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乱世枭雄 > 第七百三十九章 封赏

乱世枭雄 第七百三十九章 封赏

作者:九孔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2-24 17:59:31

第七百三十九章 封赏

“公爷,公爷!宫里来人了,是宣旨的天使……”张管家一路跑了进来,老远就喊道。

“宣旨?赏赐终究是来了吗?”王君临神色复杂的说道。

张管家却一脸的欣喜:“公爷该接旨了。”

王君临揉了揉脸,道:“叫护卫仆从列队,大开中门,摆上香案,接旨吧。”

“好的。”张管家开心的答应一声,急忙跑着离开了。

很快,秦安公府前庭内摆上了香案,王君临穿着正式的朝服站在香案前。

宣旨的宦官高捧着一卷黄绢走进中门,展开黄绢念道:“……若处中天之阙,俯周宫于目前。如登太岳之岑,观鲁封于掌内……故,秦安县公王君临者,襃德美功,有国常典。可晋封秦安郡公,继续统领内外侯官,赐黄金五百两,丝帛五百匹,钦哉!”

一大通圣旨念下来,王君临使劲眨了几下眼,心想这圣旨是谁拟的,意思可真难懂,不过大抵明白意思了。

圣旨的大意先是将王君临在并州之行的功绩吹捧了一番,当然,以杨广的嗜好,主要篇幅还是要吹杨广自己,毕竟是在皇帝陛下的光辉领导下王君临才能做成那些事情的,圣旨最后给王君临晋了爵,顺便赏赐了一些黄金和丝帛。

王君临双手恭敬接过圣旨,张管家已经准备了一份银子不动声色的递给了宣旨宦官,王君临谢过宣旨宦官之后,后者向王君临说了一句恭喜的话便回宫复命,王君临站在门槛若有所思。

他年纪轻轻爵位已经是郡公了,距离国公也只是一步之遥,只是他的官职没有动,依然是内外侯官大统领。若不是他早就知道历史上杨广是先立杨昭为太子的,他此时还真搞不清楚杨广到底是想立哪个儿子为太子。

王君临站在门口,眼睛无意识地看着前方,脑子里却转得飞快。

自大隋立国以来,升爵从未有王君临这么快的,不知道羡煞多少人。即使他如今官位只是正四品,还未成为三省六部的重臣,但谁都知道他是当今天子眼前的红人,这么一来,到秦安公府来道贺的人竟不知道有多少,几乎把门坎都踩烂了。

秦安公府门前两棵大树间牵了一根绳子,为的是平时有人来拜访,就把马系在那绳子上,这一两天间,那绳子上都满满的系满了马,停的马车竟从府门口排到数百米之外……

王君临对这些应酬可以说是不胜其烦,但却也没有办法,有些应酬即使不喜,也要去做,否则一不小心就得罪了人,不知道什么时候害你一下,无缘无故增添麻烦。

其实王君临也在纳闷,他也不知道广到底是怎么想的,不过可以肯定的是他的封赏与下一步太子是谁有直接关系,但王君临可能是除了杨广之外唯一提前知道答案的人,与他关系亲密的杨昭会是太子,可是杨广依然没有给他显赫的官职,内外侯官大统领在世人看来或许是皇帝的近臣,但只有王君临知道昔日内外侯官统领的职权已经被杨广手中另外势力所代替。要知道以王君临这三年来所表现出的能力来看,再加上他立下的赫赫战功,不管怎么说皇帝都应该重用才对。

“难道杨广连他的儿子都猜忌,这猜忌心也未免太过了吧!”随着对杨广深入了解,王君临突然发现原本历史上杨广将已经显现出盛世之兆的大隋帝国在短短十来年便玩完,的确是有原因的。简单来说,杨广有病,或者他是个偏执狂,自大狂,这些极端的性格放在普通人身上就够人受的,更不用说放在皇帝身上,那就是整个世界的灾难。

“看来我继续要充当救火队员的角色,想必哪里有麻烦,杨广就会让我去哪里。或者说他是铁了心的想让我对付门阀世家。”王君临隐隐有所明悟。

王君临也只是猜测,杨广真实想法是什么,没有人知道。

与王君临一同封赏的还有‘死去’的杨素,正在赶往京都路上的宇文化及,以及身在并州的罗艺,当然还有其他并州平叛立下大功的武将。

杨素自不说,杨广给‘死去’的杨素一大堆尊荣,不但加封为杨素为光禄大夫、太尉,还赐谥号“景武”。但值得玩味的是,杨素楚国公的爵位按理说由其嫡长子杨玄感继承,但是杨广迟迟不下旨,甚至连自杨玄感往下杨家任何人都没有受到赏赐,升官更是没有。这是典型的厚待死人,薄待活人。

宇文化及被杨广加封忠义侯,并授其为太仆少卿,同一天杨广下旨将长女南阳公主许配给宇文述的第三子宇文士及,相比杨素一家,宇文述一家可谓是水涨船高,深得杨广信任,一时间尊崇之极。

罗艺顺利成为并州军中二号人物行军长史,正式成为大隋高级将官。

此外,杨广以雷霆之势又对朝廷体制进行了改革,设立内阁制,他挑选了左翊卫大将军宇文述、司徒独孤长苏、吏部尚书牛弘、左骁卫大将军张瑾、黄门侍郎裴世矩、内史侍郎虞世基、太常卿苏威,这七人为内阁重臣,称为选曹七贵,两年一换,而且言明如果没有特殊情况,一般都会延续下去,由这七人共同决定国事,相当于七人分了宰相之权。本来长孙晟和韩擒虎也能够位列这七人之中,但长孙晟自数月前被春秋使者所伤之后身体便不是很好,而韩擒虎则有自己的考虑,直接表示不愿意参与内阁。

关于杨广设立内阁一事,本来是在大业四年,也就是三年之后才有的事情。显然因为王君临的原因,让杨素这个权臣提前消失,从而杨广提前完成了这件事情,可见杨广在太子的时候便已经琢磨出了内阁制度,不得不说杨广若是抛去性格原因,是个拥有大才的人。当然杨广的内阁制与后世的内阁君主立宪制和内阁共和制还是有很大区别的,主要体现在皇帝拥有对内阁绝对的一言否决权,或者说杨广的内阁制纯粹就是了服务于他的。

……

……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