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重生:我的80年代 > 第715章 京城事多

重生:我的80年代 第715章 京城事多

作者:刀9 分类:都市言情 更新时间:2024-10-21 23:30:54

第715章 京城事多

第715章 京城事多

十天后。

珠海,九洲码头。

一艘船体上涂印有“东方海外”字样的货轮,于黎明时分驶入码头泊停,海关人员随即对船上的一千五百台冷冻机械进行核验。

上午九时许,一辆挂黑牌的皇冠轿车在阳光下熠熠生辉,缓缓驶进有些嘈杂和凌乱的码头,在一栋贴白瓷砖的两层楼楼底停下。

车门刚打开,林新甲从楼内小跑而出,扬扬手上的一只黄色档案袋道:“搞定了。”

有两名穿蓝色干部服的中年男人,慢他少许现身,这二人是西安物资局驻羊城办事处的人,奉命过来接收货物。

至于潘旭和翟安波,当日在港城与李建昆等人闹出矛盾后,已被紧急调回西安。

“高副县长,李经理。”西安物资局二人殷勤见礼,近乎巴结,他们由于常驻南方沿海为局里踅摸紧俏物资,更明白365L以上的大容积冰箱的货源有多么稀缺,可以说没有。

而国内市场对于进口冰箱又极度需求。

他们局拿下这条货源,等于傍上一棵摇钱树。

李建昆从林新甲手上接过文件看过后,递到旁边给老高过目,后者认认真真打量完,嘴角咧开,露出质朴而憨厚的笑容——

计划进行到这一步,算是彻底成功了。

这些大容积冰箱合法合规进口到内地,再在码头转交给西安物资局,他们有渠道运输回陕西,等货物批售之后流向市场,便意味着真正开始创造利益。

这一千五百台是第一批货,建昆拿下东林冰箱公司后,这家位于大屿山附近的二十多年历史的老电冰箱厂,重新焕发出活力,扩招了一大批工人,生产线全部启动起来,进入满负荷生产的节奏。

接下来三五天就会有一艘货轮过来,一万台大冰箱无须一个月即能交货完成。

对于高进喜而言,这将是一笔七百多万的资金收入。

拥有这笔资金,绥县石油开发的烂摊子足以盘活,多出来的钱再办个辣条厂绰绰有余。可以预见的是,一九八四年县里的财政状况会变好很多,前途光明。

而在孙明田心中,这个“前途”不仅仅是县里的经济前途,还有高进喜的政治前途,梁启峰大概率是完蛋了,高进喜一旦上位后,他只怕也好不到哪里去。

“高副县长,喝口茶不?”

孙明田谄媚般送上一只盛有绿茶的保温玻璃杯,这是李建昆在港城给老高买的一样小礼物,现在老高的公文包一直被孙明田抢拎着。

他似乎终于开窍了,搞明白上下级关系,如今对老高的关怀连李建昆都挑不出毛病。

可惜啊,他不太了解老高,老高根本不吃这一套,没那种享受人伺候的爱好。这般阿谀奉承只会让老高更加反感他。

首批货物交易成功,余下的也是这个路数,由华电公司引进,西安物资局接收,高进喜觉得自己再待在这边也没有意义,返回鹏城特区的路上,向李建昆提了辞行。

李建昆没有挽留,清楚他是个实在闲不住的人。

当晚,在特区的胡家,三兄弟推杯换盏到凌晨。隔日,李建昆和胡自强把老高送上了由羊城开往西安(郑州换乘)的特快列车。

月台上,火车拉笛缓缓驶离。

高进喜从车窗中探出上身,用力挥动手臂,双眼泛红,饶是昨晚促膝长聊,但他仍然有许多话没说,许多他说出来显得矫情,建昆和强子也不需要的话……

他会永远记在心头。

孙明田也挤出半个脑瓜一条胳膊,跟着高进喜挥手道别。

胡自强站在月台上没好气道:“这家伙醒悟得是不是也太晚了?”

“墙头草,还是最没出息的那种,真见到风了他才敢使舵。”李建昆撇撇嘴说。

“老高后面估计还得难受一阵儿,梁启峰不可能轻易就范。”

“不必担心,这一趟老高最大的收获不是替他们县搞到一笔资金,”李建昆抬手戳戳自己的脑瓜,“这里的收获才是无价之宝,老高比梁启峰笨吗?当他真的看清某些事、明白为官之道后,十个梁启峰也不是他的对手。”

“啧啧!”强哥眉飞色舞,会上手段的老高,他也没见过。——

往后的一个礼拜,李建昆大部分精力都花在开会上,即使他一手培养的下属和管理团队,能力很不俗,但企业的船舵还需要他来把控,提前制定好方针做好规划,再交给下面人执行,才能有头有绪,不容易出错。

这样一来,他也会更轻松。

这几天他的思绪早飘回首都,那里有太多他惦记的事:

老妈初到北方,能不能适应京城的气候、饮食、人文环境等。

小妹连京城户口也没有,想要转到京城念高中,并不是件容易事,山河说他来想办法解决,也不知道进度如何。

山河的父母举家搬到京城,同样也是初次接触北方的生活,另外秉权叔是个很能折腾的人,想要在首都大干一场,提过许多次让他到时帮帮忙,不能不管。

沈姑娘年前谈到对采编的工作适应得并不好,不晓得经过他的开导后,现在又是怎样个状况。

老妈见过林云和唐国耀没有?对谁更喜爱一些?如今这样的局面,老妈的一点点偏爱,都很可能决定二姐的婚姻。

“传呼机项目的发展,现在明显出现人手不够的情况,申请地区的名单老长,而且越来越长,每个地区都要派人,需要大量招聘有无线电技术的人。”

“可是在内地这种人不好招啊,不单单是薪资的问题,这类人普遍都有机关单位的正式工作,也就是铁饭碗,这一点我们是无法提供的,我们的企业文化也不允许提供。”

华电工厂行政楼三楼的会议室里,沿着椭圆形的红漆会议桌旁围坐着一圈人,有丁伦团队和柳婧妍主导的港城华电IC设计中心的几名管理人员,李建昆坐在首位。

大家就传呼机的发展遭遇的阻碍,展开讨论,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

李建昆抬手叩叩桌面,等大家的注意力被吸引,安静下来后,他说道:“关于人手不足的问题,分两步计划进行:第一,柳经理这边在港城招聘相关人才;

“第二,内地也发布招聘广告,但我们要招聘的不是人,而是合伙公司。你们刚提到的内地不好招到人的情况确实存在,不过现在跟过去又有些不同,我预计今年会有不少人生出‘下海’的想法,他们想做生意,我们提供平台,建立一种受我们监管的外包模式……”

底下的柳婧妍等一群港城人,皆是眼神明亮。

这倒真是个好点子。

在内地招人确实不好招,人家一名干部停职留薪下海,也不好再加入另一家公司,自己闯荡做生意是他们的首选,假如有懂无线电的技术人员也有这种想法,那么华电提供的外包模式,无疑是一个极好的生意路子。

肯定不缺人找上门寻求合作。

但丁伦他们四个内地人,对这个计划的可行性并不确定。

“以我们的招聘标准,这类人在无线电相关事业单位里肯定是技术骨干,偶尔几个有可能,真的会有一拨一拨这样的人选择下海经商吗?说白了,就是一个机关单位,或者一个地区的无线电工种的体系内,必须有一拨相熟的人一起下海创业,才能组成一家公司,才能完成我们外包的业务。”丁伦提出他的质疑。

“会,我们的这个外包模式提出来,对于有心人而言将是一个契机。”李建昆回道。

有些还未发生的事他不好说出来,一九八四年不仅是一个全民经商的年份,也是九二年之前最大的一次下海潮。

一九八四年最受欢迎的职业有三个,分别是出租车司机、个体户和厨师。排在最后的三个则是科学家、医生和教师。

当胸有不平的知识分子,遇上了改开后私营经济对人才的极度渴望,知识分子下海潮就此兴起。

一九八四年人们说的最多的就是:“我们都下海吧。”

同时一些段子也将流行起来,比如“手术刀不如剃头刀”、“搞原子弹不如卖茶叶蛋”等。

社会风气如此,搞私营经济巨大的利益诱惑着仅仅只能说刚脱离温饱线的人们,这时一条现成的财路摆在眼前,没几个人能忍住不心动。

李建昆预测华电一旦发布寻求外包商的告示,或将在全国无线电行业内掀起一场风波,会使得国内一下多出不少无线电公司。

他正好借助这些公司,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BB机的全国普及。

此事便这样定下,会议开到中午才结束,末了大家离场时,李建昆喊住了初次过来特区的柳婧妍:“宝通公司的情况怎么样?”

“苟延残喘。”柳婧妍说,“受中英谈判的影响,港城的经济形势越来越糟糕,英资大量撤出港城,宝通公司的老客户基本又是英资企业,现在已是强弩之末,随时都有可能破产倒闭。”

“你这边再努把力,我希望尽快。”

“好。”

拿下宝通公司,李建昆的芯片产业的计划中,诸如晶圆厂,也就不算毫无基础。产业园正在建设,在产业园落成之前,他必须尽可能地整合相关资源。

下午再次召开一场会议。

研讨的正是芯片产业园的建设,以及当下或往后可能会面临的问题,紧急事立马解决,往后的阻碍,也要提前捋出一个大致的解决方案。

两天后,李建昆总算把未来半年内的工作规划到位,交给手下人去执行,他却来不及喘口气,简单收拾了一下行李,火急火燎启程回京。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