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人在大宋,无法无天 > 第439章 对王安石进行思想教育

第439章 对王安石进行思想教育

第439章 对王安石进行思想教育

当王安石乘坐火车抵达汴梁的时候,也为汴梁现在的繁华吓了一大跳。

他看到城外的扩建区域比以前城里还大了至少两圈。

曾经的郊区此时已经变成高楼大厦。

想要从火车站的方向到吏部,还得雇佣马车或者轿子,走接近一个半时辰才能到。

据车夫说东西南北城区已经各延伸出了十余里,这就意味着开封城面积不止扩大了一倍,而是可能有数倍之多。

因为以前开封城面积约为53.2平方公里。

如果在原本东西南北城墙长度约在7.3公里的平均长度下,哪怕南北或者东西各延伸出的只有10里,加起来是10公里,面积也将增加六倍。

就如同一个长宽都为1米的正方形,面积应该是1平方米。

但若是把长宽增加到2米,那么面积就会变成4平方米,比1米的正方形多了4倍面积一样。

所以可以想象,现在的汴梁城比以前大了不知道多少。

不过即便如此,王安石一路走来,看到的却是人口极为稠密,大街小巷,道路相当拥挤,很多街道水泄不通,需要开封府指挥交通。

这也正常。

开封府配合统计部每年都在做统计和规划。

去年年末的数据是开封府的城区面积为382平方公里,增长了7倍,而人口呢?

是317万。

这就意味着每平方公里有8200多人,人口稠密度跟后世我国人口密度最大的城市深圳有得一比了。

但后世深圳都是高楼大厦,而大宋却是平房居多,可见大宋的稠密度要远胜深圳。

只是相比之下,如今的汴梁已经算好的了。

要知道以前汴梁是53.2平方公里拥挤了150万人口,到宋徽宗时期甚至超过260万人,人口稠密到跟人挤人没什么区别。

便在这满是惊讶当中,王安石抵达了吏部,随后就被一路带入了皇宫,进入了政制院。

二月底的政制院花团锦簇。

外面的小花园绿茵遮天,温暖的阳光洒落下来,只让人感觉到心旷神怡。

院外来来往往的官员很多,除了政制院的官吏以外,还有其它各部前来送公文或者奏事的官员,其中不乏有穿绯红大袍的高级官员。

王安石并没有被安排进院内,而是从侧门进了政制院后院,在一间会客室当中。

领路的官员指着椅子说道:“你先在这里坐一下。”

“好的。”

王安石就坐到了椅子上等着,侍从给他上了一杯茶,门就关上了。

过了大概一刻钟,穿着一身紫色大袍的赵骏才推门跨入屋里,说道:“介甫来了吗?”

“知院!”

王安石急忙放下喝了一半的茶杯,站起身拱手道:“下官王安石见过知院。”

赵骏上下打量了一下他,笑道:“快五年未见了吧,你又黑了不少。”

“劳知院关心。”

王安石又拱手一礼。

“哈哈哈,坐吧。”

赵骏笑着说道。

“谢知院。”

王安石坐下。

“现在请你是难请啊。”

赵骏一边坐到了椅子上,一边打趣道:“最开始是想把你放在汴梁,你以祖母年高拒绝。后来祖母离世,再想提拔你,你又不想激起越级提拔之风,现在降职了,心满意足了?”

“只要是为百姓做事,为朝廷和官家分忧,即便是降职,王安石也是心甘情愿。”

王安石面色不改地说道。

赵骏笑了起来。

现在的王安石早就不是历史上那个。

因为历史上由于宋夏战争,使得原本康定元年的科举会试取消,直到庆历二年才开新科。

当时二十一岁的王安石考中进士,并且本来应该是第一名,只是文章中有一句话让赵祯不是很喜欢,结果就改成了第四。

但如今宋夏战争打是打了,可并未影响太大,导致科举取消。

于是王安石提前两年参加,以十九岁的年龄一举高中,力压苏颂、黄庭坚的父亲黄庶以及苏洵荣登金榜状元。

他当了半年的将作监观政,随后被授予鄞县知县,任期为三年。

到庆历四年,也就是公元1044年的时候,恰好任期结束,前往吏部磨勘。

没想到赵骏那个时候刚好要解决三冗当中最后一冗兵冗问题,将门勋贵敬酒不吃吃罚酒,赵骏就下令彻查。

兵部尚书富弼需要组织了一批钦差前往各地军营调查军队。

其中包括王安石、黄庶、苏洵等那一大批同榜进士正处于任期结束等待磨勘,便都被选为了调查使者。

虽然任务期间遭遇到了刺杀,但王安石冷静指挥,破坏了将门勋贵的阴谋,功劳不小。

当时赵骏还亲自接见了他,给予他鼓励,并且当着他的面,要直接宣布任命他为从六品监察御史行里。

北宋时期地方按照地域、人口大小,有县令、知县之分。

景佑改制之后就重新划分品级。

其中县令一般在正九品到从七品之间,而知县最低都是正七品,四京县令更是正五品。

王安石由于是状元出身,观政半年之后,直接被任命为正七品的鄞县知县,升御史为从六品御史,也算是正常升迁。

但一個地方知县与朝廷御史台的御史,权力区别就像后世一个地方县长,和中央某监察室某审查调查处处长一样,都是正处级,权力却天壤之别。

并且有功劳加上正常升迁,这也不算是越级提拔。

可没想到王安石却以祖母年事太高,不希望离开江南西路地区太远为由,拒绝了赵骏给他提出的升迁任命。

无奈之下,赵骏就只能给他安排舒州通判。

舒州就是后世安徽潜山市,离王安石的老家比较近,而且也是从六品,符合升迁要求。

唯一可惜的是相比于御史拥有弹劾、纠察百官的权力,一州通判显然权力要小得太多,双方之间,完全没有无法比较。

但王安石甘之若饴。

三年任期满后,祖母也病逝了,由于出色的政绩再加上王安石确实是个人才,赵骏还是想把他调到中央来。

没想到他依旧拒绝,说不想激起越级提拔之风,于是就只能按照常例,从通判升知州,调去了歙(she)州,也就是后世安徽歙县。

今年是王安石当歙州知州的一年半,本来当得挺好,深受当地百姓爱戴,终究被一纸调令调到了汴梁。

不过这次他接受了。

因为朝廷把他从知州位置上撸了下来,改为了正七品的巡查御史,降了足足五级,他自然也就没有了理由拒绝。

听到他的话,赵骏笑道:“挺好,你这个小同志觉悟很高嘛,伱十九岁中状元,今年也不过才二十八岁,在这个年纪没有少年得意,而是戒骄戒躁,沉淀自己,这份心境很了不起。依我之见,很多年龄比你大,跟你同期乃至前几期的进士,都不如你啊。”

王安石沉声道:“下官并不觉得年少高中是一件很值得骄傲的事情,下官只知道,是天下父老在奉养我们,我们所图就应该回馈报恩于他们。”

“不错。”

赵骏满意地点点头道:“你知道我为什么要把你调到开封来吗?”

“请知院相说。”

“因为我觉得你是一个很有理想的人,愿意为自己的理想奋斗一生的人,而这恰好是我看重你的一点。”

“下官惶恐。”

王安石忙道。

“不用谦虚。”

赵骏摆摆手道:“你知道在你这个年纪应该做什么吗?”

王安石想了想道:“当为民请命。”

“不是。”

赵骏摇摇头道:“这不是你现阶段该干的事情。”

“那是?”

王安石不解了。

在他的理念里,当官,不就是为民请命吗?

然而赵骏却道:“若我告诉你,并且让你现阶段应该怎么做,你会听吗?”

“若知院说的下官觉得有道理,下官愿意。”

王安石道。

“很好。”

赵骏更加满意了。

不盲从,也不因为对方是最高级别长官而唯唯诺诺。

有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这是最好的品质。

因为唯唯诺诺的人虽然用得顺手,但却不可能成为他需要的人才。

没有自己的主见,习惯了听令,又怎么可能分析出国家弊病,去寻找办法解决呢?

所以赵骏是把王安石当成宰相在培养。

哪怕他的年龄只比自己小七岁,不一定成为自己知院的接班人。

但至少在范仲淹、晏殊这一批人退下之后,政制院会有一个合适的帮手。

不然什么事情都要赵骏亲力亲为,科技发展要关注,财政状况要关注,教育事业要关注,国家计划要关注,实在是太累了一点。

“我认为在你这个年纪一定得先学习知识。”

赵骏说道。

“学习知识?”

“不错,不是传统的儒家知识,而是新的思想,新的理念。”

“请知院明示。”

王安石一头雾水。

“很简单,学习一些新的思想,用知识来武装自己,不要盲目,要思考,看事情得看本质不要看表面,还要看的长远。”

“做事情要实事求是,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坚持批评和自我批评,有错就去纠正去改。”

“不要骄傲,要虚心学习,好苗子终会成参天大树,我们的目的是让百姓乘凉,百姓衣食无忧,要坚信我们的事业是伟大的。”

“那些打击以及攻击你的言论不要在意,不要灰心。心里有信念就去做,哪怕面对千夫所指,只要是为了天下人民,为了国家事业,就不要去惧怕。”

“分析事物,了解事物。多下基层,多与百姓沟通,找到问题在哪里,然后去解决问题,不要有任何心里负担。”

“如果有些贪官污吏、牛鬼蛇神阻挠,更要坚定自己的信念,不要退缩,更不要畏惧。因为敌人越是反对,就越说明我们是对的,要勇敢与他们斗争。”

“但若是发现事情不对,自己做得不够好,或者想的事情和做之后却是两个结果,那么你就得去思考其中到底有哪些错漏之处。”

“不要一根筋,也不要一条道走到黑。思想和政治是灵活的,守住自己的底线,可也要勇于承认错误。”

“当一个县令治理地方的时候,也许还有试错的机会。”

“可若掌管一个国家,一旦颁布了错误的法令,失败的政策,那么整个国家的发展和百姓的生活都会万劫不复。”

“所以我们要贯彻那个透过现象看本质的道理,贯彻学习和积累知识这个道理。”

“以后在颁布政策的时候,哪怕你觉得方向是对的,只是中间某个环节出了问题,导致国家偏离了原有道路,让百姓处于水深火热当中,你就得去思考。”

“去想到底是自己错了,还是中间某个环节有差错。”

“然后找到问题之后,再去改变,去寻找解决的办法,而不是眼看着它错了,却依旧继续这么走下去。”

“你明白了吗?”

赵骏双眼目光直直地盯着他。

之前赵骏就对赵祯他们分析过,王安石变法本质上并不坏,也非暴政。

那为什么最后反倒害得老百姓妻离子散,乃至家破人亡呢?

就是施政的中间环节出了极大差错,吏治没有搞好,让下面那些官吏把一个好政策,变成了坏政策。

王安石不管知不知道这里面的问题所在,但事实就是,他并没有解决这个问题,而是依旧一根筋地把这个变法政策实施下去,导致百姓过得更加不好。

所以赵骏如果真要把他培养起来,首先就要改变王安石的思想,对他进行潜移默化,要他向自己学习,学习“赵骏思想”,把他变成自己人。

否则要真是依旧是历史上那个王安石,哪怕政策出了问题也还是没有改变,就显然不适合接赵骏的班,或者入政制院当一名宰相。

此刻王安石被这一番话说得有些晕。

但稍微消化过后,就渐渐回味过来,然后缓缓开口说道:“知院的话,如至理名言,下官会细细思量。”

“嗯,好好学,好好看。”

赵骏又道:“如果你不明白,那我最后来问问你,你从地方上再到汴梁,有什么感悟?”

“地方上这些年虽然稍有起色,但依旧贫困,远不如汴梁富庶。”

王安石想了想,随后感慨道:“距离上次来京,短短四五年时间,汴梁的变化,让我叹为观止。”

“你知道为什么吗?”

赵骏问。

王安石想了想道:“因为汴梁是天下中枢。”

“这只是其中一方面。”

赵骏笑道:“我刚才还让你透过现象看本质,你怎么这么快就忘了呢?”

王安石就拱手道:“下官愚钝,还请知院明说。”

“因为汴梁的地理位置,政治因素以及朝廷的规划,这是多方面的一个因素。”

赵骏说道:“汴梁东西南北居中,水陆交通发达,去全国各地都不算特别远,因而容易成为交通和经济枢纽。再加上朝廷将此地作为首都,来往客商云集,天下商品和新鲜事物也最容易集中,所以像水泥、钢铁都迅速流通至此,共同构建了这繁华的城市。”

“原来如此。”

王安石恍然大悟,但心里却在想,那不跟他说得差不多?

不过仔细想想,好像他说的也确实不如赵骏那么详细,分析得也不如对方那么透彻,一时间又有些惭愧。

赵骏继续说道:“我之所以跟你说这些,就是要告诉为什么要看事情不要只看表面,而要看本质。你作为一个县令,你就得去想如何让本县发展得更好,百姓衣食无忧,农业、商业繁茂,让本县百姓穷苦。若只看到表面而不在乎本质,那么将会一事无成。”

“同理做一州知州,一路转运使,乃至一国宰相,都要找到其中的关键,问题在何处,才能一步一步,完成你心中的理想。”

他轻轻敲了敲桌子道:“就好像这桌子敲一敲就会响,那它为什么会响你能明白吗?或许想搞明白这个道理很容易,但一个国家该如何发展,该如何富强,就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需要多学,多听,多想,多问,只有如此,你才能进步,才能明白治国之道。”

“这就是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吧。”

王安石已经心悦诚服,站起身恭恭敬敬地道:“知院的话,令我醍醐灌顶,我愿意听从知院安排,只希望能够好好学习,用知识来武装自己!”

赵骏欣慰道:“孺子可教矣。”

王安石。

终究还是会上自己的船!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