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重生:我的80年代 > 第938章 绊子

重生:我的80年代 第938章 绊子

作者:刀9 分类:都市言情 更新时间:2024-10-21 23:30:54

第938章 绊子

第938章 绊子

霞光透过蓝色窗帘布的缝隙溢进来,又在日光灯下渲染开,仿佛给坐在窗边的李建昆,披上了一件金裳。

会议持续了整整一天。

终究还是谈及了那个似乎谁也不愿提的问题。

说话的是台上一位领导,一天下来数他开口最少,基本没怎么发言,大多时间都在埋头做笔记。

“你们需要多少钱?”

他说这话时,眼睛望向的是领导席上的其他人,以及台下第一排的与会者。

四位联名写建议书的科学巨擎,相邻而坐,在第一排的居中位置。

被他目光扫过的人,你看我我看你。

此前的诸多会议中,大家似乎都在有意识地回避这个问题。

但是大家心里又明白,迟早还是要严肃认真地讨论。

在整个计划中,经费,无疑是最关键又最敏感的问题。

高科技研发,就意味着高投资。

没有钱,什么都办不了。

然而,当前国家的经济条件,并不那么好。

现场安静少许后,还是老前辈站出来打破了沉默,四位牵头者之一的王淦畅举手发言:

“这个问题呢,私下小圈子里,我们倒也讨论过。

“大家的意思是能省则省,一年能给两個亿就行。”

他们是这样想的:

当下全国的鸡蛋均价大约是两毛钱一只。

我们有十万万人。

每年从每个人嘴里省下一只鸡蛋。

正好是两亿元。

沙沙沙……

问话的领导倒也不发表意见,只在本子上记录下来。

李建昆猜到他的来头,今天谈到的重要问题,会后应该会立马直达天听。

此时,台下窃窃私语一片。

“七个大项目,十五个主题项目,都是高科技研发,一年两亿……”

“如果是这样,获得科研成果的时间,只怕会大大拉长。”

“难呐。”

陈春仙望向李建昆:“这……咋弄?”

“老前辈们狠不下心要,知道国家不富裕罢了,一年要两亿,就真给两亿啊?”

李建昆带着抹唏嘘说:“上面肯定会核算的,既然决定要搞,必然做好了专项投入的准备。”

关于这件事,李建昆倒是知道。

因为那个数目放在这个年代来说,十分震撼。

也展现出上面的极大魄力。

最后批给863计划的专项资金,是一百亿元。

相当于当下全国财政总支出的二十分之一!

可谓掏空家底来支撑。

无与伦比的果决,同时也背负了巨大的压力。

不过,李建昆却明白,即使是一百亿。

即使十亿人一起勒紧裤腰带。

对于863计划这样的世纪工程,并且是系列工程而言,仍然捉襟见肘。

在某一瞬间,李建昆生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

【我来把资金给兜了!】

但转念,他又苦笑起来。

这已不是“大胆”二字可以形容的。

过份高调,未必是好事。

他又想到,不好一揽子全兜,那兜下涉及芯片的项目,怎么样呢?

也不以个人名义。

李建昆眼前一亮,这或许会成为,他争取芯片项目的负责权的一个重要筹码。

“好啦,都安静一下。”

这时,礼堂音箱里传出声音:

“时间不早了,今天会议的最后,我们要发起一个倡议。

“在座的诸位,大部分都是科学界的资深学者、权威,有些还是计划中提到的七个大项目、十五个主题项目的对口领域里的专家。

“首先,我们希望你们私下里多聚聚,继续展开讨论,有任何对计划实施有帮助的建议,我们都乐意听取,并会认真展开研讨。

“另外,刚才也提到,计划中的高科技发展方向,按照技术领域,或是主题项目,都要成立专项研发团队,甚至是组织机构,这就需要有人来负责。

“同志们,能从全国各地把你们请过来,即说明在你们各自对应的领域里,你们或取得过成绩,或有着丰富的管理经验。

“所以我们希望,有能力有胆识的同志,能主动请缨,申请成为某项目的负责人。最终相关项目的负责人,我们会优先考虑主动申请的同志。

“这肯定不是一件容易事,要做好长期吃苦、奋斗,打持久战的准备,大家的积极性和个人意愿很重要嘛。

“有意向的同志,可以把申请书上交到科委或科工委……”

台下,李建昆暗自握紧拳头。

尽管他知道,以他的身份,想要成为项目负责人,很难。

但这个申请书,他也必须要写。

……

……

863计划正式立名。

名字即一九八六年三月的意思。

在科委大院里,有一间刚挂牌的办公室——

【863计划统筹部】。

夜已深,房间里仍然灯火通明。

烟雾缭绕。

几个人围坐在靠墙的红漆木艺沙发上,一封一封申请书看过去,并展开讨论。

甄选项目负责人十分重要,容不得半点马虎。

“这个陈伟同志大家一致的评价都很好嘛,先作个重点记录,看看在这个项目领域里,后面还有没有其他申请者比他更优秀。

“下一封。”

一人从同色木艺茶几上,拿起一封信,瞅一眼申请人,想不起来是谁,遂裁开信件,看过一段内容后,目露恍然,但表情又显得十分古怪:

“李建昆这人你们知道么?特区华电(合资)公司的。”

此人扬扬手中的信:

“他写的。”

有人问:“是不是和陈春仙一起搞出四代光刻机的那人,他好像还是华夏硅谷公司的合伙人吧?”

“没错,就是他。”

有人说:“他申请个什么鬼,他又没公职,上次开会邀请他过来,只是看他和陈春仙搞出四代光刻机,和计划中的某些项目有关联,想着到时项目开展后,能在硬件上能提供一些支持。”

有人思忖问:“没有公职的人,我们完全不考虑吗?”

先头一人回应:“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国家级高科技发展计划,我反问伱,交给一个商人、一个合资公司的外商方管理人员,你放心吗?”

“但是……七个大项目中,有两个涉及到大规模集成电路。我不知道你对这个李建昆了不了解,我这么说吧:如果要开展大规模集成电路的研发,就绕不开这个人。”

“笑话!”

“我现在很严肃,不跟你开玩笑,李建昆所在的华电合资公司,早就在特区展开了芯片领域的研究,甚至建了座芯片产业园,据说配套设施很齐全,已经弄出不少科研成果,通过此人,在大规模集成电路的研发项目上是一条捷径,绕开他,大概率要从零开始。”

“你都说了是合资公司,他只是个管理者而已,‘绕不开他’这个说法,未免也太拿他当回事了吧。”

“这人没你想的那么简单……”

“行啦行啦。”有人见二人快吵起来,忙打圆场。

……

……

李建昆不知道是不是所有的申请者,都会被单独召见。

但是他对自己被单独召见,一点都不意外。

现在,他穿着一身刻意为之的白衬衫、黑西裤,配锃亮的同色皮鞋,坐在科委大院内的一间会客室里。

之前有位女同志给他倒来一杯绿茶。

茶喝到一半时,没有关的房门外,结伴走进来三个人,并带上红漆木门。

这三人那天的会议上倒是都见过。

全是坐在台上的人。

李建昆从铺着白丝罩的沙发椅上起身。

“坐吧。”居中一人说。

三人遂在旁边的沙发椅上坐下。

“建昆同志是个大忙人啊,我们也挺忙的,直入正题吧。”居中一人微微一笑。

李建昆回以笑容,说了声“好”。

“你在申请书里说,想申请成为大规模集成电路研发项目的负责人,你可清楚,这有两个主题项目?”

“嗯,一个是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一个是大规模集成电路材料。”

“你认为自己能胜任?”

“当然。不夸张地说,我认为我是最合适的人选,事实上,这两个项目特区华电公司都有开展,有一定基础,也取得了一些成果——”

“我打断一下。”

距离李建昆最远的一人,插话问:“听你的意思,如果真让你负责,你会把863计划中的这两个主题项目,和特区华电公司的相关项目,并到一起?”

这人的名字李建昆有印象,叫赖中民。

“赖同志,特区华电公司,特区发展委占股百分之五十一。”

“这我知道。”

赖中民:“我还知道,按照合资协议,特区发展委对特区华电公司没有经营权,那么如果你让来负责这两个主题项目,我有几个问题:

“1、往后在这两个项目上的研究成果,归谁所有?”

“从股份占比上讲,特区华电公司大头属于国家,归属权还是个问——”

“你先听我把话说完。”

李建昆再一次被赖中民打断。

“2、你们华电公司掌管特区华电公司的一切运营,863计划倾举国之力,催化出的科研成果如果流落到外面,这个责任谁负?

“3、如果到时候国内其他单位机构,需要使用这两个项目下催生的科研成果,你们华电公司能做到毫无保留的技术共享吗?”

李建昆微微皱眉,为毛他有种感觉,赖中民的这些话不是说给他听的。

而是说给他身旁两人听的。

李建昆想想后,心中恍然:

这个赖中民,打心眼里就不希望他成为项目负责人。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