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大隋第三世 > 第885章:人谋不如天算

大隋第三世 第885章:人谋不如天算

作者:碧海思云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2-24 18:13:17

第885章:人谋不如天算

一路所见,让杨侗甚是欣慰。

天下虽未一统,可是在大隋百姓心上,那也是在苟延残喘的乱匪罢了,只要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大隋雄师出去,伪唐定然覆灭在旦夕之间。

大隋雄师战必赢、赢必迅的信仰,无形使隋朝上下一片安宁,丝毫不为大隋王朝及自己的命运担忧,人人都觉得自己生活在和平盛世之中。

作为夏朝、商朝、周朝、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朝八朝定都之地,洛阳虽然因为王世充、李密打了多年仗,非复昔日繁华,然其在大隋王朝中的正统之位,却是其他城池比不了的,不要说江都、邺城、涿郡、太原这四大陪都,哪怕是曾经的大隋国都大兴城与洛阳相比,它在政治意义下,仍然差洛阳一大截,恢复的速度竟尔被洛阳后来居上,这便是政治经济文化之首和天下之心的带来的便利。

杨侗的巡视队伍抵达偃师的时候,已是第二天黄昏,毕竟这一次类似是放松的巡视,时间上不需要像战时那么匆忙和紧迫。

这也意味着能够细致观察,而不是走马观花,自收复中原之战结束至今,得天地之利、国都人和的河南郡洛之地被治理得相当不错,虽然不能与天下大乱前的洛阳相比,但比之杨侗担任留守时,还要多了几分人气。

按照河南郡守骨彦所说,如今全郡人口,已逾八十万之众。

听起来一点都不多,毕竟单是洛阳一城,当年便有百万人口,整个河南郡人口超过两到三百万,与之相比,如今的河南郡差了甚远。

不过河南郡为中心中原人口,陆陆续续被杨侗诱去了冀州、幽州、辽东、并州,王世充为了获得杨侗的粮食、战马,甚至不惜兵以贫民来交换,而这些人已在北方安家落户,自是不会回流了。

骨彦这个河南郡守、京兆尹几乎可以说是从零开始,他在这么短的功夫,能够恢复到百万人口,已是难能可贵了。

沿着官道一眼望去,不仅看到田间地头忙碌的农民,还看到不少耕牛。

以前来自草原的牛野性未驯,拿来做耕牛,还需要进一步驯养,后来加上一个‘牛鼻环’,全都老实得不得了,第一批投到河南郡的耕牛、驽马几乎都成了爹娘,被百姓放养的牛马,还不时可以看到屁颠屁颠跟着娘亲奔跑的牛犊、马崽。

河南郡专门搞养殖的不多,有的也是鸡鸭鹅之类的禽类养殖,真正成规模的还是在辽东、河西,以及雍凉、幽并北部。

大隋的长城已经修到了阴山以北,曾被东/突厥占领的漠南地区,分属于以前最北之郡,只需将郡级分界线直直向北,便划分出来了。随着大隋雄霸天下,打爬一个个对手,突厥各部不仅不敢到势力范围之内放牧,便是大隋的牧民深入到突厥的地盘放牧,突厥也不敢过问。

仔细想想,朝廷去年一年虽然都在打仗,但对前年收复的河洛大地影响一点都不大,毕竟都是以船只、奴隶搬运粮草武备,并未征发民夫,降低了对地方民生的破坏,也因此,河南、荥阳、弘农、襄城、淯阳等先一步收复的河南大地哪怕在南时也十分平定,甚至还有了不小的发展。

在拿下益州之前,大隋需要做的是进一步发展农业,虽说朝廷的主要税赋以商税为主,但农业是一切根基,农兴则百业旺,要是亲人连饭都吃不饱,谁还有心情当兵、经商、读书?

就算百姓愿意,杨侗也不敢让太多的人跑去从事杂业,至少要保证百分之八十人口从事农桑、畜牧,才能保证大隋王朝的民生,这也是为何每一场大型战役都会生灵涂炭的原因,倒不是说军队会对无辜百姓进行屠城,而是各路诸侯征发民夫频繁,使种地的人变少、吃干饭的人变多,产出不多的粮食还要优先供养军队。

以如今的大隋为例,如果杨侗要打一场大业帝规模的高句丽之战,后勤又全凭民夫负责的话,以如今的家底,用不了一年时间,又会沦落到烽烟四起的年代。

这也是杨侗对益州慎重的一个原因,在牛车、马车赶不进蜀中的情况下,自南而下的军队后勤物资只能靠民夫搬运,如果几路大军同时进攻,后方至少要征发百万民夫来运输物资,当然了,如果能够抢占李渊的几座粮仓,或是李靖夺了峡道,在巴东西部建立后勤基地,那么后勤的压力会轻得很多,当然也可以利用飞天神舟奇袭几处要塞,但若是用上一次,唐军便会有防御,之后便会失去出其不意之效,所以,只有飞天神舟部队形成一定的规模,才能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闪电一般的交替着打通一条路。只是,不管战后会如何,但前期准备必须充分。这也是当初从海路袭击南征李密大后方,刘协只调十万精锐的原因,目的是使后勤保障能维持两个月。

已经远远看到洛阳城轮廓,杨侗忽然看到一群女兵从官道后面狂奔向前,李幼薇、房秀珠、郑丽琬、尧瑶几人也开始活动筋骨热身,然后自发排成队列,在往来行人、玄甲军愕然的目光下,一个个弃马飞奔起来。

“人呐?”早已得到消息的杨侗骑着马,悠哉悠哉的看着那些飞奔身影,无奈的摇摇头。

这帮修罗卫、罗刹营的女兵,已经在苦训之下变得有受虐倾向了。

“我觉得我们和别的女人格格不入,只是一个早上没有训练,就有一种浑身难受的感觉,想要狠狠地发泄一通。不仅如此,每个人的性格都介于男人和女人之间……而且和以前的好朋友也渐行渐远,感觉和他们格格不入,越来越无话可谈。”

杨沁芳道拿自己来说事,“就拿我来说吧!我以前和孔萱、杨宓、杨芷她们也会吵架,甚至会大打出手,可最后都会和好如初,好得比亲姐妹还亲;孔萱、杨宓、杨芷她们退出罗刹营之时,也说要当一辈子好姐妹,可是之后相聚的时候,大家已经谈不拢了,客气得跟个陌生人一般,久而久之,就不相往来了。”

说完,杨沁芳转头看向杨侗,略带一丝疑惑的地问道:“这是为何啊?”

为何?

这个问题真把杨侗难倒了。

“大概这就是大人和小孩的区别。”杨侗看着杨沁芳,随口说道:“大人的世界,分开的时候,总是这样的悄无声息。”

“其实你和孔萱、杨宓、杨芷之所以渐行渐远,是因为活成彼此不能理解的样子。”杨侗认真地说道:“以前你们生活环境、奋斗目标一样,自然有说不完的话题。”

“但是分开以后,你们继续从军,而她们已经嫁了人,各自生活在责任不同、使命不同的领域之内,不知不觉就会自己所在的领域打磨成不同的模样,等到再次相见就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哪怕再怎么努力找话题,都无法改变你们之间的尴尬和疏远。”

说到这里,杨侗稍微犹豫了一下,随即接着道:“时间是个很残忍的东西,它让你认识很多人,也使这些人悄无声息的离开你,离别或许才是人生常态,所谓的永远只是每个人的一厢情愿。”

这话直袭杨沁芳内心最伤感的地方,特别是“离别或许才是人生常态,所谓的永远只是每个人的一厢情愿。”这句,让她内心挺不是滋味的,情绪忽然变得低落。

她轻轻地咬了咬自己的嘴唇,刚刚张开口...可话到嘴边,终是不知怎么讲。

又偷偷看了一眼杨侗,不由抿紧了嘴巴。

你...

你是不会离开我的,对吧?

一路无话。

自北城西门徽安门入城,南下至洛水河畔,再折道向西,由宾耀门进入紫微城的应天门横街,颇有一种“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的架势。

………………

杨侗本来的行程安排是从东平郡开始,走访济阴、梁郡、谯郡、淮阳、颖川、襄城六郡,然后从伊阙关进入河南郡,可是接到朝廷鹰信,才从梁郡终止视察,返回洛阳。

到了紫微城,他也顾不得休息,立刻让人去把三省主官从皇城各个官署找来同明殿。

不多时,侍卫在门口禀报,“启奏圣上,诸位大臣都来了!”

“请他们进来!”

众臣快步入殿,躬身行礼,“微臣参见圣上。”

杨侗笑道:“这不是正式的朝会,不用多礼,大家都坐下吧!”

“谢圣上。”

“朕已经好几天没有伪唐朝廷新消息了,之前听说李渊将李建成势力一网打尽,现在情况如何?”杨侗虽与朝廷一直有信鹰往来,可终是不如面对面谈详细畅快。

凌敬微微一笑:“回禀圣上,微臣将刘文起释放回敌境之后,就接到成都密探的回报,李渊将刘文起下狱审问。之后又有消息传回,刘文起的罪名是出卖伪唐军情给我大隋,不仅导致李孝基、窦奉节等两千多名刺客行刺失败,全军覆没,还让伪唐谍报遭到一网打尽…其‘罪’乃大,已被处斩。”

“刘文起是刘文静的弟弟,而刘文静又与李建成交好,恐怕要完。”杨侗笑着说,李渊权术斗,是不拆不扣的高手,但他生性猜忌阴险,如今内部不稳、外有劲敌,这份猜忌会百倍当初。

“刘文静已经完了。”

杨侗一愣,随即道:“这么快?”

“正是!”凌敬说道:“听说刘文静秘密派人给李建成送信,不料信件被截,李渊派兵将他逮回成都受审。陈叔达、萧瑀、窦轨、豆卢宽都认为刘文静并非谋反。但李渊对刘文静本就有猜忌之心,又听信裴寂和李神通谗言,刘文静的全家已经下狱了,由武川司来审这个案子。”

“昏君猜忌、奸臣陷害,酷吏审案,刘文静没活路了。”杨侗点点头,刘文静最终还是没有逃过裴寂这一劫,忽尔又想了一事,笑着说道:“李渊登基为帝之时在《褒勋臣诏》颁布了‘太原元谋十七功臣’,并说‘尚书令晋王李世民、尚书右仆射裴寂、纳言刘文静恕二死……左骁卫大将军长孙顺德、右骁卫大将军刘弘基恕一死’,朕倒要看李渊会不会恕二死。”

“恐怕李渊要出尔反尔了。”凌敬笑道:“圣上,刘文静此人极有本事!要不要我们的人稍作运作?”

“与突厥勾结,就是刘文静和李世民的主意,这种有才无德、唯利是图的人,要来干嘛?让他自生自灭好了。”

“喏。”

杨侗又问道:“李世民有消息吗?”

凌敬摇头道:“未曾有针对李世民的任何消息,李渊仿佛把他彻底遗忘了一般。”

“李渊越是漫不经心,就越说明他心中忌惮李世民,不然为何要带几万大军北巡?如果朕没料错,李渊已经在考虑如何对付李世民了。”

旁边房玄龄也笑道,“圣上所言极是,李渊以前在诸子之间搞平衡,让他们自己斗,可接二连三的惨败,已让精明的李建成和李世民烦透了他,李世民为了伪唐,不惜与李渊决裂,而李建成也慢慢的不听话了。他感受到二子脱离了耸的掌控,便有了废太子、废晋王之念,之前在襄阳,李世民也确实遭到他废了,可李世民先一步跑去了宕昌立足。以至正统朝廷中,形成了李建成一家独大的局面,于是李渊又转来对付李建成。为免重蹈覆辙,他肯定继续让幽禁东宫的李建成占位,而余下诸子都知道李建成失势、去位已是必然,目光也从他的身上转向其他有威胁的兄弟的身上,李渊为了让大家处于同一水平,也为了自身的帝位。所以想方设法去削弱李世民,自然是下一步的目标。”

“圣上,我们下一步应该怎么做?”杨恭仁问道,他们之前也已得出了这个结论,并不觉得新鲜,现在就看杨侗的意思了。

“我们不能让李渊大权独揽,要帮一帮李世民,让他继续扎根在宕昌。”杨侗沉思良久,说道:“就让薛万彻去搞一搞李世民。”

#送888现金红包# 关注vx.公众号书友大本营,看热门神作,抽888现金红包!

“圣上……”杨纶看向杨侗,有些犹豫。

“邵国公有话,但说无妨。”杨侗微笑着看向杨纶,杨纶年轻之时也是皇族中的一号猛人,曾在杨爽麾下当过行军司马,提笔可以出谋划策、上马能够纵横千军,李景、皇甫无逸等老一辈子十分认可杨纶的才华,建议杨侗授予实职,给他施展才华的机会。对于这种类型的牛人,杨侗素来重视,鉴于兵部没人主持政务,便授予他兵部检校侍郎之职。

“遵命!”

杨纶微微躬身,沉声道:“伪唐内斗如火如荼,使成都城已成伪唐上下的核心,然伪唐虽有内乱,却也不乏明智之辈,若我大隋贸然出兵,伪唐各派系鉴于隋唐两朝实力相差巨大,定然会摒弃前嫌,携手抗隋。据臣所知,李元吉是一个自私自利的人,根本没有大局之念,既如此,何不因势利导,与李元吉合谋,共图李渊、李世民?让他成为消耗伪唐国力的家贼”

“与李元吉合谋,共图李渊、李世民?”

“不错。”杨纶点头道:“伪唐国势萎靡,借地势之利尚可防御,反攻之能却无。依臣之见,内和李元吉,外派裴行俨将军自江源东进、薛万彻将军南下、尉迟恭将军西进,再以夷陵水师沿江袭扰巴东。如是一来,李渊必然首尾不能相应,顾及不了内部政局。此时李元吉若是发动宫廷之变,则李渊定无还手余力,若是我军退回原处,李世民和李孝恭定然讨伐名不正、言不顺的李元吉。三‘国’纷争,伪唐整体实力大减,我军可轻易收复益州。”

杨侗怦然心动,目光不由看向杨恭仁。

“邵国公所言,颇合兵略,然……”杨恭仁摇了摇头道:“即便李元吉答应,并且成功篡位,但他绝对不是李世民和李孝恭的对手,而且两人不仅不会内斗,甚至还会推李建成为帝。”

“却是为何?”杨纶愕然。

杨恭仁说道:“首先、李元吉除了武川司可用,他在军中并没有多少权力,即使是他夺得了皇位,也得不到军队的支持,而宕昌到成都也有两三天的路程,李世民要破一座几近无兵的城池相当容易;其次、益州易守难攻,处处皆为要塞,只需少数精兵之兵,即可将我大军拒之门外,短时间内,我军无法破开一路,当李世民平叛回来,或许我军还破不了一个关卡;第三、李建成、李世民、李孝恭胸有丘壑,大是大非观十分强烈,他们三人在败亡之前,绝对不会搞内斗。若是我们扶李元吉发动宫廷之变,反而促使伪唐走向团结,李渊存在的话,这种分裂之势一定会还持续到灭亡。”

杨恭仁的话,也打消了杨侗扶持李元吉的念头,看向失神的杨纶:“邵国公不必挂心,你从交州回中原不久,对天下大势的认识尚未透彻。”

说实话,杨纶的方式不仅没问题,反而很好,这办法要是大隋尚未歼灭李密、林士弘、孟海公之前,一定能让李唐王朝分裂;只是他在交州多年,对隋唐两朝实力的差距估计得严重不足,自然不如杨恭仁能明白李世民和李孝恭的心态。

作为大隋的敌人,屡次惨败的李世民和李孝恭知道大隋是多么的可怕,也知道内斗是死路一条,所以他们绝不会再犯李渊的错误。

杨纶苦涩的点点头,没再说话。

当下,决定让薛万彻在边境搞事,让李渊心有顾虑,不敢贸然征伐李世民。

就在这时,东天空隐隐传来一阵阵闷雷声,众人惊讶地出门望去,只见远方天空黑云翻滚,漆黑如墨,铺天盖地蔓延整个天宇。

杨恭仁向西天空望去,发现天空仿佛染了血一般,骇然道:“不好,大旱必有大涝,要发大水了!”

不一会儿,乌云遮蔽了整个天空,瓢泼大雨从天而降。

“真是人谋不如天算!”望着倾盆大雨,杨侗苦笑着颁布着应急准备:“暂时终止军事行动,令各军随时待命!令黄河、泾水、渭水、淮水流域的官员十二个时辰,关注责任区,同时令郡兵、民兵集结待命……”

“喏!”

众臣凛然遵命,迅速奔回所属官邸。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