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重生:我的80年代 > 第339章 没错,我就是待业青年李建昆

第339章 没错,我就是待业青年李建昆

第339章 没错,我就是待业青年李建昆

“嘿,同志,打听一嘴,这个地址是搁这里头对吧?”

晌午时分,李建昆颠着“缝合怪”,刚到暂安小院门口刹住车,旁边窜过来一个人,伸出一张白色小卡片。

这哥们造型可挺别致。

背着用尿素袋子制成的背包——袋口穿个绳子箍紧,侧面缝上两根肩带。

左手上抓着半块咬到一半的大饼,中间夹根大葱。

口吐芬芳。

李建昆点点头,饶有兴致打量着他,“哥们哪里人啊?”

“东北。”

东北精神小伙心头乐呵,这一遭可够折腾的,总算摸到地方。

李建昆指指他手里的小卡片,问道:“这玩意哪搞的?”

“火车站,我刚摸出来,一个顶漂亮的姑娘瞅我两眼,跑上来塞给我的,我这还没反应过来呢,扭头瞅去,嘿!不见人了,神出鬼没的,你说这。”

鲁姑娘的销售潜质可见一斑,一点就透。

李建昆跟这哥们一起,走进小院,领着他来到时代音乐。

“我滴的妈呀!”

还未走到门口,东北精神小伙眼珠瞪圆,不知道的还以为铺子里在干仗,一大帮拿着蛇皮袋或编织袋的人,张牙舞爪,闷头往里挤。

他急忙三两口干完大饼卷葱。

“不说了哥们,晚点货要被这帮狗犊子抢光。”

李建昆瞅着他舒展筋骨,撸袖子的模样,笑着问:“你准备进多少货啊?”

东北精神小伙见他不像坏人,凑近几分,悄咪咪道:“说是高质量磁带,看这阵仗八成错不了,那不得进它个二三十块的!”

“……”

李建昆一阵无语,“这贩回去卖掉,能抵得上你从东北来的路费?”

“路费?”

东北精神小伙表情夸张道:“干俺们这行当,谁还给路费,那这来回两面,赚个屁钱嘞!俺们扒闷罐车,免费!”

是个狠人。

撂完话后,如同坦克般冲过去。

李建昆今儿过来,主要就是看看这边的销售情况,局面如何,显而易见。

得,财富小池,又涌入一沟水。

这边实在挤不进,他去另两间铺子晃荡一圈后,离开暂安小院,向着中关村方向摸过去。

金秋十月,气温凉爽,颠着自行车都有点冷。

1980年的中关村大街,只能用“荒凉”二字来形容,马路二面连民房都不多,若非附近数十所研究机构的楼宇,在高大茂密的树伞间若隐若现,整一个荒山野岭似的。

上辈子90年代,李建昆曾来过一回。

那时的中关村大街,北起燕园,南至白石桥,几公里的马路上,已经建筑物林立,各种广告牌铺天盖地,大街上熙熙攘攘,全是过来寻觅商机的人。

短短十来年,中关村的变化堪称翻天覆地。

而中关村的变化伊始,或者说起源,正是他现在要去往的目的地。

陈春仙的名片上有个地址,很诡异——

中关村老67号居民楼附近。

李建昆想不通这是什么情况,怎么伱如此霸气的“京城等离子体学会先进技术发展服务部”,连个门牌号都没有吗?

只能先找中关村老67号居民楼。

寻寻觅觅小半个钟后,李建昆脚踩路面,刹住自行车。

此时,在他九点钟方向,有一栋孤零零的老居民楼,附近大片空地。在他眼前一块空地上,搭建着两大间……一看就是豆腐渣工程的房子。

很单薄。

屋顶铺着石棉瓦,墙体大概率是木板钉起来的,刷一层白油漆。

一间门口悬挂着两块牌匾,分别是:

【京城等离子体学会先进技术发展服务部】。

【京城等离子体快报编辑部】。

等离子体是个什么玩意,这年头的普通老百姓,只怕两眼一抹黑。搞个小报做科普,似乎很有必要。

其实吧,这玩意看似神秘,却是宇宙中最常见的物质,没有之一。

在太阳、恒星,闪电中都存在等离子体,它占据着整个宇宙的99%。

不过在地球上不算多,反正远比固体、液体和气体物质少。

等离子体分为高温和低温两种。

高温等离子体需要足够高的温度才能产生,比如恒星膨胀。值得一提的是,我国第一个用作超高温核聚变的“托卡马克”装置,便是由陈春仙主持研发的。

相较于高温等离子体,低温等离子体运用更广泛。

低温等离子体可以被用于氧化、变性等表面处理,或者在有机物和无机物上进行沉淀涂层处理。

譬如:等离子电视,无毒防水涂层,增加啤酒瓶阻隔性等等。

还有一个狠的,芯片蚀刻。

某种程度上讲,等离子体科技的发展,才让日后的网络时代成为可能。

陈春仙目前是中科院,等离子体研究所的副扛把子,正的貌似不太管事。

“真是穷啊。”

李建昆戳在马路边,唏嘘不已,顶级科学家,中科院大佬,当下最年轻的博士生导师,竟然连间像样的房子都盖不起。

时代掣肘,可见一斑。

后世的人们大多只知道,联想的那间二十平米的传达室,以及某柳的奋斗事迹。却不知道眼前这两间木板房,才是中关村科技兴起的起源。

祖宗之地!

李建昆在没有车棚的自行车堆里,停好“缝合怪”,摸索过去。

那间没挂牌匾的木板房里,传来类似讲课的声音,率先吸引他的注意,他凑到窗台边。

只见里头还真在上课,摆着七八张长条桌,旁边围坐着十几个青年男女,桌面上摆放着一些仪器设备和电子元器件。

一名带黑框眼镜的中年“女老师”,戳在“讲台”上,拿着粉笔头写写画画。

底下的青年们边听边挠头,“晦涩难懂”四个字,只差没写在脸上。

这位中年女老师,也不知道是哪位中科院大佬,讲的是物理学电路知识,平心而论已经十分通俗易懂。

她眼神不经意间瞥向窗台,发现李建昆,遂停下讲课,从门口走出。

“小同志,来报名培训班的?”

“培…训班?”

“嗯,待业青年培训班,学得好可以留下来,参入我们服务部的产品制造,有工资。”

中年女老师笑呵呵说,上下打量着李建昆,就有一种感觉,这孩子脑壳灵光。

该说不说,李建昆有点意动。不是想给服务部打工,那是不可能的,打什么都不打工。

而是想藉此机会,打入内部。

对于陈春仙这位中关村之父的平生事迹,他有些了解。这一阵,他还翻找过一些报纸杂志,了解过近期这位身上发生的事。

77年科技大会后,陈春仙曾先后三次出访大美丽国。

旧金山的硅谷和波士顿的128公路区,给他带来极大冲击和震撼。

这两处地方周围,坐落着斯坦福、哈佛,麻省理工等多所著名学府。

然后在这些学府周边,又云集着苹果、甲骨文,英特尔等上千家高新技术企业。

科技成果被迅速转化为产品,每天都在创造巨额财富。

彼时陈春仙思绪难平,曾发出一声感慨“我们已经落后了一个时代”!

这之后,他便立志打造中国硅谷。中关村这里的局面,与大美丽国的那两处地方,何其相似?

李建昆在京城日报上,找到这样一篇报道。

前不久,在京召开了一场新技术扩散研讨话。会议上陈春仙提到:

【60年代初,我国第一台激光器研制成功,与米国仅相差半年,二十年过去,米国已经形成强大的激光工业,而我们呢?

【一年365天,每天物理所的大门一开,国家就要投入三万元,却没有人计算过,物理所每天的产出是多少?】

咱们的大多科研成果,只停留在纸上、实验室中,被禁锢在科研单位的深墙大院内。

陈春仙想搞技术扩散,使知识和金钱产生聚变。中科院的数十家科研机构,有的是技术成果。

但这条路并不好走,撇去不支持不理解不谈,最大的制约是没钱。

好巧不巧,李建昆有。

不过受限于时代,可不敢傻憨憨直接唠,这要是一拍即合,合上的大概率是铁栏杆……

“啊对,我就是待业青年。”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