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皇明皇太孙 > 455 永不加赋

皇明皇太孙 455 永不加赋

作者:我喜欢的猪头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2-24 19:50:59

455 永不加赋

皇明皇太孙

别看锦衣卫这些年看似是低调了不少,他們的权柄也小了不少,可是实际上锦衣卫给大明文武百官留下来的心理阴影很大。包括豪绅士族,听到了锦衣卫也是要瑟瑟发抖的。

英示皇帝现在刻意提起锦衣卫和东厂这样的天子鹰犬,明显就是敲山震虎。

其实谁都知道,缴税这样的事情,一般来说是不需要卫所出动的。真的要是出动卫所,不出意外就是早就有了民变。或者说这些卫所,就是为那些世家大族准备的。

利用收税的事情狠狠的压制一下贪腐之风,这是朱允煐的一个计划。对于贪官污吏,正常人能够容忍的限度都会很低。

也别说什么贪官的能臣比起无能的清官更好,那只是极少数的事情。最重要的是贪官在任,多是利益勾连,对于整个的官场风气或者民生治理都会带来极其不好的影响。

看着底下表情各异的文武百官,朱允煐也没有继续多说什么,有些事情大家明白了就好。

朱允煐可没有忘记正事,整顿吏治、肃贪,这是搂草打兔子的事情,这不是这一次召来重臣的根本原因,朱允煐可没有忘记自己还是想着要改革税制的事情,不可能被打岔糊弄过去。

叹了口气,朱允煐忧心忡忡说道,“两税法,沿袭数百年,历朝也多有完善。只是如今看来,两税法之不足,诸位爱卿想来也多是有数。”

其实两税法的不足之处,很多人都很清楚。虽然这两税法推出的时候,本意是好的,也确实是有着很多的积极之处。

但是两税法,也多有货币计征为折纳实物。或者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贪得无厌的封建官吏又在两税定额之外巧立名目敲诈勒索。而且许多官吏为了得到升官提位,在正税之外横征暴敛。沉重的苛捐杂税,使劳苦人民陷入了生不如死的悲惨境地。

最主要的是两税法后,土地兼并的问题会越发严厉,富人勒逼贫民卖地而不移税,产去税存,到后来无法交纳,只有逃亡,土地集中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而农民沦为佃户、庄客者更多。

或者是钱重物轻的现象,农民要贱卖绢帛、谷物或其他产品以交纳税钱,增加了负担。

其中也存在长期不调整户籍等级,会造成不能贯彻贫富分等负担的原则等等问题。

毕竟在现在的生产力水平下,时常进行户籍调查等等,这会是极其麻烦的一件事情。

郁新站了出来,连忙说道,“陛下,两税之法虽有不足,然吏治清明、朝廷公允,国库赋税尽能入库。”

“是这个理。”朱允煐点头,只是还是强调,“爱卿持稳,朕是知晓的。只是爱卿也莫要忽视了长远之计,国朝如今地多人少,百姓也皆有土地。然国朝立国三十余载,不少富户土地越来越多,也有农户沦为佃户,爱卿也莫要忘了。”

这也是朱允煐现在担心的地方,担心大明朝‘盛极而衰’。

现在的大明朝国内是政治稳定的,而且一直以来也算得上是在持续不断的休养生息。这一切,也都使得民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很多的百姓的生存环境也开始好转。

在这样的时候,土地兼并等等现象也开始凸显。哪怕不至于看起来特别严峻,或者是土地兼并还不至于成为大明朝的隐患,不过也不能当做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

朱允煐有着这样的担心,因为他是大明朝的皇帝,他目光长远想着的是江山传承。

可是现在在武英殿的一些个文武百官,他们所谓的持稳,只是不希望看到朝廷的格局变化。

对于这些人来说,他们只是希望看到自己任上的几年、几十年足够的安稳富贵就好。至于说大明朝传承的问题,他们未必就是特别的在意,也想不到那么久远的事情。

郁新呐呐不敢言,因为朱允煐说的那些事情,他自然也是心里有数,谁让他是户部尚书呢!

看到这些文武百官也不再开口,朱允煐继续说道,“纵览古今,土地兼并总是难以解决。朕也知晓儒家多有期许,觉得那井田之制堪称完美。只是诸位爱卿也想想,若是井田如此完美,历朝历代为何不去推行?”

井田制,确实是很多读书人期待的盛世景象。至于说均田制,这是从北魏到唐朝前期的制度,也是按照人口分配土地的制度,只是很快就被两税法取代。

说到底就是土地兼并,这也成为了很多王朝阶级矛盾激化的原因,尤其是王朝中后期。

谷罬

朱允煐这时候也继续说道,“诸多政策,也多是按人头分。依朕之见,人头税最终也是土地兼并,避无可避。朕之新策,国朝征税不按人头税来。”

看着一些群臣不理解的样子,朱允煐表情肃穆,说道,“太上皇圣恩,令滋生人丁永不加赋!”

一瞬间,很多人都觉得自己是听错了,觉得洪武皇帝和英示皇帝,这是集体犯糊涂,这才想出来了这么些个不靠谱的事情,这简直是见不得大明好啊,这是要让刚刚强盛起来的大明朝走向衰亡啊!

看着群臣惊慌的样子,朱允煐也忍不住笑了起来。他的这一招,似乎是动摇了王朝的根基,只是这也是一个有着足够多操作空间的‘空话’,当然这也不一定就是一句空话而已。

说到底,这就是为了摊丁入亩而准备的,所谓的‘永不加赋’之类的,如果是按照摊丁入亩来,根本就不冲突。

更何况就算是定了将丁银税额固定、不再增收,可是如果真的出现一些情况,还是可以‘巧立名目’的。

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实际上是为实行摊丁入地奠定基础,这也是封建社会中徭役向赋税转化的重要标志。

其实这也是为了把全国丁银总额基本固定,从中央到地方不得随意增加,使广大农民负担相对稳定,逃亡人口也可减少,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朕有意摊丁入亩。”朱允煐表情很是严肃,说道,“朕看史书,田野小民俱系与有身家之人耕种。丰年则有身家之人所得者多,而穷民所得之分甚少;一遇凶年,自身并无田地产业,强壮者流离四方,老弱者即死于沟壑。”

图穷匕见,朱允煐也不再云山雾绕,直接说道,“朕决议将丁银摊入田赋征收,放松对户籍黄册掌控,农民或匠人也可迁徙。各地查清各处地亩多少,按亩均摊税赋。其派丁多者,必其田多者也,其派丁少者,亦必有田者!”

可以说一瞬间,文武百官在面面相觑后,也是感觉到无与伦比的震惊。

实际上也不是说没有人想过摊丁入亩,只是这样的制度在很多人看来,也不会成为主流,朝廷也不一定就会推行。

就算是两税法的时候,当初唐朝推行也遇到了极大的阻力,因为那些富家大户的利益受到了影响。而朱允煐现在摊丁入亩,简直是直接让那些富家大户伤筋动骨啊。

再想兼并土地,那就要上缴更多的赋税。想着将税收转嫁给无田的平民,这也将成为不可能的事情。

这么一来的话,确确实实动摇了很多人的利益,基本上也都是一些土地多的人利益受到了极大的影响,这些人赖以生存、富贵的根本,被动摇的不轻!

如果没有足够魄力和威望的皇帝,想要摊丁入亩,肯定会遭遇到极大的阻力。很多人都会清楚摊丁入亩带来的‘坏处’,虽然不至于夺去他们全部的财富,但是这确实可以限制他们的财富增长,会让他们减少剥削压榨平民的机会。

重臣们这个时候都有些接受不了,有些人觉得这样的政策,对于大明朝的财政、民生更好。而有些人觉得这么一折腾,大明朝此前设定的一些政策,也是需要改变了。

当然也有人觉得这么一来,不管是自家的,或者是亲朋好友们的,总之是他们的利益要受到不小的损失。这也让他们表情不太好看,皇帝这是要‘抢钱’啊!

朱允煐也不在意这些文武百官的心思和想法,他有足够的底气。

“这件事情,朕先和你们说一声。”朱允煐笑着开口,但是语气不容置疑,“回去后拟个条陈,五日后交于朕。摊丁入亩的利与弊,皆可论。”

说完这些,朱允煐自然也就是让这些重臣们离开了,让他们回去再好好的思考思考。

王承恩露出谄媚的笑容,说道,“皇爷,太上皇可没说永不加赋。”

朱允煐笑骂说道,“咱还以为你那耳朵就是摆设,原来也是记得事。”

王承恩只是一个劲的在笑,他当然知道自己的本分,很多的时候也就是装聋作哑等等。但是真的要说不记得事,那是不可能的。要不然,他也不会坐稳司礼监掌印太监的位置。

朱允煐想了想,说道,“要是双全来了,记得告诉咱。估摸着,皇爷爷一会儿就要来叫咱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