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人在香江,打造超级财阀 > 第1062章 明争暗斗

人在香江,打造超级财阀 第1062章 明争暗斗

作者:天秤座的鱼 分类:都市言情 更新时间:2024-10-21 23:31:27

第1062章 明争暗斗

扭壁坚黯然离职的消息,如疾风骤雨般迅速席卷了整个香江,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无人预料,这位昔日与汇沣银行沈弼大班并驾齐驱的怡和大班,竟会如此仓促且低调地结束了其辉煌的职业生涯。

苏城方面对此保持缄默,未将背后的缘由公之于众,而扭壁坚本人也在媒体的追问下,三缄其口,未透露丝毫内情。

因此,扭壁坚离职的真正原因,如同被重重迷雾笼罩,成为了香江上空的一大悬案。

然而,在这座繁华都市的顶层圈子里,一些手握重权、洞悉世事的大佬们,心中却各自揣度,或多或少有着自己的猜想与解读,使得这一事件更添了几分神秘与复杂。

被剥夺职务后,扭壁坚并未选择黯然返回英国,而是选择留在了香江,等候时机。

他将所有的希望寄托在那些英资股东身上,坚信自己此番遭遇与他们息息相关。

在事件的最终结论尘埃落定之前,他誓不罢休,决心在香江继续寻求转机。

每一丝能让他重返怡和的可能,对他而言都是宝贵的。

多年的领袖生涯,让他在怡和洋行及香江商界中树立了不可撼动的地位,习惯了站在权力与荣耀的巅峰。

因此,他绝不可能轻易放弃,而是会紧抓每一个机会,力图东山再起。

与此同时,苏城则果断地抓住了时机,推动马世明迅速接掌怡和集团的舵手之位。

马世明,这位年逾四十、经验丰富的企业领袖,在港灯集团多年的深耕细作中,早已积累了深厚的管理智慧和实战经验。

因此,当他正式成为怡和洋行的执行董事后,能够迅速融入并掌控全局,对怡和洋行的日常运营与管理驾轻就熟,展现出非凡的领导力和决策力。

位于香江种植道的一幢豪华别墅内,自被罢免以来,扭壁坚鲜少踏出府邸半步。

他闭门不出,却并非消极避世,而是积极扮演起中间人的角色,频繁联络各方股东,企图扭转局势。

多年在怡和洋行的辉煌生涯,让扭壁坚不仅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更在财务上收获颇丰。

尽管身为职业经理人,但他凭借对怡和、置地等企业的深远影响,早已跻身亿万富翁之列。

然而,世事无常,扭壁坚未曾料到,自己提前下台的那一刻起,在凯瑟克家族乃至英国股东心中的地位便已悄然滑落。

即便英国势力再度掌控怡和洋行,他也再难重拾昔日一把手的风光。

对于英国股东而言,一个仍掌舵怡和洋行的扭壁坚,与如今已失势的他,其价值自然不可同日而语。

因此,扭壁坚当前的种种努力,似乎都只是在做无谓的挣扎,难以改写既定的命运。

尽管遭遇了职业生涯的重大挫折,但在凯瑟克家族与扭壁坚的默契合作下,他们奇迹般地成功团结了所有英国股东,形成了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怡和洋行长期以来,华资股东的身影较为稀缺,除了苏城这位举足轻重的华人大股东外,其余具备影响力的股东几乎清一色为英国籍。

经过一番精心统计,他们惊喜地发现,集合众人之力,他们所持有的股份总额竟高达30.2%。

这一数字不仅令人瞩目,更意味着他们联合起来的股份力量,已经超越了苏城个人所持有的股份比例。

这一发现无疑为他们重振旗鼓、争取更多话语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对于置地集团所掌控的股份,他们虽感无奈,却也深知香江证监处的立场倾向于英国利益。

因此,他们寄望于通过证监处的支持,寻求机会禁止置地进一步增持怡和集团的股票。

在完成与怡和所有英国股东的联络后,他们并未急于采取行动,而是采取了更为周密的策略。

他们转而联系置地集团的英国股东们,意图通过这一步骤,进一步巩固自身在怡和集团的影响力,并为未来的反击行动铺设更坚实的基石。

怡和集团与置地集团,长期以来实为一体,两者间的联系紧密而自然,这为他们的协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经过两个月的精心筹划与不懈努力,凯瑟克家族凭借一系列诱人的承诺与利益分享,成功说服了置地集团的英国股东们,逐一达成了共识。

如今,怡和集团与置地集团的英国股东们已紧密团结,共同构筑起一道尖锐的进攻线。

他们并肩而立,形成了一条坚不可摧的战线,目标直指苏城。

转眼间,时间流转至1982年的3月。

正当怡和集团与置地集团的众多股东携手,联合向香江证监处提起申诉之际,苏城也悄然布下了一枚重要的棋子。

他直接促使置地集团出售一部分股份,而这位神秘的买家,正是苏城本人。

这一举动看似平常,实则暗藏深意。

随着交易的顺利完成,苏城手中的置地集团股份悄然攀升至49.99%,精准地停在了50%的门槛之前,从而避免了触发对怡和集团进行私有化收购的强制规定。

这一策略不仅展现了苏城深邃的商业洞察力与精准的操作手法,更为后续的布局与博弈埋下了伏笔。

尽管苏城拥有轻松收购怡和洋行的实力,但他对于这家历史悠久的企业,并未抱有私有化的意图,因为在他看来,这并非必要之举。

同样地,对于置地集团,他也没有制定私有化的计划。

苏城深知,过度私有化企业可能会成为沉重的负担,即使目前他资金充裕,无需为经济压力担忧。

然而,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几十年的时光里,世事难料。

因此,他更倾向于保持企业的现有架构,灵活应对未来的变化与挑战。

因此,保留怡和集团与置地集团的上市企业身份,实为苏家降低未来风险的一项明智决策。

在此基础上,苏城又精心策划了一轮股权调整。苏城继续将怡和集团所持有的部分置地集团股份,转让给他自己,使得苏城在置地集团的持股比例也精确达到了49.99%。

这一举措,不仅增强了苏城对两家集团的控制力,更使他在两家集团中的股权结构达到了微妙的平衡——均保持在49.99%的持股水平。

这样的布局,既避免了触发任何可能的强制收购或私有化条款,又为苏家在未来保留了更多的战略灵活性和操作空间。

在完成这一系列股权调整之后,林浩然并未急于让怡和集团与置地集团对外公布这一重大变动。

他明白,公告的发布时机需恰到好处,此刻的沉默,正是为了后续更有力的反击做准备。

通过详尽的情报收集与分析,林浩然已明白英国股东们的动向。

他自然非常清楚,这些英国股东绝不会轻易放弃对怡和集团的控制权,毕竟,为了夺回怡和,他们已暗中筹备了将近半年之久。

这份坚持与决心,让林浩然对即将到来的较量充满了期待。

当然了,其实他也不是很在意,对他而言,这些英国人别想在他手上占到什么便宜。

他静观其变,耐心等待着英国股东们的下一步行动。

他想知道,这些昔日的对手,究竟会采取何种策略来试图重掌怡和集团;

他更想亲眼见证,在这场商业博弈中,他们如何施展浑身解数,试图扭转乾坤。

而林浩然自己,则已做好万全准备,静候时机,给予对手致命一击。

3月15日,香江证监处举行了一场新闻发布会,会上,主席麦思庄重宣读了一项重要声明。

该声明指出,苏城先生在进行对怡和集团及置地集团的收购行动时,未事先咨询证监处意见,此举被认为违反了收购合并守则中“确保对所有股东公平”的基本原则。

因此,证监处正式要求怡和集团与置地集团相互持有的股份需被出售,并回归至公开市场,以维护市场公正与透明。

若双方未能积极响应,证监处将不得不介入,直接处理两者之间的内部纷争。

这份意见函很快也送到了苏城的手中。

他轻轻翻阅着,嘴角勾起一抹淡笑,心中暗自思量:“就这?”

这些英国股东或许天真地以为,仅凭他们手中股份的总和超过苏城先前的持股比例,便能轻易重掌怡和集团的舵手之位。

又或许,他们幻想着置地集团所持怡和股份回归二级市场后,能趁机大肆收购,从而实现对苏城的全面超越。

然而,他们却忽略了至关重要的一点——苏城早已布局在先。

早在二月份,他便已悄然掌握了怡和集团与置地集团各49.99%的股份,这一布局,这些英国人根本就不知道。

在苏城近乎绝对控股的现状下,他的意见无疑具有举足轻重的分量。

任何重大决策,几乎都可以在他的主导下得以实现,无需过多依赖其他股东的点头。

因此,对于英国股东们的如意算盘,苏城只是淡然一笑,心中已有了应对之策。

不久后,苏城亲自召开了一场新闻发布会,以正面回应香江证监处的决定。

在会上,他表现出极高的尊重与配合态度,宣布将置地集团持有的怡和集团股份,以及怡和集团持有的置地集团股份,全部按照市场规则面向二级市场进行出售。

紧接着,苏城还意外地公布了两份重要交易合同:一份是怡和集团将部分置地集团股份转让给他的正式协议,另一份则是置地集团将部分怡和集团股份同样转让给他的协议。

这些交易不仅彰显了苏城对两大集团深入骨髓的控制力,也预示着其战略布局的又一重要落子。

随着两家集团董事局的全面重组,原有的英资董事局成员已悉数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完全由苏城信任并亲自挑选的新任董事。

因此,这两份交易合同的通过,自然也是得到了新董事局的一致认可,确保了交易的合法合规性。

至于为何尚未对外公开,苏城笑言,这只是为了保持市场的稳定与预期管理的需要,时机成熟时,自然就会公布。

苏城公布这一消息后,香江到处一片哗然,无论是扭壁坚还是其他英国股东,都陷入了深深的震惊与困惑之中。

他们未曾料到,苏城个人竟已悄然掌握了怡和集团与置地集团各49.99%的股份,这一惊人事实彻底打破了他们原有的布局与幻想。

面对如此局面,他们不禁感到束手无策。

除非他们把另外50.01%的股份都收购了,不过这根本不可能。

更何况,当前两家集团的股票价格正处于高位,想要通过公开市场大量收购股份,无疑需要付出极其高昂的代价。

这一刻,英国股东们深刻体会到了苏城那深不可测的商业智慧与布局能力,他们意识到,在这场商业较量中,自己或许从一开始就处于了下风。

企图夺回怡和洋行的控制权,现在看来,不过是一场不切实际的天真幻想。

苏城凭借其卓越的商业眼光和运营能力,早已将旗下企业打造成了资本市场的明星,其股票价格自然也被市场热情推高至令人瞩目的水平。

原因在于,苏城所掌控的企业无一不是业界的佼佼者,它们不仅业绩斐然,利润丰厚,更以慷慨的分红政策赢得了广大股民的青睐。

以港灯集团为例,尽管过去几年分红次数不多,但去年那次史无前例的分红盛宴,让众多股东惊喜地发现,他们所获得的分红金额竟然远远超出了最初的持股成本。

这一消息如同强心剂,瞬间点燃了市场的热情,港灯集团的股价随之飙升,市值一举突破三百亿港元大关,成为了香江股市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也是上市企业中的巨无霸存在。

正因为有了港灯集团的前例,所以怡和集团和置地集团的股票大涨,也就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