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人在大宋,无法无天 > 第61章 宋仁宗是个软蛋这件事第一更)

第61章 宋仁宗是个软蛋这件事第一更)

第61章 宋仁宗是个软蛋这件事(第一更)

《导河形胜书》!

一本在后世网络上被评价为一封奏折,直接葬送三个王朝的奇书。

北宋的那些君臣有时候的确是一群拍脑门决定国家大事的东西。

并且受了《导河形胜书》的影响,决定作死把黄河改回河道。

可以说它确实间接造成了三易回河,让母亲河自此变成后妈河,祸害数百年。

但实际上这玩意儿和李垂本人被妖魔化居多。

赵骏作为钻研历史的学生,自然要客观看待问题,而不能主观上直接把人给打死。

至少在远见上,李垂确实目光独到。

奏折当中除了屁股太歪,不考虑民生,而是大量提及黄河一旦北流,会造成辽国南下入侵以外,里面的具体方案,还是值得肯定。

因为具体方案就是疏通河道,开挖人工河流泄洪,同时疏堵并用,也是自春秋战国时候一直以来的老办法。

后来元代贾鲁,明代潘季驯,清朝靳辅等人使用的方法跟这个差不多,一边堵一边疏。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李垂只能说出发点是错的,但路却走对了。

只不过真宗朝后期朝堂上非常混乱,丁谓等五鬼加上宋真宗晚年昏庸无能,把朝堂搞得乌烟瘴气,没有采纳他的建议,错失了先机。

赵骏听到众人都知道《导河形胜书》,就点点头道:“是的,就是这害人玩意儿,不过里面的策略没什么太大问题,老办法,开挖水渠泄洪,减轻故道的出海压力。”

“我记得《导河形胜书》里是疏通御河、白沟、赤河、衡漳水、滹沱、澶渊渠以及汴渠、西大河故渎等近十条河流!”

晏殊张大了嘴巴:“这么大的工程,恐怕不比清理黄河故渎差吧。”

“肯定没有清理黄河没那么大工程量。”

赵骏说道:“李垂的泄洪方案,就是挖六条河道,连通河北十多条河流,这样一可以缓解黄河水流压力,二来通过规划六条河道的流域,可以建设广阔的农业水利设施,还能在地理上强化河北东部的军事防御,工程量比疏通旧黄河道路小很多。”

“可即便是这样,要花费的人力物力也是一个庞大数字。如果是在景祐年开工的话,大宋眼看与西夏交战在即,又要支出军费,又要挖河修渠,根本没那么多钱来行事啊。”

赵祯忍不住说道。

不当家不知道柴米油盐个贵,国库几乎快空了,内帑也就剩下一百多万贯,这修河工程最少怕是得几千万贯,哪里花得起这么多钱。

“但这已经是比较能行得通的办法,而且景祐年的黄河还算好的,没拖到三易回河之后,更难治理。只要能够先把河渠挖出来,缓解黄河的洪水压力,解决燃眉之急,就能够用别的办法继续疏通。”

赵骏说道:“元代贾鲁修河就是采取的边堵边疏,挖了贾鲁河泄洪。明代潘季驯在贾鲁的基础上采取了“束水冲沙”的办法,一边修新渠泄洪,一边筑堤坝积攒水流冲击泥沙。清朝靳辅又在他们二人的肩膀上一边“束水冲沙”,一边利用人工清理淤泥,双管齐下,这些都是经验。”

旧黄河水道足足有六百多公里长,而且黄河中下游相当宽敞,河道平均宽度在五六百米左右,要想清理这么大的泥沙,即便是现代社会要想发动的人力物力也是不可估量,恐怕得花上千亿RMB才能搞得定。

在古代社会,要想完成这个工程,不亚于再修一条完整的京杭大运河出来。即便是有那钱,也不是几年内能够完成,可能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功夫才能够完成。

因此疏通黄河水道,把那高出原本河道十米的河床重新给挖出来,难度不亚于登天。

但重新挖出几条新的河道进行泄洪还是没什么问题,因为元代的贾鲁,明代的潘季驯,清朝靳辅他们就都是这么做的。

其中贾鲁挖了“贾鲁河”,潘季驯挖了“漕运新渠”“奎河”,靳辅挖了“淮安河”“中河”“清口河”,其余大大小小的引河、水渠更是不计其数。

所以很多事情都是事在人为,贾鲁、潘季驯、靳辅他们能做到,要是在黄河彻底变得暴躁之前的宋代,凭什么就不行呢?

不过赵骏觉得自己说这些其实也没什么意义。

他说道:“当然了,我说这些只是想告诉大家的是,宋朝的统治阶级缺乏远见,狗皇帝和脑残大臣们比猪还愚蠢。明明可以在黄河泛滥之前,以极小的代价阻止,却非要拖拖拉拉,并且选择最恶心的方式去治理,贻害千年,宋仁宗这种东西,就该被钉在耻辱柱上。”

赵祯都快哭了。

自从提到三易回河以来,他就被骂成了猪头。

关键是以前赵骏还会偶尔骂骂吕夷简这些人替他分担压力,可三易回河是他执政中后期的事情,骂的是后来的宰相文彦博富弼这些人,没一个在场,还是得他一个人抗下所有?

一时间赵祯就幽怨地看了范仲淹一眼,心道老范好端端的,去问三易回河的事情做什么。

而其余众人则都在沉思。

今天的内容可谓是这些天以来最劲爆的内容了,之前他们不敢聊得过于深入,每次都小心翼翼试探,生怕赵骏查出端倪。

但如今赵骏眼睛很快就康复,到了今天,终于不用再遮遮掩掩,大大方方地问问题。

这对于大宋的君臣来说,都是极为开拓视野的东西,眼看赵骏复明在即,即将发现真相,不趁着他最后说真话的时候问,那又该什么时候问呢?

不过绕是如此,赵骏的话还是让他们感觉到大为震惊。

从社会财富总值,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最后是现在三易回河。一种前所未有的视角摆在了众人面前,让他们的见识和认知飞速增长。

更重要的是,赵骏提到了封建王朝的本质核心,那么是否意味着,如果真按赵骏所言,只要生产力持续提升,蛋糕做得足够大,这个政权就会一直稳定保持下去,千百年来都不会倒塌?

晏殊就说道:“归根到底,宋朝没办法修河,还是因为缺钱。”

“是也不是。”

赵骏冷笑道:“缺钱只是一方面的借口,根子还是在于怂赵懦弱无能,被辽国吊起来打也就算了,连西北偏安一隅的西夏都干不过。为了阻拦辽国进攻,肆意残害民众。这样的垃圾国家,就不配苟活着,早点灭了好。”

赵祯沉默良久,才沙哑着嗓子发问道:“假如,我是说假如。宋朝要是出现了工业革命,提升了生产力,它能不能击败西夏和辽国,修好大河,一直保留下来吗?”

“你在开什么玩笑。”

赵骏不敢置信地说道:“生产力确实关乎生产关系,但说句实话,宋朝的生产力比辽、金、西夏强得太多,也没有见到宋朝消灭它们。”

“为什么?”

“因为在冷兵器时代,综合国力的影响远没有现代那么大,除非能进行热武器改革,不然想压倒辽金蒙还是困难。除此之外,就是我之前说的体制问题。”

“怎么又牵扯到了体制问题?”

“宋朝那群怂货皇帝不是怕外敌怕得要死吗?就算出现了热武器,也不敢大规模开发。他们胆小如鼠,防内更甚于对外,害怕武装了军队,军队调头过来推翻他们的统治,这群脑残怎么可能进行这方面改革?”

“我觉得你说得不对。”

听到赵骏又开始说宋朝的皇帝都是脑残,赵祯就决定反驳一下,说道:“其他皇帝确实是脑残,但宋仁宗就是个很好的皇帝,要是他听到了你的话,肯定会虚心求教,努力提高生产力,强盛自己的国家。”

“哦?”

赵骏听到杠精瓦扎木果的话,眼皮子都没抬,懒洋洋地问道:“伱怎么就笃定他一定会虚心求教呢?他在历史上干了什么坚定的事情吗?亦或者有什么值得称道的事情?”

“额”

赵祯一下子噎住,因为他也不知道历史上自己到底干了啥。

反正光听到赵骏说他算是宋朝文治勉强够格的皇帝,之后就是一系列“老变态”“老色皮”“二傻子”“贱骨头”“蠢笨驴”“大怂货”之类的话。

具体自己干啥了,他哪知道?

所以犹豫了一下,说道:“景祐年间,李谘做见钱法,茶商们聚众不满,不愿买粮入中,就是由宋仁宗解决。”

“有这事吗?”

赵骏挠挠头,说道:“算了,《宋史》我没怎么看过,那应该是有吧。这又不是什么大事,何况我们老师不是说,见钱法随着李谘的死而迅速告终,那不还是扯淡吗?”

李相死了?

赵祯睁大了眼睛,其余人也都面面相觑。

事实上这些天来他们也曾好奇问过,如赵祯、晏殊、吕夷简是什么时候死。

毕竟人总是会有这方面的担忧。

但赵骏喜欢两汉史和唐史,他连汉武帝和唐太宗什么时候死的都不知道,更别说赵祯晏殊吕夷简他们了。

主要是历史系大学主课叫做《中国古代史》,这门课程不会专门去讲哪些大人物在什么时候死,里面顶多会讲生卒年月,学生们也不会特意去记,只是粗略地讲了一下从中国原始社会一直到清朝的历史。

内容也跟高中历史一样,讲各个朝代的政治体系、重要事件、国家特点、文化影响等等。

如果你想专门去研究某个朝代,研究得更细彻一点,就要去选修,人大历史系选修课里有一门叫做《史料选读》,学生就可以专门去找那个朝代的史料细品了。

反正赵骏没有去选修这门课,他选的是《政治史》和《文化史》。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些选修课里,还有《妇女史》《歌舞史》《乞丐史》《娼妓史》..

而赵骏之所以知道李谘,是因为恰好选修《文化史》的时候,老师讲到茶文化,提到了历朝历代茶文化引发的茶法改革,然后就说到了李谘这个人。

当时老师提了一嘴李谘第二次开见钱法,没多久就因为李谘病逝而告终,所以赵祯在他那炫耀宋仁宗摆平了茶商,那不还是没啥用吗?

赵骏的话让众人陷入阴霾,赵祯立即招招手,王守忠踩着小碎步过来,他对王守忠耳语了几句,王守忠立即离开,派宦官去太医局请太医为李谘诊断治疗去了。

场面上因为大家听到李谘的死而略微有些沉默,赵骏还以为是自己的话镇住了大家,就笑着说道:“还有别的记载吗?”

赵祯咬咬牙道:“景祐年江淮大灾,就是由宋仁宗出内帑二十万绢平定。”

“那不是应该做的事吗?天灾属于不可预测因素,因天灾导致百姓受苦,政府就应该是第一责任人”

赵骏纳闷道:“汶川地震的时候,咱们国家出多大人力物力?九八年长江洪水,解放军跳进江水里用身体阻拦洪水泛滥。封建时代的君主是家天下,他们更应该爱国,立场就应该与百姓站在一起。新中国人民当家做主了,政府都不是家天下,救灾力度还这么大,不比封建社会强得多?”

赵祯一时语塞,然后说道:“古代力量本来就有限,不如现代,仁宗的举动,已经是爱民如子。”

“不见得。”

赵骏反驳道:“我还是那句话,天子应该是爱民而不是牧民,他本就应该和民众站在一起。然而仁宗朝我记得有句话,叫做“富者有弥望之田,贫者无卓锥之地”,这就是他愚蠢的地方。”

“我”

赵祯说不出话来了,因为这是事实,从真宗朝到他现在,各地土地兼并极为严重,百姓流离失所,失地者聚众造反不计其数。

可他偏偏又没什么办法解决,这就是问题的根本所在。

赵骏说道:“所以仁宗只是对士大夫和地主阶级仁,谈不上对百姓仁。说好听点是裱糊匠,说难听点就是个软蛋,指望他能够干出什么事情,真是搞笑。知道一则宋朝笑话是怎么讲的吗?”

“怎么讲的?”

赵祯下意识问。

“宋仁宗时期,一位年轻人在工作时抱怨道:“这种皇帝真是软蛋。”结果被一位禁卫军听到而遭逮捕。年轻人辩解说:“我根本没讲是哪个皇帝,你怎么可以随便逮捕我呢?””

赵骏笑道:““你少骗人,”禁卫军咆哮道,“我在这里工作二十多年了,哪一个皇帝是软蛋我会不知道吗?,看赵祯是个软蛋的事情,整个大宋都知道。”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