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皇明皇太孙 > 227 从今天开始当皇帝

皇明皇太孙 227 从今天开始当皇帝

作者:我喜欢的猪头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2-24 19:50:59

227 从今天开始当皇帝

奉天殿上,坐在龙椅上的不再是那个让文武百官压力很大的魁梧老者,不再是那个让很多人感觉到喘不过来气的雄猜之主。只是也千万不要小看这个坐在龙椅上的英武青年,他也不算那么好拿捏的,这绝对是一个有抱负、有野心的新皇。

朱允煐一身朝服坐在龙椅上,俯视着群臣们。哪怕老朱还是会偶尔指点他一番,但朱允煐也习惯了自己处置一些事情,觉得这样的事情对于他来说并不算太难。

说到底就是以前就是这样,以前也都是朱允煐先处理了政事,然后再交由老朱审阅。

看着群臣,朱允煐缓缓开口说道,“近些时日诸事繁多,各部的审计、批奏,也该上报了。”

年底的事情本来事情就多,再加上老朱退位、新皇登基,很多中枢部门也确实没办法围绕着一些政事打转。朱允煐也很清楚,所以现在就提醒这些人一番,该做政事了。

群臣们立刻响应,“臣等遵旨。”

朱允煐笑了笑,随即说道,“朕初登大宝,只是这些年来,政事也多有历练。太上皇退位前的诸多决策,也该有序推行,各部不得推诿、懈怠。”

这一下让一些人心里的侥幸彻底的熄灭了,本来还想着要趁着新皇登基的时候说些事情呢。比如说迁都的事情,希望新皇可以阻止一下。哪怕这些事情,很多人都知道成功的可能性很小。

但是现在倒好,直接希望彻底破灭,新皇是将所有的事情都推到了太上皇身上。想要阻止的话,那就是不尊太上了。到那个时候不要说新皇的怒火了,就算是太上皇那边也没法交差。

萧规曹随,看起来新皇登基并没有立刻就大动干戈的想法,看起来还是比较踏实的延续着太上皇时期的那些政策,这是有着一些政策的延续性。

如果朱允煐选择大刀阔斧的改革,这自然是可以理解的事情,毕竟这也是新皇登基,来改变一些政策,用新政来确立一些存在感,这自然没有什么问题。

只是如果朱允煐不改变政策也没什么问题,政策有着延续性,可以让朝野上下平稳过去。更何况有些人觉得就算是新皇登基,也不能忽略了太上皇的存在,这都是必须要考虑的事情。

早朝看起来总体气氛没有什么变化,只是大家现在也都是在讨论三年一度的科举会试,讨论这样一次新皇登基后的第一次会试。南北两榜,这也是不少人有些争议的,也觉得有些不好理解。

朱允煐仔细思考许久,还是提出了由茹瑺担任主考官的意思。

现在的茹瑺任吏部左侍郎,但是代理尚书事。这一次也算得上是让茹瑺去考察一下这些学子,看看这一科能不能找出来那么几个稍微有点潜力的年轻人培养一番。

这自然也是在为茹瑺铺路,让他好名正言顺的去担任吏部尚书。朱允煐的大姑父梅殷、小姑父刘廌任副主考官。

这样的一个配置足够豪华了,茹瑺现在是吏部左侍郎,而且聪颖好学,十六岁就由地方府、州、县按计划选送到国子监的优秀学生。更何况大家都知道,这是今上的伴读,很多人都觉得茹瑺是今上的心腹,是文臣的第一人。

而梅殷就不用说了,太上皇最喜欢的女婿,出身勋贵的他精通经史,也曾经担任山东学政。而刘廌,直接说是刘伯温的孙子,家学渊源还是非常出色的。

不少人觉得这一科的士子如果有出息,那么很快就可以出头了。毕竟这是新皇登基的第一科士子,相对来说是会比较重视的,会对这些人比较关照。

但是归根到底,这还是需要看看这些人有没有才华,要看看这些人到底有没有真材实料了。

朱允煐对此并不是特别担心,现在的大明朝堂上并不缺少一些有才华的人,对于那些人来说缺少的实际上是机会。要是能够有更多的机会,说不定一些人可以很快的成为朝廷重臣。

在下朝后,朱允煐直奔武英殿,他还需要在这里处理政务。对于他来说自然也没有太多的休息机会,对于他来说更多的还是需要准备做好自己的事情。新皇登基,方方面面的事情还是挺多的。

尤其是各地的一些‘封疆大吏’来拜贺的帖子,说着各地卫所的一些奏折,这都是朱允煐需要处理好的。很明显,现在的他还真的闲不住,现在的他需要将更多的事情理顺。

想要在这个时候就去说什么改革等等,这简直就是天方夜谭,这是很不现实的事情。

老朱笑眯眯的来了,虽然可以逗着重孙,只是以老朱的性子来说肯定也是闲不住的。虽然现在是太上皇了,但是不代表他就会真的什么事情都不管。更何况老朱也明白,他知道朱允煐现在肯定是比较忙碌的,知道很多的事情都积压在一起。

朱允煐抬起头,对老朱说道,“孙儿今日确定了会试的主考官。”

“咱听说了。”老朱笑着点头,随即开玩笑说道,“英儿这一次倒是舍得给鱼饵,用你的人、用你的姑父来钓鱼。这一次,怕是不少人要上当了。”

朱允煐笑了起来,说道,“要不这般,怎么能将事情闹大呢?!”

老朱摸了摸短髯,语重心长说道,“英儿,虽然你是天子了,只是这些事情也得小心一点才好。可莫要闹的太大,到时候没办法收场可不是什么好事情。”

“知道,孙儿从来都没有想过废掉儒家,也根本废不掉。”朱允煐没有隐瞒自己的心思,说道,“儒家的一些思想对咱们还是有利的,一些思想也确实是寻常百姓都刻在骨子里的。只是孙儿想要打压一下儒家,孙儿的新学可是在办。”

提到这个老朱就来气,没好气的说道,“你那新学,在北平召了多少工匠、铁匠,多少奇技淫巧的人都是在那里,让你养着!”

这就让朱允煐来劲了,说道,“皇爷爷也不该这么说,孙儿的那些工匠还是有用的。这么些年下来,他们也确实做了不少的事情。”

老朱仔细想想看,觉得可能还真的是那么一个道理,只是他依然和很多封建老古板一样,看不起一些匠人,也没有意识到一些事情的重要性。

大明的战船、远洋商船,经过朱允煐近十五年的发展,不说整体规模已经超越了两宋。但是在一些大行战船方面,单舰的性能还是超越了。这是科学技术、造船工艺的进步,也是因为朱允煐对于远洋战船、商船的重视。

运往高丽的士卒、粮草,从东瀛运回来的银子。到南洋地区不断派遣的商船,带回来的还有珠宝、香料等等,大明的远洋航线还是比较繁荣的。接下来,肯定会越来越繁荣。这些商船去往的地方,肯定也会越来越远。

毕竟在这些商船的队伍当中还有不少锦衣卫的探子,收集周围番邦的情报,也是在不断收集着一些航线、水道等等,对于大洋的探索算得上才刚刚开始呢。

朱允煐此前在北边大力推行棉花,这使得边军多了一些御寒的物资。在这个时候,自然也推进了一些纺织技术的进步。包括大力推行的煤炭,煤球这玩意儿虽然有些时候有害,只是也确实能够给不少人取暖,肯定是利大于弊。

朱允煐有些时候挺遗憾自己不会造枪炮,可是他更加清楚自己是这个国家的君主。很多的事情不需要他亲自去动手、去公关,他只需要将政策制定好,有意识的引导大明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这也就足够了,他的资源就是整个国家。

基础科学这玩意儿,要说中国历史上没有,那也不至于。只是相比起欧洲那边,基础科学的传承、系统化等等,是要稍微的差一点。对于文科、对于儒家的过度重视,这也是一些科学技术看起来相对发展较为缓慢的。

实际上现如今的大明,甚至可以说中国历史上,科学技术一直都是领先的。只是很多的好东西,没有形成一定的体系,没有形成一定的传承。

格物,这就算的上朱允煐的一些重视。他现在需要的不止是一些工匠,也需要一些基础科学的学者,一些愿意钻研这些的科学家。四书五经、吟诗作画等等都没有关系,读书人的风雅归风雅,但是绝对不能让那些只会四书五经的人占据朝堂。

朱允煐仔细的在和老朱说着自己的一些构想,他也不指望能够立竿见影的看到科学大爆炸、看到工业革命等等。但是现在就种下种子,说不定会收获惊喜和意外。

起码朱允煐觉得,很多的事情是在他这里开始了改变,这对于他来说就算得上是一个不错的事情了,这对于他来说也就是一件比较成功的事情了。

操之过急等等,朱允煐觉得不现实,他也没办法一下子扭转这个民族上千年的一些深入骨髓的观念。所以,慢慢来吧,温水煮青蛙这样的事情,朱允煐可以做。

毕竟他是皇帝,他手里的资源和权力足够大!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