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澳洲风云1876 > 第768章黑科技

澳洲风云1876 第768章黑科技

作者:葡萄无牙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2-24 18:37:31

第768章黑科技

一周之后

随同李福寿一起视察的军政高官少了许多,陆军高官都留在了八宝垄基地,举行高层战略战术研讨会,研讨坦克等兵器在当今时代陆军战略中的地位,编组和应用战术,研讨科技改革方向,研讨系列底盘应用等等重大问题。

内政部高官在参观完三宝垄生化实验室之后,大都留在当地作进一步调研,相关事宜高度机密,不宜外传。

所以,跟随李福寿来到头宝垄基地的随员只有十几人,主要是内政部,政情局和皇室秘书处高层,都是涉密级别很高的官员。

头宝垄基地距离八宝垄基地已经有317公里,这里位于蜿蜒山脉的起始端,继续向前行进数公里就进入广阔的戈壁滩,再往前方深入就是一片沙漠。

位于塔斯马尼亚州腹心部位的戈壁沙漠地区面积并不大,约有数百平方公里,只能算是一座小型沙漠,恰恰就在头宝垄基地前方不远处。

这一段从沙漠戈壁一直延伸到临海镇的绵延山脉,从头宝垄,二宝垄,三宝垄一直到九宝垄,总共长达370多公里,坐落着很多秘密基地。

头宝垄基地里建设两条跑道,呈“”型状,中间有辅路相连接,还有一座高高的指挥塔台,通过旗语发布命令,是飞行器试验的主要设施之一。

进入山区约10多公里,能够看见一个处于山间盆地的小镇,只有800多居民,镇中心有一个300多米长的十字街,周围建设有硕大的厂房与一个小型火力发电厂。

小镇上到了夜晚灯光通明,随处可见身穿白大褂的科研人员,这里就是研发专用航空发动机和飞行器的秘密基地,小镇居民的平均学历之高,冠绝帝国。

这里现在有5项高度机密的研发项目;第一是飞机,第二是4缸航空活塞发动机,第3是6缸V型大马力航空活塞发动机,第四是无线测距仪,第五是雷达。

这几个前沿性的科技项目,都是李福寿亲自圈定立项的重大研发工程,飞机自然不用说了,无线测距仪和雷达都是今后的大杀器,其作用丝毫不逊色于坦克,将会为军事领域带来革命性变革。

1842年,奥地利物理学家J·c·多普勒发现多普勒效应,并设想据此原理建造出一台机器,实现对天气和物体的探测。

1887年,德国科学家赫兹在证实电磁波的存在时,就已发现电磁波在传播的过程中遇到金属物会被反射回来,就如同用镜子可以反射光一样,这实质上就是雷达的工作原理。

不过,赫兹并没有想到利用这一原理深入研究下去,一来是因为资金所限,二来是因为精力条件所限。

赫兹当时仅仅是一所大学的物理教授,简陋的实验条件验证了自己的理论,并没有政府或者大学科研拨款,难以进行后续的深入研究。

更何况他在1894年就因为中毒去世,死时年仅37岁,后续研究便没有下文了。

事关电磁波的深入研究,这可是最顶级的前沿科技领域,需要当今世界顶级的科研设备和大量科研人员协助实验,并且要投入海量的金钱才可能看到成果,而这仅仅是可能。

当前科技人员对电磁波的研究,还处于加深认识的初期阶段,依据电磁波的原理进行多种科学实验,要探寻一条可行性研发之路。

此前,根据赫兹的电磁学理论,头宝垄基地科技人员设计了电磁波发生器和接收器,最新进行的一组试验证明,电磁波可以被阻断、反射和接受,赫兹理论被证实具有很大的应用前景。

试验中;

电磁波发生器发出的一束电波,顺利的被接收器接收,当两者中间出现物体阻碍时,电磁波中断。

当阻碍的物体是钢铁或者其他物质时,会出现程度不同的漫反射现象。

这证明了雷达的工作原理可行性,下一步就是深入了解电磁波特性,研制适应电磁波的电子元器件,形成完整的工作体制,最后才能研发出具体的机器。

科技前沿的探索,必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在这5个项目中,唯一能够快速看到成果的有可能就是无线测距仪。

这是因为,帝国拥有特斯拉教授这样无线电领域的大咖级科学家,只要投入部分精力,解决这一尖端科技难题可能性很大。

可惜,如今特斯拉教授身上压着繁重的科研任务,要同时指导二十几个涉及交流电远程传输,交换,并网,分流的科研项目,以及大型整流器,逆变器,十多种型号功率的交流发电机研制工作,还要解决国内国外交流电网建设中的难题,实在是分不开身。

无线电测距仪主要用途体现在海战中,精确测量对方舰艇的距离和相对速度,直接关系到炮火命中率和毁伤效果,这是一项能够改变时代的关键技术。

在19世纪末

无线电技术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各国先后出现了重大发明,推动无线电技术迅速成熟并走入商用,已经具备了相当雄厚的技术基础。

1873年苏格兰人J.c.麦克斯韦尔提出了电磁场理论,他第一个设计了无线电收信和发信装置,文章刊登在1898年一月在伦敦发行的《模型工程师和业余电工》杂志上。

19世纪末

大洋王国世界通讯公司已经用大功率庞大天线,实现了跨太平洋无线电传输,并且在商用领域得到长足发展,相关无线电发射和接收塔一一落成,迅速编织了一个遍布全球的无线电收发网络。

与此同时

1897年,意大利科学家马可尼在输掉了相关专利官司后,改变技术路线用大功率天线实现了跨越大西洋的无线电通信,并且成立了马可尼通信公司,试图在无线电市场上分一杯羹。

无线电技术应用是对电磁现象的深入发掘,摆在李福寿面前的黑科技就是无线电测距仪,如果能比原来历史上提前数10年研发出来,将会实现弯道超越,真正确立大洋帝国海上强国的地位。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无线电测距技术若能够实现突破,其意义不亚于火箭飞弹,具有改变海洋争霸局势的关键性作用。

在大舰巨炮时代中

普遍应用的是光学基准测距仪,一般来说仪器越大越精准,大都会级战列舰上应用的光学测距仪高度超过10米,属于测量比较精准的光学仪器了。

光学测距仪主要瞄准敌方战舰突出部位,例如烟囱和司令塔,以此为基准进行测距,从合像测距仪读取的距离数据,是根据敌方舰首涡流判断的敌舰航速,都非常的“不精确”,只能得到“近似值”。

这样的“近似值”输入后,在人多手杂的火控台上,误差被不断累积,最后炮弹发射通过长达数十秒的飞行后,误差被放大到匪夷所思的地步。

所以现代海战强调火力密集度和覆盖,在多轮炮火射击后不断修正,才有可能打出“跨射”或“近矢弹”,这就意味着射击数据正确,命中敌舰只是时间问题还有一点点运气。

作为世界海洋霸主,英国极端重视战舰观瞄设备的研制,根据李福寿得到的内部机密消息显示;

英国皇家海军投入巨资秘密研制了电力传导仪器,并且即将获得成功。

它能用电力指挥和控制炮塔转动,控制室将设在前主桅信号塔之上。目标的探测数据由FQ-2光学测距仪获得。进一步数据计算后,得到的便是敌舰目标航向、航速的变化数据,最通过电传导输入威格士射距钟,引导战舰主炮发射。

这是电气化技术在战舰中最新的应用,属于顶级机密科技。

李福寿能够得到的机密消息就是英国方面大概的技术路线应用,而没有具体的技术细节,德国人同样在这方面花费巨资进行秘密研究,力求实现反超。

正因为这样,让李福寿看到了弯道超越的机会。

庞大的铁甲战列舰并不可怕,大口径火炮也不可怕,最可怕的是这样的战舰能够打出精准的炮弹,这绝对是敌人的噩梦。

英国和德国人的技术路线走岔了,他们试图用现代电气化技术改造机械技术,骨子里实质上还是依赖机械技术,虽然能够提高射击精准度,但是提高的幅度有限。

李福寿的设想是掀桌子,若能提前发明数十年后才出现的无线测距仪,对敌舰目标进行持续不间断的测量,就能得到敌舰精确的航向、航速信息。

剩下的事儿就简单了,调动主炮猛轰就是了。

后世很简单的一项无线电科技,在当今世界却是颠覆性的尖端黑科技,足以改变世界面貌和很多国家的命运。

很多时候,并不是当今时代无法孕育出后世出现的科技,而只是因为时代目光局限,没有想到这样的应用领域,无线电测距是如此,雷达技术也同样如此。

还有一个不能忽略的因素,那就是需求。

飞机没有对国家安全形成巨大威胁,发明雷达有啥用?

难道,仅仅是用来监控天空中的鸟类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