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皇明皇太孙 > 399 皇帝和皇后

皇明皇太孙 399 皇帝和皇后

作者:我喜欢的猪头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2-24 19:50:59

399 皇帝和皇后

忙着朝廷大事的朱允煐可不知道他的皇后和妹妹们在惦记着给他‘改善伙食’,让他可以有着一些水果打打牙祭等等。对于朱允煐来说,他要做的是一些不折不扣的大事。

对于大明朝的一些边疆稳定计划,对于不少地区的开发计划,朱允煐在按部就班的进行着,很多的事情也确实不需要太过着急,需要那么点时间。

尤其是对财政的事情,朱允煐是无比重视的。

朱允煐认真的在翻阅着资料,也越发觉得自己应该做的事情比较重要。

宋、辽、金、元,甚至是现如今的大明,都是不再制定限田、均田之类的法令。这也就意味着封建法律对于土地私有制的干预大大松弛了。

简单的来说就是宋朝法典《宋刑统》虽然还保留着唐律有关均田制的内容,但实际上已完全是摆设。北宋朝廷也曾规定官僚占有土地的最高限额,一品官为三十顷,以后宋徽宗又放宽至一百顷。

可是两宋时,已经达到了‘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有钱则买,无钱则卖’。金朝的时候,‘民田业各从其便,卖质于人无禁’。所以土地兼并在唐朝以前被称为豪强、权贵等等,但是宋朝以后,公然称之为田主,非但不受法律限制、打击,反而受法律的各种保护。

朱允煐现在就是很重视这件事情,在大明朝需要不断的开垦天地。

现在仅屯田就达八十九万多顷,占了当时全国垦田总数的十分之一。皇族、贵族的庄田,以及官田各占垦田总数的十分之一。

按照老朱的制度,屯田起初是全部用于养军的。凡军户都授予一份屯田,一户约五十亩。考虑到有些地方土地紧张或者土地肥沃,也是有一些松动,低的可以时二十亩,而最高不可超过一百二十亩。

现在的屯田,每年定额上缴余粮六石,作为军队的供给,其余的“正粮”由军户自行处理。

“过段时间得再次清查耕地了,咱大明的税收得改改了。”朱允煐喃喃自语,说道,“我发发狠,现在四亿多亩地,我争取开出来达到五亿亩地。除了极少数的私有外,以后这些耕地就是要收归国有了。”

土地兼并是大敌,农民没有土地就没办法生存,就容易引起动荡。

“可是皇权不下乡啊,我现在的土地收购国有是好事情。可是底下的贪官污吏,或者是大族长等等,说不定就要出一些幺蛾子。”摸了摸下巴,朱允煐有些担心,“政策是好的,可是就怕底下的人把经给念歪了。”

真要是那样,朱允煐少不了就是要杀人了,少不了就是抄家灭族了。

“人口的话,五千万肯定应该有了。”朱允煐有些担心,还是不够啊,“土地现在基本上是够,但是大明的人口增长越来越快了。不只是我皇爷爷能生,寻常百姓家也人丁兴旺起来了。”

这自然也就意味着,朱允煐需要更多的土地了,这不能马虎。

心狠,朱允煐从来都不是心软的人。他只是在小事上看起来‘大度’,不像老朱那样让身边的人战战兢兢。真的要狠起来,朱允煐也不在乎用一些人的性命去换江山稳固。

“税制也是需要变了,现在税粮差不多也就是三千万石左右,平均下来的话,在七升每亩左右,百姓有一些压力但是也能养家糊口。农业税肯定不能取消,想都不要想。军户屯粮差不多在两千万旦,这就是五千万的样子。”

粮食安全暂时是不需要担心,不管丝百姓的粮食还是军人的粮食,可以保证。

“布锦一百三十万匹,丝绵三十万斤。”朱允煐喃喃自语,很丝压力,“杂税太多,矿税、盐税、商税、市舶税、农桑绢、鱼课、寺租充饷等,这每一个可以去掉的。”

虽然没有一个是可以去掉的,但是商税需要提升。而对于普通百姓来说,以后就不能丝单纯的田赋,不再是夏征麦、钱、钞、绢,秋征粮米、钱钞、绢等物品。

“一条鞭,皇爷爷现在还在,可以开始改制。”朱允煐想了想,忽然笑了起来,“我去推行肯定是有阻力,皇爷爷去推行阻力虽然有,但是少了一些压力。没有那些乱七八糟的杂税,百姓也可以少被盘剥,入税也容易。”

还是不能两税法,朱允煐对于摊丁入亩、一条鞭法更喜欢一些。只要执行的比较好,对朝廷、对百姓都省心不少。

至于说如果出现贪官污吏,或者是一些官吏横行不法等等。朱允煐实际上也很清楚,这绝对不是那么容易就根绝的事情。

哪怕老朱是那般强力镇压、打击,可是一些官吏依然敢贪赃枉法。就算是放在后世,也有不少人一旦有了权柄就想着牟取个人的利益,这样的事情也确实是长久的斗争。

作为皇帝,朱允煐肯定是不能因噎废食的,他肯定是不能只看到了一些不足之处。他要看到的是整个天下,他要看的是大的方向正确,是对于大明江山有利的政策。

这些个事情确实是需要仔细考虑一番的,朱允煐知道大明现在根底比较扎实,他可能不需要担心有点政策的变动引起天下大乱。但是赋税这样的事情绝对不能马虎,朱允煐也不希望他希望可以减轻百姓负担的政策变成劳民伤财的政策。

仔细思考许久,朱允煐也就准备回宫休息了,劳逸结合这样的事情对于朱允煐来说还是比较重要的。

刚回到东宫,朱允煐就看到徐妙清在盘点着礼物,这让朱允煐有那么点小小的诧异。

看着一块不小的血珊瑚,朱允煐问道,“这个咱记得,这是咱皇爷爷留给咱的,怎么就给搬出来了?”

“衡王生辰,臣妾这个做皇嫂的,总该是要表示一下。”徐妙清笑着,也是在调侃,“外头也就知道你最宠允熥,臣妾也知道徐王与其母妃当年行事无度。只是衡王,到底是陛下弟弟。”

朱允煐点了点头,说道,“也是,咱是不喜欢吕氏,对允炆也没甚好感。但是好歹也是咱的弟弟,是父皇的子嗣,咱这个当大哥的还是要顾着点的。”

徐妙清跟着说道,“衡王暂且不说,允熙马上生辰还在前头。”徐妙清提醒着朱允煐说道,“虽说臣妾不能干涉朝堂,但是臣妾到底也是朱家的媳妇。允熙的册封亲王的事情,陛下也该记在心里了。”

宗室的生辰本来就不是小事,尤其是朱允煐的这些弟弟。哪怕是同父异母的弟弟,该照顾也是要照顾,要不然外头还有人说朱允煐这个做大哥的苛待弟弟们呢。

更何况大朱第五子马上是虚岁十岁了,自然也就是要册封亲王了。老朱的《祖训录》可是摆在那里的,虽然改了不少,老朱、大朱和小朱有意无意的也好几次没按祖训录办事,但是其他宗室得听话啊。

十岁册封太子、皇太孙,亲王或者承袭国公、侯爵,这当然也就是‘理论上来说’。

老朱以前还好,基本上是及时册封他的儿子们为亲王。就算是当初的朱允煐,在没有册封之前大家也不好称为‘皇太孙’,也就是老朱的偏宠,老朱和马皇后有意无意的喊着,亲近人才敢称个‘太孙’。

可是小小朱呢,被册封为皇太子的时候才刚刚学会走路、说话,朱允煐前头登基立刻就册封小小朱为太子,就像老朱当年称帝立刻册封大朱为太子一般。

“这个事情咱知道了,咱到时候去趟他们那边。”朱允煐笑了笑,开玩笑说道,“咱要过去,他们怕是生辰都过得不舒坦。”

徐妙清立刻笑着说道,“若是寻常生辰陛下不过去也就罢了,反正也是赏赐了些生辰礼物。只是今年不同,老五到底是要封王了。寻常百姓家的男孩,九岁也要庆生。”

朱允煐立刻乐了,对徐妙清说道,“这些事情咱也知道,咱九岁的时候可是大庆。皇爷爷和父皇特意带着咱去前朝,要知道咱那时候韬光养晦,可是不愿意在朝臣、勋贵跟前露脸。”

徐妙清就是笑笑就好,朱允煐虚岁九岁时大办寿宴,那可是比起当时的皇帝、太子的寿诞还要排场。她这个中山王嫡次女也是到了宫里跟着庆祝,她也看到了后宫里的妃嫔对吕氏敬而远之,当时代理后宫的李淑妃也是在忙着讨好朱曦、朱玥。

至于朱允煐说的韬光养晦、不愿意去前朝什么的,那是朱允煐‘自我感觉良好’,那时候谁不知道太孙地位堪比皇太子呢,谁不知道太孙那时候手里实际上是有兵权,只是太孙在有些方面行事低调而已。

“对了,既然老五也要册封亲王了,你帮着给他选个正妃。”朱允煐开口,理所当然的说道,“记得,不可是武勋。”

这也是变动了,老朱的大多数皇子的正妃都是勋贵的嫡女。可是在朱允煐册封为皇太孙之后,他的那些皇叔们的正妃开始从文臣、世家大族或者中低级武将家挑选。

徐妙清自然是连忙答应,这也是皇后的职责。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