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人在大宋,无法无天 > 第481章 李鬼又撞上李逵

人在大宋,无法无天 第481章 李鬼又撞上李逵

作者:玩蛇怪 分类:都市言情 更新时间:2024-10-21 23:33:28

第481章 李鬼又撞上李逵

第481章 李鬼又撞上李逵

“阿嚏!”

翌日清晨,政制院内,正在办公的赵骏打了个喷嚏。

他摸了摸虽不算厚实,却也是长衫的青年装,再看了眼外面四月的烈阳,有些怀疑人生。

难道是自己穿少了?

抬起头看向院内其余宰相,穿得一个比一个单薄,也没瞧见感冒。

真是奇怪。

赵骏挠挠头,不明所以,便只好继续批阅劄子。

此时政制院内又有新的变化,除了家具和装修风格变了以外,宰相们穿衣风格也大变。

就看到一个個都穿着黑色或者灰色的中山装、行政夹克。

头发虽然都没剃掉,但也用帽子遮掩起来,戴上老花眼镜,胸口佩戴着大宋国徽,这帮老头显得愈发儒雅随和。

宋代服饰还是颇为鲜明,很有特色,达官贵人的常服主要以缯角圆领袍、楑袍、野服、缯角圆领缺胯袍等服饰为主,官员则穿着襕袍公服。

平日里宰相们都穿着紫色的大袍,虽然个个雍容华贵,但其实并不是很方便,下摆和衣袖太长,做事很容易碰到。

所以我们常常看到影视剧聊古人写字的时候需要左手挽住右手的衣袖,防止衣袖沾到墨水。

赵骏执政以来,向来提倡精简干练,实用为主。

古人穿衣风格虽仙气飘飘,尽显汉服的优柔美观,且符合儒家文化,认为穿衣服暴露是礼崩乐坏,以至于古代服饰皆是长袍。

但这种长袍上有宽大衣袖,下有飘荡长裙,主要是为了给不用劳作的权贵舒适用,在现实生活当中很是不便。

比如书写的时候,走路的时候,吃饭的时候;蹭到袖子,踩到百迭裙,沾染衣服都是常有的事。

因此赵骏在文化服饰上,推崇下沉亲民。

所谓下沉亲民,就是贴近百姓生活,提倡简洁、舒适、便于劳作的服装。

如贴身劲装、短衣长裤等等。

事实上那种后世的短衣长裤在古代就有,时人称之为粗布短衣,以葛布、麻布为原材料,上身短衫,下身叫“褌”或者“袴”。

其中对襟短衣样式跟后世的短袖衬衫差不多,褌与袴则十分类似于普通长裤,属于古代民间百姓穿着。

而后世网上看到的华丽汉服,那是公卿权贵们的服饰,跟贫穷百姓没什么关系。

因此下沉亲民之后,赵骏认为,朝廷的公服不能再像以前那样不便于办公,而应该转向于方便走路办公的贴身正装为主。

比如今年年初的改革当中,推出中山装和行政夹克为中央朝廷官员办公的常服。

行政夹克不用多说。

中山装作为后世国父设计的衣服,本身就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服饰,是我国后世代表性服饰之一,用来做正装最为合适。

宰相们穿的都是汴梁织造厂,用丝绸、羊绒、纯棉所制,工艺高档,穿着极为舒适。

普通百姓则可以尝试新的衬衫、短袖,服饰选择多样化。

如今民间对于新式服饰没有抵触,短袖长裤经过十余年的推动,已经在民间生根发芽。

上层权贵倒是有些看法,认为不合礼制。

但宰相们以身作则,纷纷穿上了中山装和行政夹克,自然也是慢慢上行下效,赢得百官们的喜欢。

晏殊范仲淹他们思想早已经不是当年那样的古板。

除了剃头发这件事情一直坚持“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传统思想以外,在服饰上倒是颇为开明,很快就能接受。

最主要是因为他们看的电影里,这种服饰穿在身上,看起来颇为美观干练。

相比于原本的公服长袖飘飘,华丽有余而沉稳不足。中山装和行政夹克,更能体现他们这些高官大员的稳重与深沉。

因此在没有穿着暴露的情况下,不违背礼制,他们倒也愿意尝试。

不过在赵骏看来,传统服饰也不能完全摒弃。

百姓们的服饰已经与后世服饰非常贴近,可以向短袖、衬衫、短裤、长裤等方向发展。

官员们的服饰则慢慢偏向于正式着装。

而原本的汉服则可以作为传统民族服饰,官员在出席朝会、庆典、祭祀、仪式之类活动上必须穿着。

民间百姓则应该在节日、冠礼、及笈、毕业、嫁娶、婚丧等活动穿上得体的传统服装。

如此就能推动新事物的同时,也能保留住华丽美观的古代民族服饰。

这方面后世汉服虽然在民间越来越受到欢迎,但在日常的生活以及重大庆典活动当中,却少了它的存在。

在这一点上,殊为可惜。

所以赵骏势必要保留这些传统文化,而不能全盘否定。

这也是符合后世高中政治书里,对于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革故鼎新推陈出新”的理念。

“知院。”

就在赵骏奋笔疾书,对一些部门上报过来的公文进行批阅的时候。

苏涣走了进来,手里还拿着公文。

“文甫,怎么了?”

赵骏抬起头,略微有些诧异。

“这是铁道部刚送来的公文,我在门口遇到了铁道部尚书范镇,就顺便帮他把文件拿过来了。”

苏涣说道。

他是敕制司,负责政制院的文件整理归纳,起草政令等工作,主要将宰相们的决策和指示以准确、简洁、通俗易懂的方式传达出去。

送文书的活本来不应该归他管,但政制院现在的位置是在皇宫里,以前的旧皇宫大庆殿位置一直没变动过。

而其余部门除了财政部、枢密院、六部等一些重要部门以外,几乎都搬到了新扩建的皇城去了,在以前的宣德门外,离政制院比较远。

因此一般往宫里送的普通公文,若是有官员正好要去政制院,顺路遇到,互相认识熟悉,顺手帮忙带过来也是常有的事情。

听到苏涣的话,赵骏接过公文看了一眼,等了解里面的内容,笑了起来:“这范镇有点意思啊。”

“怎么了?”

范仲淹扭过头好奇地凑了过来。

“范镇认为电既然能够通过铜来导电,那么不如在火车顶部安装一个装置,连接上面的电线,这样火车就能够时时刻刻供电,保证远程电报通信,也就不需要再停车连接电线。”

赵骏说道。

“这可行吗?”

晏殊也问道。

“应该是可行的。”

赵骏想起了以前看过的一些民国电影电视剧。

最典型的就是《功夫》,里面周星驰扮演的星仔和林子聪饰演的肥仔聪在车上被四眼仔暴揍。

那种车是民国典型的电车,它上面由一个受电弓与电线连接,保证车辆供电。

虽然他对这方面不太了解,但既然民国时期就已经出现,说明给火车持续供电并不是什么难以解决的技术问题。

“既然可行的话,那就让他去试试吧。”

晏殊点点头。

赵骏说道:“嗯,那就让他与物理学院那边合作,继续深入研究一下。”

“知院,我有些担忧。”

一旁新进的宰相曾公亮忽然开口说道。

如今政制院又再次洗牌。

除了范仲淹和晏殊因为是最早八人之一,得到赵祯特许留下以外,宋绶和蔡齐也不再担任宰相。

如此最早八人,除范仲淹和晏殊以外,里面的三相三参,吕夷简、王曾、王随、盛度四人病逝,宋绶蔡齐退休。

之后的第二届进政制院的宰相为张士逊、李迪、贾昌朝、蒋堂四人。

前两人病逝,后两人当中,蒋堂退休致仕,贾昌朝被返聘为政制院顾问,主要给工部提供建造事宜。

因此老一批宰相就只剩下赵骏、晏殊、范仲淹、夏竦、杜衍、郑戬六人。

去年十月换届,在赵骏的支持下,范仲淹一派的富弼、文彦博、韩琦三人进院。

而晏殊举荐了庞籍,杜衍推荐了曾公亮,郑戬推举了好友宋庠。

这六人之前这些年陆陆续续升迁,都成为了一级部门的尚书,有资格成为宰相,因才学而正式入院,并且也知晓了赵骏的身份。

唯一可惜的是,因为怕笔记本坏掉,新入院的宰相只在成为宰相,揭露赵骏身份的那一天看了一次电影。

让新进的六人念念不忘。

而范仲淹和晏殊因为资历最早,跟着赵祯已经把笔记本里除“人与自然”文件夹的存货看完了,成为他们时常炫耀的资本。

此刻听到曾公亮的话,赵骏好整以暇道:“说来听听?”

“之前物理学院解决了火车空气受阻的问题,设计了流线型,又安装橡胶板缓解空气阻力。后来又把车轮也改成了锥形,让车辆运行稳定,如今蒸汽火车的车速也大幅度提升,极限甚至能达到半个时辰三百余里,这固然是一件好事。”曾公亮面露忧愁说道:“但车速越快,也更加不安全,若有人故意往铁路扔障碍物,或者遭遇雪天、泥石流等,恐怕会非常危险,但凡脱轨或者翻车,后果不堪设想。”

“不错,现在铁路线少,沿途都有铁道兵把守,还能保证安全。一旦线路增多,就必然无法顾及周全,难道还处处都派兵把守吗?”

文彦博也说道:“一旦火车脱轨一次,那造成的后果非常大。轻则一火车的人与货都会受到严重损伤,死伤惨重。重则让全国百姓都惊惧火车事故,不再信任火车的安全,以后也没有人敢坐火车。

“是啊,仔细想想,确实是这个道路。”

“现在还好,以后可怎么办?”

“得想个办法才是。”

其余宰相亦是觉得他们说得确实有道理。

“唔”

赵骏沉吟起来,思索二人的话。

现在大宋没有出现火车事故,那是因为大宋的火车运行非常谨慎,三个小时才有一趟。

并且从火车头到车轨再到车轮,都经过不断试验改进,增加了不少安全性。

再加上每隔十里有巡逻亭驻扎,有一队铁道兵驻守巡逻,外面还修建了铁丝网栅栏。

重重安全防护措施之下,普通百姓想去偷铁轨或者给铁轨上放石头之类的障碍物,还是非常困难。

但如今只有一条铁路线开通,并且服务对象是货运与达官权贵,高额运费和票价,本身就能收回运营成本,这才可以这么做。

然而一旦火车普及,全国都开始铺设的话,那这么搞成本都收不回来。

所以就必须考虑安全的问题。

他思索道:“你们说得在理,既然如此,大家集思广益一下,有什么好建议没有?”

“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情,我们倒是没什么主意。”

“这事可以交给铁道部和物理学院的工程师,以安全为重点,成立一个专门研究火车安全的部门。”

“这个建议不错。”

“嗯,那就这样,文甫。”

赵骏唤了一声。

苏涣走过来道:“知院。”

“你拟个政令,给铁道部和科学院发过去。”

赵骏吩咐道:“让他们成立一个火车安全小组,召集一群工程师,专门研究如何防范火车事故。”

“是。”

苏涣正准备离开,出门右拐去制敕司的办公室拟政令。

“等会。”

赵骏又叫住他,想了想道:“去给财政部尚书吴育再拟个政令,让他给这个小组批十万贯,如果不够再申请,火车安全的事情不能马虎,该花钱必须要花钱。”

“是。”

苏涣应了一声,正准备要走,但忽然又想起了什么,立于原地露出一副为难的表情。

赵骏看到他没走,奇道:“怎么了?”

“下官忽然想起一件事。”

“什么事?”

“昨日我弟苏洵一家坐火车来京磨勘,我侄儿苏轼和苏辙对火车颇感兴趣,在火车上与熟知火车事务的人追问了一路。”

苏涣说道:“到家后他们也曾经提出火车有许多不安全的地方,下官觉得或许他们有这方面的天分。”

“哦?”

赵骏睁大了眼睛,然后稍微思量便追问道:“他们有提出什么建议吗?”

苏涣说道:“他们说,一旦火车撞到前方障碍,恐怕会立即脱轨,每节车厢都会冲出去,若是能在火车连接的中间装上某种东西,或许能避免,只是他们没有相关知识,具体装上什么,他们倒是不得而知。”

苏轼和苏辙昨天确实跟苏涣说起过这些。

当时他们在火车上虽然觉得火车运行平稳,但他们上车下车,都是亲眼看见火车是在铁轨上运行。

于是本能想起,一旦铁轨上有个石头,或者前方出现泥石流之类的障碍物,来不及刹车,一头撞上去,那后面的车厢都会因为惯性而脱轨,然后一节一节横七竖八地冲出去,非常危险。

但如果在每节车厢中间搞个装置,就像竹节蛇一样,看似是一节一节,可一旦车头被撞,这个装置又能把每一节车厢拉得笔直,不会让任何车厢飞离轨道。

如此就会安全得多。

这东西在后世叫做转向架,能够让车辆更加稳定灵活。

可苏轼和苏辙只是好奇这方面的东西,只认为火车每一节车厢都无法固定太危险,需要一个东西来牢固,可具体是什么,他们又不知道该怎么做。

然而即便如此,赵骏也非常惊讶。

因为这意味着苏轼和苏辙确实很有这方面的天赋,就像很多人小时候都对收音机很感兴趣,喜欢拆解小电器来满足自己的好奇心一样。

满足好奇心是一回事,但能够在拆解之后,了解其中的原理,并且又装回去,还能突发奇想,有巧妙构思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因此赵骏沉吟片刻后说道:“你侄子很有天分,他们之前学过理科吗?”

“并无。”

苏涣摇摇头。

“他们多大了?”

“苏轼年十六,苏辙年十四。”

“很好。”

赵骏满意地点点头道:“让他们去汴梁初中,系统地学一学理科,也许他们是大宋未来的大科学家也说不定。”

“多谢知院。”

苏涣高兴不已。

要知道汴梁初中是要考的,一般人没有这天分,或者即便有天分,在别的方面差一些,也根本考不进去。

现在能直接特招进去,那就再好不过,只要一步步拿到高中乃至大学文凭,以后会越来越吃香。

“去吧,让苏洵先去吏部报道,下午你叫他来一趟政制院,我跟他聊聊。”

赵骏摆摆手,示意苏涣先去做事。

苏洵还是很有才能,当初自己对他很是看重,本来应该也是像王安石他们一样属于重点培养的对象。

可惜因为父亲去世,常年在家丁忧,走了包拯的后尘,少了这五年资历,想以后跟上王安石他们的脚步,估计还得要几年了。

“是对了知院。”

苏涣正想离开,看赵骏比较高兴,就又想起一件事情。

“还有事吗?”

赵骏问道。

“是这样的,不知道知院与鲁迅先生的关系如何?”

苏涣略微有些迟疑。

他其实听说过赵骏跟鲁迅是好朋友。

汴梁几乎很少有人见过那位只在传说当中的鲁迅先生。

包括现在担任知谏院的欧阳修,都对鲁迅先生非常崇拜,可惜一直遗憾无缘与他相识。

不过很多人却知道,知院认识这位先生。

而且不止知院,据说晏相、范相他们都认识,似乎鲁迅先生属于宰相圈子里的人。

所以现在斗胆一问。

“怎么,你也想认识认识鲁迅先生?”

赵骏连连摆手道:“你不知道这位先生素来喜清静,不喜欢外人打扰,且常隐于闹市,观察民间百态,不希望被人识破身份吗?”

“下官自然知道,只是”

“只是什么?”

“只是我那侄儿苏轼.”

苏涣苦笑道:“昨日吵着闹着要见先生,还说先生是他最崇敬的人,写的诗词就像是写进他心坎里了一样。”

赵骏原本脸上的笑容一僵。

周围晏殊、范仲淹等知道内情的人,更是一脸看好戏地模样望着他。

坏了。

李鬼又撞上李逵了。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