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蜂子 > 第二章 第十九节 学问之争

蜂子 第二章 第十九节 学问之争

作者:放蜂人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2-24 19:51:20

第二章 第十九节 学问之争

寒夜降临。此时,山上已无他人,只剩下这三个兄弟。勘测完现场之后。薛述廉掏出了一份“手令”。派华明和驴子持此令到省城开封此地址,找到吴送贵少校,给吴少校带路,连人带装备,速速进山。

在他们离开下山之际,薛述廉还特别交代,要多带电池和汽油。同时蜂子交待道:“告诉吴少校,进山一事,暂时不要对任何人讲,对这37名报务兵更不能讲,对警卫排的人员也不得讲。

三人吃完晚饭,烧了壶热茶,坐在漫天星斗之下,又畅谈起来。

三人是从眼前能看得到的那最美的夜空开始的。

他们三人都认为:宇宙无穷,人生有限。早上天空还彤云密布,午后就晴空万了。这种天地造化之功黑中透蓝的天幕中,繁星点点,镶嵌在无边无际的黑幕之上,有些星星,明明看着就是摇摇欲坠,而有些星星像是正在渐行渐远。其实这都是人的错觉。人只有站在苍穹之下,才能体会得到人生的渺小。

好比进山之时,初进嵩山,也并没有感觉到这山体有多高大,只有身投在山体上的时候,在大山的面前,才知道人是多么的微不足道。面对这巨大的、苍茫的大山,人还会有什么可烦恼的呢?

有!国家有之,个人亦有之!

薛大佑问道:“我们进山之前,你曾经说过,嵩山这个地方是三教荟萃之地。此言怎讲?”

蜂子说:“我国文化博大精深,根脉相连,永续到今。儒、释、道三教在我国文化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在全国很多的文化名山之中,三教荟萃之地,倒是独有嵩山一处。我听我爷爷讲,他年轻之时,曾游历了全国的名山大川,真正意义上的三教汇萃之地,确系只有此地。”

薛述廉看着很好奇,蜂子继续往下讲:“嵩山‘上有72峰,下有72寺’,这一路之上,也都看到了,实际上,嵩山地区的寺庙远比72峰要多得多。这些众多的寺庙中。多数为佛教寺院,也有道教场所,道教的八种场所,在嵩山都可以找到。”

徐大佑:“道教有八种场所?”

蜂子看看薛述廉,他也表示,很好奇。就接着说:“道教场所称呼有宫、观、庙、院、楼、府、祠、阁八大类。登封都有,听我爷爷讲,他年少之时,尊崇道学,曾遍游嵩山的所有道教场所,各种类型皆有。只是近些年,多有衰败之像。”

看他二人听得认真,又说:“道教对称谓等问题并没有统一的要求,但是不可随便叫“宫”。称“宫”的道教场所,都必须有皇帝的敕封。擅自称宫,恐遭杀身之祸。当然,宣统退位,民国以来,全国称宫的道家场所,有增无减呀。此教倒是我们的国民性有些相通之处。随便,都行之下的形散而意浓。”

“好一个形散而意浓,我对这句话近来也是有越来越多体会。是有味道。请继续讲:”徐大佑说。

“中国最早的佛教寺庙是河南洛阳的白马寺。《洛阳伽蓝记》说:“白马寺,汉明帝所立也,佛入中国之始。”《事物纪原》也说:“汉明帝时,自西域以白马驮经宋,初止鸿胪寺,遂取寺名,置白马寺,即僧寺之始也。”

说完这段话,再看他俩的反映,见他们点头,接着说:《事物纪原》是宋代高承编撰,《伽蓝记》,是东魏迁都邺城十余年后,抚军司马杨衒之追记劫前城郊佛寺之盛,重游洛阳所写,成书于东魏武定时期。第一本纪原是一千多年后的人写一千多年的事,而第二本蓝记则为五百年前人记五百年之事,可信吗?你徐大佑写个,等,等,我算算,哦大概是明朝明英宗睿皇帝朱祁镇时代的吧,徐大佑,假如你现在对朱祁镇时代的事情有所记录,你心中有底吗?你的素材、证据、人证可靠吗,你现在对那个时代有的感受会比汉、唐时期更真切吗?”

“太远了,在我的概念里500年跟1000年可能是一个概念。”

“好东魏迁都邺城,我算算。”蜂子正掰着手指头算呢,薛述廉说道“大约是1300年前。”

徐大佑:“喝!你们一个比一个牛,蜂子是文通理不通,你是文理皆通,要不怎么就你会开飞机呢。我就是个半吊子喽!”

“对。”

“对不起,我不是说你是个半吊子,而是说他说的对。”

徐大佑拧起了眉头。

蜂子赶忙解释:“你不是半吊子,他也没有说你是个半吊子,我更没说你是个半吊子,这可以吧。我们中国话,语意太丰富,容易让人产生联想的歧义词句多,我们用德语交流吧,都不讲国语。”

薛大佑说:“用英文说,因为,目前我们军队请了不少美**官做参谋。我认为,美国的在华利益与日本的在华利益正好相反,以后美国应该跟与我国交流多,还是多说说英文吧。”

说了不大一会儿,他们就自动又改了回来。

因为,他们三个英语的日常用语还可以,涉及到古代历史、典故、事件,缩语,术语、佛道儒家的话,就会引起在用词上一顿争吵,然后再进行讨论,不一会,又会有争吵。

比如他们吵得最历害的一次是关于孟子所讲的‘测隐之心’的这个心字如何翻译。三个人你争,我吵,发现整个英文的体系里竟然找不到一个准确的词来表达这个意思。

他们都认为这‘心’是善端,而善端是孔教核心“仁”的最好注解。而善端之初,便是这个测隐之心。用英文来表达这个“心”的时候,这三个人乱成一团,说不明,解不开。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