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我,刘辩,雄主 > 第六十一章:挑拨

我,刘辩,雄主 第六十一章:挑拨

作者:贱宗首席弟子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2-24 19:43:18

第六十一章:挑拨

当日,张让携张温的奏章,在灵帝面前弹劾长安令杨党仗其父中常侍杨放权势,贪赃枉法,截取讨贼钱粮。

半醉的灵帝勃然大怒,怒声大骂:“朕的钱也敢贪?”

要知道征讨凉州叛军的那四亿军费,可是他忍着心疼、且顶着董太后不断给予压力而做出的决定,想不到底下的人居然敢对这笔钱伸手。

骂罢,他便依张让的建议,捉杨党与其父杨放下狱,又命盖勋出任长安令。

而此时,张温的私信也早已投到蔡邕处,蔡邕通过使者的口得知了长安令杨党的事,亦气愤填膺,一边命女儿蔡贞姬将张温的私信送入宫内,交给蔡琰由她转交刘辩,另一边,他亦向大将军何进提及此事。

旋即袁绍亦得知了此事,大为惊喜。

毕竟这段时间,朝中士人与后宫宦官的对抗亦出现了一些变化:别看十常侍内部分裂了,张让、赵忠、郭胜与孙璋、封谞、夏恽变得水火不容,但在对抗朝中士人胁迫这块上,这两拨宦官却仍有一定的默契,至少不会做损人不利己的事;而反观士人这块,其实也出现了分裂,首先尚书卢植不再像过去那样针对宦官,紧接着,皇甫嵩、张温、朱儁也渐渐淡出了与宦官对抗的圈子,一门心思负责讨贼之事。

简而言之,朝中士人并未因为十常侍的内部分裂而在庙堂上占到什么便宜,相反,卢植等人的易帜反而令他们声势大减。

正因为如此,这段时间不时有对卢植不利的谣言传出,称他最终还是屈服于宦官,对卢植的名声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这些谣言有些是张让、赵忠等人故意放出的,为了打击士人,而有些则是郑泰、袁绍、袁术等士人放出的,目的在于逼迫卢植出面澄清,坚定立场。

但很遗憾,双方这种把戏都瞒不过卢植的眼睛,他就像刘辩建议的那样,既不出面、也不澄清,每日专心代灵帝处理政务,任由士人与宦官去斗。

反正以他太子太师的身份,再加上又与张让、赵忠等人化解了恩怨,谁也无法真正威胁到他。

在这种局势下,郑泰、袁绍、袁术等士人迫切渴望一场对后宫宦官的胜利。

而长安令杨党与其父中常侍杨放,无疑就是一次弹劾宦官的机会。

于是,袁绍劝说何进进宫劝谏灵帝。

不可否认,何进仍对前几日骠骑将军董重得到了崇德殿的奏章感到惊疑,怀疑是张让出卖了他,但考虑到妹妹、外甥、弟弟对张让等人的维护,他也吃不准到底怎么回事,不想因此出面。

因此袁绍便向何进推荐了蔡邕:“不如请蔡郎中禀告陛下。”

何进一听这是一个不错的主意,毕竟蔡邕现如今等同于是史侯的岳丈,未来的国丈,谅张让等人也不敢对其怎么样。

于是何进请来蔡邕相商。

蔡邕此人,不乏忠肝义胆,唯独欠缺对政治的清晰认识,否则历史上董卓身死时,其他朝臣无不唾骂董卓,唯独他有感于董卓以往对他的提携与照顾,伏在董卓的尸体旁哭泣,气得当时的司徒王允一怒之下决定处死蔡邕。

这不,今日一听何进的托付,蔡邕二话不说便答应下来。

次日,蔡邕进宫请见灵帝,借弹劾长安令杨党与其父中常侍杨放之便,暗示宫内宦官把持朝政一事。

他原以为灵帝会大怒,没想到灵帝却在一时恼怒后,不解问道:“长安令父子……朕不是勒令下狱了么?”

“啊?”蔡邕一脸不解。

时张让就在灵帝身旁,在蔡邕弹劾杨党父子时,他一边庆幸他动作快,提前解决了杨党父子之事,一边盯着蔡邕看,暗骂这老小子不识好歹。

不过看在刘辩与蔡琰的份上,张让也没为难蔡邕,再加上事情已经解决,他也没拦着蔡邕,直到灵帝开口,他这才笑眯眯地对蔡邕说道:“蔡郎中,此事咱家已禀告过陛下,请陛下做出严惩了。”

说罢,他便将灵帝下令收杨党父子下狱的事告诉了蔡邕,令蔡邕听得一愣。

“卿还有什么事么?”灵帝有些不耐烦地问道。

“呃……臣告退。”

看了看立于殿内的两名宫女,蔡邕识趣地告辞离开。

张让假意送蔡邕出殿,旋即目视着蔡邕离去时的背影若有所思。

他吩咐身边的小宦官:“你等好生伺候在陛下身旁,咱家去一趟史侯处。”

吩咐罢,他便匆匆朝甲房殿而去。

此时在甲房殿,刘辩与蔡琰正在师宜官的教导下学习字画,忽然赵淳手下一名小宦官走入殿内,躬身禀道:“史侯,张常侍求见。”

听到通报,师宜官与蔡琰皆好奇抬头看来,唯独刘辩猜到了几分。

在跟二人说了一句后,他走出东偏殿,来到中殿,旋即就看到了站在殿内的张让。

“张公。”他笑着打了声招呼。

“史侯。”张让一脸谄笑地拱手回礼,旋即走近史侯,低声说道:“史侯神机妙算啊,朝中士人果然想借杨党父子一事弹劾老臣等人,多亏史侯提点,老臣等人才得以避免遭陛下训责。”

“呵。”刘辩轻呵一声,随口问道:“上疏的大臣是谁?”

“这个……”张让犹豫一下,压低声音说道:“乃……蔡姬之父,郎中蔡伯喈。”

“……”

刘辩脸上的笑容顿时就挂不住了,退后一步坐到椅子上,伸手点了点脑穴,任谁都能看出他无可奈何的心情。

张让亦不例外,连忙说道:“史侯放心,老臣相信蔡郎中只是遭人蛊惑,决计不会因此责恨他。”

刘辩点点头,旋即皱着眉头对张让道:“蔡郎中不是在东观较准书籍么?你在父皇面前说两句,请父皇催一催,给蔡郎中一点事情做,免得他瞎掺和。像他那样的学着,还是老老实实呆在东观吧。”

张让含笑道:“史侯放心,老臣知道该怎么做。”

“唔。”

刘辩点点头,平复一下因蔡邕被卷入而有些失横的情绪,旋即将张让请到了西偏殿,并吩咐殿下的小宦官退下,仅留下赵淳。

见此,张让立刻就意识到刘辩可能要对他说什么要紧的事,率先拱手道:“史侯莫非有什么吩咐?”

只见刘辩抬手示意张让在桌旁坐下,说起了大将军何进的事:“这些日子,大将军时常进宫,言及一些对张常侍、赵常侍、郭常侍不利的话……”

张让双目轻眨看着刘辩,一脸无辜与无奈,那神色仿佛在说:那不是拜您所赐嘛!若非殿下您叫老臣欺瞒大将军,大将军又岂会对老臣等人心生误会?

刘辩假装看不懂张让的委屈之色,皱着眉头继续说道:“按理来说,有母后、二舅以及我为几位常侍说情、保证,大将军应该不至于再怀疑张公,何以……”

张让一怔,旋即笑着说道:“正如史侯当日所言,乃是大将军身旁一些士人挑唆所致。”

“知道是谁么?”刘辩冷不丁问道。

听到这话,张让又是一愣,旋即皱着眉头说道:“应该是郑泰、袁绍、袁术等人吧。”

“郑泰、袁绍、袁术?”刘辩故意露出了嫌弃之色:“家有良田四百倾的清廉郑泰?结交亡命之徒的袁绍?”

见他一脸嫌弃之色,张让心中暗喜道:“史侯明鉴,都是些沽名钓誉之徒,远不及卢尚书。”

“唔。”

刘辩点点头道:“我就说嘛,大将军是感恩念旧之人,张公几人与何氏有恩,我母后与二舅多曾提及,大将军不至于恩将仇报……如今看来,是郑泰、袁绍等人想利用大将军的权势,以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

“史侯真乃聪慧之君。”

张让竭力称赞道。

刘辩佯装接受了张让的恭维,旋即皱着眉头问道:“这些人暗藏鬼胎,留他们在大将军身边,恐生事端,张公有没有办法削弱他们的权势,最好将他们调离雒阳。”

张公听罢又喜又忧,喜的是眼前这位史侯竟然也不喜郑泰、袁绍、袁术几人,忧的是他对那几人也无可奈何啊。

他委婉地说道:“袁氏四世三公,门生遍布天下各郡,老臣等人也无可奈何,再者,这些人又得大将军宠信,若动这些人,恐大将军发怒……”

“唔。”

刘辩故作沉思。

其实他本来也没有立即对袁绍、袁术等人动手的意思,毕竟就像张让说的,袁氏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布天下,历史上连董卓都不敢对袁绍下手,更何况是现如今的刘辩呢?倒不是说怕了袁氏,而是没必要,毕竟他的当务之急是平定各地叛乱,平稳地度过灵帝在世的最后两年。

他今日有意对张让提及此事,就是想让张让等人明白到底是谁想要铲除他们,免得跟历史上似的,盲目地将愤怒与仇恨针对何进,相反袁绍、袁术等人却没受到多大影响。

沉吟一番后,刘辩吩咐张让道:“派人去查郑泰、袁绍、袁术在故乡的罪证,先莫要声张,待时机成熟,一股脑拿出来弹劾他们,争取一举将他们外调,只要证据确凿,大将军也无话可说……另外,像袁氏那么大的家族,底下人难免会有仗势欺人之举,只要去查肯定能有收获,不必弄虚作假,免得到时候被他们反咬一口。”

张让听得心中欢喜,忙道:“多谢殿下指点,此事包在老臣身上。”

告别刘辩后,张让先去见了赵忠、郭胜,将刘辩的吩咐与二人一说,二人亦是气愤填膺,大骂袁氏,纷纷写信知会故乡的父兄、宾客,命他们派人去追查朝中士人的黑料,尤其是四世三公的袁氏。

在某位史侯的暗中支持下,他们也准备对朝中士人做出有力反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