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大明守村人 > 第1118章 烧茬晒谷种子贵

大明守村人 第1118章 烧茬晒谷种子贵

作者:农家一锅出 分类:都市言情 更新时间:2024-10-21 23:37:14

第1118章 烧茬晒谷种子贵

第1118章 烧茬晒谷种子贵

六月初一,天蒙蒙亮。

朱樉站在麦田旁边,拿着镰刀先割一把麦子,其他人开始唰唰唰跟着割。

收割机的数量少,分散到整个涿州,算给当地百姓做个样子看。

军队的人多,一捆捆的小麦被收起来,运到旁边,放到机械上进行脱粒。

也有脚踏式的脱粒机,工匠们临时给做的,大部分是木头,里面核心有铁丝。

顺便又帮涿州百姓把水稻脚踏式脱粒机做出来,明年就开始种水稻了。

这次割高茬,不割那么低,等着收完了,放一把火把小麦秸秆烧了。

过上一个来月百姓再翻耕,待下完雨,沤一沤,拿来种冬储菜,秋后收菜,这地就不管了。

种大葱、大萝卜、胡萝卜、圆葱,圆葱明年种水稻之前收。

种子跟粮食不同,种子是最好的粮食,产量高。

现在地里就有圆葱,春天种的,等秋天收了后再种,圆葱种子少,大明繁殖时间短。

“方才下丘村的人说起个事情,晋王殿下有所悟……”

童同通判大着胆子询问,粮食买走,百姓再拿钱去买粮食?

“换!”朱棣知道怎么操作:“好种子换寻常粮食,谁家的地里亩产多收半成,别人想换种子,需要拿十一斤正常的粮食换十斤种子,多一成。

“赵参政,让种的圆葱由朝廷买,以后种的粮食也买?百姓吃什么?”

其实下丘村有的作物种子,用一倍的粮食换都划算。

参政赵耀把情况又重复一遍,离得远的官员没听见,干一点活儿就累不行了,听力下降。

下丘村的种子好,产量高出一大截,跟朝廷是一比一换,朝廷如今与百姓加两成。

大蒜与姜,在涿州随便种,本地纬度好,春天能种,秋天亦能种,春小麦、冬小麦,愿意选哪个就选哪個,不想种小麦就种水稻。

参政赵耀喊停,官员们做样子,在地里帮忙收割。

四个亲王都很熟练的,只是不愿意干,看下丘村,割几捆,放下镰刀说事情。

“所以涿州最适合当育种基地?”在地里比划了几下的朱棡听完关于这里适合种什么的话,觉得正常让百姓种东西不划算。

有的根本不会,还不如不割呢!麦子割的麦茬长短不一,又不会打捆子,麦子散在地上,叫人担心割麦子的人把其自己给割了。

“大家不要再干了,让其他人割,过来聊聊天。”

种好的圆葱,明年自己吃一部分,其他的朝廷收,送到别处当种子。

这两成加完,相当于运费,近处的地方,朝廷赚一部分,中等位置的,朝廷持平,远的地方自然是赔运费,正好用近的地方补偿。

官员们早等着此刻呢!这等活计是自己干的?太热了,麦穗刮到胳膊和脸上很疼,腰也酸……

涿州百姓按照军士们教的操作,不用自己计算种植与收获的时间,非常省心。

下丘村换到的粮食并不给下丘村,给咱长兄太子了,太子兄长拿来抚民、安民。

养济院需要粮食,指望地方官府显然不行,官府也没有多少收入,还得给学堂。

惠民药局与生药库全是搭钱的地方,多亏有下丘村帮着出谋划策,否则这些福利,只有几个地方的百姓能享受到。”

“那么多的粮就全给了?总得留点自己村子吃啊!”

房大川里长又替别人心疼起来,觉得下丘村的人败家。

“你别说话,下丘村怎么可能缺粮食,都是好的粮食才吃。

涿州的水稻运过去,大部分给下丘村,因为咱们总去下丘村吃饭。

还有定辽都卫那里的大米,比这里的还香,蒸好了无须吃菜,只吃米饭就能吃下去。

涿州想要多得粮食,必须增加产量,然后增加的是自己的,换的又多。

小麦不用考虑,水稻多琢磨琢磨,还有……姜,姜母年头越久越好。

下丘村有大量七年的姜母,从别处收的三年姜母又自己种,一年年留下来,出的姜才好呢!

当三年种子后的姜才是姜母,即老姜,一般拿来当药用,年头越久越好。

少量的有二十年以上的姜母,兵荒马乱的,种完了姜就在那放着,一长许多年。

你们谁家有,提前说,不要自己挖,也别吃,下丘村收。”

老五朱橚烦房里长总是小家子气的样子,下丘村整天想着为村子谋好处,大明不用发展了。

下丘村付出一些利益,自然收获利益,不然自己怎么不敢招惹铃儿姐呢!挨打白挨,别人谁敢打亲王?

这是人家用利益换来的,不服不行。

杜知州与关同知及一众涿州的判官们听得最认真,亩产增加多了,当种子换,多赚两次。

增产半成,相当于一年多出来半个月的粮食,再加一成换其他粮食,又多一个月。

产量增加越多,换的时候比例越大,超百分之二十,再换就多得四个月的粮食。

想让粮食多收,多施肥,看酸碱度,用册子介绍的农药和化肥,人勤劳,守住那片地,一年辛苦下来才值得。

……

一转眼到了晌午,大家休息,远处有人去安排,这边还是吃米饭。

刚收的麦子不能磨面,必须晾晒很长时间。

部分地方有了新的晒谷场,水泥抹的,之前一直盖草帘子浇水,收完小麦,把草帘子撤了,水泥地一干,就放上去晒。

其他的地方工匠继续从北平府调水泥过来给做,百姓先在其他地方晒谷子,水泥地好了再挪过来。

这样的地可以用很长时间,比用石头磙子压的地好,那种一般一年一弄,耗费时间。

泥的晒谷场留不住,天总要下雨的,专门的晒谷场年年修,往坑里填沙砾,再压。

然后晒谷的时候眼看下雨,把谷子收起来,雨落下,又得等天好阳光足把泥的晒谷场给晒干才可以再放谷子上去继续晒。

水泥地干的速度快,只有太阳出来,之前下雨的那点水很快就蒸发掉。

今天有肉菜,捕的鸟,麻雀最多,跑过来要吃小麦,正好上粘网,弄下来后红烧。

抓到的刺猬就不吃了,小的养起来,大的送到惠民药局,那边会处理,当药用。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