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重生:我的80年代 > 第124章 醉翁之意不在酒

重生:我的80年代 第124章 醉翁之意不在酒

作者:刀9 分类:都市言情 更新时间:2024-10-21 23:30:54

第124章 醉翁之意不在酒

第124章 醉翁之意不在酒

“建昆,你看这些袜子!”

小王在一个摊位前停下,仿佛发现什么紧俏玩意。

袜子,搁后世都不稀得浪费眼力劲的东西,当然,姑娘身上俏皮的黑丝白丝灰丝……是例外。

那会许多孩子爱搞个时髦,家里老母亲生逼着都不穿。

但放在这年头,许多人想穿,却没有。

别惊讶,搁农村天气暖和的时节,谁不是一双布鞋,一个大光脚?

仅有的一两双破袜子,得留到天冷冻脚的时候才穿。

在城市中,人们以穿袜子作为一种高素质的体现,哪怕是在炎炎夏日,穿凉鞋也必须得配袜子。

俨然成为一种时尚。

市面上的袜子品类还非常单一,特素。

李建昆低头扫去,这摊位上的袜子,主打的就是一个花活。

五颜六色,少数还有混合色,比如格子的、袜腿上带几条杠杠、点缀花朵等等。

棉的。

搁这年头,还真稀罕。

小王瞅着摊主,挠了挠头,想着这人怎么跟个二愣子似的。

“同志,这袜子怎么卖的?”

问他才答,摊主小伙脸上挂着抹不自然的笑容,道:“看什么样式,一般的一块一双。”

呦嗬!

便宜啊,小王心想,老妈上回给他买的尼龙袜,穿着滑脚,还两块一双。

但没买。

他们可不是来买货的,而是扫货,不急于一时。

扭过头后,小王望向旁边,问:“建昆,这些摊主咋感觉不会做生意呀?”

这孩子,你是家里做买卖多年,见怪不怪……李建昆笑道:“多半是返城知青,找不到工作,被逼到没办法,才豁出脸来摆摊,刚上岗没几天呢。

“你别用咱们那边的眼光来看,现在越是在大城市里,个体经营越是件丑事。

“好多人都是偷摸干,不好对亲朋好友说,丢不起人哪。”

小王细细一捋,好像还真是这么回事,又问:“那咱们小院的商户?”

“都一样。但凡能找到个铁饭碗的,谁乐意搞个体经营啊。”

李建昆道。

小王眨巴眨巴眼,追问:“那伱呢?”

尼玛,这问题搞得我还真不好回答……李建昆思忖少许后,回道:“我是学啥的?学经济的,个体买卖往后是趋势,要搞嘛,当然要趁早。”

小王砸吧砸吧,勉强接受这个说法。

两人一回头。

咦?

陈亚军那货,正戳在斜对面的一个摊位前,盯着一件淡黄色带白花瓣的连衣裙,狂流口水,一脸淫荡。

“犯啥病?”

小王不解道。

“想姑娘了呗。”

李建昆走过去,拍拍陈亚军肩膀,笑呵呵问:“咋的,相中了,准备给那个什么娜娜买一件?”

陈亚军和金彪聊天时,他听到过几次。

以前跟他们一起的女知青,也是京城人,家底大概还行,已经有工作。

貌似,李建昆不知道自己的直觉准不准,金彪和陈亚军都对这姑娘有意思……

你说这事闹的。

“哪哪有,我是看这裙子好,想着进回去卖!”

陈亚军老脸一红,忙解释。

那就是有。

李建昆摇摇头,这样泡妞,你希望忒渺茫,感觉金彪都比你勇猛。

三人挪步,继续往前逛。

小王和陈亚军目不暇接,这里可以说每个摊位,都能带给他们惊喜。

兜售的小商品,全是国营工厂不稀得大力捣鼓的玩意。

然而人家却把雨伞,玩出了伸缩折叠式。

十分钟后,整条街慢不忧地快逛完时,李建昆在一个摊位前停下。

前面一眼能望穿,这是整条街最大的一个摊位。

左右各撑起一排木架子,其上挂着拢共十来套俏皮衣裳。

中间支棱起一排长长的横板子,其上摆放着袜子、球鞋、帽子、头巾、纽扣、发卡,头饰……足有二十类,上百件小商品。

“三位看货?”

摊主是一个虎头虎脑的青年,二十三四岁,身材墩实,脖子上挂着一只皮质的收钱包。

整条街上,数他最像个生意人,态度热情,笑容憨厚。

李建昆笑着点头,示意小王和陈亚军瞄瞄木架上的衣裳,两人兴致浓厚,权以为让他们挑货。

李建昆自个没看,掏出大前门,递过一根。

“老板贵姓啊?”

这个称呼,这年头只能在这边喊,受港城影响,换别的地方人家得一脸懵。

“害,我算啥老板呀,混口饭吃罢了。免贵姓万,朋友都叫我阿勇。”

小伙接过烟,忙摸兜。

“叮!”

一声脆响。

是只金属打火机,给李建昆上火。

这玩意可把小王和陈亚军,羡慕到不行,啥时候见人用过这种点烟神器?

就是不点,拿出来都帅惨了!

“来,来,两位同志,烟不好哈!”

见他二人看来,万勇忙不迭摸出自己的烟,一人散一根。

忒谦虚。

醒宝牌香烟,这年头多少钱,李建昆没摸着行情,90年代初他来这边出差时买过,两块一包。

被誉为国产万宝路,许多粤省人出门的必备手信,本地还流传着一句民谣:“醒宝,醒宝,醒起就是宝~”

“阿勇是吧。”

李建昆手伸向木架,托起一片白色裙摆,搓搓面料,漫不经心道:“你们这市场还是小哈,我看你摊位最大,也才十来款衣服。”

万勇留意到一些细节,再听这话,浑身一激灵。

行道人,大主顾!

脸上笑容更甚,忙不迭拽过一件衣裳,介绍道:“我这摆的款式虽然不多吧,但兄弟你看,都是时下最流行的,你再看看这面料,不缩水,不褪色,穿身上舒坦着呢。”

“衣服还可以,但款式太少了。”

李建昆摇摇头,一副兴致缺缺的模样。

万勇眼珠子一转,凑近几分,问:“兄弟量很大?”

“北方四十六间铺子。”

豁!

万勇吓得一哆嗦,不过转瞬,深表狐疑。

这人瞅着比他还小,保不齐也是个刚返城的知青,看看旁边这些个,就算入了买卖行道,谁不是刚起步?

啥年头啊,啥环境啊,政策刚放开,哪怕是他,都还没有混到一间铺子。

四十六间,讲故事似的。

心里虽这样想的,但不能讲出来,万勇竖起大拇指,道:“兄弟大才!”

李建昆笑着摇摇头,“不说了,才不才的,咱们这买卖也做不成。”

说罢,招呼小王和陈亚军走人,弄得俩货一脸懵逼。

不是过来宝地,挑货,上货的吗?

这么些好货,摆在眼前,又不要了?

李建昆暂时也不解释,来时说好的,一切听他指令。

早说过,来高第街上货的都是啥人?

外来个体户。

他是吗?

而在高第街卖货的又是啥人?

本地个体户。

说白了,还是二道贩子。

当然了,他现在的实际行为也是,只不过他想做大贩子。

高第街上的这些个小商品,来自什么渠道,他一清二楚,但摸不清具体门路。

79年,距离价格双轨制出来,还早着。哪怕是本地人,想从国营单位进货,不说不可能吧,也绝不是这帮小年轻能办成的事。

那还有哪里?

社队企业呗。

这里说的是正经渠道,不正经的那种,不是看死这些个小年轻,他们还没这能耐。

现在的问题是,这些社队企业,具体分布在哪里?

这种细微的知识储备,前世他还真没有。

广东,接近18万平方公里,要是闷头去找,呵呵,这年头交通又不方便,怕是一年半载都未必有谱。

所以他想到两个办法。

第一个碰运气,找市民打听。

第二个成功即有效,从出货的人嘴里,套出来。

甭提打听,傻子都不会说。

得讲究技巧。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