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重生:我的80年代 > 第579章 捕捉到小大佬一枚

重生:我的80年代 第579章 捕捉到小大佬一枚

作者:刀9 分类:都市言情 更新时间:2024-10-21 23:30:54

第579章 捕捉到小大佬一枚

第579章 捕捉到小大佬一枚

参观完光刻机基地,与十来名陈春仙招揽来的青年才俊,简单照过面后,李建昆二人回到陈春仙的办公室。

从小青年们懵懂的表情中,不难看出,他仍然对李建昆的身份,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这是李建昆刻意为之,84年之前,他不打算公开他是这里半个老板的身份,有害无益。

既然是老板,实际上又是金主爸爸,好容易来一趟,有些东西陈春仙高低要给他掌掌眼。

李建昆坐在办公桌对面的木质靠背椅上,接过一沓厚厚的资料,上面记录着中关村科技大楼里,目前引进的所有项目,或者说,华夏硅谷公司所投资的项目。

他认真翻阅时,陈春仙作说明道:

“我和老纪他们商量的审核宗旨有三点。一,项目有切实落地的可能;二,具备商业属性,能运用到社会上,惠及老百姓;三,具备稀缺性。当然了,还有从实际出发的一点:不能像个无底洞样投入。咱也投不起。”

李建昆搭眼瞟向他。

这是在内涵光刻机项目吗?

“规矩定得不错,那么老陈同志,请你讲讲,这个‘太阳能点烟器’,它怎么通过审核的?”

李建昆扬起手上的一份资料,用右手食指在上面用力戳戳。

利用放大镜在太阳底下生火,相信不少熊孩子都玩过。此项目正是利用这种原理,只是在凸镜上有些巧思,构成更为复杂的光学结构,使得生火速度更快。

陈春仙探过头,看清后,不解说:

“它不符合吗?研发花费少,市面上没有,咱们国家这么多烟民,市场广泛。一次购买,终生收益,不比火柴好?”

你不懂火柴的逼格……李建昆裤兜里正有一盒,“那下雨天呢?”

“……再用火柴呗,晴天用它。”

“根据阳光强烈程度不同,点根烟平均大约十秒?”

“速度不算慢,还成吧。”

李建昆翻个大白眼,右手摸进黑色翻毛领的皮夹克内衬,摸出一枚玩意,只听叮的一声,盖帽翻开,大拇指摩擦砂轮,一缕泛着幽兰的火苗窜起。

“你知不知道,世界上有种东西叫打火机?”

陈春仙:“……”

蓦地一想,在国外确实见过,但这么时髦的打火机,他还真是头回见。

李建昆从他的笔筒里,抽出一只英雄牌钢笔,给这个项目划上一个大大的X。

神马玩意?

一分钱他都不会投!

类似的奇葩事物,还有几个,他逐一划去。

怎么说呢,视野的局限和信息差造成的。

所幸大部分项目还算有点搞头,比如手头上这份资料显示的:一种还未正式命名的化学纤维人造革,李建昆仔细研读完它的特性,归结为:较硬、防水、耐磨和抗腐蚀。

他立马联想到一个绝佳用途——制造旅行箱的表层。

这里面有个大商机,眼下这年头,国内出行最时髦的不过是手提包,更多使用的是自制布兜、网兜,还有麻布袋、蛇皮袋,稍微讲究点的老人,则用早年间的木头箱和藤条箱。

弄个人造革的皮箱出来,保管抢手。要是在底部按上滚轮,顶部装上伸缩拉杆……嚯嚯!

百亿市值的产业诞生了。

可惜不够高科技,人贵在精于一道,李建昆并不想五花八门的行业都涉足。

嗯?

翻到下一页,李建昆瞳孔微微收缩,捕捉到几个令他感兴趣的字眼——

“无线寻呼系统……”

李建昆抬头望向老陈,“写个‘免’字啥意思?”

资料抬头的标题后面,用红色墨水,画了个圆圈,里头写个“免”字。

陈春仙瞥过后,解释道:“噢,这是个特殊项目。投资很大,一来我们资金捉襟见肘,有点玩不动,二来对方也不打算弄出成品。在我们的资助下,他弄了一个小型模拟系统,已验证可行。现在只等开年后招商,看邮电系统里,有没有哪地方的人能看中。”

李建昆继续往下浏览。

这是一套系统工程。

由发射基站和用户接收器两部分构成,作用是实现点对点寻呼……有没有一点耳熟的感觉?

详细看完后,李建昆不禁一个激灵。

看看它关于接收器的介绍:其构成主要包含超外差接收机、解码器、控制和警示器等部件……

这TM不就是BB机吗?

正确称谓叫“BP机”,国人喊着喊着,给喊岔了。

虽说不是什么先进技术,1949年被漂亮国的人发明,60年代被大名鼎鼎的贝尔公司商业化,但这年头还没有进入我国。

对于BB机,80和90年代走过来的人,相信都不会陌生。

李建昆这个年龄段的人,更是亲历了它在我国从出现到兴盛,再到淘汰的全过程。上辈子他用过好几部,不是喜欢手工,比较手欠么,用到要换新时,全被他肢解过,有段时间很痴迷其原理,做过一番研究。

BB机第一次出现在我国,正是今年。

因为一场盛会,所以令人印象深刻——1983年9月,第五届全运会在魔都举行,魔都邮电创建了国内第一家寻呼台,用户是全运会的30余位工作人员。

彼时的BB机属于第一代,十分落后。

没有显示屏,只能靠模拟信号传输,用户接收到呼叫信号后,需要致电寻呼台,才能查询到回电号码。

再瞧瞧资料上介绍的接收器构成,带警示器……不正是这款吗?

乖乖!这谁弄出来的?有两把刷子啊!

BB机不算稀奇,内部构造其实蛮简单,大哥大也是一样的道理,难的是寻呼基站的搭建技术!大哥大则是蜂窝网络的基站搭建,即老百姓所熟知的1G网络。

李建昆的注意力落在资料上,关于基站搭建的简介,认真一遍看下来,每个字或字符都认识,但连在一起,犹如看天书……

要知道,九月份魔都弄出的寻呼台,技术是国外输入的。前世李建昆翻过相关资料,当时媒体上广为宣传,动静闹得不小。

从这件事上也能看出,这个国家其实一直不缺技术大佬,只是往往他们的技术和研究成果,得不到足够重视。从而导致许多人才流向海外。

比如80年代的清华微电子所,实际上培养了全球较早的一批,用计算机软件设计芯片的人员,其中有些佼佼者,如魏少军、王国裕等人。1988年,王国裕在东南大学出版了《SPICE-ll通用电路分析程序使用方法及其应用》一书,在国内没引发太大反响。

1990年,王国裕在爱丁堡大学,与同事们一起,缔造出全球首颗CMOS图像传感器芯片。这是中国人的非凡贡献。

后世人人皆享受过它带来的便利。伱的手机、摄像机和电脑,能将信号通过图像显示出来,必须依赖这类芯片。

李建昆并不否认对这拨人流口水,可惜一来,现阶段他们还没有学有所成;二来,这种国家定向培养的人才,墙角可不好乱撬。

注意力回到资料上,“项目开发人:丁伦?老陈,这是哪位大佬?”

陈春仙哈哈一笑,“清华的一个小娃娃,在读研吧好像,见过几次,才华横溢。弄这个项目,是想筹点钱自费留学,公费的机会没争取到。”

李建昆先是怔了怔,继而眼神一亮。

啪!

他把资料拍在桌面上,“老陈,这个项目不用招商,我买了。”

陈春仙一脸无语,“你又对无线电技术感兴趣了?”

“不,我是对丁伦感兴趣。”

能一手搭建通讯基站的,那绝对是技术大佬,更何况这么年轻,前途无量。这种人才流出去,歪果仁会用糖衣大炮把他轰麻。

不如……为我所用!

即使从短期的实际情况出发,能得到这个丁伦,华电的下一款产品,这不就来了?

当然了,对只能嘟嘟嘟的BB机,李建昆毫无兴趣。

陈春仙瞪眼说:“你可别误人子弟,人家要去求学,你想干嘛?”

“我还能耽误他?这样的人培养都来不及。”李建昆岔开话题问,“他人呢?”

迫不及待想见见。

“废话,放寒假,当然回家过年了。”

成吧,只能开年来再会。

李建昆靠向椅背,按捺下躁动的心思。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