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三国:季汉刘璋 > 第346章 京兆韦氏

三国:季汉刘璋 第346章 京兆韦氏

作者:花花家的太岁 分类:都市言情 更新时间:2024-10-21 23:33:23

第346章 京兆韦氏

五丈原。

嘱咐荀攸书写了一封回信交给胡车儿,此外赏了胡车儿五十金后,刘璋亲自将胡车儿送到了辕门处,临别寄语道:“卿可回复张骠骑,骠骑之心,我已知之,可早定计策,两相合力,为国家除去李傕、郭汜二贼,还关中一个太平。”

“小人自当回禀,请刘益州宽心,不日便有回信。”胡车儿拱手应诺,向刘璋恭敬的领命道。

言罢,胡车儿倒退数步,再向刘璋拱手告别,就此翻身上马,飞驰而去。

送别了胡车儿,刘璋观望了一眼天色,但见东方的天穹已然泛起了鱼肚白,金灿灿的晨曦自云层中映照而出,渲染的半边天空皆是金亮。

昏沉沉的夜色一驱而散,天快要亮了。

“荀卿,法卿,夜里劳累,你二人且去休息一会吧,补个觉。”刘璋转头,向着主簿兼军师中郎荀攸、军议校尉法正慰问了一句。

荀攸正远眺朝阳,一时间有些入神,闻言他回过神来,拱手向刘璋致谢道:“多谢明公,攸向来睡得少,却是不太困,倒是不必补什么觉。”

自踏入关中、回归故土后,一向精神有些亢奋的法正则摇了摇头道:“明公,只有慵懒之徒才会需要多睡,似正之辈,却是用不着补什么觉。”

好言的一句慰问,见荀攸和法正都给否了,刘璋也不做强求,他一手拉着荀攸,一手牵着法正,领着二人向中军大帐走去。

“既是二卿都睡不着,那我们洗漱一番,用早饭吧。”

等到刘璋、荀攸、法正三人洗漱一通、用过早饭后,天色已是通明,阳光穿透中军大帐的幕布,将中军大帐映照的十分亮堂,吴班知趣的领着几名奴仆,将夜间点燃的灯火熄灭。

太阳既然出来了,现下就用不上烛火了。

这时帘帐被人掀开,兵曹彭羕、参军郑度连袂而至,当彭羕扫了一眼大帐内的人物后,他轻笑了一句:“本来以为我起的够早了,没想到荀主簿和法校尉起的更早,却是比我更早到了,看来我不够用心任事,还需努力。”

彭羕一声自嘲,引得郑度也附和了一句:“兵曹说的是,荀主簿和法校尉如此用心任事,你我不免显的惫懒了,当督促自己啊。”

法正面带微笑,无奈的摇了摇头,他问询上了一句:“彭君和郑君莫要贫嘴,我和荀主簿比你二人早些到此,是有缘故的……你们还没吃饭吧,且先用饭。”

“哦,什么缘故?”彭羕一边盛着小米粥,一边向法正问询道。

法正没有立即作答,他先是和上首的刘璋对了一眼,然后见刘璋点头,他才作答道:“昨日夜间,骠骑将军张济遣帐下都尉胡车儿前来拜见明公,因我和荀主簿离的近,所以明公唤了我和荀主簿一并接待胡车儿……胡车儿言明张济有心归顺明公,一同协力诛杀李傕、郭汜二贼。”

“骠骑将军?真是汉室不幸,骠骑将军这样的重职,竟是给了张济这般作乱造逆的凉州贼子……似张济这般过往欺凌天子、威逼公卿的狂徒,只合诛杀夷灭,三族不免。”彭羕放下还没吃上几口的碗筷,愤然了一句。

“更不必提从张济归降一事,可以看出张济为人寡廉鲜耻、不知忠义,竟是背弃了和他一同出身凉州的李傕、郭汜,向着明公摇头晃尾。”

彭羕使着他一贯愤青的性子,怒斥两句张济以及张济现下所居的骠骑将军一职后,他皱着眉头斟酌了片刻后,猜疑道。

“凉州诸将,素来不晓忠义,誓言就像放屁一样,风一吹就散了……这张济归降一事,真假恐是难测。”

“正是,人心隔肚皮,若张济是忠义之士,这归降一事,倒是无所可疑,只是凉州贼子,地近羌胡,同羌胡杂处,心性险恶,不类汉儿,张济归降一事,却是难以打下包票。”参军郑度应和了一句。

刘璋见着彭羕和郑度的态度,他感到有些伤脑筋,在平定关中后,他必然是要拿下凉州,收纳一批凉州士人和武将的,可他帐下重臣,看起来对凉州士人和武将都存在大大小小的歧视和偏见,到时候糅合麾下文武这一桩事情,只怕得花上一番功夫了。

不过这里无怪乎彭羕和郑度对凉州武威郡出身的张济抱有偏见,认为张济之心难测,归降一事真假晦明。

实在是一方面凉州人倒了大霉,先是国贼董卓、后世李傕郭汜,把大汉的朝局弄的一发不可收拾,致使天下之人无不怨愤凉州,这种情况下,彭羕和郑度能对凉州人感官好起来才有的怪。

另一方面则是凉州地近羌胡,同羌胡杂处,沾惹了胡风,不怎么通晓经学,所以在经学为盛的当世,凉州人虽然武力值比较强悍,可在政治地位上,却是处于卑下的地位,少有凉州出身的大儒和名士为凉州摇旗呐喊,也就导致凉州人风评日下。

“明公意下如何?”彭羕在快速吃了几口小米粥,饮尽了一碗后,他忙不迭的问起了刘璋的意见。

刘璋道:“前有檄文,已宣言此战只诛杀李傕、郭汜二贼,其余降者不问,是以我应下了张济所请,同意了张济的归降。”

“明公,万万不可,这张济归降……”彭羕闻言脸上顿时露出了急色,他正欲进言,但他的话说到了一半,却见刘璋摆了摆手止住了他。

“彭卿不必担忧,张济归降一事,只不过是遣使言明心意,还没有明显的眉目,是故我虽是应下了张济所请,但也不会全然相信张济的话,我打算且观其行,然后再做定论。”刘璋知晓彭羕接下的话,他先一步止住了彭羕。

“却是羕多虑了,以明公的睿智,自是断乎不会为张济所欺骗。”彭羕悻悻了一句。

“这也是璋前面檄文有所明言,而今张济归降,我自当纳之,不好失信于人。”刘璋搬出了他的信誉,人无信不立,在这汉末乱世,信用也是极为重要的。

彭羕点头:“明公说的是,且不论张济是否真心归降,他即遣使前来,却是应当接纳……只是听其言,观其行,一切还需小心应对,以免中了凉州贼子的计策。”

那边郑度没有彭羕的吃饭速度,他现下才吃完了一碗小米粥,放下碗筷的他拱手向刘璋建言道:“明公,不管张济归降一事是真是假,我们或可在其中做一些文章。”

“怎么说?”刘璋饶有兴趣了问询道,他对小毒士郑度给出的计策一直都很有兴趣,毕竟郑度的计策往往会突破一些底线。

郑度弯着狡狐一般的眼睛,露出一口大白牙,贼兮兮的说道:“李傕、郭汜的斥候,每日都在巡视侦查各地……明公可遣一骑,携带递给张济的文书一封,故意朝着李傕、郭汜的斥候撞去,假装不慎为李傕、郭汜的斥候所擒,然后咬死张济是真心归降明公,并虚言我们同张济协商对付李傕、郭汜的计谋。”

“这样即是张济假意归降,李傕、郭汜也知道张济是诈降明公,可到时候李傕、郭汜也不免怀疑张济,认为张济借着诈降一事,实打实的归降了明公,到时候让他们狗咬狗,弄出一嘴毛来。”

彭羕闻言,自觉有些不妥的他犹疑道:“可张济若是真心归降,岂不是坏了张济这个内应。”

“坏就坏了。”郑度满不在乎的说道:“似张济这样的人,确是不便收纳于明公麾下,不如由着张济去和李傕、郭汜相斗,让他们拼一个你死我活,消磨凉州贼力量去。”

“不妥。”持重的荀攸摇了摇头:“若是张济真心归降,一则是如彭兵曹所言,坏了张济这个内应,二则是伤了日后有意归降明公之人的信心,认为明公对归降之人太过猜疑……眼下正是明公伸大义于天下的时候,些许小手段,却是不便使出来。”

荀攸目光远迈,他对郑度的计策不太看好,认为只是图一时之利,没做长远的打算,算不上什么好计策。

“不过也可以后面观察一下张济的诚心,若是张济没有什么诚意归降,那就可行此策。”荀攸虽是持重,但他也不迂腐,作为一名智谋之士,他喜欢根据时局来做出针对性的手段。

“主簿的话,是老成之言,自当如此。”郑度面对颍川荀氏出身、海内闻名的荀攸,加之荀攸出于维护刘璋的声誉,他斟酌一二刻后,点头赞同道。

众议即定,刘璋开口一锤定音:“如今关中豪杰闻风而动,襄助于我们,李傕、郭汜等凉州贼及关中诸将,但余数座城池据守……等到彻底断绝李傕、郭汜的羽翼后,李傕、郭汜等贼败亡有日。”

“但静观之,时间站在我们这一边。”

正如刘璋所言,关中豪族闻风而动,或者说很大一部分豪族见风使舵,以李傕、郭汜眼下式微的情况,纷纷依附起他,或是遣使,或是遣质子来到五丈原,向刘璋表明归顺之心。

刘璋一一接纳,好生抚慰。

并于这群归附的豪族子弟中,他见到了一个声名不显,可家世显赫的人。

京兆人韦康,代表着京兆韦氏前来归附于他。

关于韦康此人,刘璋知道一些,他记得荀彧传中说了一嘴韦康,‘太祖以彧为知人,诸所进达皆称职,唯严象为扬州,韦康为凉州,后败亡。’

这里韦康是荀彧推荐给曹操的人当中,和扬州严象并列的人物,皆是在任上不称职的人物。

韦康也确实不称职。

历史上建安十七年,韦康在凉州刺史的任上,面对马超的强力攻袭时,因为自身的妇人之仁,不忍吏民伤残,于是在马超请和之后,韦康同意了下来,打开所坚守的冀县城门迎接马超。

可韦康忘了,马超是个连父亲马腾都能置之不理的人物,怎么会遵守誓言,马超一旦入城,便指使杨昂杀了韦康和太守,以至于曹魏凉州局势沮坏。

‘这是一个好人,但却是不能大用的人。’刘璋一边殷勤接待着韦康,一边在心里下了个定论。

他打算给韦康一个幕府里的职位,不放韦康到边郡任事,毕竟以韦康的才干和性情,打打杀杀的事情,韦康着实不太适合,做不到一副狠心肠,去面对这乱糟糟的世道。

而给到韦康在幕府中的职位,刘璋打算给一个高一点的级别,毕竟韦康的家世着实出彩。

京兆韦氏,于西汉时有韦贤、韦玄成、韦赏连续三代人位至三公,家族遂为关中名门,东汉时则号为三辅冠族,是关中一等一的世家。

不过据刘璋所知,韦氏最为煊赫的时候还不是当下,等到唐朝时,才是韦氏最为大放光彩的时候。

唐代长安俗谚称:‘城南韦杜、去天尺五。’

《旧唐书·韦述传》则载:‘议者云自唐以来,氏族之盛,无逾于韦氏。’

京兆韦氏可谓是一个百世的卿族。

这里更不必说,京兆韦氏,有一个刘璋所感兴趣的人物-韦孝宽,玉璧这座高欢快乐城的守御将领,使高神武一战忧病,唱罢刺勒歌而亡。

韦孝宽可谓是一战决定了北齐、北周的命运,思来令人神往。

似韦康这样三辅冠族的子弟前来归附刘璋,即是代表着关中世家豪族的态度,也是代表着三辅之人心,尽归刘璋所有。

因此刘璋自是不会托大,去因历史上韦康不良的评语,而对韦康有不礼遇的地方,使韦康感到轻视。

所谓神仙下凡问土地,而韦氏,就是关中的土地,是刘璋需要善待的对象。

“韦卿,请。”刘璋端起酒杯,向着韦康致意道。

韦康面带微笑,他同样端举起了酒杯,但他端举起的酒杯稍稍低刘璋酒杯几分:“明公,请。”

酒水入腹,韦康顿觉身心透凉,暑气顿消,他奉着族内的命令,赶赴到了五丈原,见到了面前的这位益州牧刘璋,果如传闻所言,这位刘益州亲贤爱士,不讲究什么繁文缛节,望之而为明君矣。

关中黎庶,有福了。(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