱元年夏六月的时候,刘文济已经彻底坐稳皇位了,而几个月间,他虽然在朝廷之中发话不多,但朝廷内部,却没人敢像康宗初期那般小觑乃至忽视皇帝的意见,这似乎,就是皇帝气质的不同造成的效果.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