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人在大宋,无法无天 > 第160章 搞钱!搞钱!搞钱!

第160章 搞钱!搞钱!搞钱!

第160章 搞钱!搞钱!搞钱!

十一月底,汴梁的气温越来越低,天气也变得愈发阴寒起来。

白日的天空时常飘着阴云,即便偶尔出太阳,那阳光也是惨白,照在人身上仿佛一点温度都没有。

今日三司院衙门,开始收拾起部门文件。

几十名吏员把一箩筐一箩筐的文书装起来,向外搬运,往大庆殿的方向而去。

汴梁皇宫分为前宫与后宫,前宫中间有文德殿、大庆殿两座主要建筑,文德殿前面就是三司、枢密院以及政事堂各衙门。

大庆殿前面是一个巨大的校场,这里属于接待外宾、举行盛大庆典以及皇帝或其他重要人物过生日举办宴会与蹴鞠大赛的地方,一年最多也就用两三次。

赵骏一直觉得这么大的地方空着怪可惜,恰好新部门成立之后,就让工部在这里重新修建了一些院落,当作各个部门的办公场地。

并不是那种大型宫殿,就是普通院子。

这种院子垒砌的速度很快,三进三出,占地方也不大,容纳百多名官吏办公还是没什么问题,因此还算是比较经济实惠的类型。

现在确实简陋了一些,不过工部和八作司那边已经在加紧赶工,估计到明年会修葺得跟现在的三司院一样。

至于三司院,如今改出了工商部、财政部、户部、交通部、自然资源部、税务部六个部门。

那边仅剩下原来负责道路的交通部、负责管理工商业的工商部(户部分出来的右曹,盐铁部分出来的商税案、都盐案、茶案、铁案)以及自然资源部。

财政部、户部、税务部三个重要部门搬到了大庆殿前面,加上新成立的警察部、教育部等,与大庆殿后面的政制院只有一殿之隔。

整个部门重新改制以后,各部门进行了重新规划。

原来的三省已经名存实亡,无事无责,因此干脆取消掉,枢密院依旧维持原来的构造,其余诸部分散的分散,新建的新建。

这样分开的部门加上新成立的部门,无疑会又增加一些官员数量,以至于让冗官的问题加剧。

但好处也显而易见。

目前大宋最高行政机构为政制院,下面是一批一级机构,为财政部、工商部、警察部、教育部、税务部,以及礼、吏、兵、刑、户、工等传统六部。

这些部门的主官略高于普通部门,除尚书头衔外,还会加一个观察候补同知身份,相当于从二品级别。

然后是普通部门,分别为大理寺(法院)、审刑院(检察院)、御史台、自然资源部、交通部、进奏院(宣传部)、统计部、交子部、地质部、外交部(统合国信所、礼宾院、同文馆、都亭西驿、怀远驿)等。

之后政制院直属下辖国子监、少府监、将作监、军器监、都水监、流内铨、三班院、审官院、品院、火器局,创造局、制敕局、起居局、礼仪局等二十多个次级部门。

如此就组建了整个上下级权力机构。

从冗官的角度来看,由于部门增多,人员也增多,导致闲散官员有了差遣,冗官加剧。

可从实际角度出发,重新定制了上下品级,完善了机构秩序,让各个部门上下级明确,不再像以前那样互不统属,造成混乱。

同时也取消了三省、太常寺、宗正寺、光禄寺、卫尉寺、太仆寺、司农寺、太府寺这些无事无权无责的机构,恢复了原来六部的职能,大大加强了政制院的权力。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又有点像是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只是当时三省之间互相牵制,而现在的三省构成政制院,形成了一股整体力量,壮大了相权。

并且由于目前相权和皇权连接在一起,政制院被赵骏类比为一个明清内阁、军机处的机构,皇权的力量也得以增加,施政更加集中。

最关键的是将原本极为臃肿的三司拆解之后,机构虽然更多,部门虽然更庞大,却少了曾经职权互相重叠,互相影响的情况,大家各司其职,自己部门干自己部门的事情,反而显得轻松了许多。

这就是部门减重的意义。

唯一不满的,或许就只有新任财政部长程琳,以及教育部侍郎夏竦。

特别是夏竦,他还以为自己能捞到个部长职务。

但可惜政制院打压,上得不位。

谁让他嘴贱呢?

程琳是三司分权之后,原本堂堂计相变成了一个尚书,相当于原来分管度支的三司副使,让他怎么满意得起来?

早朝以及之后也多次上书给赵祯反对,但可惜大势不可改。

这次官场改制是闲散官员们的一场狂欢,满朝上下支持者占绝大多数,凭他一个人自然无法改变。

于是就这样,整个景祐改制顺利完成。

人员重新分配,机构精简,部门之间由政制院进行协同统一管理,远比曾经混乱的制度效率快得多。

刑部那边加班加点,也已经把各部门章程做了出来,确定了职责制度。

如财政部程琳是主要负责人,下面的分支机构,也由各司司务管辖,精准到个人。

一系列的改制,让汴梁官场焕然一新,有了一个崭新的面貌。

当然。

不管任何制度,效率主要还是人在做。

如果官员懒政怠政,即便是确定了职责,明确了上下级,划分了责任制度,该效率低下还是得低下。

所以这就要看政制院的魄力。

至少目前摄于盐铁司的前车之鉴,又恰逢改制之后,新进来的冗官散官们急于表现证明自己,该有的行政效率还是不慢,比以前强得多。

与此同时,汴梁东城外每天还在砍头杀人,那东郊外的草地,都快被鲜血染红,空气里弥漫着一股腥臭味道。

汴梁的百姓也见惯不惯了。

官员们谈不上人人自危,主要也是赵骏砍头杀人,不像朱元璋那么夸张到每次都砍几千官员。

他杀大部分都是黑恶份子,在官员眼中,本来就属于该杀的人。

这些官员在自身利益集团受损的时候,会选择抱团一起对抗。但他们看待底层百姓以及那些与自己利益无关的黑恶份子,跟看下等贱民没什么区别。

因此这场杀戮在官场上其实形成不了多大动荡,但在民间,影响力还是空前绝后,汴梁黑恶一时被清空,地下也干净了许多。

又过了十多天的时候,到十二月中旬,随着年关将近,街面上因寒风带来的冷清,也愈发变得热闹起来。

百姓们纷纷出来上到街市,开始为年关做准备。

开封府拆了咸宁坊的一处大豪宅,八作司承建,改造成一处商业街,现在正在修建当中。

官府甚至还在惠民河边码头又修了一条路,将原本就不远的街道连在一起,这样显然会让这条商业街在未来成为一条寸土寸金的地方。

如今朝廷段时间内倒是不缺钱。

一来秋税收上来了,目前国库有四千多万贯。二来赵骏杀了一万多人,疯狂抄家,没收大量财产。

光内城外城的宅邸就缴获了一千多栋,其中鬼樊楼楼主以及无忧洞洞主旗下的不动产加起来,价值一百多万贯,还有几十万贯的现金,林林总总加起来,达六七百万贯以上。

所以在有了钱之后,官府不仅大力从南方购置粮草,还在城内大兴土木,雇佣底层劳工,修桥铺路,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能维护好汴梁城市风貌。

“现在的当务之急还是搞钱,蜀中为什么会出现交子呢?是因为宋朝商业繁荣,而巴蜀地区铜钱不足,这才被迫以纸币代钱。”

今日观稼殿中,赵骏又开始新一轮的讲课。

他环顾众人说道:“汴梁的营商环境已经大幅度改善,咱们后世有个商务部,负责国内外贸易和国际经济合作,如今这个部门暂时还不需要单独拎出来,交由工商部管,那么我们就必须要考虑进行商业改革了。”

“大孙是说国有制改为私营吗?”

赵祯问道。

这些天来他也已经明白了国有与私营的关系,不就是以前的榷卖和茶盐引吗?

榷卖就是国家专营,但只要你运粮食到边境,就有茶引盐引。

“是的。”

赵骏点点头道:“资本需要萌芽,需要成长,所以就得给他们放松枷锁。但彻底放开自由市场也不行,一旦这头猛兽牢笼打开,不加节制,会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

“什么后果?”

众人好奇问道。

“举个简单的例子,明朝中后期,南方盐商垄断了食盐,将盐价抬高,弄得百姓民不聊生。朝廷收不上来商税,面临北方异族扣边的困境,而他们却为了斗富,一掷千金。”

赵骏笑道:“当时江淮地区盐商可谓是富可敌国,《清朝野史大观》记载:“扬州盐商豪侈甲天下,百万以下者,谓之小商”,也就是说对于当时的盐商来说,几百万两银子都是小钱,富豪的标准至少是千万两之上。”

千万两银子?

所有人的脸上,都是一副愕然的表情。

宋代白银也并非不是货币,只是白银较少,市面上流通不多。

按照当时比例换算,一两白银约等于一贯钱。

但这是官方汇率。

实际上白银价值更高,到宋徽宗时期,一贯钱约等于0.4-0.5两左右白银,差不多一两银子等于两贯钱。

即便只按一两白银等于一贯钱的比例来算,也意味着明清时期一个江南盐商富豪的身价,堪比此时大宋一年财政收入的十分之一。

要知道宋朝两税法之下,财政收入还是很高的,仁宗朝每年基本维持在八千万贯左右,到英宗朝就已经有一点一六亿。

这已经是历朝历代的税收之最。

但跟明清时期的江南盐商比起来,显然是小巫见大巫。

“没想到明清时期江南盐商竟如此富庶。”

吕夷简感叹了一句。

赵骏笑道:“他们的财富来源,也主要是明清日本白银流入,所以这就是为什么我说要出海日本的原因了吧。”

“唔,若是日本白银大幅度流入大宋,那大宋的经济,岂不是更上一层楼?”

晏殊思索道:“这么多银子进入大宋的市场里,就能改善如今大宋缺钱的局面,将来朝廷每年赋税,能达上亿贯,甚至两三亿贯都有可能了。”

“但要注意一定不能被资本裹挟,也不能被这些人欺骗到不收商税,将来我们得立个规矩,但凡敢阻拦收商税者,斩!”

赵骏环顾四周道:“明清商税收不上来的后车之鉴还历历在目,不可听了那些商人在朝廷的利益代表,就把那些商人的税务给免除了,以后不仅要商税,要大大地增加他们的税务,给农民阶级减少负担。”

明清商税收不上来的后车之鉴还历历在目?

这话怎么听着那么别扭?

众人互相对视。

明明他们是在明清之前的宋朝,可好家伙,后来的明清变成反面教材了。

“嗯,这是自然。”

赵祯点点头道:“我大宋自有祖制,太祖定《商税则例》,但凡有敢言不收商税者,必斩不饶!”

事关江山,他可不马虎。

“这样最好,商业和农业都是国家的根本,农业管吃,商业管方方面面。后世我们国家,已经完全取消了农业税,甚至还给补贴,收入几乎以商业税为主。”

赵骏继续说道:“大宋一定要汲取明清时期商税收不上来,导致国家无钱可用,最终灭亡的教训。所以在税收上,就必须尽职尽责,完善各种各样的法制,避免被人钻了空子,《商税则例》也要时刻改进。”

“但同时在商业市场上,我们也必须做到鼓励和发展商业的繁荣。只是在衣食住行这些刚需方面,还是离不开国有资产的介入。”

“否则若是这些事关国家命脉的东西被商人们控制,那么国家势必被资本裹挟前进,到时候就会不可避免地造成国内民生动荡,从而加剧内耗的诞生。

“明年年初我就要巡视各地了,汴梁商业发展是重中之重,改革也是从汴梁开始试点,到时候还是要靠李相以及诸位支持。”

“总而言之,我们的目标就只有一个,改善经商环境,促进商业发展,为朝廷搞钱,搞钱,搞钱!”

“大家明白了吗?”

说完这句话,他表情还是十分严肃地看向众人。

李谘历史上这个时候都已经下葬了,但赵骏从鬼门关把他拉了回来,目前担任工商部的部长,茶商田昌、粮商孟承起以及其余不少商人,都与他接触过。

所以明年赵骏是打算进行商业改革,将原来的茶、盐、粮专营,改为公私合营制。

可又恰好他需要下基层,了解民间疾苦,明年还得巡视各地,这商业改革没有他自己在,着实有些不放心。

不过话又说回来。

政制院本来就聚集了一帮宰相,若是什么事情都要赵骏插手处理,那他们这群人跟酒囊饭袋有什么区别?

因此赵骏也只是打算进行前期改革发展,告诉他们怎么去做。

至于具体做得怎么样,还得回来再说。

这也算是对他们的一次考验。

“明白了!”

跟政制院常例会议一样,众人应了声。

赵骏满意地点点头道:“商业改制之后,运气好的话,未来几年老范在北方获得胜利,就能够开始想办法从日本搞白银流入,商业大力发展,咱们未来可期了,成败在此一举,大宋是强盛还是跟历史上一样结局,就看你们的了。”

“善!”

赵祯最后总结发言道:“此次事关大宋强盛,请诸公务必尽心。”

“臣等必尽死力!”

所有人都站了起来,严肃地向赵祯拱手行礼。

这次确实是个大考验,赵骏明年离京,他们就要进行商业改制,这对于他们来说,压力不小啊。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