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三国:季汉刘璋 > 第159章 宁予汉儿

三国:季汉刘璋 第159章 宁予汉儿

作者:花花家的太岁 分类:都市言情 更新时间:2024-10-21 23:33:23

第159章 宁予汉儿

第159章 宁予汉儿

面对高颐的直言劝谏,刘璋说出了他为什么对南中如此料理的缘由,详尽且清晰的道明了自家的态度,这是他的一贯作风,他不喜欢独断专行,于人于事,他更喜欢以理服人,让对方心甘情愿的接受下他的命令。

‘国家蒙尘,父兄之仇。’闻言高颐的面色低沉了一些,对于刘璋所言以国仇家恨为先,南中之地只要保持安稳即可,所以刘璋在南中施行以南人治理南中的政策。这样一来,眼下的他对此就不好再说些什么了。

事有轻重,人有缓急,在国仇家恨面前,南中之地的事情,对于他的明公来说,的确不是怎么重要了。

“不想明公志在尊崇王室,故而不以区区南中为意。”高颐感叹了一声,刘璋所图甚大,不着眼于南中一隅之地,令他有些感慨。

一旁听着刘璋和高颐言论的彭羕,眸子中不时有精光一闪而过,尤其在听到刘璋欲图解救天子、攘除奸凶的时候,他的眼睛更是放起了光来,一双瞳孔澄亮无比。

从之前刘璋派人探查中原的局势一事,他就知道面前的明公胸襟甚大,不止包含了益州,而是着眼了天下。但刘璋具体的志向他一直不得而知,毕竟他没有问询过,如今,从刘璋和高颐的对话中,他知晓了面前明公的志向,乃是如齐桓公、晋文公一般尊王攘夷,为天下霸主,或许还远远不止于此,他的明公不止满足做齐桓公、晋文公这等的人物。

‘光武。’彭羕在心中默默念叨着这两个字,现在宇内大乱,天下纷争不休,和王莽篡权时候的天下局势很像,这是一个出命世之才、天命之人的时代,将有人举袂而起,兴义兵,为国家讨逆,安康天下,功成之后,以天下酬。

他的一双眼睛死死的钉在刘璋的脸上,焉不知面前的明公会不会是又一光武也,若是光武,他将攀龙附凤,一跃飞天。

“明公所言甚为在理,今当领义兵,为国家讨逆,岂能为南中所拌阻。”彭羕出席言明了他的态度,对刘璋施行的南中政策给予了支持。

对于高颐肯定的话语,以及彭羕略带吹捧意味的话,刘璋面色坦然不变的接了下来,他不假思索,对着高颐续而问到:“高卿在建宁郡待了不少年了,当知建宁郡是夷人多还是汉人多。”

“夷人多,大约人数数倍于汉人,南中自古为夷越的居所,汉人至此的时日稍浅,所以在人数上远远比不上夷人。”高颐脱口而出,扎根在建宁郡时日较长的他,对建宁郡的大小事宜、人口户数是了然于胸的。

“如今的永昌郡太守吕昌和我说过,言是永昌郡汉、夷的比例大概在一比九、一比十左右。”刘璋拿出了一个案例和高颐的话相印证,并根据这个数据提出了问题:“高卿以为,南中之地,是汉人多有一些好,还是夷人多一些好。”

“自然是汉人多一些好。”高颐应声作答,没有任何的迟疑,刘璋问出的这个问题答案是显而易见的。

“汉儿知礼仪,懂廉耻,可载文,亦可载武,其中有一时之英杰,可安定南中。反观夷人,不通礼义廉耻,父妻子继、兄死娶嫂,无有上下父子尊卑,更是心性险恶,一味的依仗武力,好勇斗狠,不尊王化,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强则叛逆,弱则跪服,似夷越之众,不可令多加繁衍,否则早晚必为祸患。”

‘有点极端了。’听着高颐讲述着夷人的坏处,且高颐话里话外透露着给夷人绝种的想法,让刘璋想起了天生万物以养夷、夷无一物以报天的说辞。

和高颐的想法有所不一样,刘璋自觉的夷人多少有些价值,比如叛乱被擒的夷人可以修修城池、在山崖间开路,多少可以干点脏活苦活,替汉人出点力。其次夷人虽然穷,但多少有些油水,可以榨上一榨,提供他日后征伐四方所需的钱粮财货。

“如高卿所言,南中官府治下之人,一汉可以抵十夷,多上十个夷人不如多上一个汉人……故而,如今南中的第一要务,乃是用夏变夷,剿灭不顺服的夷越部落,使汉人在南中遍地开花,纵使如今的南中汉人户口数量不足以做到遍地开花,亦要多多占据南中各处膏腴之地、交通要道,尽可能的将夷越部落分割开来,不使夷越之人有联合的机会,且此辈失了膏腴之土,自是不能壮大繁衍开来。”

“只是以高卿所见,凭借官府可以做到这些吗?”

“做不到。”高颐回答的很干脆,否认了在官府的推动下,可以占据南中膏腴之地、交通要道的可能,他给出了相应的看法,来论证了他的回答。

“依照三互法,郡守、县令多是流官,不会常驻在南中,或是三五年、或是七八年,必定会更易郡守、县令,所以就算朝廷有想法,有政策,推行用夏变夷之事,郡守之辈也不会尽心尽力,毕竟干得好、干的坏不过是政绩上给个评价而已,与自身的利益关系并不大,其次有门路、有才能的官员那里会沦落到南中为官,大抵来到南中为官的要么是无才之辈,要么有才干,但家世不好,不足以立威严,这两种官员都不足以推行用夏变夷的政策。”

“所以明公施行了以南人治南中的政策。”彭羕接口道,借高颐所说外来太守不看重开拓南中一事,对刘璋的政策给出了分析。

“以南人治南中,一则郡守、县令、功曹、督邮皆是本郡之人,本郡的大小事宜事关他们的身家性命,容不得他们不上心。二则开拓叟夷之地,对南中的豪族有利可图,他们自然会尽心尽力,不敢辞寒暑。如此一来,上下一心,精诚所至,南中早晚化为真正的汉家郡县,无有叟夷之辈横行,纵使达不到汉儿充野的情况,也可以使汉儿户口数量与叟夷人口数量相抗衡,不像现在一样,南中夷人盛而汉人衰。”

“永年知我意也。”刘璋微笑着赞了一句彭羕,彭羕说出的话和他的盘算基本一致。

高颐挺直的身躯微微矮了一些,像是被彭羕的话说动,致使他直言进谏的气势有所滞泄,只是他很快就又挺直了脊背,并进言道:“以南人治南中,此事的确可行,但还需防微杜渐,不然南中豪族坐大,威福南中,其祸只怕甚于叟夷作乱。”

在以南人治南中这个大政策不变的前提下,高颐说出了他的顾虑,叟夷作乱谋反,不过是为了打家劫舍,谋求些财货钱粮,成不了什么气候。但作为汉人的南中豪族则不一样,南中豪族通晓经典,又知兵略,眼界更是开阔,不止能看到南中的一亩三分地,更是知道蜀地、关中、中原大地的存在,万一有什么事变,为祸的就不只是南中一地了。

刘璋面对高颐的这个顾虑,却是露出些笑意,他郑重的向着高颐说道:“这正是我任命高卿为庲降都督,与卿专断之权,兼任建宁郡太守的缘故,建宁、朱提,这两个郡居于南中的腹心之地,更是隔断南中七郡其他郡县的交通往来,所以我没有用南人,而是任命卿为建宁郡太守,以景毅为朱提郡太守,有二位在,南中豪族纵使有心怀叵测、起兵造逆者,亦不得济事。”

“若是日后的建宁郡和朱提郡的太守均为良臣,又是能臣,倒是可以稳定南中,与南中豪族周旋一二,不使南中豪族肆意妄行。”高颐思虑周全,抱着探讨的语气和刘璋商量道:“颐有一二点想法,想来能有所裨益,还望明公鉴纳。”

“卿直言便是。”刘璋自无不可的让高颐直言,想听听高颐的见解,他拿起玉如意轻轻的拍打在了手上,感受着玉石带来的清凉。

“南中豪族众多,大小不一,这次明公允诺他们开拓叟夷,可据守其地,必然是强者占地多,弱者占地少,强者愈强,弱者愈弱,到了后面,有一家独大的风险,所以颐认为,需平衡南中豪族的力量,让这些人实力不相上下,互相掣肘,相互牵制。若是有实力过强,能横行一郡的豪族出现,当令其分宗,削弱其坐大后可能的危害。”高颐给出了第一条谋划,这条谋划有点类似汉武帝颁下的推恩令,都是分裂强者、平衡各方的计策。

“其次,正如明公对云南县县长孟仪所做的事,给予恩宠,不念其过,将其长子孟节收入州牧府任事,次子孟获带到成都进学。明公可照例收南中豪族的质子,同时招纳南中豪族中的有才之士,尽收南中士人之心,没有士人的襄助,就算南中有一二野心之辈,也成不了什么气候。”

闻言刘璋频频点头,关于高颐给出的平衡南中豪族的力量,不使一家独大的操盘行为,他是认可的。

就拿目前的爨氏来说,爨氏当前从并州迁徙到南中不久,家族势力弱小,在建宁郡的根基不深。但是按照历史上的发展,爨氏在蜀汉灭亡,两晋衰落失去制衡爨氏这种边缘地带豪族的力量后,爨氏经过数代生衍并融合南中当地民族,成为一个驰骋云南高远五百年的豪族,直到唐朝开元盛世后才衰落灭亡。

这种帝国边缘地带的豪族,生命力之顽强,在当地的根基之深,甚至是中原世家大族都难以望其项背的,如爨氏,在云南兴盛了五百年,这还算是时间短的,历史上这片西南之地,出现了一家兴盛七百余年的播州杨氏,横跨了唐宋元明四朝,历经二十九世,更是创造了一个自成体系的小型王朝,每一世都是西南之地的土皇帝。

所以高颐的顾虑和谋划,刘璋表示十分的认同,至于高颐所说的招纳南中士人至州牧府为官,他自然没有任何的意见,人才,他是多少都不嫌多。

“高卿所说抑强扶弱之策,甚合我意,自当施行,至于如何去抑强扶弱,高卿可上一个章程,以便后世效仿。其次卿身为建宁太守,处南中之地日久,若有贤才,可荐于我,使南中野无遗贤。”刘璋应下了高颐给出的谋划,虚心纳谏是明君应有的操守,能独断专行的是天生圣人,而他只是凡人一个,多听听他人意见总是不错的。

“明公贤明。”面对刘璋虚心纳谏的行为,高颐避席赞了一句。如今夜深,他却没有一丝困意,思绪如潮水一般,不停的在为刘璋盘着南中的治策,片刻后,他又想到了一件措施:“明公,如之前所说,庲降都督一职过于权重,于南中有独断专行之势,依颐的想法,庲降都督不可常用一人,当于三五年、七八年更换人选,这样就避免了庲降都督扎根南中,权势熏天的可能。”

关于高颐说的庲降都督的任期一事,其实就算高颐不说,刘璋也是这样打算的,作为君主的他,怎么也不会让一个人手握民、兵、财三权于一身日久,虽然南中不怎么紧要,但防备还是要有的。

“皆如卿言,今暂且以十年为顶,庲降都督一职,不得任期超过十年。”刘璋应下高颐的建议,对庲降都督的任期做出了限制。

接下来刘璋和高颐再闲聊了几句无关紧要之事后,高颐不敢拖得太晚,影响了刘璋的休息,他起身告辞离去。

刘璋在侍从的服侍下回到了居所,躺在床上的他思考起了今日和高颐的会谈内容。

关于豪族坐大的问题,实际上刘璋并不怎么在乎南中有没有做大的豪族,是否有豪族独霸南中一两个郡县,他不在乎南中这片土地姓刘、还是姓爨,姓杨,或者姓其他乱七八糟的姓,他在乎的只有一件事,那就是南中是否由汉人主宰,汉人是不是占据最好的生态地位。

总而言之,南中之地,是不是汉人优先,这才是刘璋关心的问题。虽然南中是大汉刘氏的疆土,但这块疆土,刘璋是宁予汉儿,不予叟夷。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