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重生:我的80年代 > 第699章 或将富裕一个县的商机

重生:我的80年代 第699章 或将富裕一个县的商机

作者:刀9 分类:都市言情 更新时间:2024-10-21 23:30:54

第699章 或将富裕一个县的商机

第699章 或将富裕一个县的商机

塔沟村依山而建,全村四五十户人家,不足一百口土窑洞分布在这一小片地势相对平坦的山峦间。

村子还未通电。

傍晚,夜幕拉开,黑暗吞噬了整个村落,零星的几点昏黄的油豆子,实在无力抗衡这深沉的黑,多半人家在天色黑透前已解决吃喝拉撒,人们早早躺在炕上。

村子里寂静得有些可怖。

在村东头的一片土崖下,有全村最气派的一个院落:沿着土崖掏出三口相邻的窑洞,前面有块约二百平方的黄土坪,外围用竹木围成篱笆,里面有一个羊圈、一个鸡圈和一个柴火棚子。

这里是村长高大才的家。

他家也是全村唯一有一口还算体面的富余窑洞的人家。

现在成了李建昆和胡自强暂时落脚的地方。

土崖下中间的那口窑洞内,散发出夜色中最明亮的黄光,这显然不是一粒油豆子能到达的效果。

为了照顾这两位大城市来的金贵人,主人家拿出过年都不曾有的规格。还不仅仅是高大才家。

现在,窑洞内的土坑中央,摆着一张小巧的四方炕桌,上面除了四个小菜:炒洋芋擦擦、拼三鲜、辣椒炒鸡蛋和炒花生米外,还有一钵子白炖羊肉。

最后这道菜是坐在炕沿边的一个妇人刚端过来的,她身材瘦小,皮肤微黑,天生的容貌却不错,有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

此人正是蛋蛋和妞妞的母亲,老高的媳妇儿。

“嫂子,你再吃点?”

“吃过了,宰了一头羊呢,家里有,你们吃。”妇人含笑摆手,看他们抿着小酒,吃得开心,她就很高兴。

酒是当地的一种高粱酒,入口辛辣,但够劲儿。

“嫂子,新衣裳你怎么不穿?过一阵儿天该暖了。”

妇人略显羞涩地说:“回县里再穿。”那衣裳实在时髦,里面带羽绒,格外暖和,她试穿过,乡下灰大,不好弄脏了,听说很不好洗。

胡自强和妇人闲唠的时候,李建昆提起酒盅同村长高大才碰了下后,问道:“三叔,村里有人做过买卖吗?”

三叔是随老高的叫法,像这样的小村落,细数起来几乎每家每户都沾亲带故。

“买卖?”黝黑的脸上皱纹犹如刀刻的高大才,想了想才回道:“有嘞,平常想换几个活钱,大伙儿会牵头羊,扛袋面去镇上卖。”

李建昆心头一喜,谁说没有致富的基础?这就是顶好的经验。

“去镇上卖东西是个什么情况?赶集吗?您跟我具体讲讲。”

高大才挠挠头,不明白这小伙子怎么对这事儿感兴趣,不过还是知无不言。

李建昆侧耳聆听。

这个叫作“祈水”的小镇,是方圆十几里地内唯一的镇子,附近的十多个村庄物资换购的首选之地,因此使得镇上的交易还挺火热,虽然也有固定的赶集时间,但事实上每一天都不乏买卖的人们。

农民们用农副产品和手工物品,去交换城镇居民手中的钱票,或直接兜售给国营商店,彼此之间也会进行交易。

稀罕的吃食永远最紧俏。

倒是完全可以理解,像这种穷苦地区,根据马斯洛需求分析的理论,人们顶多算是刚刚解决生存危机,那么接下来满足口腹之欲,就成了最迫切的需求之一。

“三叔,我有个想法,伱先别问为什么,明天我想吃顿大餐,你把村里人集中起来,让他们拿出看家的本领,做出最拿手的传统美食。”

李建昆说着,从棕色皮夹克的兜里摸出一把大团结,又从另一个荷包掏出一沓用橡皮筋绑着的各类票证,也没数,放到高大才身前的炕桌上,“材料不够去买,一定要是他们能做出的最好的美食。”

“这……”

别说高大才,旁边他婆娘和老高媳妇儿都有些发懵,干啥呀这是?

这位竟然这么好吃吗?

再说动员全村人一起下厨,做出的那么多食物,你能吃下?

“三叔,您照办就是,好事儿。”窑洞里也只有胡自强明白这是在闹哪一出,昆子在给塔沟村想致富的法子,不过他想不通做吃食的目的是什么,村民们能做出什么好吃食?

再者说,既然塔沟村的村民会做,本地其他人大概率也会,这样的“产品”能让村民们致富吗?

要让李建昆说,还真能。会做包子饺子的人多了,即使四十年后,大街上的包子铺饺子铺还少吗?

有些买卖,产品还是其次,赚的是个功夫钱。

当然,他的目的不仅限于此。

他想找找更多的基础。

高大才扫扫炕桌上的钱,咂舌道:“也要不了这么多。”

如果不是已经相处一天,知道对方有大学问大能耐,是大城市来的金贵人,非得吓他一大跳,这怕是总有三百块钱,票证更不提,那是他们农民没有的玩意儿,想要只能淘换。

他们村里没有一户人家,一整年下来能赚到这么多,还不谈攒。

“没事儿,不怕花钱,村民们也别嫌麻烦,明天白天一天时间准备,天黑之前我再过去。”李建昆笑着摆摆手。

一夜无话。

隔日,李建昆和强哥继续在黄土高原的悠闲生活,蛋蛋和妞妞帮他们的爷爷放羊,他们则放俩娃娃。

两大两小在附近的光秃山峦上漫山转悠。

与此同时,在村部外面的空场子上,临时支起好几口大锅,门板拆下来当案台使用,全村烧饭手艺不错的人,聚集在一起忙得不亦乐乎,周围水雾蒸腾,好似仙境。

看热闹的人自然也不少,熊孩子们四处乱窜,馋得直掉口水。

这个穷苦的小山村大年三十那天都不曾这么热闹喜庆过。

到半下午的时候,浓郁的食物香气随风飘荡很远,蛋蛋和妞妞也遭不住诱惑,打算提前结束放牧,李建昆和胡自强帮忙一起将羊群赶回村里,随后来到大队部。

多半“主厨”的美食已经准备好,有些只等着下锅。

李建昆挨个打量过去,主要以面食为主,种类还真少,村民们大抵上商量好了,各做不同的食物。

许多东西李建昆也是头一回见,像是抿节、碗托、干炉、油旋,钱钱饭等等。

村民们的确拿出了看家的本领,而且很有些手艺,至少在做面食上面。

在一口专做炸物的油锅前,李建昆停下脚步,指指锅里正在炸制的食物问:“这叫什么?”

陪同在旁边的高大才回话:“油馍馍。”

李建昆的目光又落在油锅附近的一张白面案台上,有位妇人正在制作油馍馍的半成品,这种食物以黄米和小米为原材料,碾磨成粉后制成面,再经过发酵擀成薄片,放进油锅里炸制。

神似南方很常见的一种食物。

“三叔,你知道油条吗?”

油条在许多地区的叫法都不一样,相传起源于宋代的杭城,诞生于岳飞被秦桧所害之后,有小食商贩遂用面饼捏成秦桧夫妇的模样,扔入油锅炸制,老百姓买来吃以泄心头之恨,唤作“油炸桧”。

在东北和华北常称为“馃子”,岭南地区有叫“油炸鬼”和“油炸果”的,江浙有些地区又叫“天罗筋”。

李建昆详细描述一番,高大才才明白过来:“知道,城关有,但没吃过。”

“麻花呢?”

李建昆又描述一番,似乎也有,但还是没吃过。

于是李建昆开始指导村妇制作这两种食物,她们做面食的基因是刻在骨子里的,现场也不缺食材,一番忙活后,像模像样的油条和麻花相继出锅。

“来,大伙儿尝尝看味道怎么样。”

“油炸的东西哪有不好吃的?”

确实是这个理儿,在这个油水稀缺的年代,在这种贫困地区,任何的油炸食物都算是稀罕玩意儿,不是逢年过节一般不会做。

蛋蛋和妞妞他们一帮熊孩子,成为第一拨尝鲜的人,吃得满脸腻歪。

李建昆笑笑说:“但我觉得这两样东西在你们这儿应该很有市场,它们还有另一种吃法。”

说罢,来到煮羊肉的大锅旁,要来两碗羊肉汤,遂将油条和麻花分别浸入羊汤中,再让高大才等人尝尝。

尝过之后,众人皆是眼神明亮,一种很新鲜的味道。一碗不带肉的纯羊汤仿佛被赋予了灵魂,吃起来竟然不输肉的滋味。

“三叔您觉得,如果把这两样本地不多见的东西,拿到镇上去卖,有搞头吗?”

高大才总算琢磨出点意思,眸子里透出精光:“有!”

东西本身滋味很好,又是镇上没有的新鲜玩意儿,肯定不缺人买。

李建昆见他戳在原地表情憧憬,也不打扰他,继续打量其他的吃食,很快,在一只搪瓷脸盆里,李建昆发现了一种让他直接“噢耶”一声的东西。

“大婶儿,这是什么,面筋?”李建昆忙不迭询问,不待“主厨”大婶儿搭话,已经迫不及待上手捻起一根。

这就是面筋。

格外劲道有弹性,他又放进嘴里撕咬,有明显的嚼劲和拉扯感。

李建昆喜出望外,面筋都有了,在陕北这个地方,岂不是意味着另一种后世称霸街边店、年轻人喜闻乐见的玩意儿,顺手拈来?!

“强哥,油泼面油泼面!不是……我不要面,我要辣子。”

胡自强搞不懂他为什么这么兴奋,但还是端来一碗火红的辣子。李建昆取来一只黄瓷海碗,夹了半碗面筋,又将辣子泼上去搅拌均匀,遂用筷子夹起一根放进嘴里,慢慢咀嚼。

有点辣条的滋味,但差点意思。

他低头望着碗里裹着面筋的辣子……它太单一了,另外太湿润,既达不到辣条那种复合型的滋味,也无法很好地“挂”在面筋上。

“来来来,谁最会做辣子?有没有大料:八角、桂皮、香叶……”

键盘侠李某人,开始按照鬼知道什么时候看过的辣条配料表——反正有点印象,开始指导村民调配辣条的灵魂。

强哥凑上来问:“搞什么呀?你想教村民去镇上买小吃?我看刚才的油条和麻花挺好,这玩意儿油叽叽湿漉漉的,不好弄。”

“你懂个屁。”李建昆没空搭理他。

油条和麻花只能卖到镇上,到大地方不算新鲜,让塔沟村生活上个台阶不成问题。而辣条,可以深耕,做大做强,有老高在,靠这玩意儿改变绥县的整体经济,也不是梦。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