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重生:我的80年代 > 第413章 来者不善

重生:我的80年代 第413章 来者不善

作者:刀9 分类:都市言情 更新时间:2024-10-21 23:30:54

第413章 来者不善

第413章 来者不善

“周主任,您坐,您先坐。”

李建昆必须给姑奶奶一个解释。

龙刀厂和东升街道签订的合同,利益分配这块,注明的是:每年上缴给街道十万人民币。

现在,陡然看见单是一个客户,拎来五十万美金。

您猜姑奶奶会怎么想?

周慧芳端坐在木艺沙发上,昏黄的眸子里有股锐利,死死盯着他。

李建昆讪笑道:“您老别误会,这些钱可不是厂里赚的,您也看到,人家才刚过来,货都没掌过眼,凭啥给咱们钱?”

他说着,将与杰克商定的合作事宜,娓娓道来。

道明这笔钱的性质,说穿了,钱仍然是杰克的,只是暂时押在厂里,叫作“贸易保证金”。

周慧芳问:“真是这样?”

“岂敢骗您。”

周慧芳倒想向杰克证实一下,奈何沟通属实不便,思忖片刻后,又问:“我一直没打听过,你们那一组刀,批发出去卖多少啊?”

按理说,李建昆可以不回答,合同上明文规定:街道不得插手工厂运营。

可是吧,即使他不答,姑奶奶真想搞清楚,并不难。

高低还会闹出点不愉快。

他斟酌着言语道:“您老看哈,市面上的精品菜刀,卖到五六十块一把的,不是没有吧?咱们这费时费力的古法刀,可比它们只好不差。

“我呢,给的采购价是四十块一把,一套有八把,合320块。折算成美金的话,是188。”

188美金一套刀!

周慧芳暗吸一口凉气。

倘若不是李建昆铺垫一番,她只怕要惊得跳起。她蓦然意识到,龙刀厂只怕比想象中还要赚钱啊!

李建昆看出她眼神不对,补充一句道:“您别忘了,我们的刀生产制造有多难,效率低,成本高。”

“这我明白。”

周慧芳起身,没再看他,挥挥手,带着股愁绪离开。

理是这个理,关键你们的刀也小呀,除去一把剁骨刀,其他的好几把都抵不上一把菜刀大。

望着她佝偻的背影,李建昆心头暗叹:这整的啥事啊……

这时,杰克挠着脑壳,笑嘿嘿道:“李,实不相瞒,付完这笔保证金,我没钱了。你看能不能先给我一批货,我销售完立马结账,毕竟有钱押在这里不是?”

我给伱一个**兜要不要?

刚给我整出破事,还想赊账。

李建昆剐他一眼道:“今儿不谈,没心情!”

也没空,得把会议室那拨龙傲天,打发走。——

是夜。

和平刀具厂行政楼,厂长办公室里,很反常的仍然亮着灯。

牛春建和邓忠武一干管理都在。

巨大的危机又将他们整合在一起。

有些甜头尝过,便回不了头,他们早已是一根绳上的蚂蚱。

和平刀具厂玩完,谁都落不到好,过去的美好日子将不复存在。

而眼下,已然到了生死存亡之际。

邓忠武怒声道:“不是姓林的,他有个屁的这么大能耐!是那个姓李的,龙刀厂的顾问,此人来头大有可疑!”

在房间里来回踱步的孙光银,顿住脚,喷他一脸,“现在说这些有什么用?我让你们来想对策,不是让你再给老子找晦气!”

邓忠武:“……”

旁边的牛春建窃笑,清清嗓子道:“老孙,其实咱们忽略了一个重要问题,沿着这个思路,再加上你的关系,未必没有破解之法。”

“噢?”

孙光银眼神大亮,忙凑上去。现在才有点明悟,谁是良臣,谁是佞臣。

牛春建继续说道:“咱们这几天,被他们一拨一拨的外商,搞得心烦意乱,脑子都不清明。实际上,早前咱们议论过一件事:他们是怎么进的广交会?”

见他停顿,孙光银急不可耐,“往下说呀!”

“他们一家私人挂靠厂,参展广交会合规吗?”

“是谁给他们行的方便?细思极恐!”

“他们跑到广交会招徕这么多外商,难道不是挖有正规资质的参展商的墙角吗?”

牛春建一连抛出三个问题。

使得满屋子人,皆是眼神明亮。

啪!

孙光银猛一拍大腿,狞笑道:“有理啊!”

可不是?

他们完全被表象吓到,以至于忽略了此事的本质——龙刀厂的做法,从根子上就有问题。

大有问题!

“老牛,关键时刻,还得看你啊!”

“嗨,不值一提,不值一提。”牛春建一边谦虚摆手,斜睨向脸上青一块白一块的邓忠武。

还忠武呢……整一个只会阿谀奉承的狗腿子!

孙光银郁结成疾的心情,豁然开朗,眺望一眼门外的夜色,嘴角泛起冷笑。

心头已经有主意:明早去趟市里。——

五一劳动节。

这年头尤为重要的一个节日。

京城各处街头,横幅拉起,锣鼓喧天,鞭炮齐鸣。

工人阶级们开展着各式各样的庆祝活动,十分热闹。

工厂自然得放假。

哪怕厂里下钞票雨,李建昆都不敢让工人们回来加班。

不过他没得休息。

外商该来的都来了,该谈的也都谈过,他打算趁着今天的喜庆日子,把预想好的三份合同,给签掉。

客户不在多,而在优。

尽量把货源供应给更优质的客户,与他们携手合作,在国际市场打响龙刀的品牌,才是重点。

上午八点,李建昆颠着“缝合怪”来到厂门口时,外面黄土马路上的“农副产品展销会”,还在召开着。不过已经没见外商客户。

昨晚他挨个明确给过答复,没有指望的外商们,想必这会正在打道回府。

所幸其中不少人,此行也不算空手。

海淀的农副产品放眼全国,都堪称一绝。

譬如京西稻,来头大得出奇。

这玩意最早是由康熙亲自发现,并命人选育出来的,后经过雍正和乾隆,祖孙三代130多年的稻作经营,才完成京西稻南稻北栽的全部发展过程,由此形成了独特的皇家“御稻米”稻作文化。

这个御稻米,即京西稻。

其后,教员在读《红楼梦》时,看到写“贾府的庄头孝进贾府交租,常用米千余石,而专供贾母享用的‘御田胭脂米’只有‘二石’,引起他的关注,让人查找产地。

随后很长一段时间,京西稻都是招待国际友人的特供米,稀缺无比。

也就这些年农业技术进步,产量规模扩大。

这米拿来煲粥,它是绿色的,您说西不西贝?

“李顾问啊,今儿咋没人了?”

区里的郭主任,仍在坚守阵地。这一拨下来,于他而言,怕也是泼天富贵。

“过来多少天?生意谈完,你们这边的货,该订的也订过,留在京城过年啊?”

“唉……”

郭主任长叹口气,他倒是想。

两人小唠几句,李建昆推着自行车进厂,未走到自行车棚时,厂门口传来发动机的轰鸣。

不禁诧异扭头。

当初在羊城都是约好的四月底之前来,过期不候,难不成今儿还有外商登门?

打量过后,才发现不是,驶来的车是一辆军绿色吉普。

“哟!罗主任,您咋有空过来?”

耳畔隐约传来郭主任的声音,只见他抢脚迎接向后车门。

车上走下一行四人,为首的大脑门,李建昆见过。

当初与东升街道办签龙刀厂的合同时,此人在。还被查海升喷过。

他不是旁人,正是孙光银的亲戚。

李建昆微微眯眼,嗅到一丝来者不善的意味。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