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三国:季汉刘璋 > 第145章 殆天授乎(二合一)

第145章 殆天授乎(二合一)

第145章 殆天授乎(二合一)

汉中,南郑。

县寺内的明堂上,坐在上首的张鲁,目不转睛的阅览着手中的文书。

这是一份从南边,也就是成都,由他安插在成都的细作传回来的文书。

现在成都和汉中明面上还没有发生什么冲突,两家保持着和和气气的状态,但私底下两家早已是势同水火,暗流涌动,只不过刘璋优先考虑平定南中,而张鲁也有所顾虑,想着将汉中打造成坚不可摧的堡垒,所以两家目前还没有撕破脸皮。

这段时间张鲁派遣了不少细作南下到成都,极力收集成都方面的动向,以及正在进行中的南中战事的情况。

将手中的这份文书一列列的阅读下来,张鲁的面色变的越来越凝重,眉间积起一层郁色,他的眼神直勾勾的全然倾注在这份文书上,连呼吸都轻了一些。

“呼呼。”等看完这份文书,张鲁重重的从鼻孔呼出一口气,现在的时节已经是深秋了,他身上的衣服也不是很厚,但由于这份文书上文字,致使他感觉到一股燥热的气息从丹田升起,游转全身,直冲头顶的卤门,让他只觉的浑身燥热难耐,心中烦恼不已。

张鲁将这份文书递给身边服侍的侍从,让他转交给坐在席间的功曹阎圃。

阎圃看到张鲁这幅模样,心中大概猜到了这份成都来的文书,只怕传递过来了一些坏消息,所以才惹的张鲁一脸沉郁,整张脸都拉了下来,他接过侍从双手捧着,毕恭毕敬递过来的文书,细细的阅览了起来。

趁着阎圃观看文书的这段时间,张鲁拿起放在面前案几上的酒杯,侍从服侍张鲁多年,眼力见自是非凡,他在张鲁伸手拿向酒杯的时候,就提起了放在案几上的酒壶,等张鲁握起酒杯,他已是精准且契合的倾斜着酒壶,向酒杯中倒入酒水,并恰好的在扶正酒壶时,往张鲁手中的酒杯中倒满了一杯酒水,不多不少,刚刚好满上一杯。

张鲁待侍从添好酒水后,他豪爽的将酒杯中的酒水一饮而尽,借着入喉由食管直至腹中的清凉酒水,他稍稍的压制住了心头的躁郁。

天师道不禁饮酒,他在汉中没有设立官职,而是设立‘祭酒’和‘治头大祭酒’等职位,由祭酒各领部众,管理地方政务,其中祭酒一词来源于商周时期,为飨宴时酹酒祭神的长者,乃德高望重者才能担任,被他沿用了过来。

张鲁一杯接着一杯酒水下肚,五六杯后,虽然心头燥火还没有浇灭,但他还是放下了酒杯,盖因天师道虽是可以饮酒,却不可醉酒,放纵妄为。

所谓上行下效,作为师君的张鲁,自然不会违背自家定下的规矩。

这时候,阎圃一目十行的看完了成都来的文书,并将这份文书平摊在他面前的案几上,眼睛半眯着,在脑中急速的思考了起来面前这份文书带来的影响。

这份成都来的文书,正如阎圃所猜想的一般,上面记录的不是什么好消息,文书上说,刘璋南征的大军兵分三路,刘璋统主力征讨越嶲郡夷王高远,吴懿督徐猛等校尉征讨益州郡雍氏,甘宁向牂牁郡讨伐郡丞朱褒。

刘璋兵分三路,三路都是捷报频频,刘璋于安上县大破旄牛王狼谭,吴懿攻定朱提郡,甘宁在鸭池河夜袭破敌,均有摧枯拉朽的势头。

根据文书上的信息,阎圃料想如果没有什么意外的话,刘璋今年年底就能荡平南中,领着征讨大军北还,然后修整大军数月,就可以考虑对付汉中的他们了。

阎圃默默的在心里叹了口气,也难怪张鲁看到这份文书后,面色不虞,败坏的心情几近表露到了脸上,多年修道养气的本事今日差点破了功。

和张鲁相处多年,张鲁的志向阎圃是知道的,张鲁没有什么争霸天下、宇内称雄的想法,他的这位师君想的不过是割据汉中,于汉中一地称王称霸,推行天师道的道统而已。

只是就眼下的局势看来,张鲁只怕难以在汉中安座,新任的益州牧刘璋有如下山猛虎,前次旬月讨平巴郡由荆州别驾刘阖引发的叛乱,这次南中叟夷、汉人大族纷纷起事,声势浩大,阎圃他们远在汉中也有所耳闻,但南中叛乱这么浩大的声势,在刘璋引兵讨伐之下,就如同烈阳下的冰雪,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消融了起来。

巴郡、南中这两个钉子,一个接着一个的被刘璋锤平,下一个,毋庸置疑就是他们汉中这颗钉子了。

见阎圃看完了文书,张鲁开口了,他有些困惑:“功曹,夷王高远、益州郡雍氏、牂牁郡朱氏,你说这些人在南中之地树大根深,盘根错节多年,如何月余的时间,就溃败连连,竟是没有给刘璋带去一点小挫?”

“嗯……”阎圃斟酌了一下,开口回答了张鲁的疑问:“师君,高远、雍氏等辈虽然扎根南中多年,但彼辈人心不齐,散在诸郡,不过是一群乌合之众,难以成什么大事,前面彼辈得以肆意,喧嚣南中,是因为刘璋在巴郡征讨叛逆,而今刘璋引兵南下,彼辈自然无能为力也。”

阎圃点明了南中群贼最大的问题,各打各的,各造各的反,没有联合起来,他接着说道。

“其次,益州郡太守高颐、牂牁郡太守景毅等人,均是未曾与高远、雍氏合流,而是与高远、雍氏等相抗衡,此其内忧也,内有忧外有患,导致现下刘璋兵锋所指,势如破竹,自然不足为怪。”

解答了张鲁的问题,阎圃给出了一段话激励面色有些沮丧的张鲁,他拿起汉中和南中进行对比。

“和南中不同,汉中在师君宽仁的治理下,众人已是服膺,百姓黔首多信仰我天师道,乐为用命,万众一心,师君得人和也,若刘璋引兵起来,当是无能为力。”

阎圃说的并不是什么吹捧的话,而是事实,张鲁虽然崇信鬼道,不得士大夫欢心,但由于张鲁治理汉中甚为宽仁,因此颇得汉中黔首之心,连賨人渠帅杜濩、朴胡、袁约等都倾心张鲁,领着手下的賨人部落来依附张鲁,替张鲁阵前搏杀、出生入死。

张鲁点了点头,面色略微好上了一些,但他心中实是有些感慨,他拍着大腿对阎圃感叹道。

“功曹,初平二年,刘焉造乘舆车服千馀,僣拟至尊,天子遣刘璋入蜀劝谏时,路过汉中,你我都是见过的,当时我观刘璋为人,性情懦弱,非有兵略,不过一庸人尔,却不想此人一出任益州牧,竟是性情大变,勇于任事,胆略超群,敢于亲自领兵征讨巴郡,于梁平一役平定巴郡,如今南下,大军似疾风席卷南中之地,有若孙、吴在世,兵略无对,这难道是上天传授的吗?”

听到张鲁这番话的阎圃默然不语,刘璋入蜀,路过汉中的时候,他陪同张鲁见过刘璋几面,刘璋给他的印象,不过一中人之才尔,没有什么出彩的地方,就一个普普通通的宗室子弟罢了。

但观刘璋现在的所作所为,在刘焉猝然病死,刘璋仓促上位之后,没有举措失宜的地方,外平群贼,内安黎庶,坐稳了益州牧的位置,这哪里是一个中人能做出的事情,唯有非常之人才能有这般的手段。

阎圃也有些怀疑,怀疑可能正如张鲁所说,刘璋得了上天的传授,但是他自然不能这样说,作为谋臣,他除了出谋划策以外,还需要考虑到张鲁的心境,不能使张鲁垂头丧气,得用言语充足张鲁的信心。

“师君,这段时间以来,刘璋逢有大变,他父亲刘焉死了,他的两位大兄刘范、刘诞死于关中李榷、郭汜的毒手,家门惨遭荼毒,他又仓促间出任益州牧,人逢大变多少会有些心境上的变化,这不足为奇。”

“若是说刘璋的军略比肩孙、吴,那是万万比不上的,巴郡、南中起事的这些人,都是内怀犹豫之心,又都是乌合之众,所以才败在刘璋的手里,依我观之,刘璋的将才不过中等而已。”

阎圃的话让张鲁好受了些,减轻了他心中的疑神疑鬼,怀疑是上天给刘璋开了窍什么的。

阎圃接着给张鲁谋划:“师君,现在除了修筑新阳平关,我们应当做些鼓舞赵韪的事情,让赵韪趁刘璋还在南中之时,尽快举兵起事,不然,等刘璋平定南中北还,赵韪就难以弄出点动静来,不能搅乱蜀地的局势,拖延刘璋进攻我汉中的日程。”

闻言张鲁面色有些犹豫,和赵韪联合一事,他始终心存顾虑。

一则是他当初在成都的时候,常常用热脸去贴赵韪这位刘焉手下重臣的冷屁股,以谋求出镇汉中,因此对于赵韪,他甚是不喜。

二则是他攻杀了赵韪的亲信庞乐、李异二人的部曲,甚至阵斩了庞乐,眼下赵韪却欲和他联合,可见赵韪腹有鳞甲,心思难以揣摩,和赵韪联合,他觉得是与虎谋皮。

不过张鲁思虑再三,最终还是应了下来,刘璋给他的压力实在太大了,和赵韪联合,虽是饮鸩止渴,但也能解一时干渴,他点头同意了阎圃的谋划,同时开口问道:“依功曹之意,我们当如何做。”

阎圃斟酌了下用词,眯着眼睛缓缓说道:“赵韪这个人,腹有鳞甲,更兼老奸巨猾,我们要是什么都不做,赵韪肯定是按兵不动,所以我们要做点事情,兵力可以少一些,但声势要大,广竖旗帜,以求震荡巴蜀。”

“师君手下部曲大多是巴人,另有巴郡賨人渠帅杜濩、朴胡、袁约的部曲,金牛道往白水关我们是没有什么机会,所以我们当发兵米仓道,示意我等将兵临巴地。”

“刚好赵韪是巴郡安汉人,其本家部曲大多在巴地,他若是起兵,当会奔向安汉,招募乡里,诱使安汉豪族,我们正好假装欲打通米仓道,坚定赵韪的反心,让他觉得就算失败,也可以从米仓道逃亡汉中,有一条退路。”

“当然,赵韪此人不足信,我们不必为了赵韪大动干戈,只需做一番样子,诱使赵韪起兵,给刘璋造成一些困扰,延缓刘璋攻打汉中的日程,以求我们汉中多做些准备。”

“善,大善。”张鲁听完阎圃的一席话,抚掌称赞阎圃道:“有功曹在,我无忧也。”

讨论完南中、赵韪的事情,张鲁说起了一件令他不爽的事情:“功曹,前番你画策,阻拦关中、凉州之人南下成都,为我所用,只是这些人虽然留在了汉中,很多人却是拒不不仕,不肯为我做事,如之奈何。”

这件事阎圃是知道的,张鲁在他的建议下,拦下了关中、凉州前往成都的流民,将这些雍凉之人留在了汉中,只是这些人是留下来了,却没有依附到张鲁的麾下。

这里面是有原因的,他的师君张鲁崇信天师道,虽然有别于黄巾贼,但并不妨碍士大夫将张鲁当做黄巾贼那样的祸害,正儿八经的士人都是对张鲁嗤之以鼻,看一眼张鲁都觉得污了自家眼睛,更不要说在张鲁的帐下当官了。

阎圃出身巴郡安汉阎氏,算得上是世家出身,按理也不应该在张鲁手下做事,只是一则阎圃在安汉阎氏内是远支,不是正经的世家子弟,二则张鲁对他是亲之信之,计无不从,言无不听。他感于张鲁的厚遇,因此委身到了张鲁帐下。

可眼下这群停留在汉中的雍凉之人,张鲁对他们还没有什么恩信,这群人中的士人又天然排斥天师道,造就了虽然这群雍凉之人身体在汉中,但心往南飞到成都去了。

阎圃思索了一番,给出了应对的法子:“师君,这群人都是流民,生活上物资存在缺乏的情况,师君可赠予衣粮,以恩德怀之,彼等感于师君厚恩,自是会报效师君。”

“其次若想招揽这群雍凉中的士人为我们所用,不可依着往日所置祭酒、治头大祭酒的职位去招揽他们,当用汉家官职去任命他们,这样他们容易接受一些。”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