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你好,1983 > 第四百一十五章 原材料最费劲

你好,1983 第四百一十五章 原材料最费劲

作者:隐为者 分类:都市言情 更新时间:2024-12-24 18:43:59

第四百一十五章 原材料最费劲

高的身子也因刘青山这句话而微微一颤:当下华夏最高的奖项,当属茅盾奖,是每一位作家的追求,他当然也不例外。

他知道,到现在,这个奖项已经办了两届,每隔三年评选一次。

获奖的长篇作品,每一篇都极为有份量,他能和那些大作家比肩吗?

刘青山瞧出来高的信心有点不足,跟着鼓励地说道:“从这篇小说里,我看到对这片土地深沉的爱。”

“看到了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他们内心充满渴望,并且能够用自己的双手去努力改变自己的生活。”

“这样的现实主义题材,注定会在史上,留下光辉的一页。”

刘青山给出的评价很高,从他一个过来人的眼光来看,大姐夫的这篇渴望,已经不比平凡的世界逊色。

高也渐渐从激动中平静下来:“三凤,我信你,其实这部小说的人物原型,就是你呀。”

还有这种操作?

刘青山回忆一下小说里面的情节,还真有几分他的影子,也只能笑着摇头了。

“三凤,那你再说说,还有哪些方面需要修改?”

高摆出一副想要秉烛夜谈的架势。

刘青山也确实有许多想法要说,还有刘银凤,也在旁边进行一些补充。

三个人越聊兴致越浓,直到东方发白,这才相视大笑,各自回屋,倒头便睡。

随后的时间,高又进入到埋头创作修改的状态,整天除了解决吃饭睡觉和必要的生理活动,剩下的时间,都投入到创作之中。

这种状态,就已经有点疯魔。

刘青山一瞧,赶紧私下里告诉母亲:“大姐夫的营养,一定要跟上去。”

他知道创作的艰辛,真能把人给熬死啊,就像路遥,写完平凡的世界,就英年早逝。

一部书,就掏空了他全部的心血,一字一句,都是鲜血凝成。

丈母娘也心疼女婿,这些天,金凤出国了,一日三餐,都是林芝张罗。

早上一大碗牛奶,平时鸡蛋和瘦肉也不断,再加上新鲜的蔬菜和山野菜,营养足够。

在刘青山的授意下,吃完饭,林芝还会把高赶出去,到村外溜达一圈。

就算高再不乐意出去,丈母娘的话也得听。

看到大姐夫的生活挺规律,刘青山这才放心,算算日子,就送二姐去首都。

出发这天早上,夹皮沟老老少少的,都送出村口。

乡亲们嘴里殷勤嘱托,小娃子们都满眼羡慕,在他们心目中,银凤姐姐就是他们努力追赶的榜样。

“大家都回去吧,就算身在异国他乡,我也会想着乡亲们的。”刘银凤的神情也有些激动,挥手向人们告别。

“二凤,到了国外,别给咱们华夏人丢脸。”

老支书也挥舞着干瘦的手掌。

“二凤,到时候别忘了回来报效祖国!”

这是拐子爷爷的叮咛。

刘银凤的眼睛有些湿润:“放心吧,无论在哪,我永远都是一个华夏人!”

而小老四和老五,也都眼泪八叉地挥舞着小手:“二姐,过年的时候一定要回来啊!”

望着大哥和二姐坐上小轿车,两个小不点的眼泪,终于不争气地滴落下来。

山杏忽然张嘴唱了起来:“我的祖先早已把我的一切,烙上华国印……”

坐车一直到了县城,刘银凤的心情,这才平静下来。

开车送他们的是吕小龙,这时候才嘻嘻哈哈地开始说话:“银凤姐,我啥时候要是能去米国瞧瞧,那就算值了。”

刘青山敲了一下他的脑袋:“米国也不是天堂,只是有钱人的天堂。”

吕小龙摸摸后脑勺:“那我还是先努力成为一个有钱人吧。”

……

首都的一条老胡同里,响起咚咚咚的小鼓声,老帽儿骑着三轮,穿行在狭小的胡同中,车轮碾过斑驳的石板路,仿佛穿行在悠远的历史画卷。

鲁大叔坐在三轮上,手里拿着个小鼓,不时轻轻敲两下,嘴里吆喝一声:“收旧东西喽——”

在以前的京城,就有一种专门收旧货的行当,叫打小鼓儿的,就和他们现在类似。

“打小鼓儿的,我家有个罐子,你们收不收?”

一个大杂院的大门里,走出个老太太,领着两个人进院。

“老姐姐,这个坛子,您还是留着腌酱疙瘩吧。”

都不用鲁大师掌眼,老帽儿就把那个咸菜坛子给放了回去。

老太太顿时不乐意了:“瞧你那一脸褶子吧,管谁叫姐呢!”

老帽儿哈哈大笑两声,正要走人,却被鲁大叔捅了捅,悄悄指指墙角。

瞧着那里堆着一大堆破砖烂瓦的,老帽儿也是眼睛一亮:“这些瓦是谁家的?”

“公家修房子串下来的。”

老太太瞥了眼随便说道。

“那我们给您五毛钱,家里的房子有点漏雨,正琢磨着拣点回去补补呢。”

老帽儿从兜里掏出几张毛票,递给老太太。

那老太太立刻乐得眉开眼笑,还帮着他们装车。

等出了胡同,鲁大叔和老帽儿相视一笑,把那些没用的砖头扔掉,剩下完好的瓦片和瓦当都留下。

“这些瓦当不错,雕刻得挺精美。”

鲁大师拿起一片瓦当,嘴里称赞着。

所谓的瓦当,就是屋檐筒瓦最前面用来遮挡的圆形瓦片,起到装饰和保护的作用。

两个人骑着三轮车,把这些屋瓦运到史家胡同,刘青山奶奶家的老宅子里。

这里,已经堆放了不少建筑材料,都是他们每天一点一点弄回来的。

有砖瓦,也有些雕花的破旧门窗之类。

最大的,就是两个鼓型的石头门墩儿,上面的雕刻也同样精美,据老帽儿说,这俩门墩儿,以前是某亲王府门口的。

门墩儿是一座宅子的门面,从前的人是非常讲究的。

歌谣里面不是唱了吗:小小子儿,坐门墩儿,哭着喊着要媳妇儿……

除了这对儿门墩儿之外,老哥俩甚至还弄回来一个完成的影壁。

从上面的墙帽儿到最下面的基座,一砖一瓦,都完好无缺,需要的时候,随时可以重新组装上。

中间的影壁心,则是一副岁寒三友图,古香古色。

据老帽儿师叔说,反正他小的时候,在哪个王府里面好像见过。

院子里这些东西,有捡的,也有给个三毛五毛收回来的,反正也没花啥钱,这会儿的人们,还都不拿这些当好东西。

这也是刘青山临走的时候安排的,像这种有些历史的老宅子,修缮起来,最费劲的就是原材料。

现在还没有专门生产仿佛建筑材料的地方,想要把老宅子恢复原样,搞不好都得自己烧砖烧瓦,那可就费了劲了。

所以刘青山就想出这招,反正也不耽误这两位收旧货。

把东西分门别类归置好,三轮车上,就剩下一个装贵重物品的木头箱子。

三轮车一路摇摇晃晃,回到位于琉璃厂的院子,一进门,就看到刘青山正站在院子里,光着膀子,用毛巾擦洗上身呢。

“青山,啥时候来的?”

老帽儿笑呵呵地打着招呼。

“刚到,师叔,鲁大叔,洗洗吃饭,我正好路过天福号,买了个酱肘子。”刘青山笑着招呼二人。

“不忙不忙,先把东西归置归置。”

鲁大叔和老帽儿一起,小心翼翼地把木头箱子抬进屋里,然后就从里面开始掏东西。

刘青山就在一旁瞧着,鲁大叔在旁边解释:“今天收获一般,就一个清朝民窑的大碗,还有十几块袁大头。”

几个拿着东西,去藏宝室那屋,鲁大叔和老帽儿各自取出一把钥匙,门上有两把锁,两个人各自负责一把锁。

刘青山进屋踅摸一眼,感觉好像比上次离开的时候,又多了不少东西。

“小山子,这屋子都快堆满了。”老帽儿嘴里说着,然后把银元和先前收的放到一起,用牛皮纸卷起来。

而鲁大叔,则拿出小册子,开始一样一样登记。

等他们都收拾完了,这才一起出了屋子,刘青山这才说道:

“这次回去,我就可以带回去一部分,老家那边的恐龙博物馆快要建成了,我叫人专门建了个小展馆,用来存放这些物件儿。”

“那敢情好,咱们这些东西,前前后后也花了不少钱,放在这,天天睡觉都不踏实。”

鲁大叔嘴里开着玩笑,他老伴儿则和刘银凤一起,收拾碗筷,准备开饭。

这老哥俩跑了一天,晚上每人还整二两,也不多喝。

彼此说说各自的情况,老帽儿师叔就把手往刘青山眼前一伸:“经费又要花光了。”

刘青山也忍住笑,咋还连经费都整出来了呢。

鲁大叔就笑着在旁边补充:“别的好说,天天串胡同,收来的东西也花不了几个钱,就是每周去友谊商店,花费的外汇有点多。”

友谊商店里的东西,好是真好,但是价格也真高。

不过刘青山才不在乎呢,价格再高,相比后世,那也是白菜价。

而且花出去的钱越多,说明收上来的东西越多,质量越好,他还巴不得的呢。

于是他笑笑说:“我这卖羊肚菌,刚赚了一笔外汇,我二姐出国要带一些,还能给你们匀出来十万美金左右。”

老帽儿和鲁大叔对视一眼,一起大笑,笑了一阵,老帽儿师叔说道:

“那又够我们折腾半年的了,现在友谊商店的服务员,看到我们俩去了就拧眉瞪眼的,叫我们给外宾留点古董,哈哈!”

鲁大叔也笑:“我们哥俩,都成友谊商店最不受待见的人啦。”

刘青山也是大乐,这些古董,能少流失一些的话,他当然打心底里高兴。

毕竟到了几十年以后,搞不好都得花费千倍万倍的价钱,才能买回来,实在太亏得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