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人在大宋,无法无天 > 第270章 时机已到,准备起兵!

第270章 时机已到,准备起兵!

第270章 时机已到,准备起兵!

五月初,赵骏在武安做了十多天的指导工作,把一切事务都安排好,这才回了汴梁。

如今自康定元年战事停下,年底奠定五大外贸基础。

然后庆历元年整顿吏治。

庆历二年全国减赋税,轻徭役,扩展外贸,四处搞建设。

到现在大宋已经休养生息两年半了。

汴梁的物价基本上稳定下来,粮食的价格维持在了240文一石,比贞观年间30-50文一石还差点意思。

但这是朝廷维持粮价的结果,减免了三分之二赋税,市面上的粮食将会暴增。

粮价暴跌只会伤农。

所以大宋朝廷勒令各地转运使衙门平价收购粮食,维持物价稳定,顺便扩充常平仓,以备灾荒年月使用。

至于陈粮则是按照惯例,制作成饲料喂养牲畜,多养猪牛羊,丰富宋人的餐桌。

这里面自然可能有人上下其手。

比如拿陈粮换新粮,以次充好,再把新粮倒手拿去卖掉。

为此全国御史司、皇城司都没闲着,四处纠察,且御史司政绩和绩效与严查贪腐挂钩。

甚至赵骏下令,如果能抓到一个贪官污吏,没收全部家产,其中十分之一,要拿给办案的御史司官员作为奖励,并且也是上升的政绩。

地方很多御史听说了这事之后,一个个打了鸡血似的,四处纠察贪官污吏,不法商贩,开始为自己积累原始政治资本。

要知道很多御史司的新御史往往都是新科进士,这些人刚刚当官,先在朝廷当一年左右的将作监丞、大理评事观政,然后下放到地方做知县、推官、观察使之类。

若是政绩出色,就有可能调为地方留守御史、监税御史、纠察御史、刑名御史等等,职责颇有点像是后世韩国的检察官。

虽然地方御史司的品级在八品到四品之间,可权力非常大。

而且年轻御史往往都非常有冲劲,即便只是八品官员,也能纠察弹劾七品县令,五品知州。一旦怀疑,就有行驶调查的权力,可以说职责很广。

这些人年轻气盛,不畏权贵,虽然做事容易冲动,遇到那种官场老油条不太好对付,但朝廷怕的从来都不是御史查不出案子,而是怕的御史不去查,怕这些查的人与被查的人勾结。

所以吏治整顿这两年,就是不停地处理那些官员队伍里的**分子,不断地扫清隐藏在朝廷里、地方上,那些以朝廷的名义祸害百姓的害群之马。

哪怕天下的贪官抓不完,抓下去。就如同田里的野草一样,时时刻刻清除,才能保证庄稼茁壮成长。

赵骏顺着汴河南下,车队从码头回到了皇宫。

他去武安的时候走的陆路,回来的时候却是走的水路,为的是看看从洺水到漳水,再从永济渠入黄河回到汴梁的效率。

从目前来看,效率一般。

毕竟除了洺水以外,其它都是逆流,往往要纤夫拉才能拉动大船,效率自然谈不上快。

不过从汴梁去武安倒还行,基本都是顺流,效率还算可以。

此时正是中午,政制院内大家都在办事,赵骏回来之前也没有去政制院,听说赵祯在后苑,就直接过去找他。

在王守忠的带领下,他穿过花团锦簇的园林,到了观稼殿外。

殿外的田埂边,今年的新麦刚刚收割了,这旱田里种了占城稻的稻苗,旁边水田则种了早稻,等到六七月份早稻收割之后,又能种一茬晚稻。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都是赵祯自己亲自种的。

大宋皇室传统就是这样,每年季节皇帝都要亲自耕种,从赵祯他老爹宋真宗赵恒开始,就于观稼殿和亲蚕宫从事生产,皇帝种田,皇后养蚕,形成了惯例。

历史上赵祯早期的时候还遵守这些规矩,到中后期可能是因为无子的原因,逐渐堕落,生活奢靡,颇有点自暴自弃的意思。

不过现在还好,没怎么松懈过。赵骏看到赵祯正蹲在田间,嘴里还叼着一根狗尾巴草。

远处今年已经五岁的魏王赵昉正在玩水,用一个杯子从稻田里舀出来,自己挖了一个坑,倒进去之后把刚刚从稻田里捞的一个小鱼苗小心翼翼地放进去。

“干嘛呢老哥。”

赵骏走过去纳闷地道:“蹲在地里干什么。”

赵祯抬起头见他来了,顿时笑了起来:“大孙来得正好,你快看。”

说着指了指旁边菜地。

赵骏到近前才注意到那菜地里长了一株株蚕豆,他纳闷道:“老哥今年开始就神神秘秘的,这是在家种豆子呢。”

“朕这是复刻孟德尔杂交实验,本来是想用豌豆的,但豌豆喜温湿润,不耐旱,最近几年北方温度越来越高,朕怕养不活,就用了同样是自传花粉,且稍微能抗点旱的蚕豆。”

赵祯指着蚕豆苗道:“看到没有,南方蚕豆株高不过两尺,只需要100天就能成熟,结种少,优点是生长快。而北方蚕豆株高四尺,结种多,可成熟往往要150天。朕用它们俩结合,互相授粉,形成两块试验田,万一能弄出100天成熟,结种多的蚕豆呢?”

赵骏无语道:“老哥你虽然长得没我帅,但是想得倒是挺美。虽然这个方向是没错,而且也是科学育种,可这玩意儿那都得几代几代地不断培养,慢慢摒弃掉缺点,留下优点才行,哪这么快能搞出来。”

“那也得试试嘛。”

赵祯拿下嘴里的狗尾巴草道:“朕发现咱们汉人的传统水稻生长要五个多月,而占城稻只要三个月。只是占城稻产稻少,传统水稻产稻多,所以形成两季交替,要是能搞出只要三个月就能成熟,产稻还跟传统水稻一样多的稻子,那岂不是能种三季了?”

“好家伙,未来世界粮食奖要是没有老哥你,我都不带去看的。”

赵骏竖起大拇指:“将来老哥伱的称呼要变一变了,以后就是大宋千古一帝,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生物学家、农业学家、现代遗传学之父,改革派先锋,大宋世界霸主地位的奠定者,王朝基业的开拓人!未来说起你,估计都说你是穿越者。”

“哎呀,夸得朕都不好意思了。”

赵祯笑得合拢不嘴。

“不过这个东西还是要弄出系统的理论,比如隐性基因和显性基因,都要整理出来。”

赵骏说道。

“整理了呀,从你笔记本里翻到了一点初一生物知识。”

赵祯双手一摊道:“朕全抄下来了,到时候再把这个实验套进去,往报纸里一发就完事了。而且不止这个,朕还抄了在历史小说里翻到的大蒜素土法炼制,玻璃炼制法,肥皂炼制法都抄了下来,每过一段时间发表一次,造福全民百姓。”

赵骏当时就差点尿了,说道:“你怎么也能抄袭呢?得自己搞出东西来啊。”

“瞧你这话说的。”

赵祯摆摆手:“小了,格局小了。你看,孟德尔是先搞实验,再弄出理论。朕先有理论,再做实验。但在这之前,世上谁手里还有理论?所以虽然蛋先生了鸡,可谁人又知道鸡先生了蛋呢?”

“额”

赵骏满脑子都是鸡生蛋和蛋生鸡,一时间觉得赵祯说的好有道理,他竟然无言以对。

或许赵祯是对的。

他反正也是每天只能待在宫里的宅男,还不如多研究一下笔记本。

就连赵骏自己都只是下了很多资料在笔记本里,没时间去看,还不如让赵祯多研究研究,说不准弄出个大发明家呢?

也就在他脑子快短路的时候,曹修急匆匆地穿过田埂,来到二人身边,向他们拱手道:“陛下,知院。”

“怎么了?”

赵祯问。

曹修激动地道:“宝元元年派出去的船队,回来了!”

“什么?”

赵骏忙问道:“他们在哪?”

“应该快到苏州,甚至可能已经到了。”

曹修回答道:“他们在上个月初到了对马岛,咱们设置在对马岛的海军都尉非常惊奇,问过才知道是咱们大宋的船队,便连忙派人先回来报信,他们船队臃肿,应该会慢许多。”

宝元元年,大宋花费了约一百万贯,招募了约六千名水手,总计五十多艘大船,由当时朝廷在明州市舶司,挑选了两名监市舶使臣官员,率队前往。

随船的不仅有经验丰富,多次往来于日本、高丽乃至中亚的水手,还有招募的数十名去过渤海的商人,阵容还是相当豪华。

只比后来郑和下西洋花费了四百多万两白银,带三万人,二百多艘大船阵容要差一些。

不过郑和毕竟是走的无数中亚商人走过的海上丝绸之路成熟路线,而大宋这次开拓的可是从未有过的北上先到俄罗斯,再穿过白令海峡,抵达美洲,最后还要南下前往南美。

所以不管从安全上,还是从距离上,都要比郑和下西洋危险得多,遥远得多。

即便有赵骏给的世界地图,也同样充满了风险。

船上的疾病、粮食淡水的补给、当地土著是否有敌意、海上的风浪、天气的变化、寒冷的因素等等都是意外。

从宝元元年到如今庆历三年,五年过去,杳无音讯。赵祯吕夷简他们甚至还以为船队早就全军覆没在了开拓的路上,没想到五年之后,居然回来了!

“即便是只看舆图,那么遥远的距离,朕都只能感觉到恐惧,本来对他们都不抱有希望,没想到他们居然还真的能够回来!”

赵祯亦是大喜过望。

赵骏说道:“只是不知道他们是中途遭遇挫折回来,还是已经抵达了美洲满载而归。”

曹修沉声道:“听对马岛那边上报,他们船队损失惨重,出发前五十多艘大船,如今只剩下二十多艘,人员也只有不到三千人。”

“唉。”

赵骏长叹了一口气,摇摇头说道:“都是在拿人命去堆出来的路线啊。”

当初这样做,不是为了开拓美洲,而是为了先行一步。

有些事情,不管成与不成,都必须去做。

所以哪怕明知道派人出去,可能是劳民伤财,这些人可能都会送命,但他也只能如此。

这样即便他们中途被迫返回,至少积累了开拓经验,等到下一次再准备充足了继续出发,也许总有一次能够成功呢?

“他们有没有说最远抵达过何处?”

赵祯又问。

曹修回答道:“说是到了一个叫美洲的地方,而且还带回来大量作物!”

“太好了。”

赵骏激动地拍手道:“这下生产力又能大幅度提升了。”

赵祯亦是激动道:“朕一定要亲自种一种那些作物,看看它们的产量是不是真的能亩产千斤。”

玉米、番薯、豆薯、马铃薯、木薯、南瓜、花生、向日葵、辣椒、番茄、菜豆等等作物,既能丰富汉人的餐桌,也能够为大宋带来粮食产量的提升。

“你先下去吧。”

赵骏倏地挥挥手,示意曹修先离开。

曹修虽然有点纳闷,但立即走开了一些。

赵骏又看向附近的王守忠。

王守忠识趣地微微躬身,随后退至五十米开外。

见此情形,赵祯纳闷道:“大孙,有什么话要对朕说吗?”

“老哥,时机已到,准备起兵!”

赵骏右手狠狠地向下比划了一下,示意要挑起战事了。

赵祯震惊道:“又要和辽国打仗了吗?”

“不是和辽国。”

“西夏?”

“也不是西夏。”

“那是?”

“我们自己!”

赵骏指了指赵祯又指了指自己道:“准备要开始第三轮改革了。”

“第三轮改革到底是打算做什么?”

赵祯忙问道:“你和范卿神神秘秘的,连朕和吕夷简他们都不说。”

“还能是什么,开始砍我们自己了。”

赵骏苦笑道:“淘汰官员、裁减冗官。缩减皇室、官府支出、减少冗费。改革军制、淘汰军中老弱、严查吃空饷喝兵血行径,甚至可能还要改变整个大宋的军队体制。这一刀砍下去,我都不敢保证我能不能活!”

顷刻间,赵祯的表情严肃了起来,充满了肃穆。

这第三轮改革。

就真正地算是开始动真格了。

减少冗费,是砍在了皇室和官府支出的大动脉上。

减少冗官,是砍在天下数万名官员的头上。

减少冗兵,是砍在大宋一百多万将士们的头上。

稍有不慎,整个国家,都有倾覆的危险!

最近几章可能有点水,一是铺垫,二是回收伏笔,三是过渡剧情,大的要来了。大家说说,开杀多少人大家才满意。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