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三国:季汉刘璋 > 第459章 稻种和吉贝

三国:季汉刘璋 第459章 稻种和吉贝

作者:花花家的太岁 分类:都市言情 更新时间:2024-10-21 23:33:23

第459章 稻种和吉贝

终南巍巍,渭水汤汤。

当下的刘璋正手持一根钓竿,垂钓于渭水之上,只是他的手气并不太好,垂钓半晌,也只得了几条巴掌大的小鱼,却是没能垂钓到一条大鱼。

不过刘璋并不觉得气馁,不管怎么说,今日都未曾空军,对于钓鱼佬来说,就是渭水莫大的恩赐了。

正垂钓间,刘璋听到身后传来一阵飞扬的马蹄声,马蹄不时落下,大地为之颤栗。然而对于后面的动静,刘璋并没有回顾,他依旧平心静气的保持着垂钓的姿势。

“明……”

一声短促的‘明’字后,马背上兵曹彭羕压住了接下来的‘公’字,他瞧见了刘璋正在垂钓,若是此时发声,恐会惊扰到游鱼咬钩,于明公垂钓不利。

彭羕在距刘璋数十步时,被中军校尉马岱所阻,他只得翻身下马,向刘璋走去,他快步上前来到刘璋的身侧,从袖口里掏出一封文书递给了刘璋。

“明公,吴将军自天水郡传来消息,言是袭扰天水郡的几家羌胡部落如今都扫清了,而今天水郡的地界安平的很。”彭羕刻意压低声音,但吐字甚是清晰的说道。

刘璋伸出一只手从彭羕的手上接过文书,而拿着鱼竿的另一只手也伸向了彭羕,彭羕会意,他在把文书递给刘璋的同时,顺手接过了刘璋手上的鱼竿,在刘璋阅览文书的时候担起垂钓的任务。

接过文书的刘璋,他将绢布制成的文书用双手舒展开,细细的浏览了起来,从文书开始的敬语,到文书中间的内容,最后到了文书末吴懿所书的‘敬上’二字。

“天水郡无患矣。”阅览完文书的刘璋,他面露喜色,将文书递回给了彭羕。

彭羕接回文书,他的脸上同样带着笑意:“区区羌胡,哪里能挡得住吴将军的兵锋。”

接下来,刘璋继续他的休闲时光,垂钓了起来,直到日头西移,落日余辉落到渭水之上,河面上浮光跃金,静影沉璧的时候,他才止息了垂钓的念头,招来马岱准备返回陈仓的事宜。

不多时,百余名精骑簇拥着刘璋,不急不缓的向着陈仓城而去,渭水同陈仓相距不远,是故虽是日头将没于西山,刘璋一行人也并不急躁。

行走在道路上,刘璋望着道路两旁如碧波般荡漾的麦田,不由的脸上浮起了淡然的笑意,农者,国之本也,又夫子云,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不管任何时候,粮食都是一个国家的头等大事,国家一旦出现乏粮的情况,再好的形势都会变的危殆,要么是流民四起,要么是叛军乱窜,总之国不将国矣。

见着麦田的生长成色,刘璋算起了时间,自觉征伐陇右的日子又近了一些,横行凉州多年的豪杰韩遂败亡的日子也就不远了,说起来韩遂一方形势微弱,韩遂却是没有降心,倒也是条铁骨铮铮的硬汉子,多少有几分英杰的气魄。

在日头没于西山,陈仓城门即将关闭的时候,刘璋一行飞驰进了陈仓城中。

入夜,时值十五,月色圆明无比,明媚的夜光静静的泻在陈仓古城之上,使得城池泛起了一阵晶莹之色。

当此美景,刘璋自是没有入睡,他来到陈仓的城头,远眺起了远处的山山水水,在月色的映照下,陈仓城南的渭水波光粼粼,好似昼日一般,陈仓城附近的山林更是熠熠生辉,不见半分晦暗。

“好景色。”刘璋扬声感慨了一句,他现下心情很是不错,白日里听到袭扰天水郡的羌胡被清扫的消息,夜间归城,他得到了一封文书,书上言被他派遣到交趾寻觅稻种和吉贝的张裔归来了,且带回了稻种和吉贝。

稻种,优良稻种抚育出来的稻田,产量远高于小麦,这意味着同样的田亩,产出将大大的提升,能喂养出更多的人口,解决饥荒的问题。

吉贝,也就是棉花。当今之世,黔首冬日着麻衣,保暖性很差,权贵穿裘衣,虽说保暖效果还行,可裘衣出产较少,不足以覆盖所有人。棉花出产较为量大,且保暖性好,是相对均衡的取暖工具。

若是将水稻和棉花的种植推广开来,将祛除天下人的饥寒。

只不过,若是要推广开水稻和棉花,这件事却是急不得的,毕竟突然的变更种植的粮种,在不熟悉新粮种的情况下,弄不好就是颗粒无收的境况。

是以刘璋打算慢慢的推广,先在蜀郡划上一小块田亩将稻种和棉花种植抚育起来,待到有一定的成效,再大力推广,避免因为不熟悉导致种植无效的情况出现。

‘工业革命!’刘璋举头望着明月,眸子中倒映着明月的影子,一双眸子在明月的映照下身为明亮,刘璋的志向并不止于平定天下的乱局,他还有着更为光大的梦想,那就是引领汉代士庶走向第一次工业革命,挣脱历史的循环。

而工业革命的前提,需要一场农业革命,唯有在农业大力发展,同面积的土地出产能养活更多的人口,能让更多的头脑脱离生产,去思考,去学习,去创造,才有机会引发工业革命。

当然,更为重要的还需在思想上进行解放,不然因为水稻的推广,粮食产量上升,大量的人口得以脱离土地,这些人却是埋首儒学典籍之中,皓首穷经,那刘璋就是白忙活了,中国的历史又将被儒学给锁死,永久不得脱身。

得有一场变革,将儒学转向理学之儒,至于这里的理字,乃是物理的理字。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刘璋念起了教员的话,天下的事情,从来都是那般的急切,日月轮回,光阴紧迫的很。

……

许都。

天子刘协坐于明堂的主位,他透过冠冕间的缝隙,打量起了下方朝拜的关中使者张松,将张松的身姿面色打量清楚了后,刘协微微皱起了眉头,他有些疑惑在心头。不得不说,这位唤作张松的使者,一则身高矮小,二则是相貌丑陋,这等的人如何做得使者,这等的人就当没有机会出仕才是,士人出仕所需的身言书判,第一个‘身’字张松就过不去了。

“张卿,尔同张肃是何关系?”刘协念及到了前面来到许都的使者张肃,他打开了话匣。

张松虽是身材矮小,可声音却是洪亮,有如一口洪钟大吕,他朗声道:“禀陛下,张肃乃松之兄也。”

“从兄?”刘协疑惑了一声,或者说有着肯定的语气,毕竟身材高大、容貌雄伟的张肃,怎么也不见得会是张松的亲兄弟。

“非也,张肃乃松之亲兄。”张松应声回道,整个明堂中回荡着他的声音。

“哦。”刘协点了点头,应了一句,张松的亲口认证,并没有让刘协信服,他的面色上流露着犹疑的神色,一母同胞,如何生出了差异如此之大的二人,简直匪夷所思也。

不过张松虽是相貌丑陋,身形矮小,但刘协并没有因此嫌弃张松,张松作为大司马刘季玉的使者,是他需要笼络的对象,刘璋身为外藩且是强藩,是他这位受制于曹操的天子的安全保障。

是以刘协殷勤的接待着张松,和张松言笑欢谈了起来。

“大司马近来如何?”刘协问询起了关中的近况。

张松面上怀揣着淡淡的笑意,他拱手言道:“禀陛下,我主近来一切安好,关中之地,自枭首李郭、荡平群贼之后,如今也是一幅太平的景象。”

“宗室中有贤良如此,乃国家之福也。”刘协闻言感慨了一声:“只可恨,关中得了太平,袁术却是作乱于淮南,思他袁氏一门世受国恩,为国家优渥宠待,袁术竟是冒天下之大不韪,做出了谋逆之事,搅扰的天下不宁,四方不安。”

“袁术谋逆,四方共讨,可见民心在汉,天下之人犹怀汉家之恩德,袁术虽是得以逞一时之志,可断不得逞凶流年,今岁袁术就将败矣。”张松搬出了当下的形势,宽慰了刘协一句。

刘协点头,他感慨道:“朝中有曹司空这等的忠良,外有大司马、刘荆州那等忠心的外藩,加之冀州的大将军袁本初,虽身为袁氏,却不与逆贼袁术沟通,更是遣书责之,内外有如此多的贤臣忠臣,朕心甚安矣,无忧于淮南也。”

天子说着言不由衷的话,但语气听起来却是真诚的紧,言罢,刘协的目光扫了一眼周遭纹丝不动的近侍,他想着,方才的话当是会在夜间呈到司空曹操的案头上。

“此陛下的威德,非是如此,四方何以有这么多的忠贤。”张松出席,向着刘协祝道。

在面见天子后,第二日,张松受到了司空府的邀请,来到了总览朝政、把控大权的司空曹操的府邸上,准备面见曹操这位权臣,在司空府门前自表身份后,张松很快就被迎接入了司空府,在仆役的引导下,于司空府的左厢见到了曹操。

“曹司空。”张松来到了曹操的面前,他拱手施礼致意,同时眼神略不着意的扫过了曹操,打量起了曹操的身形,看起来曹操比他高大一些,但身形道不上雄伟二字,肤色略显发黑,形貌上输人一筹,但眉宇间曹操却是颇为英气,有一股子豪桀的味道。

“子乔勿需多礼,操早听闻子乔之名,却是无缘相会,对了,操听说子乔有过目不忘之本领,昔日在出仕荆州的时候,压的荆州一众文武抬不起头,刘景升都为之喟叹。”曹操面色带笑,表情热络,更是上前拉着张松的手。

不同于历史上曹操不待见张松,甚至不怎么礼遇,今时今日张松初见曹操,却是得到了曹操的热情接待,其中的缘故,盖因张松侍奉的主公刘璋大不一样了,时移世易也。

张松听着曹操说着夸赞的话,他的神色却是没有什么得意,反倒是生出了一份警惕,毕竟曹操把他出仕荆州的事情都打探的一清二楚,可见曹操府邸之深。

“司空谬赞,过目不忘,不过小道尔,其次松出使荆州,不过和荆州文武分庭抗礼,倒是不得压迫他们。”张松谦逊了一句。

曹操脸上热情不减,他伸出手示意道:“先生何故如此谦逊,且先入座。”

“谢司空。”张松入座,他拱手向着曹操致谢了一声。

“先生此来许都面圣,可有他事。”曹操单刀直入,毕竟无事不登三宝殿,张松此次前来,当是不只面见天子那么简单。

张松淡笑道:“确有一事,今者袁术谋逆于淮南,听闻曹司空将遣兵征讨,以明正朔所在,我主有心襄助,愿遣一旅之师,助阵司空讨贼。”

“大司马既有此心,乃国家之福也,但遣兵来助阵便是。”曹操豪爽的应了下来,他所掌握的兖豫之地处于天下之中的位置,一旦多面有敌人进犯,就是左右支绌,难以应对的局面,而今他将领兵征讨淮南,自是不希望他方生起什么风波,即是刘璋有意助阵,就说明西面可以无忧。

是故对于刘关中使者张松的所请,曹操一口应了下来,虽是曹操自忖刘璋此举不过是捞一笔忠心汉室的名头,关中当是不会有什么强兵劲卒派来,可毕竟聊胜于无,哪怕是做做压阵、张益形势的活,也是不错的。

接下来到了饭点的时候,曹操摆开宴席,款情接待了张松一番,在酒宴之时,列席众人作为饱读经典的文士,自是要饮对一二,一场酒宴下来,曹操对张松更为热情了,撇去张松关中使者的身份,张松在酒宴中展露出来的才学,让曹操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触。

张肃、张松,兄弟二人皆为大才也,蜀地多奇士,这是曹操送别张松出府时候的念头。

“昂儿,你可多与张子乔往来,其人大才也,多接触一二,能学到匪浅的学识。”曹操目送张松离去的背影,叮嘱了一句他的长子曹昂道。

身形修长,面容儒雅的曹昂点了点头,他应道:“孩儿明白。”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