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三国:季汉刘璋 > 第152章 县丞法正

三国:季汉刘璋 第152章 县丞法正

作者:花花家的太岁 分类:都市言情 更新时间:2024-10-21 23:33:23

第152章 县丞法正

第152章 县丞法正

汉中,勉县。

勉县的县寺中,法正料理完摆放在案几上的公文案牍后,双手摊平向上伸,将身体拉的笔直,快意的松了松筋骨。

松完筋骨的他打量着面前堆积如小山般的公文案牍,嘴角露出一丝微笑,这些公文案牍原本是数日的活,他只花了一个上午就完成了,这让他不禁有些得意。

但法正嘴角的微笑一闪而逝,胸中的得意也瞬息消失,他的脸上露出了落寞、无奈的神色,尤其是在瞥见了摆放在案几右侧的铜印,以及黄色的印绶时,面色低沉到了极点。

铜印黄绶,是秩比二百石、四百石、六百石的官员所用的印绶,正好符合法正目前的身份,他现在担任着勉县的县丞一职。

‘县丞!’

法正一想到他现下的官职,不由有些羞愧,羞愧到了一定程度的他竟是苦笑了起来。

想他曾祖父法雄,官至南郡太守,精于断案,治安靖平。张鲁手下军司马、南阳郡的李休,都曾听闻过他曾祖父的英名。

想他祖父法真,号‘玄德先生’,体兼四业,学穷典奥,幽居恬泊,乐以忘忧,虽然未曾出仕,但名扬于关中,为世人所敬仰。

想他父亲法衍,举孝廉出身,迁司徒掾、廷尉左监,于朝廷有所建设,亦有英行传世。

可家世煊赫如此,世代皆为两千石,父祖皆是一时之英的他,却拿着个铜印黄绶,做着个县丞的小官,简直羞煞先人也,日后无有面目在父祖的灵位前祭拜。

“诶。”

法正深深的长叹一声后,唤来书吏,将今日份应需处理的文书案牍拿走,至于已经完成的明后日的文书案牍,他自然不会拿出,以防勉县县长见他能干,递来更多的文书案牍交于他处理。

位于县丞的法正没有勤勉工作的心思,只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干一份工作拿一份钱,多的活他是一点都不想干,因为他在县丞一职上没有任何的成就感,再者县丞这个职位让他感到羞愧。

被招进屋内的书吏,小心翼翼的搬走了今日份的文书案牍,他的脚步很轻,动作也很轻,唯恐发出什么声响,打扰到了此刻拿起竹简、看起书来的法正。

书吏的这番小心的行为不是没有由来的,他面前这位新上任的县丞法正,据说是军司马李休推荐的,人家上面有人,再者法正的脾气也不是甚好,在法正面前小有违逆,便落得个仗责的下场,这就不得不让这位没有背景的书吏陪着小心伺候。

将满腔的怀才不遇、忧愤羞愧按捺下,法正细细的看起了书来,一边充实着自家的学识,一边转移自家当下境遇带来的苦楚。

等到离放衙还有半个时辰(今一个小时)的时候,法正放下了手中的书籍,慵懒的起身,于屋内换上了一席便装,将郡丞的服饰留下,嘱咐了一声书吏有事通晓他后,法正提前放衙,驾着马车向着法氏所在的居所行去。

回到宗族居所的法正,见到了数日不曾会面的孟达,他凑上前去,恭声称呼道:“孟都尉,你受李司马重任,如何有空暇回到勉县,与我等一见。”

听着法正揶揄的话,孟达大笑了一声,伸出手指指了指法正,报以颜色:“法县丞,如今可没有到放衙的时间,你竟敢提前放衙,不怕有人到张师君面前告你一状,卸了你的县丞一职,没了三百石的俸禄,教你法氏一族饥肠辘辘。”

闻言法正大笑了一声,而后平静下来面色,向着孟达询问道:“子敬,你能得空闲回来一趟,想必是新阳平关修筑的快完善了吧。”

孟达点了点头,表示了认可:“李休是个有才干的人,于土木一途颇有天资,也难怪张鲁派遣李休修筑新阳平关,就这段时日,新阳平关的关城已经修筑好了,接下来再在城头打造箭楼,城墙前挖掘壕沟,于关内修筑房屋、营帐,作为大军的居所,另外囤积粮草、修缮战具,新阳平关就算固若金汤了。”

“李休确有实才。”法正赞了一声,对于李休他是有些好感的,这些时日,他多得李休的相助。

前面他不愿出仕于张鲁帐下,担任天师道的职位,想南下去往成都,李休就帮他去向阳平关守将治头大祭酒张卫说情,只可惜张卫油盐不进、不通人情,没有应下李休的请求,法正也只好停驻在汉中。

后面张鲁不知道吃了什么药,不再逼着进入汉中的流民士子出任天师道的职位,而是给出了汉家官职,可法正对此兴趣缺缺,他从头到尾都没有在张鲁帐下任职的想法,哪怕张鲁开放了汉家官职。

可有件难处,关于吃饱饭的问题,法正一人倒是能吃饱,但他不止一人停驻在汉中,跟随他的还有法氏的宗族一众人等,停留在汉中日久,人吃马嚼的,宗族内的存粮和钱货很快见底了。

法正面对这种情况,没得办法,要吃饭的么。他也只好捏着鼻子在张鲁帐下出仕,为此他找了李休为他说项,李休听到法正欲出仕后十分高兴,拍着胸脯打着包票,一定将法正举荐到一个好的位置上。

只是李休虽然出任军司马这一要职,但在天师道内是没有多少话语权的,不久后,李休带着勉县县丞的职位回来了,当时见到法正时李休有些羞愧,觉得用勉县县丞一职应付法正,有些羞辱法正这位名士玄德先生的后嗣了。

但李休也没有办法,他向法正详细的说明了缘故,本来他打算举荐法正到郡中任职或是出任一方县长,不过治头大祭酒张卫从中作梗,说什么如今流离到汉中的名士尚且不得一县长,更何况名士之孙乎,用勉县县丞的职位打发了李休。

‘张卫,早晚杀汝。’这是当时法正立下的誓言。

“这新阳平关一建好,从成都想进入汉中,只怕是难上加难,有若登天。”参与了修筑新阳平关的孟达感慨了一声,本来阳平关就易守难攻,现下加上在阳平关一侧走马岭上修筑的新阳平关,汉中是固若金汤了。

“我看那位刘益州,日后攻打汉中的时候,只要侦望到了互成犄角的新旧阳平关城池,就会草草收兵,放弃攻下汉中的想法。”

“未必。”法正反驳了一句,他有不同的想法:“天下岂有金汤一般的城池,天下岂有不曾攻破的隘口,张鲁依仗着险要之处,必然会露出轻视之心,恐为刘益州所趁。”

“此外,刘益州眼下在南中征讨叟夷,未曾发一兵一卒往汉中,张鲁此人就惊慌失常,修筑新阳平关,做守御的准备,而不是谋求举兵南下,没有什么进取之心,可见张鲁不过是一条守户之犬,和昔日的白帝公孙述是一丘之貉,早晚必败。”

“这么说,我们在张鲁帐下任职,早日必成囚虏。”孟达眉头皱了起来。

起初孟达因为他父亲孟佗是通过贿赂宦官张让,得任凉州刺史一职,因此不怎么得军司马李休的看重,没有如同法正一般被李休置为上宾。

但孟达凭借着他才辩过人的思维,精悍的武艺,拿到了李休的青睐,被李休引为了上宾,出任了都尉一职,跟着李休一起督建新阳平关。

孟达一开始还为之高兴,可眼下听法正这么一说,他对他的前途感觉很是渺茫,刚当上都尉一职的喜悦被冲刷一空。

法正半眯着眼睛,没有肯定:“一家之言而已,两军对垒,未到最后一刻,说不好胜负,但眼下就势头而言,刘益州更胜一筹,张鲁居于下风。”

孟达像是想起了什么事情,他开口道:“孝直,我听李休说,张鲁派遣了賨人渠帅朴胡、袁约由米仓道进军巴地,可见张鲁也是有进取之心的,不像你说的那般,是一条守户之犬。”

法正嗤笑了一声,只是这一声嗤笑不是对着孟达,而是嗤笑张鲁:“子敬,从汉中进入巴蜀,无非两条路,一条是从阳平关南下往成都的金牛道,一条是从南郑南下往巴地的米仓道,这两条道路对比而言,金牛道道路平坦、宽广易行军,米仓道艰难险阻,需翻越米仓山进军,其次米仓道没有于山崖间大规模修辟栈道。”

“张鲁放着好好的大路金牛道不走,而是派人从米仓道南下略地,弃易选难,吃硬不吃软,如此行径,岂是有与巴蜀争雄之意,依我看,不过是为了展示武力,另有其他的谋划。”

“孝直,依你的才干,不去做参军可惜了,一县丞岂是待贤之所。”听着法正鞭策入理的分析,孟达深表同意,赞扬了一句,而后他感慨了起来。

“可恨你我不得南下,不然投身到刘益州帐下,建功立业,岂不美哉。”

“我可是听闻了,刘益州出任州牧不出月余,巴郡有荆州别驾煽风点火,合谋巴郡大族作乱,刘益州引兵征讨,不出旬月讨平,如今南中叟夷谋逆,更有南中大族为乱,刘益州又是亲往征讨,可见刘益州文韬武略,于西南无二。再者我听闻刘益州亲贤任士,不问出身,只要有才干,就拔擢到州牧府或是地方任职。”

孟达露出向往的神色,虽然眼下担着都尉的职位,但他的父亲孟佗高居凉州刺史,因此他对于现下的都尉一职,不是很满意,他想着更进一步。

但在张鲁手下,不去崇信天师道的话,是没有多少进步机会的,其次听法正所言,张鲁早晚必败于他人,跟着张鲁,前途是晦涩不明的,万一张鲁哪天造逆,引来朝廷征伐,只怕还要牵连到他。

“还未听子敬说明为何今日归来呢?”法正问起了孟达,为什么在不是休浴的日子,回到了勉县,这个孟氏和法氏的驻地。

孟达从鼻孔中哼了一声:“还不是那个治头大祭酒张卫,说什么新进之人,不宜放置在重位,更遑论新旧阳平关这两个事关汉中命脉的城池中,故而让我领着部曲回来,在地方上任职巡查,缉捕盗贼,我急着见你,故而先到了,部曲还在后面。”

说话间,孟达手下的部曲到了营地的门口。——

益州郡,滇池县。

永昌郡郡丞吕昌,在经过长途跋涉后,到达了滇池,得到了益州牧刘璋的召见。

对于吕昌,这位吕不韦的后嗣,于永昌坚贞不屈、不沟通贼寇的郡丞,刘璋是亲切接待,更是在给吕昌接风的大宴后,单独接待了吕昌,和吕昌拉起了家常。

“吕卿,有一事请教。”刘璋想起了一件事情,打算向吕昌问个明白。

吕昌放下手中的酒杯,恭声道:“不敢受请教二字,明公请讲。”

刘璋徐徐道来:“我观永寿三年,永昌郡上报来的人口有一百八十九万,想来永昌比益州郡不过大上一些,而益州郡不过十一万口,如何永昌能多这么多人口,其次永昌人口比之中原富庶的人口大郡也是不遑多让,这是何道理。”

吕昌面露淡然的笑意,殷勤的回复道:“明公,这些上报上去的人口并不全是汉人,里面占绝大多数的都是夷人,只是地方官吏为了面上好看,把依附汉人豪强的夷人一并报了上去,另外夷人不用纳税,报上去也无关紧要,不用担心上面催要口赋、算赋。”

说到这里,吕昌慎重的补上一句:“永昌郡的户口中虽然颇杂夷人,以壮声势,但要说有近乎两百万口,也是决计没有的,应是永昌当时的郡守,为了官面上好看,胡吹了一通。”

“另外永昌郡地处极南,杂于叟夷之间,也不用担心朝廷使者前来盘问巡查,毕竟朝廷使者多是金贵之人,少有敢深入永昌郡者。这些朝廷使者一般只是在僰道县停留,派遣手下门客南下,门客人微言轻,没有什么大的权利,收受些贿赂,就掉头北上了,为之说项。”

刘璋点了点头,问起了永昌郡的详情:“卿为郡丞,永昌又无郡守,这些年来一直代领着郡守的职务,可知眼下永昌的户口。”

吕昌斟酌了一下,老老实实的回禀:“明公,昌虽为郡丞,在永昌无郡守的情况下主持郡务,但终究不是郡守,有些掣肘的地方,所以户口统计这类要事,昌纵有想法,却是难以推行下去。”

“不过依昌这些年对永昌的了解,永昌当有汉人十万余,夷人散落四方,不可计数,但大略有**十万。”

闻言刘璋默然不语,永昌郡汉夷一比九的比例,让他有些不喜。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