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乱世枭雄 > 第八百四十章 弹劾王君临

乱世枭雄 第八百四十章 弹劾王君临

作者:九孔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2-24 17:59:31

第八百四十章 弹劾王君临

王君临离开小雨剧院,又来到了旁边的武林公会。

有聂小雨亲自经营管理,武林公会已经不是秩序井然能够形容的,最科学有效的机构,最合理的制度,最有效的管理模式,又有充足的经费支持,历时两年时间,打造出来的武林公会,已经成为一个堪称是最严密、最神秘、最有效的组织,这样的组织所呈现出来的办事能力、组织能力、动员能力根本不是这个时代任何组织乃至朝廷官府所能想像,甚至所能比拟的。

武林公会总部是一个占地一百多亩的院子,情报堂、执法堂、悬赏堂、长老会各占一个区域,所以武林公会大体分成四个区域,每个区域又根据下属不同的职司分成更多的小区域,其中占地最大的要属情报堂,但最热闹的则是悬赏堂,每天都有大量的人来这里发布任务、领取任务和交任务领赏。

王君临参观了一圈,最后来到了悬赏堂,被正门口那个长足有五十米,宽两米的黑板墙吸引了,此时在这面墙前围了足足两百多人,大多都是江湖武者,因为这黑板墙上面写着各种任务。

不过,这黑板墙上面只是简单称述了任务,在这里不会暴露任务具体涉及到的人,只有想要接任务的人进入到悬赏堂中,经悬赏堂具体鉴定拥有完成这个任务的条件之后,才会将具体任务情况告诉对方,并发放一个独有的令牌凭证,算是证明此人接了这个任务,而有关这个任务的一些情报则是要到情报堂里面花费银钱去买,当然也有不想花这个钱,自己去打探与任务有关的情报。

而武林公会会对发布任务和接任务的每一个人身份进行保密,目前为止从未有发布任务和接任务的人身份泄露的事情发生,这让武林公会的信誉不光是在江湖上达到了极高的地步,即使在民间,乃至一些贵族门阀之中也有极大的市场,而通过这些任务,武林公会自然也可能会出现监守自盗的情况,知道发布任务和接任务的人**和秘密,当然为防止武林公会内部将这些**和秘密泄露,对于这方面的管理极为严格。

……

……

这一日蓝衣卫府很平静,但朝堂上却炸开了锅。

太子遇刺一案在皇帝和皇后的共同压制下,没有哪个不长眼的臣子再敢多提,逐渐淡出了百官的视线,但另一件事情却被他们摆上了案头,提到了朝会上。

坐在高高在上的龙塌上,杨广扫了一眼厚厚一沓弹劾秦安公王君临的奏章,始终面无表情,看不出喜怒,淡淡的说道:“关于此事,诸位爱卿有什么看法,都说说吧。”

“陛下,高句丽国乃我大隋属国,渊太祚是高句丽国宰相,又是高句丽国的使臣,如今被秦安公王君临无辜关押在蓝衣卫府之中,此等行为直接影响两国邦交,败坏陛下天威,实在是太过恶劣,若是不严加惩处,陛下颜面何在啊!”一个中年官员站出来,义正言辞的说道。

此人乃是御史台一名御史,他所说的事情倒也是他的职责之内的事情。

当然,这位御史站出来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

他姓元,与关陇巨阀元氏关系密切,有机会弹劾王君临这个仇人,自然不会放过。

“元大人言之有理,秦安公肆意妄为,破坏两国邦交,很可能引起两国兵伐,必须严加惩处!”又有一官员站出来说道。

“元大人和于大人说得对!”

“秦安公之罪大恶极,居心叵测,必须重惩!”

“……臣附议!”

“……臣也附议!”

……

……

接连站出来十五人表示赞同附议,而且在十五人语言加工之下,王君临已经变成了一个不将皇帝放在眼中,有预谋的破坏两国邦交,想要挑起两国大战的大奸臣。总之,罪魁祸首王君临,不杀不足以安定两国邦交,不杀不足以慰臣心,不杀不足以为臣道……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又强调了大隋与高句丽国邦交的重要性,以及王君临做事跋扈、歹毒等等。

和这些人相反,武将们则全都在朝堂上打起了瞌睡,长孙晟、裴世矩、房乔等与王君临交好的大臣从始至终都表情平静,一言不发或者面露讥讽,摇头不语。

这时,一位年轻的御史站出来,本来要上去的某位关陇一系官员脚步顿了顿。

这位御史是御史台里面官职最小的一个,名叫刘志丰,此时朝会上他也站在最后一排,包括杨广在内,在场很多大臣甚至都不知道他的名字,也没有人知道他是通过谁的关系,从外州调到京城,成为一名御史。

“陛下,臣怀疑御史台于成冈、吏部外侍郎元徒……十五人收受高句丽国使臣渊太祚属官贿赂,所以才在朝堂之上为高句丽国使臣渊太祚说话,此乃卖国之罪,还请陛下下旨严查。”

刘志丰的话说完,静静的立在那里,朝堂上却已经寂静一片。

刚才被点到名的十二人,顿时心里同时咯噔一下,他们是收了高丽国使团的财物,但是对方做得很隐秘,都是乔装打扮之后,从侧门或者后门进入,本不该被人知道的,可是这个小小御史竟然怀疑他们,这是已经知道了什么,还是真的只是怀疑,还有这个刘志丰只是一名小小御史,为何敢说出这些话,同时得罪十五名官员和他们身后的势力。

“刘大人言之有理,臣也认为刚才弹劾秦安公之人名为弹劾秦安公,实为救渊太祚,所以臣也怀疑他们十五人收受了高句丽人的财物。”

“臣附义,臣听说……”

“臣也附义,臣以为……”

……

……

接下来,又有十来个官员附和刘志丰的话,这些人遍布三省六部,重臣不多,唯有最后才说话的内史侍郎虞世基算是有分量的人。

不过这些人官品虽然都不超过四品,但却都在朝廷紧要位置任职,而且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三个月前提出迁都洛阳时被杨广新近提拔上来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