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我的1999 > 第630章 也是老资本家了

我的1999 第630章 也是老资本家了

作者:东人 分类:都市言情 更新时间:2024-10-21 23:32:18

第630章 也是老资本家了

第630章 也是老资本家了

2014年,韩国三星被罚2亿美元,这还没完;在2022年,三哥以逃税为由,再次罚三星2.12亿美元。

到了2022年,三哥展开了一系列严厉的惩罚行动,包括三星、亚马逊、谷歌、小米、OPPO、VIVO等都在这一年遭受了各种程度和理由的处罚。

这些案例中,罚款金额超过1亿美元的居多,而低于1亿美元的案例更是数不胜数。

可以说,三哥在对待外国企业的惩罚行动中毫不手软。

该出手时就出手,不该出手时也出手。

由于三哥的这种恶劣行为,欧美等国家特意为其创造了一个专门的术语,称之为“税收恐怖主义“。

专门用来讽刺三哥让全世界投资者不齿的行径。

所以,处罚小米真不完全是三哥针对华夏,因为这是人家的传统艺能。

有人要问了,这些大企业是不是傻?

都被人当韭菜割了,还不抓紧跑路?

他们还真不傻,只是比较贪。

“老傅,以你的能力,我不担心9号基金的未来。接下来的几年,除了发展好9号基金,你也多多协助一下孙志楠,把汉华新加坡公司发展好。”

然后像比亚迪一样,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坚决不欠账。

所以,真想要在三哥家赚到钱,最好的办法就是卖他们做不出来的东西。

资本伦里马老爷子写的很准确。

不做印度就不做吧,反正市场也没多大(现在的三哥GDP还不如南韩,全球十名开外)。

但他一个刚进入公司的新人,没打算去触大老板的霉头。

结果人家吃饱喝足小脸一抹,回头就把全部华夏互联网企业全给禁了,市场留给自己人。

傅继勋微微皱了皱眉,虽然他不是很清楚,徐良为什么这么讨厌印度。

只要不是一棒子打死,让这些企业有一定的利润空间,就可以不断的割韭菜。

比如芯片,比如各种高科技电子设备,比如高精尖的机械设备和加工设备等等。

因为发电、炼钢和电信这三个行当,印度国内都有可以取而代之的公司。

所以,投资发电厂的安然,投资钢铁厂的浦项制铁,投资电信的沃达丰,损失非常惨重。

干死你们,正好肥一波自己。

用自己的技术和经验,帮三哥家发展起来了。

印度之所以敢一而再再而三的对外国公司出手,且不怕影响本身的投资环境,显然也很清楚这些外国公司的尿性。

然而,一旦三哥国内出现了可以取代微软、小米的公司,三哥就会毫不犹豫的挥动镰刀,连土带根,全给你刨了。

再加上庞大的国内市场,低廉的人工费用,以及华夏这个成功案例,让三哥有恃无恐。

当利润达到10%的时候,他们将蠢蠢欲动;

当利润达到50%的时候,他们将铤而走险;

当利润达到100%的时候,他们敢于践踏人间的一切法律;

当利润达到300%的时候,他们敢于冒绞刑的危险。

不过他跟傅继勋没有管辖关系。

同样的例子还有国内这帮在三哥家做互联网的。

孙志楠是‘玄武亚洲·新加坡私募股权基金’的负责人,也是汉华新加坡分公司的负责人。

“您放心,我会的。”

徐良点了点头后,“了解凯德集团吗?”

“我在德丰杰的时候曾经研究过他们的房地产项目。”

“如果我想收购的话,你觉得机会有多大?”

傅继勋惊讶的看了他一眼。

“只要资金到位,成功率至少有50%。”

“为什么?”

“负债。”

徐良明白他的意思。

凯德集团成立的时间并不长。

98年亚洲金融危机,给新加坡的房地产市场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新加坡房产巨头百腾置地和淡马锡控股旗下的房产公司‘发展置业’分别造成了3.8和1.9亿新元的亏损。

为了更好的适应房产市场发展的需要,减少竞争,两千年的时候百腾置地和发展置业合并成了现在的凯德集团。

成立之初凯德集团业务运作并不顺利,当时的凯德集团主要从事房地产开发和投资业务。

其中住宅开发收入占比最高,2001年占总收入61%,其次是商业物业出租,占比 18.4%。

这也导致了凯德集团债务负担过重。

根据数据,2001年凯德集团有息负债达到90.6亿新元,净负债率达87%,导致当年集团有4.3亿新元的利息费用,进而导致集团当年亏损2.8亿新元。

虽然高杠杆是所有房企的基本特征,凯德当年债务过高看似也无可厚非。

只是遇到市场环境不太好、销售回款慢的情况时,对房企是一项很大的考验。

为了摆脱高负债的困扰,凯德的管理层开始向转型轻资产战略。

而这個战略的核心就是REITs,俗称‘不动产投资信托’,也称“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

众所周知,信托具备法人性质,可以跟公司一样,在证券市场上市。

凯德的想法就是,通过发行“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从证券市场募资,用募集来的钱把凯德旗下的重资产产权买过去,从而降低自己的负债。

实现轻资产运营的战略目标。

可以说,小算盘打的叮当响。

左手倒右手也玩的很溜。

也是老资本家了。

只可惜凯德集团当时似乎并没有料到由于新加坡制度不完善、公众对REITs没有一个清晰的认知,公司第一只REITs凯德商用信托未能发行成功。

好在凯德40%的股权掌握在淡马锡控股手里,属于亲儿子。

为了解决‘儿子’的未来发展,新加坡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关于REITs的法律框架。

如2001年,颁布《证券和期货法》,对REITs上市作出具体规定。

2002年,颁布《集合投资准则》,细化对REITs的监管。

新加坡政府在税收方面给予REITs大量优惠,包括避免双重征税、允许公积金投资 REITs、国内外个人投资者持有REITs获取的分红免税等措施。

并且逐步放宽对REITs的监管,给REITs的运作加大了操作空间。

有了政策的铺垫,凯德集团的REITs发行自然顺利了很多。

2002年,凯德集团成功发行凯德商用信托,成为新加坡历史上第一只公募REITs。

在之后的2004-2010年里,凯德集团又成功发行凯德商务产业信托、雅诗阁公寓信托、凯德置地华夏信托、凯德商用马来西亚信托。

至此,凯德集团已经完成向“开发商 基金经理”的转型,并且借助于REITs募集的资金,开始了大规模的收购。

2002-2007年共收购9项物业,包括IMM大楼、新加坡广场、来福士城等优质物业。

除此之外,在2001-2017年间,公司资产负债率从55%下降至48%,净负债率从112%下降至56%,成功摆脱了传统房企高负债的桎梏。

当然,真正让凯德发展起来的还是庞大的华夏地产市场。

这里就不细说了。

现在刚过完2003年,凯德虽然发行了第一支‘凯德商用信托’,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凯德集团负债率过高的大背景。

“我是华夏人,新加坡愿意把凯德让给我?”徐良接着问道。

“徐总,您是鸿蒙的创始人,淡马锡是鸿蒙的大股东。

而且汉华旗下的几支基金里,相信淡马锡也有一定的份额。”

徐良笑了笑,傅继勋确实是个明白人。

淡马锡控股在汉华青龙和太平洋两支基金里投资了35亿美元。

有了利益交换,淡马锡控股卖掉凯德集团的可能性就大了不少。

毕竟,凯德集团在新加坡房地产市场里也只是巨头之一,在它上面还有城市发展有限公司、远东集团、新加坡航空地产和新利基地产有限公司。

“五成还是太少了。”

徐良道。

“徐总,想要提高成功率,其实很简单。只要把凯德集团留在新加坡就够了。”

听着他意有所指的语气,徐良微笑着点了点头。

因为安凯月即将临盆的关系,整个家里布置了很多小孩的玩具和贴画之类,傅继勋过来肯定看到了。

他不是傻子。

大老板身边的女人怀孕了不放在京城,却留在新加坡,这里面的道道还用猜吗?

在新加坡这片泛滥着自由的土地上,傅继勋见多了权贵人家的各种狗屁倒灶的事。

小妾生子太普通了。

热搜都上不了。

“徐总,新加坡的房地产公司还有很多,未必一定要凯德。”

徐良淡然一笑,“太小的我看不上。”

事实上,他之所以打凯德的主意,原因有三点。

第一,它的股权相对集中,只要搞定了淡马锡控股,就能把公司买过来。

而且他跟淡马锡控股利益纠葛很深,双方有香火情,相对比较好谈一些。

第二,只有庞大的凯德集团,才能收购越来越庞大的泰华地产。

原本他打算直接把泰华地产转移出去。

但调查一番后,还是放弃了这个想法。

太难了。

国家也不允许。

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温水煮青蛙,一部分一部分的卖,分批转移。

第三,凯德集团的轻资产战略比较对他的胃口,也代表着未来房地产行业的发展方向。

地产增值的空间很有限。

二十年就到顶了。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