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三国:季汉刘璋 > 第279章 落难凤凰

三国:季汉刘璋 第279章 落难凤凰

作者:花花家的太岁 分类:都市言情 更新时间:2024-10-21 23:33:23

第279章 落难凤凰

刘璋虽是面上对刘协的去处不怎么在乎,但他心中多少还是有些想将刘协握在手里,正牌的汉家天子,价值难以估量,能发挥出的作用也是不可小觑。

就比如假借刘协的名头封官赏爵,就足以吸引一大批俊才为自己效命,同时还可以用官方的号发布诏书,宣布某人为汉室奸逆,这大汉天子、汉朝官方的招牌用处可谓极大。

如果将刘协握在手中,再加上后面若是顺利吞并雍凉二州,那刘璋手里的牌就是天胡的牌了,对上虎踞河北四州之地的袁绍也是赢面极大,虽是说不上飞龙骑脸,但威势也能远超袁绍一二。

可惜的是,刘璋的手没有那么长,伸不到中州去,刘协同学他是没有机会掌控了,不然他以宗室重臣的身份把控朝政,比起曹操一介阉宦之后,名正言顺的多了,闲言闲语、不顺之人也会少上很多。

“明公似是对天子的去处不怎么关心。”荀攸直白的问上了一句,同刘璋相处不过数日,但是他对刘璋的性子也有些了解,刘璋不是喜欢拐弯抹角的人,一向是直言直语,单刀直入的脾性,所以荀攸尝试着配合着刘璋的脾性。

刘璋轻轻摇头,似是在否认:“璋身为宗亲,对天子的去处自然是关怀的,可鞭长莫及,一时之间却是难以照应天子,想多了不过是徒增烦恼。”

“明公说的是,天子的去留,不是我等能拿把控的。”彭羕附和了一句,局势如此,天子他们是拿捏不到的。

“璋听说,荀先生的叔叔荀文若起先是在河北袁绍处任事,并且被袁绍待为上宾,何以弃袁绍而投了兖州曹操。”刘璋闲着无聊,向着荀攸问起了荀彧的进止。

刘璋对荀彧有莫大的兴趣,荀彧被南阳名士何颙称作王佐之才,其人也的确证明了自己拥有王佐之才,曹操历史上能统一北方,荀彧的作用不可或缺,是一个比肩萧何的人物。

惟独有一点,荀彧虽是投效曹操,但却是心向汉室,辅佐曹操不过是为了对抗袁氏,铲除宇内的奸雄,兴复汉家的天下,并最终和有意天子之位的曹操走向了决裂。

荀攸闻言,应声答道:“正如前言,我叔文若以袁绍非是能克定祸乱、兼济天下之人,终不能成就大事,故而弃袁绍而投曹操……攸前在襄阳,每每自兖州有书信递来,上言曹兖州略不世出、乃命世之才,所谓良禽择木而息,这大概就是我叔弃袁绍而投曹操的缘故。”

“略不出世,命世之才,未免有些夸张了吧。”彭羕闻言不喜,这两个词他觉得用在刘璋身上更为妥当,曹操一个阉宦的后人,怎能用这样两个词语。

荀攸也不恼,他坦言道:“曹操虽是阉宦之后,但不可以等闲视之,昔日许劭有言,言曹操乃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以月旦评许子将的眼光,当是不会看错……且我叔文若的眼光,攸一向是信服的,曹操固乃一非常人也。”

荀彧眼光是不错,可惜还是不够好,刘璋不着意的摇了摇头,荀彧看中的曹操是比袁绍优秀,历史上也成功的将袁绍击败了,灭了袁氏的天子梦,可荀彧想让功成名就的曹操做周公,却是没料到曹操是想做魏王,乃至魏帝。

不过这里也怪不得曹操,曹操年轻时或许真的是大汉忠臣,是一个梦想做大汉征西将军的少年,可等曹操横扫北方,功盖天下的时候,很多事情都由不得曹操了,正如曹操在《让县自明本志令》中说的:‘诚恐己离兵为人所祸也。既为子孙计,又己败则国家倾危,是以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

曹操虽是号称奸雄,但文章中自有一股率真之气,生动、新鲜而富有个性,明明白白的告诉天下人,他是害怕放弃兵权后,曹氏宗族和夏侯氏只怕是要为人所害,所以还不能放弃权力,以博谦退之美名,他宁愿放弃虚名而不去身处实祸。

‘功高盖主,如何能退的下来。’刘璋为曹操感到惋惜,正可谓造化弄人,原本想成为征西将军的少年,最后成了奸雄的代名词,更是因为所作之事过于传奇,超越了前辈,出现了‘操莽之志’一词,让篡灭西汉的王莽都平白低了一头。

这里或许因为曹操心中多少还有一点忠于大汉的心,故而没有在生前篡汉,去享受一把皇帝的荣耀,如襄樊之战后群臣劝进,曹操也只是道了一句:‘如果天命在我,我做周文王足矣。’放弃了就在眼前的皇位。

“攸敢断言,来日与明公争雄者,或许未必是河北袁绍,恐将是兖州曹操。”荀攸见彭羕面色犹是不信,他意味深长的道了一句。

荀攸说的信誓旦旦,令彭羕多少相信了一二,他打定主意,往后多多收集曹操的信息,来判断一下曹操究竟是何许人也。

袁绍也好,曹操也罢,来日再说,眼前只关中最为紧要,孟节见着荀攸和彭羕争论,他人微言轻,不便插嘴,只是于心底道上了一句,他看不到那么长远的时候,他只知晓,来年刘璋将效仿高皇帝的事迹,大军北进关中,一举震荡宇内。

“中州之事,不是璋眼下能插手的,荀先生在中州多有故旧,中州的情况,便由荀先生为我收集,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刘璋淡然的道上一句,平息了荀攸和彭羕的争论,同时给荀攸安排了一个任务,由对中州熟悉的荀攸收集诸般消息。

荀攸自然的点头:“诺。”由于担任主簿的黄权出任了汉中太守,这段时间主簿的位置或缺,荀攸到来后,以军师中郎将的身份,多少兼着些主簿的权柄,料理起了主簿的机密事宜,他也就坦然的接受了刘璋的命令,肩负起刺探中州消息的任务。

一番言谈后,众人稍稍静上了一会,听起了门外窸窸窣窣的落雪声,享受着难言的静雅。

荀攸端起一杯热气腾腾的茶水细品着,言谈间涉及到荀彧,加之岁末将至,他不免想起了故土,宇内大乱,宗族离散,各在一方,天涯海角,却是不知道什么时候才有机会重新会面,欢聚在一起。

……

弘农郡。

汉武帝时始置弘农郡,于秦国名关函谷关边置县为郡治,又名弘农,是弘农县之始。因而弘农郡的郡治所在地就是大名鼎鼎的函谷关,是秦代进出关中大地的重要关隘。

汉武帝这次的行为在历史上被称为“广关”,汉武帝把原本的函谷关所能够遏制的地区扩大,作为重大的国家战略调整。这次广关之后,西汉时期国家的核心-关中地区更为安全。所以,弘农郡的出现实际上就是作为汉朝京畿地区的屏障,负责保护长安这座都城来自东方的威胁。

弘农郡虽然出现得较晚,但是地位超然,是兵家必争之地。而如今的弘农郡,却是为关东诸侯所忽视,盖因自董卓造逆,焚毁雒阳,将大汉的国都西迁到长安,迁都的一路上凉州贼是烧杀劫掠,无恶不作,作为连接关中和雒阳通道的弘农郡,自然是受害匪浅,遭受到了重大的打击。

虽是当前的弘农郡说不上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但以往那种炊烟相望,鸡犬相闻的场景却是再也未曾出现了,曾经和三辅(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三河(河东郡、河南郡、河内郡)相提并论的弘农郡,失却了欣欣向荣、蒸蒸日上的景象,而是变的寂静、默然,了无生趣。

不过这段时间来,弘农却是有些热闹,盖因在兴平二年十一月初三庚午的时候,大汉皇帝、天子刘协的车驾行至了弘农县。

可天子临幸,给弘农县带来的不是光辉,而是黑压压一片、不怀好意的凉州贼子,意图东归雒阳的刘协,遭到了后悔放任他东归的李傕郭汜的阻击。

双方在弘农东涧大战,汉军大败,卫尉士孙瑞、大长秋苗祀、步兵校尉魏杰、侍中朱展、射声校尉沮儁遇害。此战中,百官、士卒死者不可胜数,女眷辎重,皇室的各种器物典籍全部被丢弃。

一场惨败后,天子的车驾抵达了曹阳,环护在天子周身的杨奉、董承施展谋略,假意向大胜后的李傕郭汜请和,而暗地里则派人到河东请故白波帅胡才、李乐、韩暹及匈奴右贤王去卑护驾。

如今的天子刘协正在曹阳等待援军的到来,作为天子,刘协的安全和待遇自然是得到了保障,尽管如今的时局不怎么好,但大汉天子毕竟还是大汉天子,是四百年的天下之主,局势再如何沮坏,总还是有忠义之士愿意环护在刘协身边,为刘协保驾护航。

就像眼下王师败绩,刘协不得不露宿在曹阳的田野中,但不同于头上没有遮盖的士卒,以及士卒面色上直白的消瘦枯黄,天子刘协还有一张帐篷可以休息,他的面前还摆放着一碗热气腾腾的鸡汤,散发着诱人的清香。

可刘协却是没有那么好的胃口,王师败绩,李傕郭汜说不定什么时候就杀到他跟前来,他眼下是势如累卵,万一一个不好,就有可能被李傕郭汜挟持,而后重新拘禁在长安,过着暗无天日的日子。

按照常理来说,天子蒙尘,关东的诸侯应当引兵救援,可……

一念至此,刘协叹了口气,关东的诸侯们一个个只图壮大自身,枉顾他这个天子落难一方,偌大一个关东,那么多的州郡长官,竟是无一个忠直之臣,以至于他不得不听从杨奉、董承的进言,遣人去河东请故白波帅胡才、李乐、韩暹及匈奴右贤王去卑护驾。

胡才、李乐、韩暹,皆是白波贼子,和昔日的黄巾贼别无二样,而匈奴右贤王去卑,乃是一介蛮夷。

堂堂的大汉天子,竟是向乱贼和匈奴求救,刘协的胸中里涌起了一股凄凉感,瘦弱的胸膛不住的起伏,一道郁气积压在心头。

悠悠苍天,曷此其极。

这时帐外传来一声通报,董承和执金吾伏完前来觐见,刘协自然的让二人进帐,在董承和伏完入帐后正欲行礼的时候,刘协宽慰了一句:“不必多礼,如今的时节,能省则省。”

伏完微笑着摇了摇头:“陛下,无规矩不成方圆,且正是因为时局纷乱,才更要重视礼仪,方能重威显德,不使他人小觑。”

“国丈教诲,朕牢记在心。”刘协从善如流,接下了伏完的劝谏,同时他拉近着和伏完的关系,道了一声国丈。

闲话不多说,刘协进而问道:“往白波帅胡才、李乐、韩暹及匈奴右贤王去卑那里联络的人可有回信。”不言求救,只言联络,刘协尽量的保持着天子的尊严。

这里主持军务的董承拱手应道:“禀陛下,已有回音,正当禀告,胡才、李乐、韩暹、去卑等人皆有心尊奖王室,护佑陛下一二……如今韩暹、去卑领精骑正往这里赶来,胡才、李乐统步卒继之以后。”

“不意此辈还有如此的忠心。”刘协闻言松了一口气,紧绷的心绪稍稍放松了些,李傕郭汜追逼甚急,令他有些惶惶。

……

匈奴右贤王去卑跃马扬鞭,急速的前进,同时他不断的督促着帐下的匈奴骑兵,天子落难,受逼于凉州贼子,令他有些焦心。

在去卑的后方,几名匈奴骑兵一边御马飞奔,一边还闲聊上了几句,展露出了极高的骑术本领。

“右贤王的头上戴的是簸箕吗?”一名新入伙的匈奴骑兵发问,他对去卑头上的帽子产生了好奇,只见那帽子造型高大,形状有点像簸箕,外加一双鹖尾竖插在两边。

另一名匈奴骑兵闻言嗤笑道:“真是见识短浅,什么簸箕,那叫武冠,汉人的将领武士都是这样戴得……如今要面朝天子了,右贤王自然不能像平日里一样披头散发。”

“我等是胡族,如何戴得汉人的服侍。”发问的匈奴骑士不解。

“谁是你们胡族。”他周身的几名匈奴骑兵皆是大笑,匈奴迁入汉地日久,已是认为自己是汉人,听不得旁人说他们是胡族。

“你这话在我们面前说说也就罢了,若是在右贤王面前说,右贤王当会一刀劈了你。”有好心的匈奴骑兵告诫着这名新入伙的骑士:“我们的右贤王可是正牌子的刘氏宗亲,他的面前可是说不得胡族二字,这胡族二字可是入不得右贤王的耳。”(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