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民国江湖二十年 > 第474章 情况

民国江湖二十年 第474章 情况

作者:征子有利 分类:都市言情 更新时间:2024-10-21 23:31:34

第474章 情况

第474章 情况

众所周知,张老疙瘩有“三多”——兄弟多,义父多,亲家多。

初入江湖起,海交天下拜把子;显露头角时,趋炎附势认干爹;扬名立万后,合纵连横攀姻亲。

丢人?

不,这是能耐。

叫一声干爹容易,人家答不答应两说。

张老疙瘩四处认亲而不招人厌恶,能成,其为人处世必有值得称道的地方。

而他和陈家秀才的这段缘分,还得从光绪二十八年说起。

那一年,江连横夜闯……嗐,关他什么事儿呀!

那一年,张老疙瘩早已在奉天绿林闯出了名堂,并在新民府受朝廷诏安,摇身一变,成了地方巡警马队帮带,兼任知府大人的贴身护卫。

彼时的新民知府,便是这位陈家秀才的叔父。

陈知府官运亨通,有权有钱又有才,还是个大收藏家,无论走到哪儿,都是个羡煞旁人的主。

可人生何来圆满这一说?

陈知府家中妻妾成群,却偏偏该着他命中无子,偌大的家业后继无人,于是便把自幼成孤的陈秀才从南方带到奉天收养,亲自提点教诲,悉心照料栽培。

张老疙瘩心生艳羡,没过多久,便找了个机会跪地叩首,想把陈知府拜作义父。

陈知府能识人,早就看出来这小年轻绝非庸碌无能之辈,加上心里始终对“膝下无子”怀有几分执念,冷不防碰见个大小伙子要认他当爹,他是打心眼儿里高兴,当场便毫不犹豫地答应下来。

俯身搀起,已是父子相称。

从那以后,嗣子陈秀才,义子张雨亭,便成了陈知府的左膀右臂。

兄弟俩一文一武,陈秀才帮忙协理文书公事,张雨亭帮忙管带巡防营务,一日下来,又同归一处,并在陈知府的亲自督导下,相伴读书。

暑去寒来春复秋,兄弟之外,又平添了同窗之谊。

一個是绿林响马,一个是书香门第,彼此之间,相隔万里,怎么偏偏就是他们俩成了干兄义弟?

此等缘分,又作何解?

莫不是:天下英豪出我辈,风云际会正当时?

如今时过境迁,张老疙瘩早已成了封疆大吏,偏霸于白山黑水之间;而那陈家秀才,也早已离开关外,奔波于京师重地和十里洋场,苦寻救亡图存、强国强种之路。

一个是当权派,一个是革命派。

他的利益不容侵犯,他的信仰不徇私情。

立场不同。

兄弟相悖,渐行渐远。

陈知府若是泉下有灵,见了此情此景,也不知他心里会是什么滋味。

“英雄第一伤心事,不赴沙场为国亡。”

忆起往事,张老疙瘩忽然幽幽地念了一句诗文。

“大帅好文采呀!”江连横由衷赞叹了几句。

不说别的,单这两句诗,可远比他那位故交的水平高出太多了。

张老疙瘩回身一笑,却说:“这是我那个义弟写的东西,他那个人,以前就老是劲劲儿的,能白话,满嘴全是大道理,看来现在也还是一点儿没变呐!”

江连横静静听着,等候吩咐。

张老疙瘩接着说:“老陈家开的那家崇古斋,在咱这城南还有一家分号呢,他大哥有时候过来办事,我还招待过一回,交情还在,就是我的这个义弟,已经好多年没有联系了。”

“我知道那家古董行。”江连横提议道,“大帅要是碍于情面,要不我安排人过去探探底?”

“嗐,那倒不用,我还是那句话:书生而已,也就会耍耍嘴皮子、动动笔杆子,掀不起多大风浪!”

江连横不再言语。

他能看出来,大帅还念着这份交情,毕竟是诏安提携之恩,要是没有当年的陈知府,便不会有今日的张大帅,只要不涉及根本,更没理由恩将仇报。

然而,正当江连横以为事情不大的时候,张老疙瘩却又突然把话题拽了回来。

“那帮书生没什么大不了的,但他们要是跟北边的势力勾结起来,那就不得不防了。”

勾结北边的势力?

江连横愕然,脑海里随即迸出一个词儿,但想了想,终究没敢说出口。

张老疙瘩点点头,问:“毛子跟德国佬停战了,这事儿你应该知道吧?”

“月初的时候,在报纸上看见消息了。”

“嗯,最近这十几年,毛子可没少在咱们东北招募劳工啊!”

江连横点了点头。

真要说起来,打从庚子年开始,毛子便在关外陆陆续续招募了大量劳工,有政府牵头招募,也有工厂私自招募,其中甚至有不少人是被军队强行掳走,进而沦为了奴隶。

欧洲开战以后,毛子国内男丁稀缺,于是赶忙加紧力度,凭借种种花言巧语,在关外哄骗大量劳工北上,等到了地方以后,又对他们毒打、虐待、拖欠工资、强令其充当炮灰……各式各样的非人待遇,简直层出不穷。

毛子对劳工稍有不满,当即弃之不顾,任由他们饥寒交迫,冻死饿死,全都置若罔闻。

京师当局问询,屡次严正抗议,结果总是不了了之。

如今,毛子退出战争,许多劳工迫不及待地想要回国,可异国他乡两三年,最后不仅没能发财,居然连一张车船票都负担不起。

好在,北洋诸公虽然形同散沙,各自争名夺利,但在妥善劳工回国这件事上,尚且能够达成一致。

京师外事部跟交通部“求情”,为海外劳工争取到了京奉一线免收车费的优待。

同时,外事部还得跟各地军阀大员沟通商量,让他们帮忙协助妥善劳工一事。

北边的劳工归国,多半要途径东三省,当局便跟张老疙瘩商议:待到劳工回国之日,无论其原籍在哪,胶东也好,河北也罢,只要是途径奉天,“轮船舟车一切费用,可否念彼流离,概予免费”?

几天前,老张又再次收到电令:“如日内有工人有先到者,希派员赴站照料,代购车船票,分别遣散。”

张老疙瘩的回答也很干脆:均照电文办法,分别照办。

听到此处,江连横也明白了自己的差事。

毕竟,劳工回国以后,总不能全都排队去衙门口等待安排,其间总得有个承办的商号才行。

“大帅,这种招待劳工回国的小事儿,你要是放心的话,就交给我去办吧?”

“小江,我是打算把这差事交给你去办,但这可不是什么小事儿!”

江连横眉头一紧,琢磨了片刻,脑海里随即回想起华人劳工参与北方内战的传闻,再加上老张方才所说的那些话,整个人立时醒悟过来,连忙小心翼翼地问:

“大帅,你是不是担心这批回国的劳工里头……可能会有毛子的奸细啊?”

“不是可能,是一定!”张老疙瘩当即纠正道,“所以我才要派你去办这件事儿,你手底下都是些跑江湖的人,最容易跟那帮劳工套近乎,顺便帮我摸摸他们的底,看看他们到底是什么情况,尤其是那帮要留在奉天的人,务必要格外注意。”

“明白。”

“这帮人未必全都是前两年才去的毛子那边,他们可能会伪造身份,伪造意图,什么都可能是假的。总而言之,就是一句话:宁杀错,不放过!”

“了然。”

江连横应声回了一句,旋即又忍不住偷瞄了几眼张老疙瘩,心中不禁犹疑:大帅的反应,是不是有点过激了?

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

庙堂太远,一个小小的江湖龙头,岂能窥得见全貌?

实际上,在警惕北方势力蔓延这件事上,却是北洋直奉皖三大家、交通系、政学系等等各大派系所达成的一致共识。

对待北方归来的劳工,京师当局想要妥善安顿是真的,猜忌顾虑却也是真的,最是担心这股激进的广义派劲风吹到本国这边来。

因为担心北方劳工濡染“恶习”,京师当局甚至特地电令各地督军:“遇有补兵额时,对于应募者务须诘问来历,凡在‘北方’充任劳工者不许收留,并通令各县认真调查,有无此种华工,随时呈报,不得敷衍塞责”。

京师当局都是一副如临大敌的架势,张老疙瘩自然也不能免俗,唯恐这股风吹过来,让自己丢失了权势。

江连横当然也只能遵命照办,同时又趁着这个机会,给自家势力扩张找了一个由头。

“大帅,盘查劳工这件事儿,我当然尽心竭力。不过,我是觉得,等到了奉天再查,可能就已经晚了,我是觉得,应该从哈埠或更北边开始盘查,这样才能避免疏漏啊。”

张老疙瘩点点头:“说的在理,咋的,你听见什么风声了?”

江连横不敢隐瞒,便说:“年前我去过一趟哈埠,听说那边要成立什么远东谍报局,那地方人杂,消息也杂,多加留意,有备无患么。只不过,那地方现在……”

话还没说完,张老疙瘩突然大笑起来,拿手指点着江连横,却道:“你小子净他妈的在我跟前儿打马虎眼,说实话,想在哈埠发财,是不是?”

不是江连横说话欠周到,而是他原本就想让老张听出自己的意思,听不出来,那不就白说了么。

“大帅,让伱见笑话了,这哈埠确实是个发财的好地方,但也确实很重要……”

“嗐,你用不着跟我整这些有的没的,大老爷们儿,想发财又不是罪过,有啥不好意思的?不管是谁,只要把事儿办得漂亮,我老张就绝不会亏待他。咋的,想在哈埠立柜?”

“确实。”

“哈哈哈,这就对了,有话直说不就得了!小江,你瞅着吧,他妈了个巴子的,吉省那个老孟,他蹦跶不了多长时间了,等我把咱这三省归拢到了一块儿,各地线上的风声,你还是得多帮我留意留意啊!”

江连横慌忙摆手道:“不敢不敢,我是靠着大帅吃饭的,听命办事,谈不上帮。”

“怎么不是帮?”张老疙瘩笑了笑,“一个好汉三个帮,谁也不是光凭自己就能成事儿,我也是白手起家,浑身滚着泥儿爬起来的,江湖么,咱也不是没混过。”

江连横不敢对此接茬儿搭腔,但从张老疙瘩的言谈话语间,他也算明白了,大帅愿意,或者说是希望他能在哈埠也建立起属于奉张的耳目。

随后,张老疙瘩又吩咐了几句关于如何安置归国劳工的细则,以及城西开埠的相关规划,江连横也都逐一记在心里,等着回头操办。

日光渐渐和缓下来。

两人简单闲话了几句后,江连横便适时地跟张老疙瘩拜别告退,转身回家去了。

离开大帅府邸,江连横不禁在心中仔细盘算今年的计划:既要在哈埠筹办影戏院、设立江家堂口;又要妥善安顿劳工,盘查异端;还要承接商埠地,动土兴工。

看来,这一年对江家而言,注定比以往要更加繁忙了。

若是扪心自问,其实这几件事,没一样是他真心想干的,江家如今的生意,已经足够他后半辈子、乃至下辈子都衣食无忧了,但他又不得不如此继续下去。

入江湖难,退江湖更难!

上了贼船,哪有彼岸?

想见好就收?问过别人没有?

所谓退隐江湖,从来都不由自己做主,别人许你退,才能退,别人不许,那便是缴械投降。

马车晃晃荡荡地回到了城北大宅。

“东家,回来了?”

袁新法照旧立在院门口,带着几个江家的“响子”恭迎江连横回家。

江连横跃下马车,随口应了一句。

正要穿门进院时,袁新法忽然翁升翁起地提醒道:“东家,西风刚才回来了。”

“噢,回来就回来呗。”

“呃……他领了个丫头回来,说是要让你和夫人看看,现在正搁二楼小厅里等着呢。”

“带了个丫头回来?”江连横皱起眉头,显得有些诧异,“这是领媳妇儿过来串门儿了?”

袁新法迟疑了片刻,低声道:“他没说,但我看着像那么回事儿。”

“嘿!这小子,这么大个事儿,也不知道提前说一声?让家里给准备准备呀。再者说,谁家的闺女这么上赶着,还直接跟到家里来了。”

江连横顿觉好奇,无奈袁新法一问三不知,便只好自顾自地快步穿过庭院,朝着大宅门口走去。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