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大明守村人 > 第1086章 超纲多因念远怀

大明守村人 第1086章 超纲多因念远怀

作者:农家一锅出 分类:都市言情 更新时间:2024-10-21 23:37:14

第1086章 超纲多因念远怀

第1086章 超纲多因念远怀

朱棣说完,拿起刚送上来的烤肉串儿,撸!

官员们面面相觑后眉头紧锁,知县房大山最紧张,税都给免了,自己得依靠府衙拨款。

之前说的田赋也去了,还有徭役不征,改成雇佣,心里不踏实。

“把册子传过去,五弟。”

朱棣不解释,让大家看册子,册子在老五手里,他终于抽出时间来看了。

“给,像三哥的太原府阳曲县的一些操作似的。”

朱橚看两遍了,闻言交给旁人。

房大山像抢似的先从宫女的手上拿过去,一页一页看,看完不敢再往回翻,还给宫女,宫女拿给知府。

房大山看里长,再看周围的下丘村的人,给自己倒上酒,对着下丘村的人举下杯,仰头干掉。

‘呃……’他打个长长的酒嗝,撸下一块羊蹄筋,边嚼边嘟囔:“果然又超纲了,书上没写。”

首先挑选的商品保存期要长,可以压货,承受压货成本。

这就需要那种东西能够卖到其他地方,而且有利润,比如卖到太原府。

商人可以利用夏季水运便利把东西放到房山县,等过了季节再用其他的运输方式卖,只要有额外利润就没问题。

指以县衙门的能力来做,咱们直接发电报到南京便民处贴需求即可。

房山县开始建仓库和码头,针对商人免费三个月的码头仓库储存,超过三个月再收费。

还能以府衙的名义到其他地方的百货商店贴告示,或者有积极性强的地方衙门,他们已经学着弄出来便民处了,贴他们那里。

那么会有一个问题,免税再好,有没有商人愿意过来用你的仓库……”

另一個要有季节性和时效性,冬天的需求和夏天的需求不同,夏天买的东西,冬天的时候卖过去赚钱多。

商人自然也懂,为什么要卖给你,我自己卖不过去不行?

带着季节性的因素,商人自己卖过去不赚钱,除非能等到错过季节,这时候免费提供三个月仓储就吸引商人过来。

知府在那慢慢看,朱棣亲自为老丈人和参政赵耀讲,赵耀是老丈人的手下,自己人。

商人有利可图,才愿意跑过来卖,可是房山县人口少,根本无法消耗掉那么多的商品。

“先把外来商人的税给免了,再让过来的商人知道房山县需要什么东西,又可以提供什么东西。

自己原来的地不管,愿意怎么建就怎么建,前提是不能占田地和菜地。

又不是李白、孟浩然、王维等诗人,整天跑来跑去,写出来各种好的诗词。

当县里的商店也开始免税,包括酒楼,想盖新房子的必须经过审批,收取官方土地使用费。

那么房山县的告示中需求的东西是本县没有的,甚至是附近州府也缺少的。

朱棣一点点说,政策再好没用,如旅游业一般,朱闻天从来不推动,大明路引制,谁旅游?普通百姓还得种地干活。

商人把商品运到房山县,房山县先买了,再卖。

当很多商人到此,他们之间要交流,要留下人手看管货物。

外来流动人口增加,本地消费自然也上升,府城的与其他县的人可以到房山县开茶肆、饭馆、酒楼,都免税。

房山县的粮食、蔬菜、肉类等供应需求量也增长,百姓种地和养殖就不愁卖不出去了。

土地使用被控制了,百姓想盖房子,只能在自己家的院子里,盖也得有材料,砖瓦得买。

县城中原来的店铺翻新、加盖,后者要经过审批,加盖万一塌了砸死人了呢?防火不好的话走水了呢?

而码头和仓储区附近的地方要盖酒楼什么的,租吧!不用你盖,官府盖,你租来经营,这可租金得交。

“更全面的下山村,只是下山村弄石头,房山县这里是……”

徐达听完理解着说,一时间想不出来恰当的词汇。

“服务行业,银行也可以建个分行,提供金融服务。当然,银行赚的钱跟咱没关系。”

朱棣知道老丈人要说什么,他自己说出来,但银行方面不归他管,跟百货商店一样。

“殿下说得是,下山村以石头类商品技术和汇总来吸引人,县城则是全面服务。

仓储免费三个月,过了时间要交钱,免费的仓储不是免费的劳力搬运。

琉璃河的水运也是要收钱的,只要把房山县到府城的陆路修好,一些商人要从那边过来。

陆路运输的费用和就业的岗位必然增长,当百姓整体有钱的时候,府城正常收入和房山县酒店、客栈的租赁费才是大头。

这里面涉及到的岗位多了,包括一些初级产品运来,在本地进行深加工。”

徐达捏着一粒茴香豆始终未扔到嘴里,眉头轻蹙着分析。

“嗯嗯!”朱棣连连点头:“当一个地方本身没有生物资源、矿产资源优势的时候,那就提供服务。

商人愿意自己卖就自己运出去卖,不愿意,咱先把东西都买下来,等季节到了,咱们自己卖。

前期需要一个压货的资金,咱自己出可以,管银行要低息贷款也成。

下丘村给出的主意,银行方面的审批自然不会有问题。

官府借贷,申请的官员要承担连带责任,照磨这个官职最重要,得提品级,同时额外给俸禄。

照磨通过了,才允许提交到银行,银行再审核,以前的朝代没有这样干的。”

“殿下,房山县可成为一个试点。”参政赵耀在旁出声:“若是成功,咱大明有许多地方可以照着学。

眼下最难的在于人口,人少难以支撑起来,需要大量的非农业从业人口。

也不是纯粹手工业的,农业与手工业,或者是畜牧业,属于辅助服务业。

应天府那里的方法很好,不晓得在房山县可行否?这里毕竟不是皇城所在。”

“呃……”朱棣回忆一下,册子里没提人口问题,难道是下丘村疏忽了?

“铃儿姐,人从哪里来啊?”朱棣对着坐在那边跟徐仪华开心聊天的铃儿喊。

“什么人?”铃儿抬头:“啊!干活的人啊?从女真和高丽找,太原府那里的不行,要支援大同府和草原。”

“没问题了。”朱棣扭头对老丈人说,至于怎么找,他相信下丘村有办法。

“果然超纲!”赵耀承认自己的思路跟不上。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