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寒门巨子 > 第171章 谁之过(中)

寒门巨子 第171章 谁之过(中)

作者:路人家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2-24 18:24:35

第171章 谁之过(中)

寒门巨子第二卷浪淘沙第171章谁之过“在下萧元挺,京城人氏,也是今科会试的举子。”这名士子落落大方地先报出自家身份,这才直奔主题,“在下虽非家学渊源,但也曾在闲暇时读过几本兵书,自来也对兵事颇感兴趣,故而也仔细了解过此番我大越与鬼戎之间的战事。

“此番北伐之失,堪称是我大越立国百年来最严重的一次败绩了,以往纵然也有过损兵折将,但无论损伤还是影响都无法与今次相比,故而我以为朝廷这回定要追责,相关将领官员皆都难辞其咎。而要论本次失利最大的元凶,自然非北疆都督沈重山莫属了!

“战端一开,他轻敌冒进在前,身为主帅不识天候,居然带了大军深入荒漠而被大雪阻道,致使十多万大军困守一隅,被敌军围困在后。纵然之后有他临阵果敢,带兵死守直到援军抵达的微末功劳,但与他所犯下的过错相比,这点功劳就完全不值一提了!”说着,他微一欠身,施施然走下台来。

这第一个上台一说,果然就把大家伙的积极性全给调动了起来,在他下来后,也跟着有人上台讲述自己的看法,不过观点倒是与萧元挺颇为相近,最多就是更着重强调某一方面,其中有个真懂兵事的,居然还指着地图不断批驳沈重山的用兵之失,说他若是进军稍缓,就不会深入敌后,导致进退两难了。

但无论如何细说,他们的观点依旧逃不过萧元挺的见解,直到另一个名叫杨邗的士子上台:“诸位适才所言固然有着一些道理,但在我看来,却还是有失偏颇。各位想必都忘了沈都督出兵却是有一个前提的,那就是朝廷曾下令让他主动出击,务必要御敌于国门之外,若只此看来,沈都督做得已相当到位,并无任何过犯。至于最终的损兵折将,毕竟胜败乃兵家常事,须怪不得他。

“更何况,在初战告捷之下,沈都督趁势向北也不叫失算,奈何天有不测风云,这才帮了鬼戎。故而在我看来,沈都督即便有错,也不是最主要的罪臣,最大的罪过当落在蓟幽都督岳霖身上!”

“杨兄,你这话我可无法认同了,岳都督可是此番力挽狂澜的大功臣,怎么在你口中倒成了担罪之人了?如此颠倒黑白,只为哗众取宠可非君子所为啊!”萧元挺当即站起身来反驳道。

随即,又有一人起身:“萧兄所言在理,若无岳都督及时赶到,只怕我大越北军真就要在草原上栽个大跟头了!更何况,当时的情况大家都清楚,他出兵救援虽然拖延了一些时日,可终究也是为了幽州的安危着想。事实也证明他的顾虑是完全正确的,并因此在幽州城下大破鬼戎军马,从而得以扭转战局……”

“诸位这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了,岳都督固然是最后的大功臣,但在我看来,他也是我北军在落星海被困近月的罪魁。因为当时沈都督出兵北伐时是和岳都督约定好了,互为犄角之势,左右进兵。

“诸位,你们想一想,倘若这两路大军当真守望而进,即便真遇到恶劣天气,即便鬼戎大军趁时而动,又怎么可能是我大越边疆数十万雄兵的对手呢?到那时,便是泰山压顶之势,足以横扫草原,将敌军杀退数百里而无须付出太多代价了。”

他这番话说的倒也在理,使得那些反对他的人一时无言以对,而杨邗的气势也越发的盛了:“另外,大家所提到的幽州之危,其实也有个前后之分。若非前线失利,让鬼戎上下胆气大壮,则他们是绝不敢冒进杀向幽州的,毕竟百年来,鬼戎最多就是杀到镇北关附近一带,还未敢对我幽州重城起过觊觎之心呢。

“所以,即便岳都督确实曾立下功劳,但功是功,过是过,论此番北进失利的最大罪人,我以为还是当数蓟幽都督岳霖!”

他这一说,也赢得了不少在场之人的认可,在杨邗下台后,又有几人上台,开始列举岳霖所犯下的过错,一时间,两种论调各不相让,难分高下了。

四楼雅间内,皇帝似笑非笑地听着这些年轻人在那儿激扬文字,眼中光芒几度闪烁:“虽然都是老生常谈的说法,但显然他们也都是家学渊源,平日里在其长辈的调教下没有少用功啊。”

“皇兄果然慧眼识才,刚刚率先提出这两个看法的萧元挺和杨邗皆是我这儿的常客,平日里也多发深刻之论,还有不少拥趸呢。”

“唔,条理清晰,言辞便给,确实是难得的年轻才俊。只不过……说的这些东西并非他们的真材实料,多半也就是家中听来的一些陈词滥调而已。朕在宫中早听太多人说过相似的话语了,不够出彩啊。”皇帝笑着喝了口酒道。

怀王无奈苦笑,却也不好说什么。这朝中任官的,那都是天底下的英才,他们的见识又岂是这些年纪轻轻的士子能比的?所以这酒楼里纵论古今的士子们的一些见解必然不可能别出心裁,超过朝堂诸公的卓见去啊。

话说就他所知,其实现在朝上也就这么两种论断而已,要不就是归过于沈重山,要不就是说岳霖出兵太迟,导致前军被围……当然,这其中又有多少是党争所致,他一个闲散王爷就不好猜了。

不过他也看出了自己皇兄的失望,但这种东西自己都不了解,自然不可能安排人来让皇帝高兴了。

就在这时,下方讲台前又走上一人,却是个看着二十来岁,极其年轻的书生。只见他也似模似样地微微欠身施礼四周:“在下淮北衡州府江城县李凌,见过诸位!”

“衡州……李凌……”皇帝一听到这个名字,略略一怔,“这个人倒是有几分熟悉啊……”说着看了眼一直站在自己身侧的老内侍,后者当即会意,笑道:“圣人,您之前确实是让奴婢查过此人的,就是那个黄麻捐……”

“哦……”这下皇帝立刻就想起来了,饶有兴趣地看着下方的年轻人:“想不到这个给朕出了道难题的小县百姓居然如此年轻,他还成今科举子了?”

“是的,他之前从淮北乡试中考了出来,据说还颇得张禾丰的赏识呢。”老内侍作为皇帝身边的绝对亲信,自然有其过人之处。一般时候不怎么说话,但只要皇帝询问,他总能给出极其详尽的答案。

皇帝轻轻颔首:“听听他又能说出什么见解来。”

下边已经有人打趣说道:“李公子,你若只是拾人牙慧,我劝你还是不要多说了,大家都已经把两位都督的功过说得很清楚了,无须你再多言。”

李凌笑眯眯地冲他们一点头:“各位说的是,在下既不通军事,也未打小看什么兵书,所以这等论点自然是说不好的。”说着一顿,又是一个转折,“不过在听了诸位的一番说法后,我却有一点自己的愚见,此刻却是不吐不快,若有什么不对的,还望各位多多包涵。

“诸位都只说过错在沈岳二位都督,却有没有想过,其实大家都遗漏了一个极其关键的人物,那才是我边军在北方草原陷入困境的根本所在。”

在众人略显疑惑的目光注视下,他肃声道:“那就是粮草转运!是因为对前线的粮草辎重的运送不够及时,受大雪所阻碍,方才导致了前军在落星海处被困,甚至于,在我看来,岳都督所以未能及时出兵,也与粮草调拨未能及时跟进有关。只是沈都督性子急了些,也认定了粮草调度不是难事,必能跟上,才贸然进兵,岳都督则更为老成稳重,便留在了幽州!”

这一番话不但说得众酒客士子一阵发愣,就是四楼的皇帝,也露出了若有所思的神色来:“他所言,还真有一定的道理。对了,一开始就把过错推到沈重山身上的,不就是北关转运使方面的人吗?”隐隐的,居然就让他抓到了一些之前被忽略掉的细节。

下面众人这时已经有些反应过来了,顿时有人反驳道:“你说的随意,这粮草转运本就不是容易之事,有所耽搁也是经常的,怎能胡乱把罪名编排到他们头上呢?”

“就是,你如此哗众取宠,可非我辈读书人该做的事情啊。”

面对众人的诘问,李凌依旧是一副笑吟吟的镇定样子:“诸位且听我慢慢道来。其实我一开始也未察觉到这一层,直到这位仁兄刚才在地图上点了数处粮仓,要镇和堡垒给我看了,我才发现了一个有趣的情况——这些常胜仓、北进镇,万胜堡都是在我大越边境线之内的,而在镇北关之外的大片区域,虽然我们依然有不下数十个堡垒要塞,可我们的粮草却极少在出兵前后送到这儿,这儿,还有这儿……”他一边说着,一边用手在地图上把几个重要位置上的堡垒一一点出,面色却已变得极其凝重。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