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从驿卒开始当皇帝 > 第963章 掣肘(求月票)

从驿卒开始当皇帝 第963章 掣肘(求月票)

作者:秋来2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2-18 20:52:04

第963章 掣肘(求月票)

第963章 掣肘(求月票)

大明降卒不知道抬入汉军旗是什么意思,但他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该剃辫子了。

说不准也能参与到这次抢掠大明的战事当中来。

唯一需要打听的是,咱靠自己本事抢来的财物,能留下几成。

优势兵力用于佯攻,一下子就摆弄开了。

清军接连攻克十一座烽火台,直接杀进城堡内。

吴阿衡当场身死。

清军根本就没给他说话的机会,或者也听不懂。

毕竟牛录下了死命令,再不攻破这个堡子,在大将军把他脑袋砍下来之前,我先把你们这帮人的脑袋砍下来陪葬。

所以堡子内的几百明军无一活口,他们想要投降清军,都不给机会。

旗杆上挂着两个牛录的脑袋,总算是激发了清军的威力。

岳托得知堡子内无一人生还,总算是满意的点点头。

宰了吴阿衡,他就直接几路齐出,耀武扬威的奔着关内而去。

清军的先锋早就跑远了,唯独他在城外举着人头刺激吴国俊。

吴国俊看见清军如此猖狂,又听到降卒喊话,说总督吴阿衡率领的六千人马全军覆没。

兄弟们莫不如早点投降,一起抢了京师去,反正大明狗皇帝欠了咱们几年饷钱。

总之,投降清军好处极大,速来。

吴国俊确认了吴阿衡身死,心中极为满意,但脸上却是一副大怒的模样:

“传我军令,清狗若敢发动冲锋,放他们进三十步,佛郎机招呼。”

“是。”

密云全城戒严。

岳托依旧没有强行攻城的打算,此番主要目的是来劫掠,城池能不能打下来,全都靠着运气。

非得攻破吴阿衡占据的那个几百人的小堡子,也是岳托想要打一个开门红。

同时用实际行动告诫那些明军士卒,只要你敢与我大清作对,我指定得想法子弄死你们。

岳托这一支清军进展的极为顺利,整个边军都被这波人吸引住了视线。

反观左翼统领多尔衮也领军到了蓟州关外,多尔衮选择在董家口东二十里,青山关西二里左右,趁着明军不备,毁坏边墙而入。

青山关口也在燕山脚下,山俊峻墙坚,布置了二百的明军守卫。

可是听闻清军攻打墙子岭的消息,他们已经奉令前往救援,所以这个时候清军入关,百姓疯狂逃窜,根本就没有什么义士敢站出来组织抵挡清军的兵锋。

多尔衮也记着皇太极的军令,严禁滥杀,周遭有那么多双眼睛盯着,没必要因为这点小事直接犯了忌讳。

边境的大明百姓能有几个钱,要劫掠咱也得劫掠北京的爷!正在勤王师路上的辽东总兵丁志祥、窦睿等来援,自觉力不能敌,直接作壁上观。

崇祯调来的勤王师还在路上,唯一的战力吴国俊决定要坚守不出,待到合适时机捅清军的皮股燕子去。

故而使得左右翼两股人马在通州会师。

多尔衮见来一次大明京师,就越发觉得没有多少明军敢于抗争,对于大清划江而治充满了信心。

今后只要多劫掠几次,大明就会虚弱的不成样子,那些勤王兵还能来多少人?于是多尔衮决定从北部绕过北京到涿州,对于三国演义提到的地名,多尔衮也想去瞧瞧。

清军到了涿州后,兵分八路向西进发。

一路顺着太行山,一路沿着运河,中间六路布于太行山与黄河之间,由南向北,纵兵并进。

北京以西,到山西边界,千里之内,多为旷野平川,满蒙骑兵扬鞭跃马,沿途所过,六府城镇皆被攻掠。

因大凌河战事失败的孙承宗一直在老家颐养天年,清军进攻高阳,他率领全城军民守城。

城破被擒,七十六岁的孙承宗选择自己体面,自缢而亡。

他的五个儿子、六个孙子、两个侄子、八个侄孙全部战死,孙家百余口遇难。

这只是大明忠臣的一个缩影,还有更多的百姓家破人亡,沦为清军的奴才,任由他们欺凌。

卢象升与陈新甲刚交接完,又赶上这个事。

皇帝要他率领杨国柱、王朴、虎大威三个总兵入卫京师,并督天下兵马,第三次赐尚方宝剑。

卢象升闻讯,伏地痛哭,请求解任,崇祯不允许。

然后便一路赶到京师。

清兵深入腹地后,卢象升立即成为主战派的代表,反对任何形式的谈判议和。

他爹刚刚去世,也不准他奔丧,卢象升穿着麻衣草履,奉诏督师,被誉为“北门锁钥”。

又一日的黎明,崇祯召见卢象升于建极殿后的平台。

卢象升再一次批驳了杨嗣昌的议和之事,对皇帝说:“陛下命我督师,臣意主战。”

崇祯脸色不是很好,他其实是赞同杨嗣昌的攘外先安内的策略,也有心思想要和清军议和,奈何就是拉不下脸去。

若是早早有了议和之事,清军也不会在这个档口入关。

这不仅仅错失了围剿锤匪贺今朝的机会,也给了投降张献忠更小的压力,至于李自成简直就是绝处逢生。

崇祯过一会儿才回应:“朝廷从来没有说过要议和之事,这都是外面的人胡乱猜测议论。”

卢象升又向崇祯确认杨嗣昌是否曾以格苗的典故来主和,崇祯表示满清与上古的三苗不同,已“凌犯天朝”,不可讲和。

崇祯话头一转接着对他嘱咐道:“剿奴与剿寇不同,卿宜慎重!”

他提醒卢象升在对建奴作战时不要想围剿农民军那样身先士卒。

毕竟别看卢象升长得一副文弱样子,可打起仗来真的不要命。

整个文官体系当中,全天下也就他这么一号人。

崇祯又命卢象升与杨嗣昌和关宁总监高起潜等人在安定门开会,卢象升手握尚方宝剑自是要求主战,满座沉默。

无人接茬,倒是被皇帝派来的人捧场。

司礼太监曹化淳对着众人道:“毕竟卢督师说了算!”

杨嗣昌与高起潜二人都是坚定的主和派,目前而言,朝廷哪有什么像样的军队可以与清军血拼到底的?

纵然是吴国俊他在几万清军面前,手底下的几千人也得麻爪。

卢象升显得有些过于自信了。

在座的各位显然打定主意,到时候就看着卢象升表演。

他不是义正言辞,一点都不能妥协吗?既然陛下如此信任他,还给了兵部尚书的头衔,指定能够大杀四方,最好把带头的多尔衮给擒住。

就像擒住高迎祥一样,咱大明好歹也擒获过莽古尔泰,他要是活着在大清怎么也是个亲王的爵位。

卢象升的一身正气,并没有唤醒众人随他抗击清军,反倒都等着看他战败呢。

崇祯咬了咬牙又从内帑拿钱犒师。

卢象升十分感动,表示必将报答陛下。

他出城到昌平领兵,杨嗣昌前去送他,临别屏退左右,告诫卢象升稳住别浪。

卢象升躬身,然后才穿着一身麻衣走。

杨嗣昌站在原地,望着打马而去的卢象升,无论是眼睛还是心中都十分沉重。

一般抬棺出战的将军,差不多都得死。

那卢象升穿着麻衣之类的,会不会也把他自己给送走啊?无论如何,征战必然是大事,出征前都会讨个吉利。

“杨尚书为何叹息?”

“不可说,不可说啊。”杨嗣昌又对着高起潜道:“还望太监能够好好协助卢象升。”

“哈哈哈。”

高起潜忍不住大笑起来,他自是与杨嗣昌站在一起的,那卢象升主战派,指定跟咱们一样。

像卢象升这种头脑发热一根筋的人,他们是活不长久的,还容易牵连一大批人。

按照大明的形势,哪有余力左右两线开战呐?

贺今朝都占据了三省之地,他下一步是不是要占据湖广,还是兵出山西,直扑宣大。

这都是说不准的事。

作为宣大的监军,高起潜早就想要离开这个危险的地界。

实在是外有锤匪、蒙古人、清军的威胁,内有山西巡抚许鼎臣自成一派,根本就不带搭理伱的。

这让高起潜既没有面子,又十分的担忧。

朝廷若是早些与大清议和,也就没有高起潜担忧这些事了。

那个瞎子作为大明的使者前去与皇太极议和,完全就是高起潜示意的,此事若成,他也有大功劳。

谁不愿意去司礼监待着,皇帝身边,那陛下指定能够记住你。

高起潜表示他知道了,随即也打马走了。

杨嗣昌再次长叹一口气:“但愿他是真的懂了。”

卢象升到了昌平后,崇祯又派人赐给卢象升银币、御马等物,勉励他奋勇杀敌。

这一次,崇祯可算是下了血本。

毕竟清军一次一次的来,谁都遭不住,必须得给他们一些厉害的悄悄。

卢象升感叹:“陛下果然全力支持主战,而杨嗣昌身为兵部尚书还想要议和,以至于迷惑陛下以抚议之咎怪于外廷。”

针对于清军的“锋甚锐,不可阻挡”的态势,他决定要挑选精锐,乘着月明星稀,分思路突袭清军的营寨。

采取出动出击的战术,命诸将各选三百精兵,严令各路将士刀必见血,人必带伤,马必喘汗,违令者斩。

可是他接到驻通州的总监高起潜的信,信中阐述了一个事实:“只听说(李愬)雪夜袭蔡州,从未听说月夜奔袭,月光皎洁之下何以偷袭?道路遥远,恐怕清军早已移动。而且奇兵宜少不宜多,若十路齐发,仍是张皇失措。”

高起潜以雪夜下蔡州的典故,讥讽卢象升从未有听过“月夜”去袭营。

并且从中阻挠,他不仅在信中反对夜袭,而且提前把卢象升麾下的将领陈国威调向东路。

得知消息的卢象升忍不住跳着脚发了脾气:“既手书相阻,复调散我兵,剑、印在我,诸将安归?”

高起潜对此毫不在意,就算你是此番勤王的督师,可你看看哪个头领敢于违背我的意思?更何况朝中海油陛下以及杨嗣昌做主,你斗得过我吗?真以为你穿个麻衣,就能有什么效果了?

卢象升手握尚方宝剑,以及诸多印信,但终究是节制不了高起潜。

这个人是皇帝的家奴,就算犯了错,也得是事后皇帝责罚,旁人没有资格插手。

卢象升接着上疏请求与高起潜分兵作战,崇祯让杨嗣昌处理。

毕竟一个人手底下的将士们想要跟随谁作战,崇祯也不管了,只要能打赢就行。

他现在迫切的需要胜利来洗刷他当时下罪己诏的羞耻心。

杨嗣昌将宣、大、山西三路号称二万士兵归卢象升统率。

确认了自己的直属部队后,卢象升在巩华城誓师,他慷慨陈词,泣如雨下,希望兄弟们为大明尽忠,为大明皇帝奋力冲杀。

不得不说卢象升还是有些人格魅力的,至少三个总兵其中两个大声附和,势要与卢象升共存亡呢。

可唯一一个喜欢摸鱼的总兵王朴,总觉得卢象升不像是个长命的主,也得离他远点。

当真是相当晦气,每日穿着麻衣当孝子,做给谁看呢?卢象升接到杨嗣昌揭帖,说清军已南下,要他去通州面见高起潜。

卢象升认为这是杨、高两人合伙阻止他的偷袭行动,夜不成寐,选择已读不回。

然后他领兵至顺义,对清军展开袭击,先胜后败。

得知消息的杨嗣昌亲自出城到卢象升军营,想要与他好好说道说道。

可卢象升先入为主,对杨嗣昌没有一丁点的好感。

先不说他爹杨鹤在锤匪那里好吃好喝的供着,没有一点忠君爱国,要为大明荣辱与共的样子,就想在反贼窝里厮混。

尤其贺今朝那个反贼,还是被杨鹤亲手放出来的呢。

卢象升斥责杨嗣昌有沮师养寇之罪,杨嗣昌也是大怒。

他也是有着自己的傲气的,还从来没有受过这种委屈。

我主张与清军议和,是为了我自己吗?

还不是为了大明,为了陛下,为了更快的剿灭锤匪,才做出如此屈辱之事。

更何况当年俺答等人,做的也不比清军差,还不是顺势议和了?现在大明是什么情况,还要硬刚到底!

哪有那个实力啊!杨嗣昌则逼卢象升对他用尚方宝剑,有本事你就像袁崇焕一样砍了我,反正你是督师。

我杨嗣昌的大好头颅就在此等着你砍。

有本事你现在就砍了我!

卢象升自是干不出来杀害同僚之事,他只能气急败坏的大吼着,杨嗣昌你可真是个无赖小人。

双方闹了个不欢而散。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