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穿越之海权时代 > 第一百一十章 琼州工业

穿越之海权时代 第一百一十章 琼州工业

作者:半老夫子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2-24 19:52:03

第一百一十章 琼州工业

穿越之海权时代

张煌言当然知道汉人商贾坑骗苗黎百姓的事情,不过这些事他还真的没有在意,总觉得既然是交易,一个愿买一个愿卖官府不该干涉。

可是郑经的一番话让张煌言明白了,商业活动没有那么简单,任何的行为最终都会导向到官府,百姓被奸商坑骗,他们在恨奸商的同时也会恨官府。

不管这个官府是否无辜,这笔账都会算到官府头上,官府收了百姓的赋税,自然要承担百姓的一切不满。

大明朝的官府就是因为只想着收税,不想着负责任,致使百姓对官府彻底的失去信任,最后权力落到了士绅与宗族的手中。

一个宗族族长竟然有判人死刑的权力,这样的宗法凌驾于国法之上的行为绝对是不可原谅的错误。

官府不想承担责任,这部分的权力空间就会有人填补,郑经当然不愿意将官府的权力拱手让给士绅宗族,瓦解宗族最好的办法就是推动工业发展,让各个小家庭在不依靠宗族的情况下能够独立生存。

苗黎山寨就是一个典型的宗法社会,只要郑氏官府推动工业生产,吸引大量的百姓下山加入工业化浪潮,必然会影响山寨首领的权威。

山寨首领的权力就会大幅缩水,最可能反对苗黎百姓下山的一定是山寨首领,他们会用各种的方法污蔑官府的行为。

官府要做的事就是在推动苗黎百姓下山的同时,宣传百姓下山的好处,只要百姓下山就一定能过上比在山寨里更好的生活。

当然这个宣传必须要落到实处,只要苗黎百姓发现下山的生活强过在山寨里的生活,山寨首领再说什么话都无法阻挡百姓的下山的决心。

张煌言并不明白,工业化生产将会释放出多么庞大的生产力,在崖州建厂首先要选择有河流的地方,然而崖州并没有太大的河流,只有一条安远河。

不过以目前郑氏的生产能力,这样一条小河提供的动力足够支撑起一个小型的棉纺厂运转。等到规模发展起来,琼州府的诸多河流都可以成为建厂的选择。

华夏百姓对于水力的利用已经非常成熟,主要郑经提供一个合适的点子,剩下的事情就交给了工官何斌率领工匠进行水车的建造。

纺织机械,郑经暂时决定先使用华夏传统的纺织机械,这些机械虽然比起西夷的纺织机械已经落后于时代。

不过胜在结构简单,操作方便,作为培养纺织工人的入门机械,是一款非常不错的机械。

等到纺织工人熟练之后,相信约翰牛那边也该有了消息,约翰牛的纺织机械也差不多运到,东西方的纺织机械放到一起进行比较之后,也许就能给工匠们提供出不一样的灵感,再有郑经从旁点拨,相信珍妮纺纱机会第一个在华夏大地上诞生出来。

安排完纺织业的布局,郑经又去盐场视察了一圈,经过郑经与工匠们对盐场流程的优化,整个盐场能用机械的地方就绝对不用人力。

提升海水采用的是风车动力,莺歌海守在大海之滨,常年都能保证有风,风车动力对于工匠来说就是一个水力动力的变种,难度最大的不是让风车转起来,而是让风车无论多大的风都保持一个速度转动。

巨大的风车一旦转动太快,很容易由于巨大的张力造成事故的发生,而且风车转动的快慢不一,又让动力不能保持匀速输出。

这个要求并没有难住聪明的工匠,工匠们想出了一个非常好的办法,那就是将风车上层制成了能够进行旋转的装置,通过调整风扇叶的迎风角度控制风车的转速。

同时风车内部还有制动装置连接到风车下方,在不需要风车提供动力的时候,或者调整方向的时候,进行进行紧急制动,控制风车的运转。

盐场的晒盐已经形成了规模,一年能够为郑氏生产食盐上亿斤,这样晒盐效率在整个世界来说都是相当的高。

整个盐场分为过滤池,蒸发池、结晶池三大部分。风车将海水提升到过滤池的过程中,进行第一次过滤,这一次的过滤能够海水中的杂质以及被抽水机抽上来的小鱼小虾过滤掉。

过滤掉后的海水分别流入几个巨大的蒸发池,当蒸发池中的海水达到标准之后,便会再次经过过滤流入结晶池中进行结晶。

结晶后的沉淀物便是食盐,而上层的没有结晶的水就是俗称的苦卤,也就是老百姓所说的卤水点豆腐的那个卤水。

卤水有毒,但是却是非常有用的一种化工原料,可惜如今的郑氏没有化工的能力,这些宝贵的东西除了点豆腐之外再无用处,只能再次排到大海中。

谷俊

放掉卤水后的结晶物再次经过晾晒就制成了洁白如雪的食盐,当然这些食盐里还是含有一些其他的成分,不过对于百姓食用不会受到影响。

可以说这已经是这个时代最好的食盐,莺歌海精盐一经推出就受到了各地商人的追捧,甚至有商人悄悄地渗透进了满清的地盘,以其物美价廉的特点很快便受到了满清市场的欢迎。

盐场的收入成了郑氏的一大财政收入来源,可以说这是郑经继位之后,最大的一笔工业化生产收入。

其他的如造船厂、枪炮厂、钢铁厂等产业都是纯投入的产业,这些年郑经已经快把郑氏的老底掏空了,因为郑经大手花钱发展工业,郑省英没少跟郑经急眼。

不过在郑经的一番劝说下,往往都会被郑经说服,事实上郑氏这几年的发展也越来越好,说明郑经的策略没有任何的问题。

等到承天府的农业发展起来,郑氏不再为粮食发愁,并且其他农副业也开始发力,盐场也开始反哺的时候,郑省英才松了一口气。

然而以郑经的能折腾怎么可能让自己的手里有钱,若不是现在的郑氏的金融系统还没有建立起来,也没有给百姓树立起信誉,郑经都想超发纸币来发展。

可是想想被大明玩儿坏的宝钞,郑经还是按下了自己那蠢蠢欲动的想法,他可不想一手把自己建立起来的大好局面给毁了。

现在郑经要的就是稳字当头,眼下还没有与满清硬钢的实力,只能暂时缩着头猥琐发育,顺便在南洋打打野,刷点儿经验值。

在盐场陈莽与翁天佑进行了防务交接,陈莽部驻防琼州府进行为期一年的换防,翁天佑则调回承天府。

经过这几年的战争磨合,郑经与刘国轩都发现如今在满清前线配置的兵力有些多,对于前线的防御水师要比陆师更加有用。与其将陆师放置在前线浪费,不如调回承天府进行整训。

新式火枪的装备,应该琢磨出一套配合新式武器的作战方法,不能已经换了装备,却还是旧式打法。

从莺歌海盐场出发,一天时间不到便赶到了昌化江口,昌化县如今成了一个围绕着铁矿服务的部门,就连县令都是何斌指派的下属官僚担任。

可以说昌化县成了工官的自留地,如今整个昌化县围绕着铁矿展开了各种服务,这个时候的郑氏已经有了一定的自保能力,在昌化县建立钢铁厂也提上了日程。

现在就等着陈永华与吴三桂搭上关系,就会打通红河口到云南的水路交通,此时的安南正值南北朝南强北弱的阶段。

北朝莫氏已经名存实亡,若是没有满清站在莫氏之后支持,莫氏的末代之主莫敬宇估计连渣子都被郑氏吞掉了。

而南朝黎朝乃是黎利在宣德年间建立,如今也是名存实亡,整个南朝又被阮郑两大权臣把控,北方是郑氏掌控广平以北地区,阮氏掌控广平南部地区。

更南方是还保持着独立的占城,占城乃是著名的水稻产区,一年能够三熟的占城稻就是出自这里。

当然南方的阮氏和占城暂时还与郑经没有多大关系,郑经需要打通的是与安南北方郑氏的关系。

更为重要的是北郑控制的地区有一座超大型的露天煤矿,煤矿的煤炭质量非常优质,无论是炼焦。还是用做动力煤,都非常适合。

郑氏如今的炼钢主要还是依靠木炭,成本高昂不说,温度还提不上来,若是有了焦炭进行冶炼,郑氏的钢铁冶炼能够提升一个台阶。

这座煤矿的价值暂时还没有被重视起来,这个时候郑经怎么可能放过这样一座就在家门口的大煤矿。

在昌化县,郑经见到了来昌化主持工作的何斌,两人谁都没有想到能在昌化碰面。何斌赶紧给郑经行礼:“臣何斌拜见王上!”

“何先生不必多礼,是什么时候来昌化的?”

“臣在规划昌化江口的钢铁厂的厂址,以后一些不重要的钢铁产品就放在昌化生产,不然来往运输实在太浪费人力物力了。

还有一点需要王上想想办法,那就是炼钢需要大量的焦炭,不能总是使用木炭炼钢,这会造成成本的极大的增加。”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